词条 | 漓江情韵 |
释义 | § 中文名称: 漓江情韵 § 外文名称: Love of the Lijiang River § 类别: 传统舞剧 § 剧情介绍 时间:古代。人物:石、水、树、众山、众水、众树、天神、民众等。 千古寂静的洞。一声巨响,一个民族诞生了。 石率先民们奔向旷野。石扑向大地,擂响铜鼓,阳光灿烂。水蜿蜒而来,在山石间流淌。水石相会、相亲、相爱。 月中的树,来到石身旁,不可抑制的爱意生长,勾起了朦胧中的石…… 一个奇异的月乡。无数桂枝伸向石。石欲捧土栽枝,一片晶莹中何以有土——他万分思念家乡。 天神们挽留,留不住一颗恋土的心。石返回故乡,土地焦裂。石重新擂响铜鼓,民族魂凝聚升腾。水重现,石激动地奔向水,感慨起舞……月亮升起了,水悄然离去,忍不住泪水绵绵……石见到水已化漓江。呆了!人们把僵化的石,安葬在漓江边。 树含内疚而来,栽下了桂枝,云瀑飞泻,桂林花开,一曲深情的歌在山水间回荡。 责任者 § 演出单位: 桂林市歌舞团 责任描述 创作者总策划:祝锦炎、黄婉秋。编剧:覃国康(执笔)、秦克烈、邵鼎坤、杨俊新、张苛。编导:秦克烈(执行)、瑜玮、张小春、李美莲、覃国康、晏艳、徐红。导演:邓林(特邀)。顾问:张文学、袁凤兰、李晋有、杨基常、贾作光、白淑湘、李俊康、韦壮凡、周民震、阳德华、林观华、岑汉伟、肖建刚。作曲:万里、邵鼎坤。舞美设计:鞠毅(布景、灯光),董淑芳(服饰),韩景(道具),吴作玮(道具)。 演出者主要演员:瑜玮、刘汝琰(饰水A、B),瑜玮、雷洪、欧阳代越(饰树A、B),杨旭康、韦海涛(饰石A、B)。乐队:桂林市歌舞团乐队。指挥:万里。艺术指导:张苛。 评论撷萃 评论撷萃桂林山水的赞歌 韦泉英:《漓江情韵》的特点,就是赋予观众以充分想象的空间。水的恬静柔美与石的粗犷豪放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形态来展示一种内在力量的美,是我们过去的舞蹈创作中所没有的。 金涛:《漓江情韵》内涵丰富,它是对桂林山水这个大自然的一种赞歌,是古老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展示。这个舞剧打破了以往思维的定势,以交错的时空、流动的意念,着重强调心理与感情的构建,拓宽了舞蹈创作的新思路。在结构方式上,用石、水、树三种自然形态来表现生命的意义,表现奇山秀水的意境,外部形态、情态的刻划非常细腻、准确、恰如其分。 黄海澄:它所追求的是一种不同元素之间的对比的美感,它所体现的流水意象,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它将东方舞蹈艺术的特点之一即流水意象系统化、连贯化,既是模拟的,又是象征的、抒情的。 杨保愿:《漓江情韵》不再依托于文学、戏剧的思维框框,树立了舞蹈思维自身的主体,通过动作来完成了情感的表达。 李俊康:《漓江情韵》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的奇妙结合,贵在创新,显得别具一格。 蒙书翰:充分表现桂林这座名城那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自然景观,水的清柔、纯净、美丽与石的刚健、豪放、勇敢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杰:石、水、树的关系事实上是现代文明中人与人的矛盾,用神话的方式来表现和解决,而且能够更深刻更直接地面对问题。整部舞剧较好地呈现了现代哲理。 韦杉彬:它的舞蹈语汇、旋律、灯光,和谐统一地创造了一种美的意境,强化了“不愿作神仙,愿作桂林人”的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