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恩哥 |
释义 | § 简介 王恩哥 王恩哥,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1975年8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协助校长负责全校学科建设,统筹全校教学、科研工作。 1975年至1978年辽宁省乌伯牛公社知识青年。1978年至1987年辽宁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助理教授,期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交流学习。1987年至1990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1990年至1991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1991年至1995年法国里尔表面与界面实验室和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1995年至200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期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2007);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主任(2004-2009);中央党校中青班学员(2006-2007);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8-2009)。2009年至今北京大学教授,期间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09-2011)、物理学院院长。2011年5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2011年1月起)。 2001年至2009年任日本东北大学JSPS访问教授、德国马普研究所AvH访问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GCEP访问教授、美国加州圣巴巴拉大学KITP访问教授。现为美国物理学会和英国物理学会Fellow。 [1][2] § 工作经历 王恩哥 199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王恩哥在法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大学和实验室学习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此时的中国科研体制、条件、环境等都还不完善。“当时很多人觉得,只有二三流的人才会选择回国发展。我的想法是,如果把科研机构比作炉子,美国哈佛大学可能有几百摄氏度,而中科院物理所可能只有几十摄氏度,我的工作在哈佛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物理所,也许就能让炉子烧得更旺,增加更多温度。”王恩哥说。1995年6月5日晚,在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事馆,举行了一场专门为留美回国的王恩哥举行的欢送招待会,总领事亲手将一块刻着“赤子之心、科技报国”的牌匾赠与了王恩哥。 王恩哥放弃美国休斯敦大学的工作回中国发展的举动在美国华人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生活、工作条件都优越得多的美国回到中国,同时回绝了亚洲其他著名研究机构的邀请,很多人都不理解王恩哥,但王恩哥的想法却很简单:“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现在科技发展需要人,我有这个责任。” 不久之后,王恩哥只身回到了中国,成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一名研究员,回到中科院物理所后,王恩哥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标准,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室工作和培养学生上,做出让国际物理学界认可的成绩。 在中科院物理所新的实验楼里,王恩哥将自己的房间号选为“711”,711就是他每天的工作状态: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11点钟才离开,节假日也从不例外。 刚回中国时,科研条件较差,为了节省科研经费,翻修实验室时往墙上刷浆的工 王恩哥应邀访问欧洲物理学会作都是王恩哥自己动手干,比别人加倍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换来了回报,王恩哥将国际物理学最新发展态势与中国国内学科发展相结合,在薄膜/纳米结构的表面生长动力学、轻元素化合物的制备与物性、水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工作,陆续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这些工作获得了国际物理界的认可。他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德国洪堡研究奖、美国IBM Faculty奖等国际物理界公认的奖项,并受邀到国外很多著名的学术机构作报告。通过这些工作,很多国外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了解了在中国还有中科院物理所这样的地方。2007年,王恩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他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9年,即王恩哥成为中科院物理所的所长之时,正是物理所人才断层的高峰,很多年轻的优秀人才留学各国没有回到中国,如何更好地培养、发现、吸引、使用人才,成了王恩哥 在北京大学做报告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为了让留学的一些优秀人才回国,王恩哥一个个做工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中国国内也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巨大空间,王恩哥的“现身说法”,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信任。 王恩哥还在美国物理年会上,举行了一个中科院物理所联谊招聘会,这个招聘会使物理所的影响力大大加强,也增进了与留学人员的沟通。招回了二三十位30岁左右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加强了物理所的力量。 在研究所体制、机制创新上,王恩哥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在学术布局上,强调与国际研究前沿接轨;在国际学术交流上,创立了由海内外一线青年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国际量子结构中心,并很快成为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效仿的新模式;在评价标准上,率先采用国际同行评价的方式;在职称评定等问题上,按学术水平衡量,不受其他因素干扰,这些措施的制定都与他在国外的经历密不可分。在王恩哥等科研人员带领下中科院物理所已成为国际物理学界标志性的研究中心之一。[3] § 贡献 王恩哥 研究方向:轻元素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理性质; 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受限系统中水的行为与特性。王恩哥同志将国际物理学最新发展态势与中国国内学科发展相结合。2003年7月,王恩哥研究小组和意大利及美国同事合作,发现了一种新的量子点形成机制:原子能够向上扩散,即原子可以从表面扩散到岛上去。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评论聚焦》以《会爬山的原子》为专题对这一新发现进行了专门报道。 王恩哥同志的主要学术工作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①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水与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2000年-) ②薄膜/纳米结构生长中的动力学过程研究(1997年-) ③轻元素共价键化合物的制备与物性分析(1995年-) ④无序对短周期超晶格光电性质的影响(1992年-1995年) ⑤渐变周期结构中的Franz-Keldysh振荡现象(1989年-1992年) 目前的研究领域为薄膜/纳米结构生长机理(表面小系统的形成与演变),水与表面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轻元素(C、N、B)共价化合物薄膜的制备及性质分析。 作为中国表面物理学方面年轻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王恩哥在薄膜/纳米结构的表面生长动力学、轻元素化合物的制备与物性、水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工作。他在Science, Phys. Rev. Lett.,Appl. Phys. Lett.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90余篇,文章总引用率大于1200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多次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包括APS,MRS,ACerS, IUMRS等)做特邀报告。 § 荣誉 王恩哥 1994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5年获人事部“国氏”博士后奖; 1996年获香港“求是” 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2000年中国科学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 2003年获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 2003年北京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与薛其坤等);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与薛其坤等); 2005年中国物理学会“周培源物理奖”。[4] 2010年12月6日,中国科协宣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王恩哥等十位科技工作者获评“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5]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