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 简介

原猴亚目颜面似狐;无颊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后肢,拇指与大趾发达,能与其他指(趾)相对;尾不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亚目颜面似人;大都具颊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长于后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长、有的能卷曲,有的无尾。按区域分布或鼻孔构造,猿猴亚目又分为阔鼻猴组,又称新大陆猴类;狭鼻猴组,又称旧大陆猴类。本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

§ 猿猴亚目

猴猿猴亚目颜面似人;大都具颊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长于后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长、有的能卷曲,有的无尾.按区域分布或鼻孔构造,猿猴亚目又分为阔鼻猴组,又称新大陆猴类;狭鼻猴组,又称旧大陆猴类。本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指(趾)端背面扁平的甲状结构。为爪的变形,又称扁爪。

§ 原猴亚目

猴猴亚目(Prosimii)是低等的灵长目,和类人猿亚目的主要区别包括颜面通常较长而似狐,野行性成员较多,常有较大的眼睛,有些种类嗅觉比较发达,耳能转向,趾端有爪,5趾只能同时伸屈,不能单独活动,脑量相对较小,额骨和下颌骨未愈合等。原猴亚目现存成员可分成狐猴型下目Lemuriformes、懒猴型下目Lorisiformes和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早期的原始成员则可以分成兔猴和鼠猴两大类,兔猴类和狐猴比较接近,可划分为兔猴型下目Adapiformes,或者将兔猴型下目和懒猴型下目一起并入狐猴型下目而作为不同的总科,鼠猴和跗猴比较接近,一般划入跗猴型下目,与跗猴作为两个不同的总科。早期的原猴亚目成员曾经分布非常广泛,现在则只见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而在海岛上要远比大陆上繁盛。

§ 灵长类

猴灵长类的大多数头骨具大的颅腔,呈球状,这是由于颌部变短,脸部变扁所致;眶后突发育形成骨质眼环,或全封闭形成眼窝;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触觉和听觉,某些低等种类在脑中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中枢,并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觉行动。某些狐猴有较长的鼻部。金丝猴属和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这些特殊的类型是因肌肉或软骨发育而形成的。脚的拇趾和它趾能对握,使得手和脚成为抓握器官。原猴类的5指只能同时屈伸,不能个别运用。掌面与面裸出,有指、趾纹,纹路形态不一。具有非常软或宽的足垫,除黑猿外,皆为行性。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后肢长相差不大,唯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猿类和人无尾,在有尾的种类中,其尾长差异很大,从只有一个突起到超过身体长。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称。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著。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

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乳头,而指猴的1对乳头在腹部。雄性的阴茎是悬垂形,多数具阴茎骨,而眼镜猴、绒毛猴、人和某些种类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体被毛,有的柔软细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长,或在毛上具异色环节。有的头顶毛很长,形成丛状毛冠,或甚短,呈平顶,或秃顶无毛。有的在两颊或颌下具长毛,形如胡须。有的两肩、后背、臀部被以长毛。有的体毛非常艳丽。

§ 猿猴

最古老的灵长类,也就是人类及其现代所有猿猴的共同先祖,可以上溯到6500万年前的古新世。这种动物与其说是像猴,不如说更像松鼠。这是一种爱在地上乱窜,专门以昆虫为食的胆小哺乳动物。猴古新世的地球是个温暖平静的世界,广袤的热带森林向赤道两侧伸展,远远超出了今天的范围。欧、亚、非三大洲到处是热带森林,北美大部分是丛林。当时的北美洲与欧洲通过格陵兰连成一片大陆。在这片森林的居民中,有一大群长有尾巴、外形像老鼠的哺乳动物。它们今天的近亲是一批专门吃昆虫和果实的哺乳动物,如田鼠、豪猪和鼹鼠。可能由于地面上竞争过于激烈,也可能由于树上存在比地面上更为丰富的食物,一些早期的哺乳动物开始爬上树去,以果实、昆虫、鸟蛋以及幼鸟等为食。今天非洲和亚洲仍残存这种早期灵长类的孑遗,它们被称为“原猴”,其中包括颇有名气的狐猴和眼镜猴。这些原猴几千万年来体形骨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非常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但是,另外一些种类却变化很大,从中迅速辐射演化出生存于当今世界上的所有原猴、猴、猿及人类。

灵长类的进化很能说明演变倾向于稳定或变化之间的竞争。在300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原猴的主干在世界热带雨林区极其成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另一些早期原猴进化很快,促使它们进化的动力可能是很微弱的、不易察觉的环境变化,气候波动,或其他与之生存相关的动物的变化。即使是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一个物种的演变方向,日积月累,在某些地方不同适应方式的新的种群就会出现。

树栖生存往往可以促使一些种群迅速演化。在树上攀授跳跃要比在地面上行走较为安全便捷,它使动物的后肢变长,前爪逐渐失去了像鼠那样的尖爪,而变成扁平的指甲。爪子对于树栖动物来说是一种有效的适应,便于攀援树木的枝干,但下树时就会显得非常笨拙,并且在悬吊抓握时不甚方便。当前肢进化成抓握的手时,爪子就显得累赘了。所以在大部分灵长类中,爪子进化成成了指甲,只有一小部分灵长类仍然保留了爪子,主要用来梳理毛发。手指和脚趾都变长了,变得更加灵活。这些动物还保留了尾巴,可以起平衡作用或成为帮助抓握的器官。它们演化成直立的姿势,并能大幅度地转动脑袋。由于它们出现了特有的神经系统,以精确控制肌肉运动,大脑的灰质层也大大扩展。这些进化改善了这些新型动物在枝上作迅速和突然运动的应变能力比如抓住一根树枝的同时捕捉一个快速移动的昆虫或小蜥蜴。猴跳跃、攀援和把握,成为它们生活的一部分,视觉变得比嗅觉更重要。视力的进化对于树栖三维视野的动物来说,比地栖两维视野的动物更重要。因为树栖时往往要判断一只昆虫或一根树枝的准确位置和距离,这就必须有立体的视野。于是,早期原猴的头逐渐发生变化。它们的吻部开始缩短,头骨变圆,眼睛视网膜对于暗淡的光线变得十分敏感,而且能辨别颜色。它们的眼睛也变得很大,以增强摄取光线和分辨的能力,并在周围发展出角质的保护层。当两个眼睛逐渐移到脸部正前方时,一只眼睛的视线能够与另一只眼睛的视线重叠,使之产生所谓的双目视觉,然后逐渐导致立体视觉。立体视觉赋予它们以精确判断距离的能力,但是像兔子这样的眼睛长在胸袋两侧的动物,必须时刻警惕来自左右和背后的袭击,而不必观察它们吃的东西。因为草不会移动,它们靠鼻子和嘴巴就能定位。再则,吃草也不需要很高的天分,不像树栖灵长类专门在树梢捕捉昆虫,始终要应付三维空间环境中的敌害。

森林是比草原更为复杂的环境,灵长类的感觉和运动适应使得它们能利用森林中的各种食物资源。灵长类的大脑频繁处理从感觉器官传来的信号,并指挥四肢的运动,所以大脑的进化对于适应环境也非常重要,为此灵长类大脑的相对体积(脑量与体重之比),也要比其他动物大。

§ 习性

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营不同形式的树栖或半树栖生活,只有环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栖或在多岩石地区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动,也结大群活动。多数能直立行走,但时间不长。多在白天活动,夜间活动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干热季节夏眠数日至数周。

大多为杂食性、吃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猩猩的食量很大,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活动时间用以觅食。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

§ 繁殖与历史

猴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数可多到3仔。幼体生长比较缓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体胸、腹部或骑在母背上,由母带着活动。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经,雄性能在任何时间交配。只有低等猴类,如狐猴、懒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节。

灵长类化石发现于北美和欧洲、亚洲的古新世至渐新世地层中,在非洲和欧洲发现于中新世,而在南美、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则发现于更新世。灵长类的进化已有6000万年历史,从世界各地发现的早期灵长类化石属原猴类,其中60多属现已绝灭。现在美洲已没有原猴类,只是在亚非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度洋一些岛屿上,还生存着少数与5000万年前的原猴类极为相似的种类。猿猴类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5000万年以前,大约在1500~2000万年以前,猿类的祖先就已遍布欧、亚、非三大洲,但现今却仅残存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

§ 进化

猿猴的进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回答人类起源问题。纵观整个人类起源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类起源于猿猴,另外有人至今仍坚持上帝造人的说法,还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外星生命,当然也有人什么也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当今时代的特点就是信息开放,既然各种各样的假想和学说能够共存,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排除各类学说流派为自己所坚持的理论寻找自圆其说的证据。

目前,我们正处于猿猴说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年代。据俄罗斯科学院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表示,人类从长尾猴进化而来并不是劳动的结果,而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病菌的作用,然而,我们从小在教科书中所接收到的教育却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俄罗斯科学家们解释称,通俗地讲,就是很早很早以前有一部分活动敏捷的猿猴染上了某种病菌,而这种病菌能够渗入猿猴体内的基因并且对基因序列进行破坏,正是这种病菌改变了猿猴体内蛋白质的比例及分配从而导致猿猴能够进化成为人。猴几乎与俄罗斯科学家同时,美国科学家也推出了从猿猴到智人的转变理论。据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整形外科专家与生物学家们表示,他们也发现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基因突变,正是这种基因突变让人类的祖先开始与其类人猿前辈渐渐脱离开来。

美国科学家们表示,这一基因突变发生在约240万年前,而此突变造成我们祖先腭部肌肉减少(现代人称此腭部肌肉为MYH16),从而迫使其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食谱并开始寻找新的生存方式。腭部肌肉减少还导致其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劲有力,从而也降低了对颅骨的压力,这也为其大脑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另外一些“无缘做人”的猿猴则没有赶上这个趟儿,它们至今还是保留着强劲的腭部肌肉和弱智的大脑。

不论从哪个角度讲,美国与俄罗斯科学家们所研究的结果在科学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人为这两家的研究结果欢呼雀跃,有人在指责他们满口胡言,还有人手指着太空期待着他们所谓的外星祖先给他们一个答复,而不明飞行物探索者则更是在苦苦寻求从外星球上找到它们所持理论的依据,还有人对上述各家理论不加理采,他们只相信自己来源于父母的精血。

§ 参考资料

1:http://sci.ce.cn/discovery/life/200802/14/t20080214_14515386.s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