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爆火鱼 |
释义 | § 简介 爆火鱼爆火鱼个体很小,大如手指,指尖,身体扁长,尾部像燕子尾巴似的分着叉,所以人们又叫它“燕尾爆火鱼”。爆火鱼体表粗糙无鳞,上面长着许多灰褐色的颗泣状鱼斑,看上去没有一点儿美感。这种鱼之所以能够相撞爆火,是因为它的体表的鱼斑上有一种能在水里摩擦而发光的荧鳞物质,这种物质可使相互碰撞的鱼体迸溅出光亮的火花。这就是爆火鱼名字的由来。 爆火鱼最喜欢群居,集游式生活,这就使“爆火”的机会不断地出现。当爆火鱼成群结队地在海洋中游弋的时候,它们爆出的火花十分耀眼,噼啪声此起彼伏,给大海平添了奇异的景观。所以爆火鱼越聚集成一团,那种“爆火”的景色就越壮观。 § 特点 爆火鱼在海洋中有不少鱼类都会发光,如星星鱼、灯腿鱼、电筒鱼等。在众多的发光鱼类中,要数爆火鱼最为有趣了。在大洋洲所罗门群岛的周围海域,有一种以“爆火星”而闻名的鱼,当地人叫它“爆火鱼”。这种鱼外形并无什么出众之处,奇就奇在“爆火”上。每当它游弋于同类之中,身躯相互磨擦的时候,身上就会“噼噼啪啪”地爆出火花来,看上去很像电火花。爆火鱼个头不大,身体略扁,头部尖尖的,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爆火鱼集体活动的时候,就有奇观发生了,爆火鱼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在海面上游来游去,身体与身体挤在一起,相互摩擦,便会像放电一样爆发出“嚓嚓”的火花来,要是在夜晚,闪烁的火花简直就像一条条火龙,美丽极了。这也正是爆火鱼名字的由来吧。为什么爆火鱼之间相互摩擦就能够发出火花呢?原来爆火鱼的全身都覆盖着鳞片,在皮肤上沉积有很多磷。这种磷和我们平常用的火柴盒上的磷一样,只要一摩擦就能发出火花。爆火鱼正是这样,当它们互相擦身而过时,皮肤上的磷受到摩擦而生热,于是便发出火花来 § 骨骼特点 爆火鱼爆火鱼的骨格是由软骨或硬骨构成的,在头骨的两边有四至七片鳃,其中最前面的一片演化成了下劾骨。爆火鱼的脊椎骨是与头骨连在一起的,在胸部有肋骨与脊椎相连,在背部,尾部和腹部有从脊椎伸出的长的刺。爆火鱼在肌肉内常有硬化的胫所构成的鱼刺。爆火鱼使用鳍来控制它的方位和运动。大多数爆火鱼的鳍内有骨质的刺来加强。胸鳍和腹鳍是成对的,并通过肩和髋的肌肉相连。背、尾和肛鳍与脊椎相连。有些爆火鱼背和尾之间的鳍内没有刺,但可以硬化成角质以得以加强。爆火鱼运动时主要依靠身体的摆动和尾鳍。 § 皮肤特点 爆火鱼有两层皮肤,表层的皮肤内含有能够分泌粘液的腺,内层有许多连接组织,鳞和色素细胞也在这一层里。外层的粘液帮助鱼减轻其游泳时的阻力。它没有粘液,但它们皮肤上细小的、牙齿般的突起有类似的作用。 § 捕捞方法 这爆火鱼其实是极容易捕捞上来的。可以撒网,可以戽凼,可以安钻籁,可以刮捞子。十八般渔艺中,最有意思的便是“阵鱼”。小时候到乡下外婆家,“阵鱼”曾带给我无尽的欢乐与喜悦。找来一块方桌大小的蚊账布,用两根竹条弯成十字架将布的四角绑住,安一根长绳子吊索,便做成了一个四方形的鱼罾。鱼罾里面撒上些白米饭和糠饼作诱饵,再搁上一块卵石作沉坨,用竹竿挑着,颤悠悠地沉下水塘里去。过不了多久,塘里的爆火鱼见到白花花、香喷喷的饵食,便会抢着进来吃食。殊不知落入了我们设下的捕鱼阵。每隔一段时间,我们用竹竿稳稳地将鱼罾挑上来,一出水面,水点直滴的鱼罾里总会有几只肉嫩子鱼活泼乱蹦。碰上运气好,有时还能“阵”到几寸长一只的鲫鱼和游叼子鱼呢!而现在,总有人喜欢用毒药闹鱼或是用电流打鱼,这种赶尽杀绝的竭泽而渔,使得原来到处都有的肉嫩子鱼,日见地稀少了。 § 相关词条 星星鱼、灯腿鱼、电筒鱼、灯笼鱼、水蚤、吸虫、纤毛虫、蚓螈、夜鹰、灵猫、猴、蚜虫、鹭鸶 § 相关链接 【1】:http://www.biox.cn/content/20050609/15661.htm 【2】:http://www.fish-soso.com/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