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崇伦
释义

§ 基本简介

王崇伦,男,原鞍钢工人。1956年和1959年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解放初期,他研制出“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四年任务,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抗美援朝军品生产中,他设计并制造出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60年代初,实现100多项革新,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填补我国冶金史空白。

§ 经历苦难

王崇伦

王崇伦,1927年7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沙河区(1945年光复后划归鞍山管辖)北头街村一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王殿英靠耕种祖坟周围的3亩薄田维持家中6口人半饥半饱的生活。王崇伦从懂事起就带着两个妹妹跟随母亲到铁路边捡煤渣,到村外挖野菜。

1937年,身患重病的父亲王殿英因无钱就医而死去。翌年,哥哥王崇玉在日本工头逼抬重物时活活累死。两年中,为了安葬父亲和哥哥,家中被迫卖掉了仅有的3亩地,生活更加困苦。十岁的王崇伦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力,与母亲和两个妹妹相依为命。

1941年,王崇伦与同窗学友鲍峰昕一起入鞍山满洲神钢厂学刨工,这年他才14岁。日本工头对中国工人当牛马一样对待,对徒工更是恶加一等,如遇机床开动,就把徒工支走。一次,王崇伦躲在工具箱背后偷看操作要领,不巧被日本工头发现。凶残的日本工头竟将王崇伦的右手按在机台上,然后抄起一把锋利的板锉狠命地锉下去。顿时,王崇伦的右手腕鲜血淋淋……王崇伦忍住疼痛,挣脱出右手,抓起一把螺丝刀要与日本工头拼命。闻声赶来的中国工匠怕王崇伦丢了饭碗,劝阻了他。

从此,王崇伦留下了这仇恨的伤疤。王崇伦咽不下这口恶气,于1945年1月离开了满洲神钢厂。经过考工进了鞍山东洋矿机厂当了车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王崇伦和工友们乐得直蹦高,心想亡国奴的苦总算熬出头了,该有好日子过了。可事实并未能让穷苦百姓如愿。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占领鞍山,对昭和制钢所的物资进行大肆抢掠,一时间,整个鞍山乌烟瘴气。

为了养家糊口,王崇伦这期间遭了好多罪。先是卖青菜,尔后到洗煤厂河沟里捞煤泥,最后又改作拉脚运货。1947年秋的一天,王崇伦借了一挂毛驴车运货,半路上遇到土匪抢劫,他险些送命。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耳闻目睹中王崇伦感受到了共产党是穷苦百姓的大救星,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不久,北沙河村与东沙村合并后成立了农会。王崇伦积极参加土改斗争,被选为民兵队队长。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不久,王崇伦与出身贫苦的姑娘关伟荣结婚,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 走在时间前面

王崇伦

1949年8月,王崇伦经亲属王殿武介绍入鞍钢轧辊厂,重操旧业当刨工,成为解放后鞍钢职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之一。时年22岁的王崇伦,亲身经历从旧社会奴隶到新社会主人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怀着强烈的报恩思想忘我劳动,积极向上。3个月后,王崇伦加入了共青团,光荣地成为鞍钢解放后第一批入团的青年职工。

1951年6月24日,由于工作的需要王崇伦调至鞍钢机修总厂四机修厂工具车间。机修总厂各种机加设备齐全,王崇伦走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十万火急的特殊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比开始用铣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而且全部达到一级品。这年金秋,王崇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后短短一年中,他相继革新成功7种工、卡具,成了一名全厂有名技术革新闯将。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鞍钢的生产建设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就在这时,鞍钢矿山生产一线告急:大批凿岩机因缺少备件卡动器,而被迫停止作业。

试制卡动器的特殊任务最终落在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试制刚刚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第一道工序的车床加工只需45分钟就能加工一个,而第二道工序插床加工一个却要两个半小时。全车间只有一台插床,厂长、车间主任都在为插床的低效急得团团转。王崇伦又悄悄地搞起了攻关。他大胆的构想用刨床代替插床,制一个圆筒形的工具胎,把插床垂直切削转变成刨床的水平切削。半个月后,双颊凹陷的王崇伦把特殊工具胎的图纸展现在车间领导面前。这个工具胎外壳酷似一台小电动机,由40多个零件组成,工件可以固定在套子中,旋转360°,任意选择加工角度。原来插床只能一次加工一个工件,而工件置放在工具胎内,刨床可以成摞切削,就象穿糖葫芦一样方便。大家对王崇伦的奇思妙想赞不绝口。

在车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几天之后,一个长达500毫米,直径200毫米的工具胎安置在王崇伦的刨床上。试车这天,数百人前来观看。当第一批工件加工完毕之时,计时人宣布:加工一个卡动器耗时仅45分钟,更让在场人震惊的是,以往加工凿岩机的40多个零件,每加工一种零件都得制作一套专用的卡具,而这一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经过一番集思广益,王崇伦创造的这一独特工具胎被命名为“万能工具胎”。

王崇伦继续攻关夺隘,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取得新突破,由45分钟提高到30分钟,最后提高到19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他操作的"牛头刨",成了"千里马"。凭着万能工具胎,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1953年,他完成了4年又17天的工作量,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这年,他只有26岁。

§ 革新能手

王崇伦

1954年初,全国工业战线相继涌现出的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手,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聚会首都北京,座谈讨论如何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出更新贡献,王崇伦提出了联名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他的想法得到了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的一致赞同。不久,由王崇伦执笔的7人联名建议信送到了全国总工会主席的手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对这封具有特殊价值的建议信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同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此后,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蓬勃兴起。当年9月,王崇伦光荣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年工具车间”。翌年,王崇伦被提任为该车间生产副主任。同年,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分院聘任王崇伦为特别研究员。

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59年初,王崇伦找到老英雄孟泰合盘托出组织全鞍钢能工巧匠开展大规模技术协作活动的设想。两位忘年交的劳动模范一拍即合。经过俩人的精心筹划,年底,鞍钢拥有了一支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为骨干的技术协作队伍,人数达1500多。每逢星期天,他家门前都停放一排自行车,来自各厂矿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吊装大王”纷沓而至,经过一番切磋交流,不久一场场技术攻坚战便很快打响。王崇伦的家成了能工巧匠交流聚会的“据点”,这个鞍钢技协骨干最热闹的“据点”,一直热闹了近20年,直至王崇伦调离鞍山。

1959年4月,王崇伦当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王崇伦应邀参加辽宁省机械工业先进技术表演观摩队,先后到沈阳、丹东、本溪3市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王崇伦利用交流空隙时间为12家企业解决15项技术难题,各单位纷纷致信鞍山市、鞍钢,盛赞王崇伦的高尚精神和高超技艺。

60年代初,我国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钢机轧辊。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威胁。在这严峻的关头,王崇伦与孟泰主动请缨,承担组织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在他俩的领导之下,500多名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技协积极分子众志成城,从炼铁、炼钢到铸造形成一条龙跨厂际联合攻关。历时一年之久,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予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此项重大成果轰动全国冶金战线,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1960年7月17日,王崇伦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1962年11月,王崇伦被提任鞍钢机修总厂北部机修厂副厂长。

接踵不断的技术攻关硕果,对有志于革新创造的先进工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到1962年底,王崇伦领导的鞍钢技协队已拥有15000之众,车、钳、铆、电、焊等各工种齐全,设计、施工、抢修配套成龙。这支队伍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先后为鞍钢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和技术改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还应邀为鞍山市、辽宁省、东北地区的许多生产厂家排解重大生产难题,为鞍钢赢得了殊荣。

1968年,王崇伦担任鞍钢“双革办”副主任不久,遭到造反派的揪斗,王崇伦被扣上“假劳模”、“大工贼”等莫须有的罪名,惨遭迫害,王崇伦刚直不阿,毫不屈服。1969年,他在被关押机修总厂一加工车间劳动的日子里,仍然矢志不移悄悄地进行技术革新,为维系鞍钢正常生产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 运筹惟幄

王崇伦

1973年6月,王崇伦任鞍山市总工会副主任。经历长时间基层领导岗位的磨炼,王崇伦的领导艺术日臻成熟,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他在新的广阔舞台上,导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1975年2月,辽南地震后的一天,鞍钢炼铁厂告急,因受地震的影响,该厂一批铁水缶凝铁,造成数座高炉无法出铁,被迫休风。炼铁厂没有氧化残铁机,紧急情况惊动了各级领导。急难之中,鞍山市委与鞍钢领导点将克难,王崇伦受命上阵。他迅速部署双管齐下,一路召集人马,一路收集技术资料,当天,李绍奎、王广发、许朝清、赵玉林四位技协老将聚到炼铁厂;氧化残铁机的工图纸资料全部拿到手;深夜自制氧化残铁机的战斗打响。3天3夜过后,第一台氧化残铁机就投入了作业。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按照冶金工业部的指令,鞍钢挑选20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抢修分队,并由王崇伦担任指挥。8月22日,24辆满载人员和各种抢修器材的汽车在王崇伦的带领下火速驶向唐钢。王崇伦一路上策划了"分片安营扎寨、统一生活保障、就地勘察实情、实施对口包揽、先行解决送电、全力恢复主体生产"的作战方案。历经20天苦战,1号变电所提前10天恢复送电,各抢修现场一片欢腾。鞍钢抢修分队成功地打响了第一炮。

当时的抢修工作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高温酷热,无饮用水源,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恶臭,周围飞蝇成群,严重污染的环境使大部分队员患了痢疾。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每天还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王崇伦强忍重度痔疮病痛折磨,一边指挥抢修,一边时时把实施"统一生活保障"挂在心上。他亲自出面求援各方解决供水、购菜的特殊难题,使鞍钢抢修分队人员在80多天里具有难得的基本生活条件,维系了这支队抢修队伍始终如一的旺盛战斗力。

1976年11月中旬,王崇伦率抢修分队凯旋而归,鞍钢为这些经历非常考验的勇士们隆重庆功。

1977年3月,一副前所未有的重担落在王崇伦的肩头,由他担任鞍钢七号高炉改建工程总指挥。这项工程要拆除原有的七号、八号高炉,然后建起容积为2580立方米当时国内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七号高炉。上任伊始,王崇伦便把行李搬到工地,吃住不离现场。为了发掘参战的职工的聪明才智,他要求各参战单位一律成立领导挂帅的“三结合”攻关组,对本单位承担项目技术难题实行群策群力突破。在工地上,人们时常看到王崇伦手里捏着馒头,嘴里边嚼边与攻关组的同志切蹉破解难题。王崇伦的行动成了一道最有效的动员令,各单位的攻关组很快攻克百余项技术和施工难题。鞍钢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采取优化组合设计,苦战了3个月,完成了以往需一年完成的5万张图纸的设计任务。修建部职工成功地将高炉安装主体设备85吨大塔吊整体移位10米,赢得工期1个月……。

在这次特殊的会战中,王崇伦亲自协调设备供应、后勤服务等单位和部门,使之成为工程服务中配合默契的“一盘棋”。王崇伦还南下上海、北上吉林处理加工订货中的棘手难题,争取173个兄弟企业对鞍钢这项重大改造工程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

1977年12月29日,改建工程胜利竣工后的鞍钢七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万名参战职工用智慧和热汗为鞍钢写下了具有历史性的辉煌。该项工程达到了高速度、高质量、低消耗、安全无事故,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创造了我国大型高炉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 为民造福

王崇伦

1977年9月至1978年5月,王崇伦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在学习期间,王崇伦系统地受到了党的基本理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更加坚实。1978年,王崇伦提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离开了他眷恋的火热的鞍钢。王崇伦的家安顿在全总干校。那时全国各地尚未有驻京办事机构,王崇伦和他的家人对出差到京的各地人员,凡遇有困难相求的一概热情相助,人们亲切地戏称王崇伦的家是“义务接待站。”

1980年8月,王崇伦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主抓农业和财贸工作。他把陌生的新工作当成学习的好机会,到任之后便连续几十天深入到市内各区、郊区22个乡搞调查,先后走访了240多名干部、工人、营业员、农民和新老劳模的家庭。

哈尔滨是大豆之乡,可由于诸多原因,当时全市豆腐供应不尽人意,群众有意见,编了一首民谣:“干豆腐厚,水豆腐薄,排班站队买不着。”王崇伦闻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要解决这一老大难,时任市委书记的文敏生得知后给他全力支持。

王崇伦跑遍了全市7个区属于二商系统的29家豆腐坊,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王崇伦还利用清晨时间,到一家家卖豆腐的门市部了解豆腐的质量、供应到位的时间等等。细致的明察与暗访使王崇伦心中有了底数,他找来市食杂公司经理和蹲点抓豆腐生产的二商局副局长,经过一番研讨后,决定从解决滞碍加工生产豆腐能力的关键入手,对豆腐坊的现有锅炉普遍进行一次技术改造,然后再依次解决豆腐板材料、汽车运送等问题。接着,又找着豆腐坊的师傅,研究如何准确判定豆浆度数、如何提高点卤技术、如何控制好豆腐的厚度。

当哈尔滨市的豆腐生产、供应工作取得可喜变化之后,王崇伦把十几位富有生产经验的老工人和几位出类拔萃的厂长请到一起开会,特聘他们为自己的豆腐顾问。在欢声笑语中,这些豆腐顾问纷纷献计献策,这些建议实施之后,王崇伦抓豆腐又抓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之后,哈尔滨市出了首新的民谣“干豆腐薄,水豆腐好,随时随地买得到。”

§ 鞠躬尽瘁

王崇伦

为了使职工技协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一全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王崇伦相继多次组织有关方面对我国的职工技协工作的产生、发展、经验与教训进行研讨,并提出了改进新形势下技协工作的措施。由此,全国大中型企业的技协陆续开展了有偿服务工作。这一举措的实施,为职工技协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王崇伦长时期的超负荷工作,损伤了他原本强健的体魄。1985年5月,王崇伦突然半身麻木,言谈吐字不清,被身边工作的同志“强行”护送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脑血栓后,院方决定对其进行系统治疗。王崇伦只住了一个疗程的院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2002年2月21日,王崇伦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李瑞环、尉健行、罗干等同志参加了送别仪式。根据王崇伦同志生前的愿望,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3月13日,王崇伦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千山脚下的千秋公墓功勋园内,了却了这位老模范多年的思乡之情。

§ 荣誉

王崇伦

1955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年工具车间”。翌年,王崇伦被提任为该车间生产副主任。同年,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分院聘任王崇伦为特别研究员。

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

1959年4月,王崇伦当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王崇伦出席全国“群英会”,再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毛主席称赞王崇伦是"青年的榜样"。由于王崇伦的特殊重大贡献,从1954年到1959年,他先后14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60年7月17日,王崇伦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1962年11月,王崇伦被提任鞍钢机修总厂北部机修厂副厂长。

1964年12月,王崇伦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3年初,王崇伦参加辽宁省先进刀具技术推广队,先后到全省40多个工矿企业推广先进技术。当年,王崇伦作为中国社会知名人士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

1975年3月,王崇伦受命组建鞍钢工会,任鞍钢工会筹备组主任。7月,鞍钢工会成立,王崇伦任鞍钢工会主席。当年,王崇伦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王崇伦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1年10月,王崇伦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1982年9月,王崇伦出席中共十二大,当选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4年,全国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王崇伦兼任主任。

1986年,王崇伦当选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赴瑞士日内瓦参加世界十三届发明展览会。同年,王崇伦参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后,王崇伦旧病复发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

1988年,王崇伦当选全国政协七届委员会委员。

§ 评价

王崇伦

1954年1月19日, 《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让更多的青年工人在先进人物的带动下前进》的社论。 1954年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1954年2月14日,《工人日报》发表了题为《学习王崇伦的先进榜样》的社论。

同年,团中央专门组织了一次首都青年工人与王崇伦会面大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帮同志,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人人都可以做一个先进工作者》的讲话。同年,王崇伦的事迹被编入小学生语文课本,"万能工具胎"的图片被印成邮票。从此,王崇伦以"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誉满中外。同年,王崇伦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赴苏联参加了“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

王崇伦在哈尔滨市任职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凭着他的火热衷肠和实干精神,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他还相继解决了冬季鲜菜和鸡蛋供不应求的难题。他造福哈尔滨人民的感人故事被传为佳话。

邓小平同志视察东北时,得知此事后,称赞王崇伦抓豆腐抓得对,抓得好,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这样解决市民生计的好干部。胡耀帮同志称赞王崇伦同志:"既能抓生产,又能抓生活;既能抓黑的,又能抓白的;既能抓硬的,又能抓软的。"

1990年10月,当王崇伦又一次从死神手中挣脱,稍能行走时,他又开始了忘我的工作。当年10月30日至12月11日,王崇伦历时41天的调查中,先后到辽宁沈阳、鞍山、本溪、抚顺、丹东、海城、台安、大石桥等地,深入到基层,广泛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对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探讨交流。王崇伦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受到群众的赞誉。王崇伦根据调查的实情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保护知识分子积极性、领导机关带头反腐倡廉、为群众办实事要以雪中送炭为主等12条建设性意见,受到许多全国政协委员的好评。 2002年2月1日,王崇伦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