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释义

§ 资料简介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石碑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泸湾内,经纬度范围:东径118°,北纬24°。全区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平方公里。以保护7500年前的古树桩遗迹、9000年—25000年前的已胶结古牡蛎礁、石圳海岸变质岩区、老红砂分布区和海岸沙丘等地质景观为主要内容,其保护对象为海底古森林、牡蛎礁和海蚀变质岩等。自1986年7月被广东省地震局徐起浩发现以来,先后于1990年6月被定为县级保护区,1992年被中国国务院以国函92(166)号文确立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004年1月29日,又正式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这种类型的保护区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区内埋藏于潮间带经历7800多年历史的油杉树林遗迹有20多棵,大片成长于数千年的牡蛎礁,典型的海蚀红土陵岩、卵石海滩岩和现代堆积中的细沙丘,以及可展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长地质历史演变的独特、典型、出露良好而又多种多样的海蚀变质岩。为研究古海洋、古地理、古气候、古植物,研究台湾海峡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运动及太平洋地质板块运动,研究泉州市古港海外交通史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在日本富士湾和鱼津分别发现了赤杨和柳杉的海底古森林,已被列为国际自然遗迹。赤杨只有4棵,距今八九千年;柳杉才有十几棵,距今2000年。而我国深沪湾的海底油杉,从年代、规模、数量方面均可与之妣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此有极大的兴趣,且多次前往考察、研究。在海外的泉州、晋江籍华侨也为故乡有此珍宝而骄傲。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的真正价值将逐步被世界所认识,成为人类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

§ 主要资源

海底古森林遗迹海底古森林遗迹:深沪湾自然保护区所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主要分布于距海岸100m~200m外土地寮一带低潮区的潮滩上,退潮时可见分布约1平方千米的古森林(松科油松植物C14同位素年龄为7500年左右),通常水深约2~3m的潮间带,呈三片分布,已发现有60余棵以上。其中22株在中潮区、2株在低潮区。最大树桩面直径达100厘米,最小为30厘米。树桩露出滩面1—30厘米,时有些被沙淹没,据地震仪测定,古树桩埋藏部分的长度可能为20—25米。其原始直立状态保存良好。这些古树桩在沙滩上不规则地集中排列,均呈黄褐色,树皮则呈黑褐色,为罕见的“古树化石”,极具科学研究价值。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所等多家单位鉴定,这些海底古森林遗迹以裸子植物油杉为主,夹有皂荚树、桑树、南亚松等多个属种。据多个品种14C同位素年龄测定,其年龄在距今6761±193年至距今7620±130年之间。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古牡蛎礁古牡蛎礁:由大小不同的牡蛎壳胶结而成,分布于古树桩中区南面,两者相距约100米。礁体长约500m、宽约300m、厚约20~40cm。从壳体分析,主要以长牡蛎、僧帽牡蛎和近江牡蛎为主,直接附着于基岩上,呈原生直立双瓣俱存完整保存下来。据14C测定,其生长年代为距今25000-9000年的晚更新世。根据广州地理所、国家海洋三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系测得的14C年龄为距今9355年-25800年之间,且大部分样品测得在距今20000-15000年范围内,因此,深沪湾大片古牡蛎生长年代可追溯至25000年-9000年前及晚更新世的最末盛冰期。

石圳海岸变质岩地貌:石川变质岩区是著名的平潭一南澳变质带的一部份。本区由于地处适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并清楚展示其历经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和所经历的复杂的动力、热力变质作用,使之成为研究该构造带出露最为良好的地点。此外变质岩区由于受海浪、风沙长期作用,形成的诸如浪蚀穴、风蚀壁龛、风动石、象形石等丰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现象,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也是难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遗迹是自然界运动变化遗留下来的实物证据,它对于研究台湾地质构造、海平面升降、古生态环境,特别对于研究“晚更新世一140米海平面”理论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 旅游资源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施琅博物馆深沪湾自然保护区不但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是旅游胜地。深沪湾自然保护区三面临海、海岸线长且形态多变的特点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滨海旅游资源,其中以沙滩最为突出。主要沙滩,如围头沙滩、洋下沙滩、溜江沙滩、石圳沙滩和深沪衙口沙滩的沙质优良、坡度适宜、无有害生物,年均水温20℃,5~11月份水温均在20℃左右,日照时数21802h,平均潮差361m,各项质量标准均达到国际海滨浴场的条件。

深沪湾自然保护区气候条件优越,名胜古迹甚多,在其周围有清朝率兵统一台湾名将“施琅博物馆” ,有在闽台一带名闻遐尔供奉妈祖娘娘的“深林寺”、“镇海官”、“百公庙”、“崇真殿”、“宝泉庵”,有壁山栈道 、 烟墩山峰火台 、狮峰石刻、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和地质公园、深沪镇区、石圳地质观光园、围头滨海休闲区、坑口白鹭自然保护区、龙湖龙宫旅游观光区等景点。

§ 资源保护

深沪湾海底古树桩深沪湾海底古树桩民间早有发现,但不知其科学价值,长期未能引起注意。其实,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一带早就有“沉东京、浮福建”的古代传说,且影响深远,这可能是指深沪湾陆地的沉没,扦可与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相联系。1980年以来中国地震专家首次在福建、广东沿海调查“沉东京”与历史地震的关系,为现代地震预测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资料。海底古森林和牡蛎礁遗迹的严格保护,将有利于深沪湾和台湾海峡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研究。

7000年前的海底古森林和近万年前的牡蛎礁等珍贵的“自然古迹”以及深沪湾海陆变迁的生动史话,对科学工作者或是游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保护区既可对群众进行科普教育,使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获得科学知识,又可为发展海滨旅游业提供重要的资源。2004年11月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式成立,机构规格相当与副处级,对今后深沪湾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起了重大作用。

§ 行政管理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一、筹备成立“海底森林与环境变迁研究会”,秘书处设在晋江市。

二、与日本渔津埋没林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组织人员赴日交流,促进深沪湾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

三、加强宣传力度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继续开展对古森林遗迹的年代学、沉积学及构造地质的研究。

四、适当时候邀请台湾学者来福建省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来加强保护区的科研力度和国际影响力,进而促使晋江旅游产业的发展。

§ 重要意义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深沪湾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海蚀红土陵岩、卵石油滩岩和现代堆积中的细沙丘地貌,有埋藏于潮间带的油杉树遗迹和大片古牡蛎礁,经过漫长地质历史演变的多种海蚀变质岩出露良好,可为研究古代海洋、地理、气候、植物,研究台湾海峡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运动及太平洋地质板块运动,研究泉州古港海外交通史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深沪湾自然保护区不但具有地质景观独特、滨海资源优异、宗教文化繁荣、闽南风情浓厚等特点,而且由于有海底古森林、古牡蛎滩、红土台地、古人类活动遗迹及丰富多彩的海蚀地貌等一批珍贵稀罕的地质遗迹,使该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科教意义。[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