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暑益气汤 |
释义 | § 清暑益气汤 § 正文 清暑益气汤 § 来源 《温热经纬》卷中。 § 命名 本方根据功效命名,因本方有清暑热益元气之功。王孟英说:“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效。” § 组成 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6g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 § 用法 上药哎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 辩证要点 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 § 病机 暑热耗气伤阴。 § 现代运用 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日发作属暑热气津两伤证。 § 功效 清暑化湿,益气生津。 § 主治 暑热气津两伤。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 配伍特点 本方清暑热与益气阴并施。 清暑热――袪邪 益气阴――扶正 § 方解 方中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荷梗可以解暑清热,又可理气宽胸;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其功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竹叶清热除烦,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方中药物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清热解暑,如西瓜翠衣、荷梗、黄连、知母、淡竹叶,另一部分益气生津,如西洋参、石斛、麦冬、甘草、粳米。 § 加减 脾胃不足者,少用升麻,少加柴胡;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咽干者,加干葛;汗少者,黄耆减五分;心下痞者,少加黄连。 § 临床应用 1.本方用于夏月感冒,伤津耗气之证,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辩证要点。 2.具体运用时可根据暑热与气津耗伤的关系来决定清暑药与益气养阴药的用量。 3.本方近年来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而气津不足者,可去苦寒的黄连、知母,加入白薇、地骨皮等和阴退热。 【使用注意】本方有滋腻养阴之品,故暑病挟湿者,不宜使用。 § 附方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黄芪、苍术、升麻各6g,人参、炒神曲、橘皮、白术各3g,麦冬、当归身、炙甘草各2g,青皮1.5g,黄柏2g。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 以上两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气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气虚之证。但《温热经纬》之清暑益气汤于清暑益气之外,重在养阴生津(用石斛、麦冬),宜于暑热伤津耗气之证。《脾胃论》之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之力稍逊,但重于健脾燥湿,用治元气本虚,伤于暑湿证。 § 配图 添加 § 相关连接 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当归六黄汤、泻白散(泻肺散)、清胃散、新用凉膈散、导赤散、清骨散、桂苓甘露饮 § 歌诀 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津伤 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