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泰宁梅林戏
释义

§ 简介

泰宁梅林戏梅林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

清乾嘉年( 1775 一 1820 年)徽调经浙江、江西传入泰宁,一路从江西省的宜黄、广昌经福建省建宁、宁化到泰宁南面的善溪、双坪等地,称为“西路”;一路从江西省上饶经福建省崇安、浦城、建阳传至泰宁龙湖、来口等地,称为“北路”。两路风格韵味稍有不同。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泰宁梅林戏梅林戏的唱腔优美动人,它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此外还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等。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类,文乐包括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等,武乐包括大鼓、大平鼓、京锣等。

梅林戏的脚色行当比较齐全,有“五门十七行头”之说。其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具有严格的程式,唱、做、念、打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服装和化装比较朴素。表演中有类似古时“娱神”和提线木偶的科介动作,还有“耍撩牙”“叶火变裙”“变脸”等众多的传统特技。梅林戏有传统剧目330多个,已收集记录有剧本的130多个,经整理上演的较好传统剧目包括《飞龙带》、《蓝腰带》、《鸳鸯带》、《雌雄鞭》等30多个。

梅林戏源于徽戏,至今仍较好地保存了徽戏的艺术特征。要研究徽派艺术,探寻中国戏曲史等的发展历史,梅林戏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发展

泰宁梅林戏传入后,受地方语言的影响,吸收小调、民歌和道士音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上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

梅林戏行当齐整,角色配套,具有严格鲜明的戏曲程式,以及表演古朴、粗犷、严谨的艺术风格,有类似古时“娱神”和提线木偶的科介动作,很有特色。梅林戏还有不少传统特技,如:“耍撩牙”、“叶火变裙”、“变脸”、“耍叉”,“挺僵尸”,“下高台”,等。行当有“五门十七行头”,“十七行头”即正生、付生、小生、老生、娃娃生、头梁旦、二梁旦,三梁旦、花旦、金榜旦、茶盘旦、彩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

梅林戏早期盛行的演出班子有“四季班”'、“火贤班”。清末民初相继成立了“福顺班”'、“福善班”'等专业戏班,演出市场拓展到邵武、顺昌、光泽、浙江温州、江西的石城、黎川、广昌等地,演出剧目有 800 多个。

梅林戏源于徽戏,对于至今仍较好地保存徽派艺术特征的梅林戏,在研究徽派艺术,追溯徽派艺术原形,探寻中国戏剧史等方面,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进京演出

泰宁梅林戏2007年6月5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内,当泰宁县梅林戏剧团表演的传统折子戏《背子赶会》刚落下帷慕,就引得全场热烈的掌声。梅林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晋京展演,惊艳京师。

泰宁县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经江浙赣入闽的中原文化(徽调)和闽越部落上古文化交汇碰撞产生的一道绚丽的火花,是一种难得的民间文化艺术标本。1992年6月,在泉州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时,演出的《贬官记》 ,获“天下第一团”称号;2004年5月,在山东参加国际第二届小戏艺术节,演出的《冤家》 ,获得银奖;2006年6月,梅林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6月,在国家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召开之际,全国有三台传统戏在开幕式上演出,福建组织了一台传统折子戏专场,梅林戏《背子赶会》早在4月就被定为晋京表演的折子戏之一。

《背子赶会》是梅林戏的传统小戏,讲述的是农村普通妇女智斗市井无赖的故事。剧情夸张、诙谐,情节单纯,表演形式上独具特色,它将鼓乐伴奏人员悉数上舞台,参与剧情表演,反映了早期的梅林戏在继承和演变中,融入地方文化,进行的探索、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 历史溯源

泰宁梅林戏据说清朝中叶时期,泰宁朱口梅林村有一寡妇周氏,家境富裕,有一年她过生日,聘请浙江来的徽班来家,连演数日祝寿。后来,周氏为了能常看到戏,筹钱聘请徽班艺人为家乡子弟传艺。从此,梅林村人以学戏为一大乐事,每逢谁家子弟学戏出师,登台演出,亲友便送礼恭贺。在梅林及邻近乡村,人人都会唱几段"土戏"。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铛鼓,唱起道土腔,茅担抬石窟,扛到段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此后代代相传。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保护、挖掘民间艺术,经整理组建,使今天的梅林戏更具风采。

§ 艺术特色

泰宁梅林戏大腔戏粗犷古朴,唱腔结构为曲牌连套式,起伏大,音高亢,唱时大小嗓结合,"字多腔少,一洲百尽"。唱词多为长短句格式,属中洲音韵。锣鼓是大腔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戏班一般由15人组成。舞台陈设很简单,仅有一桌二椅,化装用色也只有红、黑、白三种。服饰则根据不同角色,设计出别具一格的"顺套",成为大腔戏的象征性服饰

梅林戏的唱腔优美动人,它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此外还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浙江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类,文乐包括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扬琴、唢呐、竹笛等,武乐包括大鼓、大平鼓、京锣、小锣、大小钹等。泰宁梅林戏

梅林戏的脚色行当比较齐全,有"五门十七行头","十七行头"即正生、副生、小生、老生、娃娃生、头梁旦、二梁旦、三梁旦、花旦、金榜旦、茶盘旦、彩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其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具有严格的程式,唱、做、念、打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服装和化装比较朴素。表演中有类似古时"娱神"和提线木偶的科介动作,还有"耍撩牙"、"叶火变裙"、"变脸"、"耍叉"、"挺僵尸"、"下高台"等众多的传统特技。梅林戏有传统剧目三百三十多个,已收集记录有剧本的一百三十多个,经整理上演的较好传统剧目包括《飞龙带》、《蓝腰带》、《鸳鸯带》、《雌雄鞭》等三十多个。

梅林戏早期盛行的演出班子有“四季班”'、“火贤班”。清末民初相继成立了“福顺班”'、“福善班”'等专业戏班,演出市场拓展到邵武、顺昌、光泽、浙江温州、江西的石城、黎川、广昌等地,演出剧目有800多个。

§ 现状

泰宁梅林戏梅林戏源于徽戏,至今仍较好地保存了徽戏的艺术特征,要研究徽派艺术,探寻中国戏曲史等的发展历史,梅林戏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但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梅林戏陷入生存困境,剧团虽仍在农村巡回演出,但出场费过低,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时时面临剧团解散、剧种消亡的危险,需要尽快制订措施加以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保护措施

泰宁梅林戏①组建梅林戏研究队伍,开展对老艺人嫡传技艺的抢救工作,对梅林戏艺术价值进行调查研究,聘请戏剧名家指导,出版研究论著。

②将梅林戏基础知识编撰成教育读本,进入小学课外课程,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③结合当地旅游特色,编排反映泰宁人文历史、地理民俗、礼仪宗教等地域特色的大型戏,打造艺术精品。

④采取剧团入股或招商引资等方式,成立旅游文化服务公司,实现梅林戏产业化发展。

§ 参考资料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chinaich.com.cn/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http://drama.sysu.edu.cn/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main.jsp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http://www.chinayigou.com/news-admin/Article/zt/whyc/xwbd/

§ 相关词条

京族哈节   吴桥杂技   锡伯族西迁节   天桥中幡  沧州武术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 相关链接

1.  http://www.zhishie.com/baike/dili/77/124840.htm

2.  http://www.66163.com/Fujian_w/dskx/20070613/xs220446.html

3.  http://www.ccdy.cn/pubnews/511023/20070704/522166.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