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泑泽 |
释义 | § 泑泽简介 泑泽 即罗布泊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面积三千零六平方公里,湖面海拔七百六十八米。它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水经注》:“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即所谓蒲昌海也。亦有盐泽之称。”同书引“《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兰海者也。“按盐泽是盐水湖之意,泑泽系指盐水湖的颜色而言,至于牢兰海(或楼兰海),则因其位于著名的楼兰古城之旁而得名。清代一般记载作罗布淖尔或罗布诺尔,蒙语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近代始称作罗布泊。 § 相关历史 罗布泊形成于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初期,是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由断裂而形成的一个构造拗陷区。因为它处于地质构造上经过上升的塔里木盆地的东端的拗陷中心,盆地由西向东倾斜,西面海拔达一千三百米,而东部的罗布泊地区则降低到七百六十米。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的河水塔里木河、孔雀河以及车尔臣河等都向这个洼地汇集,形成范围广阔的湖泊。 塔里木盆地属于内陆水系的河流,由周围山区挟带下来的沉积物质不能向外输出,沉积于河道本身,因而河床浅平,极不稳定。横贯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东流到尉犁县境内,孔雀河自博斯腾湖溢出(其上游为发源于天山南麓的开都河,即《山海经》所称的“敦薨之水”)来汇,再东南流注入罗布泊。历史时期,塔里木河在轮台县以南经常发生周期性的改道,河身游离于罗布泊及台特马湖之间。塔里木河和它流向罗布泊的支流孔雀河也时分时合,罗布泊的涨缩正是和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不稳定的河流特性相联系的。当孔雀河水源丰盛向东注入罗布泊时,罗布泊的水体便立即扩大起来,并向南北充盈。反之,当孔雀河和它的干流塔里木河改道向南注入台特马湖后,罗布泊即因失去了主要的水源,而后退萎缩,并因它只能从西南部接受喀喇苦顺盐沼地的余沥而使水体缩小和向西南方向转移。在整个历史时期,罗布泊即因入湖水道的南北改流而处于不断变迁之中,它时而湖水盈盈,时而湖底朝天,时而造成一个范围广阔的水体,时而又被分割成若干个浅水的湖沼,两千多年来,有史可考的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1.先秦至汉、晋时期的罗布泊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期塔里木河一直经由孔雀河下注罗布泊,因此,罗布泊水域广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因见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于是“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由此而产生了黄河重源的臆说。《水经注》也有泑泽“其水澄渟,冬夏不减”②的记述,说明当时河、湖含沙量还较少,比较清澄和稳定。《史记?大宛传》:“自阳关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临盐泽”的楼兰,正“当空(孔)道”。从位于罗布泊西北角的古楼兰遗址所出土的西汉至魏晋时期的文书,证实楼兰作为通西域的屯戍所在,农业很有发展,这显然与塔里木河经由孔雀河下注罗布泊有关。 近年,从卫星照片上见到,发源于祁连山流径安西及敦煌境内的疏勒河,与罗布泊之间有明显的河道遗迹相连,证明历史早期疏勒河是由河西走廊西注罗布泊的。这为楼兰成为前往西域的主要通道,在自然条件上的优越性,提供了更充分的论据。 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引晋释道安《释氏西域记》记载,葱岭北河、南河均东流注于罗布泊。北河指塔里木河经屈茨(龟兹)、焉夷(焉耆)、禅善(鄯善)入牢兰海;南河指阿耨达大水,也北流注牢兰海。同书又指出:“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注牢兰海者也;其水北流,经且末南山,又北经且末城西”,可见阿耨达大水当系指且末河的上游卡墙河。近年根据卫星照片反映,若羌河与米兰河下游皆有故道相连,东流注喀喇苦顺及罗布泊。可见阿耨达大水乃指卡墙河(且末水)合注宾河(若羌河和米兰河),最后注于罗布泊①。足证其时罗布泊水源的丰盛。 2.隋唐时期罗布泊水体的南移 隋唐时期,罗布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隋裴矩《西域图记》叙述盐泽一带:“并沙碛之地,绝水草难行,四而危,道路不可标记。”说明孔雀河入罗布泊的水道已经断流,水草茂盛的湖北古道,已成为一片沙碛。著名的历史古城楼兰也随之衰落下去。唐《沙州图经》记载“蒲昌海在石城镇东北三百三十二里,其海周广四百里”。 贾耽《道里记》:“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至七(古)屯城,汉伊循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按汉伊循城即今米兰城故址,唐石城镇在今若羌县,鄯善早已由楼兰故址迁至今若羌县境。根据以上蒲昌海与米兰、若羌的里距记载推断,说明隋唐时期塔里木河已经改道南入台特马湖,罗布泊已因失去孔雀河的水源,位置南移甚远。此时的罗布泊水源主要取给于西南部喀喇苦顺盐沼地所接受的台特马湖余水,罗布泊的水体已局限于湖盆的南部,这从卫星照片见到台特马湖东有故道通向罗布泊可以得到证实。 3.清乾隆年间罗布泊水体的再度北移 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经过对新疆地区进行测绘而完成的乾隆《皇舆全图》上,可以看出塔里木河已改道,其下游合开都河经孔雀河注入罗布泊。罗布泊水体又北移,位于“极四十度三十分至四十五分,西二十八度十分至二十九度十分(以北京为本初子午线)”①。同治二年(1863年),胡林翼主持刊行的《大清一统舆图》,罗布泊的位置也定在北纬四十度四十分。 4.近代罗布泊的变迁 光绪初(1875年),新疆巡抚刘锦棠等派员探查古道时,发现罗布泊的主体“黑泥海子”已南移至喀喇苦顺中心,其面积“水涨时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及数十丈不等”。由于河水和东北风带来的大量物质在湖泊四周的堆积,使塔里木河及其支流为沙丘所阻,改道向南注入台特马湖。再加上气候干燥,湖面蒸发的加强,罗布泊的面积大大退缩了。同时,由于罗布泊北部雅丹塔格区地壳抬升,南部地堑下陷,湖盆逐渐向西南倾斜,也是造成湖水西南移的因素。 1921年,由于尉犁县的豪绅在穷买里西塔里木河干流上筑堤堵水,使南流入台特马湖的塔里木河被迫向东,冲垮尉犁东的小水磨渠,通过长达一百二十里的拉依河与孔雀河相汇。孔雀河又向东越过沙漠,沿着一条被当地居民称做库姆河(沙河)和库鲁克河(乾河)已干涸的旧河床注入北纬40至41度间的罗布泊①,罗布泊又再次北移并扩大起来。 1952年新疆解放后,为解决农田水利的需要,在拉伊河口修筑了塔里木大坝,使塔里木河归入1921年改道前的故道,即重新注入台特马湖,罗布泊的湖水又因失去水源而日渐退缩。 近年来,由于原先注入罗布泊的几条主要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流域新辟了大规模的农场,截去了这些河流的水源,罗布泊正趋向于全面干涸,湖底显现出一片白茫茫的结着盐皮的碱土。随着人们全面利用塔里木河的水利资源,对这一变化不定的河流的征服,位于塔里木河三角洲的孔雀河下游的河道亦将消失,罗布泊将成为历史上的遗迹。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瑞典人斯文赫定来到罗布淖尔地区进行考察,到达孔雀河的下游库鲁克河南面的铁干里克附近,见到阿布尔库尔、喀喇库尔、艾喀库尔、阿尔喀库尔等呈南北向的一连串的四个小湖,误认为系罗布泊南徙后所遗留②。后来,1928年,斯文赫定再次来到罗布泊时,却看到原来干涸的罗布泊已一片汪洋,他不知道这是1921年尉犁筑堤堵水使孔雀河重新注入罗布泊的结果,而以为是湖水北迁,便作出了罗布泊是“游移湖”的错误推断③。1930—1931年,国人陈宗器到罗布泊考察,见到了当时罗布泊积水面积约有二千平方公里,呈南北向延伸,长一百七十里,宽四十至九十里。接着黄文弼也深入罗布泊考察。陈、黄二氏基本上赞同斯文赫定的说法①。直到解放初期所出版的一些地理著作,仍多因袭此说,称罗布泊为“交替湖”,可见其在地理学界的影响之深。 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地貌组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了实际调查。他们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以及对卫星照片的分析,看到罗布泊洼地是受北西和北东向等数组断裂构造的控制,形成了一系列地堑谷,罗布泊断陷盆地即处于这样的地堑谷中。因受断裂的控制,湖泊西岸岸线较稳定,而在湖泊东岸则遗留有一圈圈古湖岸的痕迹。可以推断在这片洼地里,历史上曾散布许多湖泊和沼泽。当径流丰富时,它们可连成较大的湖泊,干旱时又重新分散或消失。只是由于地壳下沉,部分地抵偿了湖底淤积抬高的厚度,才使罗布泊免遭完全淤平的厄运。从卫星照片上看,整个罗布泊湖盆地象一个巨大的耳轮,从它上面所分布的古湖岸堤出露的顺序,可以推断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湖泊范围,表明罗布泊从第四纪以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只在湖盆内进行着涨缩的变化,湖水从未越出湖盆范围以外,从而证实了罗布泊是游移湖说法的谬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