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湟水河
释义

§ 基本概况

湟水河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宁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故称“湟流春涨”,为西宁古八景之一。 湟水河是高原人生命一代代获得延续和繁衍的摇篮,又被称为“母亲河”, 当地百姓称之为“生命之水”。早在四、五千年前,高原人民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湟文化。湟水河在四季的欢歌里挥洒着雪白的浪花,不因寒冷而调零,铸就了高原人坚强的性格。这条河流又似一条银白色的哈达,赐予高原人幸福和吉祥。

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个支流,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 省内长349公里, 在兰州达川西古河嘴入黄河,全长370公里。干流省内流域面积161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1.6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4亿吨。干流人口29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57%,耕地面积44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9%。两岸山峦重迭,峡谷与盆地相间分布。巴燕峡、湟源峡、小峡、大峡、老鸦峡和湟源、西宁、平安、乐都、民和等盆地,一束一放,形成串珠状的河谷地貌。湟水谷地与龙羊峡以下的黄河谷地合称为河湟谷地。海拔较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青海开发较早的地区。

湟水干流地区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该流域内集中着青海省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也是工农业最集中的区域。

湟水河包括支流大通河的总流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其中85.7%的面积在青海省境内。 湟水由青海入甘肃后,向东南流经兰州市红古区与青海省民和县和甘肃省永靖县之间,至兰州市西固区的达川,注入黄河,史称金城河。湟水在甘肃境内长73公里。 清代西宁诗人张思宪有诗赞道:“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杨拂烟。把钓人来春涨满,溶溶分润几多田?” 若漫步湟水岸头,纵目四望,只见长虹卧波,岸柳倒映,公路如砥,高楼似林,良田漠漠,渠道纵横。夜里万空灯火,映入清波,如抖落一天星斗,万斛明珠,风景煞是宜人。

§ 水系干流

湟水河水系在西宁以上称西川,在西宁附近汇入北川和南川。干流谷地开阔且川峡相间,两岸汇入较大支流有40余条。除大通河外,多与干流垂直,呈羽毛状形态。支流大通河,发源于祁连山托勒南山南麓,青海省刚察县的木里山,河源高程4 520米。流经门源,至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入湟口高程1 727米。河道长561公里,比湟水干流长187公里。若从汇入点计算,则比干流长256公里(若按河源惟长的原则,支流将升格 为干流),这又构成湟水水系的另一个特点。湟水流域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并有盆地、高山影响,所以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且地域差异大。愈向上游气温愈低,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小,多潮湿沼泽地。流域年平均气温0.6℃~7.9℃,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32.6℃ 。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局部地区可达600毫米。湟水干流谷地,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多暴雨。无霜期西北部山区为31天,东南部丘陵区为130~180天。西宁地区有歌谣云:“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概括了当地的气候特点。

湟水流域的水资源,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1940~1984年实测,年平均径流量为46.3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15.2 万立方米。其中大通河年径流量为28.7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19万立方米;湟水干流每平方公里产水只有11.4万立方米。流域年输沙量2241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736吨每平方公里,其中大通河年输沙量只323万吨。湟水干流年输沙量1 918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1250吨每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耕垦指数较高的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由于人口、耕地分布不均,各地水资源利用的差别甚大。湟水干流平均每亩耕地只有地表水341立方米,再加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已感严重不足。而大通河流域平均每亩耕地有地表水4 748立方米,却远没有开发利用。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余缺,青、甘两省都提出调引大通河水的要求。

§ 历史发展

湟水河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春秋时期以前,湟水流域“少五谷,多禽兽”,人们主要依靠射猎为生。周考王五年(前436)羌人无弋爰剑由秦国逃到河湟后,把从秦地学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这里,河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了。西汉赵充国屯田以来,引湟灌溉,直到宋代何灌在西宁等地兴修水利时,汉唐故渠仍然可考。湟水滋润着河谷大地,孕育和发展了湟水流域的农业文明。清代初年西宁道佥事杨应琚描绘湟水流域是“漠漠皆良田”,“溪外一片沙鸥白,麦中几片菜花黄”,优美的环境使他产生了“何妨湟水作桐乡”,愿生于斯,老于斯的愿望。

在湟水的哺育下,河谷地带至少在明以前是到处草木丛生,绿树成荫。北宋李远在《青唐录》中描述当时湟水流域是“宗河(湟水)行其中,夹岸皆羌人居,间以松篁(篁概指灌木也),宛如荆楚(江南地区)。羌人多筑物而居,激流而碨(水磨)”。在那茂密的丛林中野生动物成群结队,连麋鹿等大型食草动物也优游于其间,有清乾隆年间西宁府学教授屈笔山西宁东郊《观猎》诗为证:雨罢风和黄鹂鸣,高原原上景清明。 无营散兵东郊出,麋鹿不猜弄晚晴。 湟水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干流川区的农田水利发展,可追溯至汉宣帝时。他曾遣使赵充国屯田湟中,引水灌溉农田6万余亩。当时为了有利于屯田区的交通,还横跨湟水建桥约70座。至清乾隆年间,湟水两岸已有引水渠道约200条,灌田38万亩。民国年间曾在西宁附近的一条支流上修建西宁水电站,装机220千瓦,是当时黄河流域仅有的三个水电站之一。

§ 污染调研

青海省政府对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这是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省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思路是正确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搞好环境保护,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这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湟水河湟水河污染主要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等有机物,个别河段有六价铬、挥发酚等超标现象,且干流超标河段数大于支流。水质污染河长的90%均发生在进入西宁市后的各河段,如西宁市区、团结桥、小峡桥等3个干流河段和南川河口、朝阳桥2个支流河段。其中小峡河段的氨氮在枯水期超标4.1倍,南川河口在丰水期氨氮超标12.5倍,生化需氧量超标3.7倍,此河段为污染最严重的河段。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耀带领的省人大常委会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调研组,从湟水河源头到湟水河青海段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享堂大桥,深入企业、污水处理厂、田间地头,调研湟水河污染防治情况。 湟水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沿湟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生活废水排放量逐渐增加,污水处理厂建设相对滞后,生活废水处理率较低,湟水流域水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依然存在,已严重影响流域内农业的用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调研组指出,湟水河水量明显减少,河流自净能力差是湟水流域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彻底解决湟水流域水污染问题,就必须加快实施“引大济湟”工程,通过该工程的实施,既解决流域内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灌溉用水,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对省会西宁市和人口高度集中的东部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防治意义重大,建议尽快批准青海拾引大济湟”工程的实施。

§ 污染治理

在挪威政府的大力援助下,2006年-2008年三年內西宁市和挪威政府将共同斥资2472万人民币提高和完善湟水河西宁地区水污染防治能力,到2010年,使湟水河流域90%的水域达到国家河水水质指标。这是10月22日从中挪合作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子项目成果研讨会上获悉的。  西宁市环保局挪威办负责人赵生秀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西宁地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用化学残留物及其他有害物质未经处理排入河中,造成黄河上游(湟水河)地区严重污染,影响了河流水质和青海省经济的发展,也对下游地区居民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威胁。为了避免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和可能实现恢复河水水资源,西宁市环保局和挪威水研究所等部门从2007年10月22日启动共同实施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设项目。  项目包括示范改善城镇与郊区水供给服务的方式方法、示范改善城市和郊区的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管理服务的方式方法、设计建立湟水河污染应急响应系统等10个子成果,经费1872万元人民币由挪威政府提供,600万元人民币由西宁市政府和西宁市环保局提供。目前已经完成第一个子项目。[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