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州承天寺 |
释义 | 泉州承天寺 地址: 福建省.泉州市南俊路115号 电话: (0595)22272857 简介:闽南古刹承天寺位于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 景点介绍:元代,寺内建有七级浮图,明嘉靖时,又增建檀樾祠,但屡遭兵焚,历代屡经修葺.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l692年)重修的.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关于这两塔的来历,也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当年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到泉州找到宝刹承天寺后,到该寺定居.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近年来,台、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人居士、僧人,纷纷前来承天寺进香,由善男信女捐助按原规模修葺一新的寺宇,已逐步恢复旧观,香火兴旺。 § 概述 闽南甲刹---承天寺承天寺 承天寺,又称月台寺,是因为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两字,故有此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 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重修。 § 历史 元朝至元年间(1279-1294年)建七级佛塔。明朝时,先后有原铺、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宗彬、慈灼等僧人驻锡承天寺,多有建树。清朝初年又加以重修。承天寺鼎盛时期,有殿宇四十余座,田产千顷,僧众一千七百多人。全寺占地面积75亩,约五万平方米,清朝末年,承天寺衰败,颓垣碎瓦,凄凉满目。后云果、转薄、转溥、瑞明诸法师共同发愿进行修葺,并增建寮房僧舍,寺院重兴,焕然一新。 承天寺 民国初年,云果法师圆寂后,会泉法师继任住持。会泉法师住持的七、八年间,也募款修建了寮房僧舍,开凿放生池,除自己主讲《楞严经》、《法华经》、《弥陀经》外,还延请国内佛学家前来讲演说法。后会泉法师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不久到新加坡住持光明山普觉寺,转尘法师继任承天寺住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有弘一法师、性愿法师住寺讲经弘法,组织佛学研究会、念佛会、流通经书,创办养正院,培养僧徒。弘一法师在承天寺养正院讲经时,曾写一横披:“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表达了一个佛教徒的爱国之心。 1982年,泉州市做出修复包括承天寺在内的一批历史胜迹的决定。曾在承天寺卓锡、当时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住持的会泉法师弟子宏船法师及爱国华侨积极捐资,支持修复工作。修复工作于1984年春动工,经过五年多紧张工作,第一期工程于1990年完工,并举行了开光典礼。重建后的承天寺殿堂楼阁垂檐飞甍,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内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观。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从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150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二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传说台湾一僧人手托此塔云游四方,一日双塔不翼而飞。后这位僧人在承天寺发现了这封宝塔。大雄宝殿为歇山顶重檐五开间建筑,雄伟庄严。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迦叶、阿难、护法诸天、十八罗汉、四大菩萨及开山祖师等塑像,都为这次重修时新塑,妙法庄严。法堂内供奉着承天寺的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吨多,为国内罕见,法堂两旁的护廊上彩绘着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 承天寺现任方丈观严法师,76岁,福建泉州人,师从性常法师。 § 寺庙布局 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内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观。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弥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经幢。左右钟、鼓楼对峙,为攒尖顶重檐建筑,楼顶藻井结构复杂,被称作“蜘蛛结纲”。 承天寺 从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150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二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传说台湾一僧人手托此塔云游四方,一日双塔不翼而飞。后这位僧人在承天寺发现了这封宝塔。大雄宝殿为歇山顶重檐五开间建筑,雄伟庄严。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迦叶、阿难、护法诸天、十八罗汉、四大菩萨及开山祖师等塑像,都为这次重修时新塑,妙法庄严。法堂内供奉着承天寺的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吨多,为国内罕见,法堂两旁的护廊上彩绘着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 寺门坐东向西,入门处为月台,面积72.2平方米。高悬“月台”二字竖匾。山门壁柱有弘一法师题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进入山门,是一条宽4.6米、长99.6米、面积458.16米的甬道,甬道南侧,是七座佛塔,间植榕树。有“塔无禽栖”、“榕不过墙”、“蝇不朝天”诸景。南面墙壁上有弘一大师手迹“南无阿弥陀佛”“升无上道、得正法流”、“善悟无碍,永得大安”等禅悟。北面墙壁上嵌有“古铸钱遗址”、“革命遗址”两方石碑。甬道南侧立有一方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石碑。甬道尾端北转为寺宇密集建筑,全都坐北向南。 东轴线的建筑依次是圆常院、广钦和尚图书馆、旧僧舍、新僧舍、客堂、龙王祠、五观堂、南园故址、大悲阁、会泉宏船法师纪念堂、禅堂、涅盘堂、祖堂等。 西轴线上原有开山堂、禅堂、光孝寺、王公祠、留公祠、功德堂、许公祠等等,今仅存“檀樾王公祠” 寺中另有传达室、车库、厨房及其他建筑物,共近一千平方米。 寺中植有榕树、柳树、龙眼树、白内叶树等二百多棵,掩映于各座殿宇楼阁之间,浓荫遍地,四季常青。 § 寺庙妙景 承天禅寺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园林缘地。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别是: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栖禽、瑶台明月、推蓬雨夜、啸庵竹声、鹦歌暮云、石如鹦鹉。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加以总结,写有“十奇”诗七律十首。后明书法家张瑞图将这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但也有人认为“月台倒影”、“一尘不染”、“梅石生香”各为十景之一。 承天寺 § 出行指南 乘2、10、13、16路公共汽车在南俊巷下车即可到达。 § 特色美食 代泉州厨师都善于利用丰富的物产烹饪别有风味的菜肴。 由于泉州具有独特的闽南民俗文化,各种庆典礼仪繁多,婚丧喜庆、敬神祀祖、馈赠亲友都少不了风味小点心。因而许多普通家庭都能制作百寿龟、白米龟、碗糕、碱粽、芋果、元宵丸、桔红糕、绿豆饼、嫩饼菜等日常小食点心,这些点心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味道清淡鲜美。 § 相关信息 承天寺在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这里本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元年(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今名。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重修。 夜访承天寺 丁亥年庚戌月庚寅日,出差至泉州,饭后念无以为乐者,欣然出行,沿街漫步。忽想起泉州有一承天寺,遂步行前往。 承天寺,座落于泉州市中心之南俊路。清道光间《晋江县志》载:“承天寺,一名月台寺。在崇阳门东南,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南园地也。”“周显德中,南唐建为南禅寺。置僧田九百石,益以招庆院废产。”“宋景德四年赐名‘承天’,嘉佑间改名‘能仁’,政和七年复名‘承天’。”两宋之时,该寺声名日渐隆显,有雪径、宗已、子琦、祖珍、道潜等和尚于此拄锡修行。“雪径,居晋江承天寺,奉诏至京说法,称旨,有金襕袈裟御扇之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东坡夜游承天寺,并作《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遂使承天寺之名闻乎四海。“明洪武、永乐间,僧原辅、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先后修建。嘉靖间,增建檀樾祠,寻毁于兵。万历间,僧宗彬、慈灼继建。”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时期,曾驻兵承天寺,并于一年元旦,奉明室后裔在承天寺内受百官朝拜。清末,承天寺殿宇倾颓,寺地被占,一片荒凉。光绪至民国间,云果和尚托钵四处募缘,感动海外善信慷慨解囊,重新庙宇。近现代海内外许多名僧大德出自承天寺门庭。除了协助师父莲鹫扩建承天寺、亲笔写了大雄宝殿顶面的“闽南甲刹”巨匾的云果和尚尚有会泉法师、转逢和尚、转尘和尚、广钦和尚、性愿和尚以及新加坡的宏船法师、菲律宾的瑞今法师等。民国十九年,弘一法师至泉州挂锡承天寺,居三月余。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又至寺讲“律学要略”。 至承天寺时,寺门紧闭。不怎么夺目的山门,在一间学校(好像叫晋光小学)和一排店屋之间。只见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二字。月台之名,源自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写诗赠主持僧南安人黄道潜:“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不惹世间尘一点,冰轮心境两团团。”山门壁柱有弘一法师题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山门壁间有邑人江如怡题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相传泉州太守王十朋曾将寺中景致加以总结,题有《承天寺十奇诗》十首。十奇者,榕迳午阴、塔无禽栖、偃松清风、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夜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是也。清道光年间,曾任过巡抚的福州人梁章钜在《归天琐记》中记述到:“泉州承天寺异迹甚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传一僧蓄异志,欲掘百井以为兆,后功亏一篑而止。井上筑石塔数处,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朝下”。未能进得寺去,故无法一睹其寺内真面貌,更遑论体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美景,憾矣。 寺外,熙熙攘攘;寺内,想必一片清虚。寺与街,仅一墙之隔。矮墙一堵,隔断了车光流影,隔离了人声鼎沸,隔开了浮华喧嚣。 离开时,转身回望间想起药山惟俨的句子:云在青天水在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