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七 |
释义 | § 简介 泉七 所属卷:Steudnera C. Koch 所属科:Araceae 中文名:泉七 其它中文名:小毒芋(思茅区) § 描述字段 形态特征 泉七 多年生草本,茎短,圆柱形,上升,粗3-4厘米,具残存的叶柄鞘。叶柄圆柱形,不明显的绿色或稀带青紫色,纤细,长30—50厘米,下部具鞘,叶片薄革质,表面淡绿,背面呈苍白色,无斑块,卵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微凹或稍突出,长22—30厘米,宽12-17厘米,后裂片长为前裂片的1/4—1/2,侧脉5—7对,稍隆起,弯拱。花序柄绿色或青紫色,远短于叶柄,长8—15厘米。佛焰苞外面黄色、基部紫色,内面紫色、基部深紫色,卵状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长尾状渐尖,基部钝或尖,长10—15厘米,展开宽5—7厘米,初直立,后反卷。肉穗花序长3—4厘米:雌花序长2—2.5厘米,圆柱状,粗2—3毫米,3/4与佛焰苞贴生;雄花序椭圆形;子房柱头2—3—5浅裂,裂枝短棒状,果时脱落;子房周围有假雄蕊。花期3—4月。 分布及生境 产滇南思茅至西双版纳一带,海拔230—1400米,生长于密林下潮湿地或水泉边,广西大瑶山也有。分布于缅甸北部,老挝,泰国,越南北部。steudnera henryana Engl. 的模式标本(11986)采自思茅。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 根茎(有毒)入药,可治刀枪伤,创伤出血、蛇虫咬伤,血栓性脉管炎,疮疡肿毒(思茅区)。 § 本科简介 本科约115属2000余种,产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以热带为最多。我国产35属206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各省区,含有毒植物较多,主要属有海芋属(AlocasiaG.Don)、天南星属(ArisaemaMart.)等,其中红根南星、象头花和滴水珠等植物为我国所特有。国外报道本科约10属38种有毒,主要属是花叶万年青属(DieffenbachiaSchott)、海芋属和天南星属等。我国对本科有毒植物早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将天南星(即一把伞南星)、海芋、磨芋列为大毒。其最常见的毒性作用是对皮肤和粘膜的刺激,作用迅猛,接触和误食后引起接触部位的红肿疼痛,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症状,如舌体肿大致使言语不清,喉头肿胀带来吞咽和呼吸困难,胃肠粘膜刺激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中毒可因窒息而死亡。但自然中毒引起死亡者不多见。这些植物虽有一定毒性,但经过晒干、煮沸、水漂或其他方法处理去毒后仍可应用,如芋、磨芋等,其块茎含有大量淀粉,可供食用;天南星、半夏、假海芋等供药用,具有抗惊、祛痰、止吐、镇咳、杀虫等作用。本科有毒植物含多种有毒成分,各类成分与毒性作用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分出的成分有以下几类:刺激性物质:一些有毒植物的汁液含有3,4—二羟基苯甲醛等刺激性化学物质,同时由于植物细胞含有大量的草酸钙针晶体,对皮肤和粘膜有机械损伤作用,二者的结合加强了刺激强度。毒皂甙(sapotoxins):为常见成分,可造成肾功能损伤。氰甙:在许多植物中含有,如海韭菜甙(triglochinin)等。生物碱:有秋水仙碱(colchicine)、麻黄碱(ephedrine)等,已在部分植物中发现。蛋白酶:存在于花叶万年青属植物中。但上述化学成分对其毒性都不能作出满意解释,主要有毒成分及其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早期认为刺激作用主要是所含草酸钙针晶体所致,后提出生物碱、毒皂甙可能为主要有毒成分,近年来认为可能是有毒的蛋白酶起主要作用,但都与某些实验结果相矛盾,未得到最后证实。 § 药材信息 【药 名】:泉七 【拼 音】:QUANQI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天南星科植物泉七的根茎。 【功 效】:解毒疗伤。 【主 治】:用于各种外伤出血、虫蛇咬伤、疮疖肿痛、血栓性静脉管炎。 【性味归经】:麻、寒,有毒。入心、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服,1一3克。外用:捣敷。 【别 名】:小毒芋(思茅)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云南、广西。 【拉丁名】:Steudnera colocasiaefolia ckoch.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 相关词条 滇香薷 短冠刺蕊草 阿宽蕉 澳洲茄 长苞菖蒲 旋花茄 矮龙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