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猎隼 |
释义 | § 形态特征 猎隼猎隼体重510-1200克,体长278-779毫米。体大且胸部厚实。颈背偏白,头顶浅褐。头部对比色少,眼下方具不明显黑色线条,眉纹白。上体多褐色而略具横斑,与翼尖的深褐色成对比。尾具狭窄的白色羽端。下体偏白,狭窄翼尖深色,翼下大覆羽具黑色细纹。翼比游隼形钝而色浅。幼鸟上体褐色深沉,下体满布黑色纵纹。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浅黄;脚-浅黄。 与游隼的区别在尾下覆羽白色。有些北方游隼甚似猎隼。阿尔泰隼F. c. altaicus比亚种milvipes色深而多青灰色,翼覆羽具棕色带,且下体纵纹较多。 § 生活习性 栖息地 猎隼猎隼栖息于山地、丘陵、河谷和山脚平原地区。多单个活动,飞行速度较快,在无林或仅有少许树木的旷野和多岩石的山丘地带活动,常常可以瞥见它那一掠而 过,搏击长空的英姿。 食物 猎隼主要以中以鸟类和小形兽类为食,如岩鸽、百灵、雪雀等,还捕食兔、鼠兔等,猎隼数量较少,且活动范围较大,很难发现它们的巢。 捕食动作 每当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时,总是先利用它那像高速飞机一样可以减少阻力的狭窄翅膀飞行到猎物的上方,占领制高点,然后收拢双翅,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则收缩到肩部,以每秒75—100米的速度,成25度角向猎物猛冲过去,在靠近猎物的瞬间,稍稍张开双翅,用后趾和爪打击或抓住猎物。此外,它还可以像歼击机一样在空中对飞行的山雀、百灵等小鸟进行袭击,追上猎物后,就用翅膀猛击,直至猎物失去飞行能力,从空中下坠,再俯冲下来将其捕获。 叫声 似游隼但较沙哑。 § 繁殖方式 猎隼它的繁殖期为4-6月,大多在人迹罕见的悬崖峭壁上的缝隙中营巢或者营巢于树上,有时也利用其他鸟类的旧巢。巢用枯枝等构成,内垫有兽毛、羽毛等物。每窝产卵3—5枚,偶而产6枚,卵的大小为54×40毫米,颜色为赭黄色或红褐色。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8-30天。雏鸟是晚成性的,孵出后由雄雌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40—50天后才能离巢飞走。 § 分布情况 分布范围 中欧、北非、印度北部、中亚至蒙古及中国。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辽宁、西藏、河北等地。 分布状况 不常见季候鸟。亚种milvipes繁殖于新疆阿尔泰山及喀什地区、西藏、青海、四川北部、甘肃、内蒙古及至呼伦池;有记录经辽宁及河北;越冬在中部及西藏南部。 隼类的贸易驱使人们捕捉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亚种altaicus为甚罕见季候鸟。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区、青海湖周围及内蒙古中部。 猎隼北方亚种(学名:Falco cherrug milvipe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辽宁、西藏、河北等地。[1] § 威胁与保护 猎隼猎隼易于驯养,经驯养后是很好的狩猎工具,历史上就有猎手驯养猎隼。在阿拉伯国家,驯养隼类是一种时尚,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猎隼从事走私活动,给该物种造成了较大危胁。[2] 猎隼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二级动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