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宁皮影
释义

§ 简介

皮影戏亦称影子戏、灯光戏、羊皮戏,是我国古老而精美的傀儡戏,法国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它为“世界电影的始祖”。

§ 详细信息

皮影戏的皮人皮动物用羊皮刻制而成,头肢关节能活动。演出时搭个台,台中间张一块背面打灯光的白色幕布,艺人在幕后操纵皮影再配上唱念及多种音乐,色彩明丽的戏剧皮影人物便活跃在幕布上。皮影戏原为我国北方剧种,始于春秋战国,盛于唐代。八百年前,因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汴京一批皮影艺人随朝廷官员南下,皮影戏也就从此在江南扎根。当时,海宁西部为盐官县,隶属临安府,皮影戏也很快传到了那里。之后,在整个杭嘉湖地区乃至上海郊区也流行了起来,形成了与北方皮影相呼应的江南皮影。

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宁有名的皮影戏班有几十个,艺人数百人,其中以魏家班、郎家班、徐家班、沈家班、孙家班等唱得最红。艺人大都是农民,亦农亦艺,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五六个人为一个班,背着皮人箱,走村串户,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戏目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演义和神话传说,有火焰山、“三闹”之类的孙悟空戏,醉打蒋门神、夜走蜈蚣岭之类的岳飞戏,盗仙草、水漫金山寺之类的白蛇戏,水泛汤阴县、大鹏岳飞之类的岳飞戏,哪吒闹海、姜子牙封神之类的封神戏,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之类的隋唐戏和桃园三结义、关公走麦城之类的三国戏等等。农村需要演戏的事项也名目繁多,如养蚕蚕花戏、结婚暖房戏、婴儿周岁戏、老人祝寿戏、建房上梁戏,还有村上平安戏、菩萨开光戏、迎庙会庙台戏和人生大病应诺的神戏,甚至偷了婆娘或者赌博被抓后的处罚戏等等。那时没有电影电视,观看皮影戏是海宁一带农民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因此,无论是白天或晚上演出,也无论戏台搭在室内或室外,观众都扶老携幼,场场爆满。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省文化厅出面组建了地方国营浙江省皮影剧团,对剧本、唱腔、音乐、布景和演出技巧进行改革创新,并招收培养年轻艺术人才,使海宁皮影登上了大雅之堂。1954年8月和1959年12月,皮影剧团两次晋京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戏、皮影戏汇演,四个节目获得了优秀节目奖。

皮影戏革新的主要内容,一是将“路头戏”改为本子戏,说白、台词、唱腔全部定腔定板,把两百多个传统剧目归纳为文戏(正本戏)、武打戏(开台戏)两大类,并创作、改编、移植了《两朋友》、《龟与鹤》、《半夜鸡叫》、《沙家浜》、《椰林战歌》、《仗义斩孽龙》等一批新剧目。二是把演出操纵从原正手(亦称上手)、副手(亦称下手)两人,发展到六至七人同台演出,由过去一名演员操纵一个或多个皮影人,改为两人操纵一个皮影人或动物,并且在配音上把过去的真假嗓改为男女分档演唱。乐队加设乐器,增加了音响。银幕(舞台)加宽加高,配上水景、火景、蓝天白云、暴雨、闪电等灯光布景,以拓展演出空间,增强戏剧效果。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偶人(包括场景、道具等制品)的通称。皮影戏是利用灯光将平面偶人的表演投射到白色布幕上再配以优美唱腔和铿锵的伴奏综合而成的一种戏剧形式。而皮影偶人(包括场景、道具等制品)则是由民间艺人刀雕笔绘而成的皮制品(多用牛皮、驴皮、羊皮)。

相传,汉武帝因为爱妃李夫人的仙游而日夜思念,寝食难安。有个齐人求见说可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与汉武帝相见。汉武帝欣喜宣见。于是齐人“设帐张灯”,汉武帝帐前观看,只见隐约中李夫人飘然而致,如真如梦……从此,便有了皮影戏。事实上,中国的皮影戏起源于春秋战国,曾在湖北一座楚墓中出土镂空刻花皮影。到两千两百多年前的西汉传入皇宫,想来定是受到皇室的推崇而得以盛行,也才有了开头的传说。当时在陕西一带广为流传,故有“世界皮影在中国,中国皮影在陕西”一说。在唐宋时期的秦晋豫地区已趋于成熟。而到清代更是处于极盛时期。其在千余年间随着丝绸之路和海运的发展,皮影戏又向南亚、中亚、西亚、北非及欧洲各国流传。我曾见过东南亚风格的皮影偶人,已与当地传统相结合,外形、服饰、色彩、工艺以及唱腔完全异域化了,这也是必然。皮影艺人往往是了承父业,数代相传,演技唱腔,偶人制作工艺均在不断提高。而当时的豪门旺户多养以影班,购置影箱。据盐官方志记载。清代大学士陈元龙(传说是乾隆的生父)的家中便专门养了个皮影戏班子。如此背景下,偶人制作艺人为投其所好,皮影偶人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制成的偶人也是外形各异,极其传神。记的《大明宫词》其中一幕,小太平在对她的父皇说要套皮影偶人耍玩。

我国幅员辽阔,所以无论是在皮影戏的唱腔,还是在偶人的造型及制作都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我国皮影戏一般分为西北、东北、江南等几派,而因流传地民俗方言的差异,表演手法的不同,制作材料的不一,又形成了若干剧种。可惜的是许多已不复存在,余下的也是汲汲可威。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地区传统皮影偶人的特点是人物造型秀丽精细,人物的须发采用真发贴制而成;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地区流传的皮影偶人特点是粗犷、淳朴而不失典雅,人物的须发是皮刻而成。我此次重点要说的是“江南皮影”。

不知为何,皮影戏在江南所被人遗忘的程度大大高于北方,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演会制的人也越来越少,想来再也无法成气候了。留在人们心中的只有那一丝闪过的艳丽,一缕渐消的铿锵……

人类在不断地丢失,又在不断地找寻,一切都在时间中飞速而缓慢地进行着,很有规律亦很有原则。皮影又怎能逃出同样的宿命……

江南的皮影戏(俗称南派)以东南沿海诸省市为代表,其中浙江的海宁、桐乡流传较广,据专家论证,现存的海宁皮影戏是南宋皮影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历史的角度看,南派皮影的形成应与赵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市)有关。大批的皮影艺人随达官显贵南下,亦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南北交流,文化融合,南派皮影渐渐地发展成不同于北方镂空雕刻而重彩绘少雕镂的,据江南特色的“绘革派”。海宁接壤杭州,车船往来均十分方便,皮影戏很快便传入海宁境内,十分盛行。蚕花戏、暖房戏、周岁戏、平安戏等等,大凡遇到什么大事、节庆都要上演一番,剧目则有《封神榜》、《水浒》、《三国》、《西厢记》、《闹龙宫》、《火焰山》等,多为历史、演义和传说。开演时伴有锣、鼓、钹、二胡、梆子等的敲打声及艺人的吟唱声。在此不能不说海宁皮影戏的“专腔”。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音乐唱腔,据说其中保存了我国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的成分。另一主要唱腔为“弋阳腔”,《古盐官曲》中“艳说长安佳子弟,薰衣高唱弋阳腔。”讲的便是海宁的皮影戏。 “专腔”与“弋阳腔”一主文一主武,曲调十分丰富。海宁皮影戏唱腔又受昆腔和江南丝竹影响,在开台戏和武打戏时多典调高亢、激昂,到正本戏时方显曲调之幽雅娴美之势。现在由于皮影戏多存于风景区(点),游人来自五湖四海,无法听懂嘉兴一带的方言(其实作为本地人的我亦无法完全听懂),故原本影戏中的唱词、对白大多省略,只留下锣鼓之乐。如《闹龙宫》一幕表现的是孙悟空与海龙王打斗的场面,对白不多,又有龙王由龙化人形,又从人形变飞龙的场面,所以演出的较多。不过我个人认为锵锵之声实在太吵,倒不如李治与贺兰氏合演的那出文戏来的动人传神。

在海宁一带皮影戏已流传了近八百年的岁月,早已与当地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结合在一起了。当地人称“皮影戏”为“羊皮戏”,因最早的偶人以“素纸雕镂”,所以在民间又被称为“纸人”或“纸人头戏”。后来采用脱毛支脂的生羊皮做偶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羊皮戏”。海宁皮影偶人没有如同北方皮影般采用牛皮或驴皮制作应与杭嘉湖一带是湖羊产区有关;另则南方又少有牛、驴,采用多产价廉的羊皮应是必然。我个人认为海宁的“羊皮偶人”还应与海宁早期的制革工艺有关。当然制皮衣和制偶人所采用的羊皮的制作工艺流程是不同的。可惜的是近年来海宁一带生羊皮的制作工艺已失,王师傅(王钱松)制作偶人用的生皮是从陕西购置的生牛皮。

海宁皮影偶人多为侧身平面彩绘造型,整个偶人通常由头部、上身、上臂、下臂、大腿、小腿六部分组成,如有需要还可加一对上、下臂。通常身体除特定人物外均可通用,只需将头部替换即可。在演戏时除人物外还必须配置花鸟鱼虫、树石日月、亭台楼阁、桌椅器皿、车船马轿、龙凤百兽等等,名堂颇多,但加上各种演出道具顶多两只小箱即可装下。这也适合走村串户的表演特点。王师傅的一只影戏箱在一次下乡演出时从桥上连人带自行车及上面的箱子统统落下河,多数偶人损缺,十分可惜。宋代无名氏《百宝总珍》"影戏"条中记有当时影戏箱内的“货色”:大小影戏分数等,水晶羊皮五彩装。自古史记十七代,……影戏头样并皮脚,并长五小尺。中样、小样,大小身儿一百六十个。小将三十二替(屉),驾前二替(屉)。杂使公二,茶酒、着马马军,共计一百二十个。单马、窠石、水、城、船、门、大虫、果卓(桌)、椅儿共二百四件。枪、刀四十件。亡国十八国,《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真可谓“货色齐全”的百宝箱。如此之多的家什均用兽皮(牛、驴、羊皮)所制成。现在多数场景摆设之物已改由硬纸、塑料雕刻而成。并且运用现代技术已能在幕布上表现出徐徐如生的水波和火焰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