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雾 |
释义 | § 正文 在海洋影响下生成于海上或海岸区域的雾。 海上航行,常因海雾而受阻,甚至造成海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人们曾对海雾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研究与其生消过程有关的天气形势,空气层结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为探索海雾预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种类 依成因不同,可把海雾分成平流雾、混合雾、辐射雾和地形雾4种。 平流雾 因空气平流作用在海面上生成的雾。它包括两种: ① 平流冷却雾。又称暖平流雾,有时简称平流雾,为暖气流受海面冷却,其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雾。这种雾比较浓,雾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能见度小,春季多见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千岛群岛和北大西洋西部的纽芬兰附近海域。 ② 平流蒸发雾。海水蒸发,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成的雾,又称冷平流雾或冰洋烟雾。冷空气流到暖海面上,由于低层空气下暖上冷,层结不稳定,故雾区虽大,雾层却不厚,雾也不浓。从两极区域流出的冷空气到达其邻近暖海面上或在巨大冰山附近的水域上时,均可生成平流蒸发雾。 混合雾 ① 冷季混合雾。海上风暴产生的空中降水的水滴蒸发,使空气中的水汽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这种空气与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混合,就冷却而成雾。这种雾多出现在冷季。 ② 暖季混合雾。海上风暴产生的空中降水的水滴蒸发,使空气中的水汽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这种空气与从低纬度来的暖空气混合,即冷却而成雾。这种雾多产生在暖季。 辐射雾 ① 浮膜辐射雾。漂浮在港湾或岸滨的海面上的油污或悬浮物结成薄膜,晴天黎明前后,因辐射冷却而在浮膜上产生了雾。 ② 盐层辐射雾。风浪激起的浪花飞沫经蒸发后留下盐粒,借湍流作用在低空构成含盐的气层,夜间因辐射冷却,就在盐层上面生成了雾。 ③ 冰面辐射雾。高纬度冷季时的海面覆冰或巨大冰山面上,因辐射冷却而生成雾。 地形雾 ① 岛屿雾。空气爬越岛屿过程中冷却而成的雾。 ② 岸滨雾。产生于海岸附近,夜间随陆风漂移蔓延于海上。白天借海风推动,可漂入海岸陆区。 空气层结的改变,可使海雾升高变为层云,也可以使层云降低变成海雾。中国东海岸和美国西海岸都有这种现象。 § 世界海域的海雾 全球各海区的海雾,类型虽然很多,但其中范围大、影响严重的,首推平流冷却雾,而以中高纬度大西洋的纽芬兰岛为中心和以北太平洋千岛群岛为中心的两个带状雾区最为显著,以南印度洋爱德华王子群岛为中心的带状雾区也很突出。其次便是大洋东岸低纬度信风带上游的雾,如太平洋东岸的加利福尼亚外海和秘鲁外海,大西洋东岸的加拿利群岛以南的海域和纳米比亚外海,都是这类雾区。这些海域的海雾多在春夏盛行,尤以夏季为最。其特点是雾浓,持续时间长,严重的大雾可持续1~2个月。平流蒸发雾多见于冷季的副极地或冰山和流冰的外缘水域,雾层薄,形似炊烟。但当它在春秋季节与平流冷却雾在中、高纬度海域交替出现时,也常构成大片浓雾区。至于散布在世界各海域(或湖泊)的零星雾区,大多有地区性,难成体系,且不一定属于同一雾型。 §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雾分布及其特征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雾分布不均匀,出现的季节也不完全一样。渤海的海雾只出现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沿海水域;黄海全海区基本上都有雾;东海的雾多出现于中国沿岸,日本西南海域和琉球群岛几乎不出现海雾;南海的雾只局限于中国沿岸水域。山东半岛东岸、朝鲜半岛西岸和舟山群岛为 3个多雾中心。海雾的时间变化,南海始于1月中旬,终于4月中旬,雾期为 3个月;台湾海峡始于2月中旬,终于6月中旬,雾期为 4个月;东海始于 3月,终于7月中旬,雾期为4~5个月;黄海始于3月中旬,终于8月中旬,雾期为5个月。可见在空间分布上,雾区随纬度的增高而扩大;在时间变化上,雾期也随纬度的增高而延长。至于在近海水域,则岛屿雾恒多于岸滨雾。 通过对海雾的观测和调查,了解它的属性和分布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应用天气学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可以进行海雾的预报。此外已提出一些动力学模式,试作海雾的数值预报;通过模拟实验,可研究海雾的生消过程和作用机制。 § 参考书目 王彬华著:《海雾》,海洋出版社,北京,1983。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