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洛汀 |
释义 | § 简介 洛汀,男,京剧、评剧导演,文艺创作者。 于1983年6月16日,农历癸亥年五月初六日逝世。 曾任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一九六三年洛汀同志率辽宁话剧团到长春市演出话剧《蔡文姬》,盛况空前,获得好评。他还和白刃同志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兵临城下》。文化大革命期间,《兵临城下》被说成是反革命电影,洛汀同志受到残酷迫害,“四人帮”倒台后,虽然得到平反,恢复了职务,但由于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幸于1983年逝于辽宁沈阳市,终年六十四岁。 [1] § 生平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赴延安,入西北战地服务团。曾任延安鲁艺教员、东北鲁艺戏剧系主任。建国后,历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院长,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辽宁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二届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辽宁分会主席。 导演的话剧《前进再前进》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导演二等奖。合著的话剧有《粮食》、《兵临城下》等。 1954年4月,东北行政大区撤销,8月安波院长与洛汀副院长率领着当时的东北人民艺术剧院与辽东省文工团、辽西省文工团合并,共同创建了辽宁人民艺术剧院。 后在1956年成立辽宁歌剧院,话剧团沿用了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院名。在洛汀主管话剧期间,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辽艺是新中国第一家国营剧团排演五四优秀剧目《日出》的,同时上演前苏联的喜剧《锦绣花巾》。在洛汀领导下,辽艺有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雷雨》《日出》《武松与潘金莲》《名优之死》等,有配合当代时事的剧目《第二个春天》《红石钟声》《报春花》等,有外国的优秀剧目如《季米特洛夫》《吝啬鬼》《渔人之家》等,在艺术创作中洛汀主张从领导到群众自由讨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辽艺的每一出话剧的排练、演出,在洛汀的领导下极大的发挥了集体的智慧,除本组成员反复探讨之外,全院演职员分头开会评论,使剧目有继承有创新。洛汀对曹禺的剧目异常的赞佩,排《日出》时他为剧组做“论曹禺”的报告,并且在之后他亲自导演了《家》《明朗的天》《胆剑篇》,当然洛汀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在极左的思潮下为他的主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的人在洛汀的领导下,步步成名,却成了捏造罪名主攻洛汀的打手。每次运动过后,洛汀都继续投身于艺术创作、投身于剧院的管理,在洛汀倡导、主持下,辽艺创办了演员学校,为自己培养后备力量,同时,积极主张创建辽宁儿童剧院,从辽艺调去骨干充实了辽宁儿艺,为儿童艺术的发展扩展了天地。 § 作品 洛汀同志酷爱音乐、戏剧,一生从事文艺工作,创作甚多,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建国时期,他主要创作有:《烽火》、《父与子》、《毒药》、《抓汉奸》、《读书好》、《表》、《路》、《一粒粮食》、《民拥军,军爱民》等。《粮食》(和朱星南合作),《兵临城下》、《故乡》(和海默合作)。 导演的评剧有《白蛇传》、《三女抢板》、《半把剪刀》、《南海长城〉,京剧有《六号门》等。 [1] § 评价 辽艺的富有声望,是在于洛汀对话剧表演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艺术院团管理的经营结果,洛汀把毕生的精力投入话剧艺术事业,其突出的贡献是领导并创建了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建辽宁儿童剧院,他大半生的心血投在辽艺,为国家培养了艺术人才,为辽艺争得了自己的荣誉,“文革”不趋炎附势,勇于承担责任,虽受皮肉之苦,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文革”中被东北局出署名“东言”的文章以莫须有的罪名点了洛汀的名,为打倒洛汀出了重拳,“文革”后,并未平反,洛汀只字未提,表现出一位老共产党员应有的骨气。哲人说:“政策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对人要“听其言观其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