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敬涵 |
释义 | § 沈敬涵 樟树药帮史上历代名医辈出,其中有不少人能医能药,集医药于一身。但他们之中同时能制药的,却为数甚少。 民国年间沈敬涵却是一个能医、能针、能识药、能制药的多面手,被人称为“万宝全”。 沈敬涵是樟树韶塘沈家村人,出身儒家,父亲是前清举人。敬涵有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乡里人常称他三少爷。他的六弟就是闻名江西省的妇科专家沈波涵教授。 敬涵早年即投身医界,先是拜清江名医关耀南为师,学习医道;又拜外灸大师黄石屏研习针刺,因而身兼两家之长。可是,沈敬涵并不打算只做一个靠三根指头一根银针行医的医生。 韶塘村距樟树十余里,向来行医卖药的商人很多,是一个很富裕的村庄。大约受了巨商大贾的影响,沈敬涵同他的四弟一起,在新淦县城合资办起万生药店,当起老板来。后来又投资吉安浩记药店,成为浩记的股东,并任浩记经理。 敬涵天资颖悟,也肯钻研,舍得花钱求师,所以,他涉猎的范围很广,能鉴别药材,尤擅识别川、广药材,各项都有独到之处,因此,人们才送给他"万宝全"的雅号。他的大名在吉安医药界可说是无人不知。 据吉安市工商联合会王彦邦老先生回忆,沈敬涵鉴别药材的技巧,名满吉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陕西有一位药农,运来大件原装黄芪。当时,主客双方议定价格时,谈到黄芪质量,药农大谈黄芪质量如何如何高,敬涵不声不响,当场从中抽取一要,仔细观察了一番,立即根据黄芪的采掘季节和生长年限,指明黄芪的质量问题,使这位药农惊叹不止,佩服异常。原来,沈敬涵是根据黄芪的皮色、轮纹来确定的。 除植物性药物外,沈敬涵对动物性药材,尤其是对各类兽骨,也有较深入的研究,象区别虎、豹、熊骨以及牛黄、麝香、狗宝等等的真伪,他都有独到的功力,很少有假货能逃过他的眼睛。据说,为了认识虎骨的结构全貌,沈敬涵不惜巨款,专门买了一架全虎骨,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所以,他对全虎骨骼的各个部位的名称、特点,都非常熟悉。他说,将虎、豹、熊骨简单地比较,虎骨多为圆柱形,断开面有网络结构;豹骨多是扁骨,而熊骨则较为粗大。 沈敬涵还曾花一百元银元的高价,专门学习一种熬胶方法,叫"不动铲熬胶"。用这种方法敖胶,点火以后直到熬制成功,中间只须注意添火,而锅内不需要用铲翻搅。 敬涵又能替参茸之类的名贵药材"整容"。如果参茸一类高档药材保管不善,受到虫蛀或断裂,就破坏了药材的外观,影响售价,这就需要修补。出现蛀洞,就用白芨粉仔细地加以填充;如果发现裂纹,就用鱼鳔胶粘合,然后用藏红花水染色,上甑稍加蒸焖,就会面貌一新,俨然如"原装货"了。修补药材虽不免有欺骗顾主之嫌,但从中不难看出制药工人手法的巧妙。 § 建国以后 有关部门曾动员沈敬涵带徒传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终于未能实现。他的许多绝技因而失传。 1956年,沈敬涵病逝于吉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