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兰经》
释义

§ 简介

现存于麦地那阿卜杜阿齐兹图书馆的古兰经手抄本(2)

《古兰经》(又译《可兰经》;阿拉伯语:أَلْقُرآن,意思为“念诵”),共有30卷114章6236节,每一章以一个阿拉伯词作为名称,是伊斯兰教的经典。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真主安拉的语言,通过大天使 吉卜利里(圣经译为“加百利”)传授给穆罕默德。《古兰经》需要经常念诵,每一位穆斯林出生时听到的第一句话和临去世时听到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念诵《古兰经》。《古兰经》虽然有多种语言译本,但只是帮助穆斯林理解经意;只有阿拉伯文本才是真正的《古兰经》,念诵才有意义。世界各民族的伊斯兰教阿訇都得会用阿拉伯语念诵《古兰经》。在穆罕默德在世时,经文由弟子们背诵,并书写记录在树叶、石片和兽皮上,并由先知保存。后来,第一任哈里发对经文作了核对和整理;到第三任哈里发时,重新统一编纂为《古兰经》定本,消除了各地穆斯林间在朗读和记录上的差异。第三任哈里发将这个定本发往各地,并且焚毁了其他全部抄本。

§ 背景资料

阿联酋向非伊斯兰国家宣教人员教授《古兰经》诵读规则。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中世纪伊斯兰经注学家根据经文的表述,说它有55种名称,其中常以“克塔布”(书、读本)、“启示”、“迪克尔”(赞念)、“真理”、“光”、“智慧”等来称呼。《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重要经典作品。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凭着这部《古兰经》,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之中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鼓铸成一个坚强的民族。凭着这部《古兰经》,阿拉伯民族在百年之中解放了亚非欧三洲上被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所奴役的几百万人民。后来,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阿拉伯人为了使新入教的各民族和自己的子孙能正确地了解《古兰经》经义,而草创阿拉伯的文字学、文法学、修辞学、圣训学、教律学、法理学、教义学,并且记载穆罕默德的遗教,以及阿拉伯的民间歌谣、传说和故事。因此,阿拉伯语文的学科和伊斯兰教的学科,都是以《古兰经》为中心的。故《古兰经》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在伊斯兰文化史上,都占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 概述

《古兰经》

唯一的根本经典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中世纪伊斯兰经注学家根据经文的表述,说它有55种名称,其中常以“克塔布”(书、读本)、“启示”、“迪克尔”(赞念)、“真理”、“光”、“智慧”等来称呼。据载,610年(伊斯兰教历9月),安拉在“盖德尔“的吉祥夜晚,命天使吉卜利勒向穆罕默德开始陆续启降《古兰经》文,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启示”中止。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神圣的语言”,是一部“永久法典”。它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也是伊斯兰教各学派和各派别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古兰经》是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阿拉伯文书写的典籍,其文体是一种非常绝妙的韵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作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

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穆罕默德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 Qur’an或Qur╣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等,共30卷,114章。该经为阐述伊斯兰教教义和立法的首要依据,也是伊斯兰教的信仰学、法学、伦理学以至历史学等赖以建立与发展的基础。穆斯林认为它是“安拉的言语”和穆罕默德的最大奇迹,也是个人行为的准则。至今仍有一些伊斯兰教国家将它作为国家立法的首要依据或以其中的有关内容作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

§ 基本内容

古兰经经文

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古兰经》从降示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穆罕默德最大的奇迹,它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包括中国穆斯林在内的各国穆斯林信仰和遵循的一部根本法典。它既是伊斯兰信条的源泉和教法创制的依据,也是一切穆斯林的行动指南和道德规范的准则。《古兰经》的内容,按体系来划分,大致分为三类:①信仰。②法律。③伦理。从具体内容上可分为四项:①命令:即命令人们做一切应该做的好事。②禁止:不准做一切违主违教违法的事情。③警示:让人们警惕一切惩罚的严厉性。④承诺:使人们了解一切善功都将获得优惠的奖赏。因此,《古兰经》在穆斯林的心目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它能引导人类于正道,遵从《古兰经》引导的人,能获得两世吉庆。在今世做一个敬主爱人的好穆斯林,在后世凭着安拉的恩典进入天堂。《古兰经》的全部内容确立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制度,同时也反映了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半岛希贾兹(一译汉志)地区的社会现实和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的斗争概况。

与多神教和有经人的论争

《古兰经》的内容,几乎有五分之一是记述伊斯兰教同当时阿拉伯半岛上多神教徒和“有经人”(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的论争和斗争的。论争的焦点是:关于安拉的唯一性、穆罕默德使者的地位和《古兰经》是否为安拉的启示等问题。《古兰经》提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要求人们放弃多神崇拜,只尊唯一安拉。而麦加的多神教徒则说,他们崇拜众神或者是为了通过众神而接近安拉,或是遵守祖辈的宗教,故将《古兰经》提出的“只拜一神安拉”视为“怪事”;他们认为放弃多神崇拜是背离自己祖先的异端行为,而持怀疑和反对态度。当时“有经人”虽曾用安拉一词称呼自己所信奉的最高主宰,但并不同于《古兰经》中所说的安拉。《古兰经》一再宣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即《圣经》中早已预言将要降世的先知,而且强调是继承已往先知一神教统的最后使者。但多神教徒和“有经人”都拒不承认穆罕默德是神的使者的地位。前者说他是一个世俗凡人,神不可能选凡人作为使者;后者则说,只有他们是安拉的“儿女”和“选民”,神的使者只能在他们中产生。《古兰经》还说,安拉曾为已往的一些先知降过经典如《讨拉》、《引吉勒》等,阿拉伯人是一个没有经典的“文盲民众”,故为“引导”和“劝化”他们而以阿拉伯语降示了古兰;并说古兰有证实已往诸经的作用,要求人们信仰它,并遵从其中的劝告。然而,多神教徒和“有经人”则说,古兰经文是诗人或卜者的言辞,是“古人的神话”,既不相信它是安拉的启示,也不相信穆罕默德这个凡人能得到安拉的启示等。围绕上述有关宗教信仰问题,穆罕默德同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论争。他用所宣布的启示驳斥反对者的论点,同时还申述并确立了伊斯兰教关于信仰安拉、经典和使者的基本思想。据记载,双方除了宗教信仰方面的论争外,还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由于宗教思想的论争贯穿于穆罕默德传教的整个过程,故《古兰经》作了着重的记述,同时,也有不同程度地涉及其他方面的斗争情况。

几项宗教义务

《古兰经》在维护一神信仰的基础上,规定了几项宗教义务:①属于个人对安拉的敬拜仪式,如净仪、礼拜、斋戒和朝觐;②为缓和社会贫富对立和维护穆斯林集体利益,对财产占有者规定有一定的疏捐制度,如天课;③为保卫伊斯兰社会及其发展而对穆斯林集体规定的疏捐献身的兵役制度。但是,这些义务在《古兰经》中只提出一些原则,尚未作具体规定,其细则是由后来的“圣训”和教法加以补充而系统化的。如礼拜仪式,早期的启示只提到向安拉鞠躬、叩头,早晚的赞颂、祈祷和夜晚站立等,后来在传教的过程中逐渐把这些动作连结起来,形成名为“萨拉”的正式仪式,而礼节上的清洁条件以及面向禁寺等要求,也是在先知迁到麦地那以后才规定的。至于斋戒和朝觐,是在古代宗教传统仪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宗教功修。《古兰经》肯定了这种传统,排除了其中与多神崇拜有关的内容,将其定为敬拜安拉和效法先圣的仪式。在早期的启示中,天课只作为一种个人善行而受到鼓励,后来由于穆斯林社会和武装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财力解决作战费用和迁士 (622年从麦加迁往麦地那的穆斯林)的生活补给等问题,于是天课遂被定为穆斯林的必尽义务。《古兰经》要求信徒“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兵役制度,开始时只是穆斯林为反对暴力迫害而采取的一种自卫手段。穆罕默德迁出麦加不久,即宣布对进犯的敌人允许进行战斗的启示,接着建立武装,又宣布了“为安拉之道而牺牲的人,虽死犹生”、“并将获得巨大的报酬”等启示,鼓励参加战斗。但同时又宣布“宗教无强迫”,只要对方“停止战争”,“倾向和平”,穆斯林也要停止战争,倾向和平,而且“不要侵犯任何人”。后来随着斗争的发展,这种自卫手段逐渐转变为主动讨伐的军事行动,以实现“一切宗教全归安拉”的目的。另外,还就处理战利品和战俘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

伦理道德

麦加时期的启示提出了孝敬双亲、和睦邻里、接济亲属、怜恤孤贫、释放奴隶、慷慨助人、称量公平,反对浪费和狂妄骄傲,禁止淫乱,禁止高利贷,禁止虐杀女婴和侵害他人以及无故杀人等一系列伦理道德方面的主张。后来又根据新的情况提出诸如恕人、诚实、主持公道以及礼貌规范等属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内容,逐渐形成为调整伊斯兰社会内部关系的重要准则。

法制

《古兰经》承袭古代阿拉伯社会的习惯法和仲裁惯例,提出了如下几种法规:

①无息借贷法。《古兰经》在禁止高利贷后,为了确保债权人的利益,规定借债时要由债务人请人立据,如找不到代书人,可以用实物作抵押。

②遗嘱继承法。规定死者的父母及亲属(包括子女、弟兄和姐妹)和具有结盟关系的人均有继承其财产的权利,但女子原则上只能获得男子应得份额的一半。如遗孤多,按规定递次增减遗产的分配,必须在执行死者的遗嘱偿还债务之后进行。

③婚姻法。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半岛虽已经实行一夫一妻,但是由于缺乏稳定的婚姻制度以及战争造成男子的相对减少和可买奴为妾等原因,一般生活较富裕的人以及部落和家族头人,大多过着多妻的生活,甚至多妻是无限的,妻子随时可遭到丈夫的虐待或遗弃。《古兰经》虽提出“男子比妇女高一级”,在作证和继承财产时,两个妇女只等于一个男子,但它又认为男女在安拉的面前是平等的,因而在婚姻问题上鼓励一夫一妻并有条件、有限制地允许多妻或纳婢作妾。另外,为了消除旧婚姻残余习俗的影响和确保以男系血统为准的夫权制,禁止同母辈、同辈、卑辈中有血统关系或有乳缘关系的妇女以及有夫之妇结婚,同时规定穆斯林不能同多神教徒婚配,以维护伊斯兰教的权益和促使多神教徒改信伊斯兰教。

④刑律。为了维护、稳定已确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古兰经》规定杀人者要抵命;对叛教后又反抗安拉和使者以及进行破坏者,将如同对强盗一样,处以极刑或断其手足,或驱逐出境;对淫乱的男女和诬蔑贞节妇女淫乱者,处以鞭刑,对男女窃犯要断其手,以儆效尤;对犯罪后悔罪自新者,可以免刑(见伊斯兰教法)。

此外,在生活习惯等方面,还针对古代阿拉伯人对食物的过多禁戒,规定只有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不能食用;针对阿拉伯人嗜酒以及因酒醉影响宗教活动,妨害团结,故宣布酒虽有益而不可饮;同时,将一些同多神崇拜有联系或直接引起殴斗纠纷和影响宗教活动的求签、占卜和赌博等亦予以禁止。

传说人物故事

关于对古代“安拉使者”或与之有关人物的叙述,其中包括阿丹及其妻子哈娃、伊德利斯、努哈、胡德、萨利哈、易卜拉欣及其儿子伊斯玛仪、伊斯哈格、达伍德及其儿子苏莱曼、耶尔古卜及其儿子优素夫、舒尔布、穆萨及其弟兄哈伦、鲁特、阿尤伯、尤努斯、伊勒亚斯、宰克令雅、耶哈雅、尔萨及其母马尔彦、艾勒耶赛、祖勒·基夫勒、左农、鲁格曼和“双角王”等。这些人物除胡德、萨利哈和舒尔布外,其余人的故事情节可在《圣经》中看到类似的记述。《古兰经》中除了有一章对优素夫的故事讲得比较完整并具有故事性外,其余人物的事迹有的断断续续散见于数章之中,有的只提及人物的某事或某言,有的甚至只提及其名而未讲述其任何事迹。这些人中除了阿丹妻子哈娃和尔萨之母马尔彦和“双角王”外,均被《古兰经》称为先知或“使者”,连同穆罕默德共为27人。《古兰经》在将这些人物作为人类的典范加以推崇的同时,还提及一些凭借权势阻挠先知们传教或加害于他们的反面人物和氏族,如法老、戈伦、贾路特以及赖斯人、阿德人和赛木德人等的故事。另外,还提到为逃避多神教迫害,躲进山洞沉睡三百年后重临人间的“山洞人”(亦称“七眠子”)的故事。《古兰经》将这些不同时期的传说人物用一条反对多神、信仰一神的线索加以串连,构成一个一神教的道统,而穆罕默德则是这个被认为已经中断的道统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他所宣传的伊斯兰教是对过去众先知所奉行的宗教的恢复和继续。

§ 成书过程

埃及人办喜事时习惯上是先摆出巧克力和水果,吟诵《古兰经》,吃肉面汤泡馍、米

降示

《古兰经》说,该经是安拉颁降的启示。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陆续接受这些启示并传之于世人。据传,首次宣布的启示是该经的第96章前5节,是说明不会读写的穆罕默德由于得到造物主的教导,将成为能宣读启示的先知。从此以后,他便不断宣布启示,每次多寡不一。最后宣布的因无明确的记载,故有不同说法。什叶派认为是第2章第281节;逊尼派则倾向于把第5章第3节定为最后的降示。古兰经文之所以陆续降示,主要是因为启示所回答的问题是在穆罕默德传教过程中陆续发生的,故宣布的每段启示都有其具体的原因和背景。全部启示的内容虽是根据当时阿拉伯半岛社会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但伊斯兰教认为,即使是为某一具体事件而颁降的某节经文,作为教法依据或道德标准,则仍然具有普遍的意义。

降示的社会背景

《古兰经》降示的过程,也就是伊斯兰复兴和发展的过程。我们知道伊斯兰复兴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当时半岛和世界各地的状况是: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日益尖锐,战火连绵不断,道德风尚极端败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因此,那时人们十分渴望和平安定和统一。《古兰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下降的。穆罕默德也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传播伊斯兰的。

记录

启示颁降时期,希贾兹地区虽有少数著名而重要的文献和诗歌用文字铭刻在石头上,但一般文学作品、演说词和冗长的宗谱,却靠人们的记忆保存流传,因而早期的启示主要是靠口传和背诵记忆的。据记载,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时期,就有人记录他宣布的启示,而正式设置启示记录人则是在迁到麦地那之后。专司记录者将所听到的启示记录在皮革、石片、兽骨或椰枣叶肋上,同时其他人也有记录自己所听到的启示的。穆罕默德去世后,记录启示的皮革、石片等散乱地保存在各记录者的手中,尚未整理成帙。当麦地那的伊斯兰政权还未来得及整理启示的记录,阿拉伯半岛上便发生了“叛教”事件。哈里发艾卜·伯克尔等人从平息叛教的斗争中体会到,只有将反映先知使命的《古兰经》保存下来,以它为旗帜,先知开创的伊斯兰事业才能继续得到发展。于是决定由曾经担任过专司启示记录的栽德主持其事,搜集、整理分散的记录,并加以核对、誊清。规定凡采纳一段经文,必须有另外的文字或口头材料作为旁证,单方的记录不予接受。经缀辑成册后,命名为“穆斯哈夫”(意为汇集本),交给第一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艾卜·伯克尔去世,移交给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欧麦尔遇刺后,由他的女儿、先知的妻子哈芙赛保管。

统一定本

644年奥斯曼任哈里发时,伊斯兰教已随阿拉伯人的远征传播到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为了向人们阐述教义,就需要有经典为根据。但在艾卜·伯克尔时期汇集的“穆斯哈夫”仅有一部,并保存在麦地那,难以发挥指导各地区统一启示的作用;而保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经文和个别人手抄的经文片断,既不完整,也难免有错漏;加以当时记录经文的文字还很简陋,同义词又多,各部落的方言也很复杂,因而又出现了各传抄本在编排、个别用词以及某些词的读法和断句等方面不一致的现象。此外,在远征阿塞拜疆地区的胡泽法军队中的叙利亚人同伊拉克人,因各遵自己的读法而发生的严重争斗事件,震动了麦地那的当权者,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抄本对增进团结和宣传教义的重要性。于是,奥斯曼又指派栽德等人,以艾卜·伯克尔时期搜集起来的汇集本为依据,重新进行订正、整理,统一《古兰经》的内容和章次编排,并以古来什语统一《古兰经》的文字。整理成书后,定为“标准穆斯哈夫”,亦称“奥斯曼定本”。以区别于艾卜·伯克尔时期的汇集本,并令抄出数部,除麦地那保存一部外,分送麦加、大马士革、库法、巴士拉等重镇,并宣布其他抄本一律无效,予以焚毁。至今,全世界穆斯林都通用这个定本。

章节编排

奥斯曼定本的《古兰经》包括114章,各章长短不一。最长的有286节,最短的只有3节。每章的长短和节次,据说是在先知通过诵读、教读的方式已基本确定下来的。奥斯曼定本没有采取按启示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而是将一篇具有伊斯兰教教义纲领性的祷词作为全经之首,将一些同当时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密切的长篇编排在后,将那些阐述一神思想、谴责多神崇拜和叙述古代先知事迹的较长篇章编排在中间,而将一些早期降示的短篇置于末尾。后来,《古兰经》的诵读家和研究者以先知迁徙麦地那为界限,将迁徙前降示的称为“麦加章”,迁徙后降示的称为“麦地那章”。前者约占整个《古兰经》的三分之二,后者约占三分之一。至于经文的分节,不完全是根据一段完整的意思,有些是按读时的句读来划分,有些又以句尾出现词性相同、音律和谐的词作为分节的标志,所以各节长短不一。由于对某些经文的分节标准有不同的主张,故对《古兰经》节数就有近十种不同说法,其中最少者为6204节,最多者为6666节,中国明、清两代的穆斯林学者都采用后一说法。埃及是较早印刷《古兰经》的伊斯兰国家之一,它的官方版本采用库法派的分节法,为6236节。现在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出版的《古兰经》多沿用这种标节法,所以《古兰经》的节数也在逐步趋向统一。

改进书写文字

《古兰经》原用古体阿拉伯文即库法体书写。这种文字只有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及音符,读音全靠老师传授。然而,《古兰经》在哈里发国家初期是唯一的宗教经典,也是唯一成书的阿拉伯语和宗教课教材。为了便于学习《古兰经》和阿拉伯语,就必须设法改进和健全阿拉伯语的拼音和书写。首先是伍麦耶王朝派驻巴士拉省的总督基亚德提出,在保持《古兰经》原貌的原则下改进其书写方法,并委派艾卜·艾斯沃德·杜埃里从事这项工作。杜埃里接受任务后,遂按阿拉伯人的标准读法一字一句地朗读,让助手根据他的读音和口形给每个词尾的字母标上元音。这种在词尾加元音符号的方法,初步解决了阿拉伯语语法中心内容的尾变问题。但是阿拉伯语中有几个形同音异的字母,书写上仍不易区别,同时每个词除了词尾字母外其他字母仍无读音符号,读时还会发生错误。到了阿卜杜·麦立克任哈里发时期,伊拉克总督哈加吉便委托奈斯尔·本·阿绥姆和亚哈牙主持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改进了杜埃里的标音,把那些读音不同而形状相似的字母用点加以区别。到了8世纪中叶,阿拉伯语法学家哈利勒创造出静符、长音、叠音等符号,并改进了杜埃里标点的元音符号。随着阿拉伯文正楷体的出现及其在官方文书中的广泛使用,《古兰经》文字遂由库法体改为容易辨认和书写的正楷体。这种文字书写的改进过程,大约经历了200多年,到10世纪上半叶始由阿巴斯王朝两个善于书法的大臣伊本·穆格莱和伊本·伊萨在博学的穆贾希德的协助下最后完成。以后,历代《古兰经》的研究者,在经文上又逐渐增加了一些符号,指出每节的句读和读音的长短以及字母的同化,并在每章前注明本章章名、节数、降示次第等。所以当今各种版本的《古兰经》,同当年奥斯曼定本在书写形式上已有所不同。

§ 章节和下降的时间

《古兰经》

《古兰经》的章节和下降的时间。《古兰经》共有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二百三十六节,为了诵读方便又分为三十卷。《古兰经》章节的顺序,并不是按着降示时间的先后编排的。如开端章并不是首先降示的,而世人章也不是最后降示的。其实第一次降示的是第九十六章血块章中的一至五节。而最后降示的经文,则是第五章筵席章中的第三节:“今天我为你们完成了你们的宗教,也全美了我给你们的恩惠。我愿伊斯兰作为你们的宗教”。穆圣在麦加和麦底那先后传教二十二年零八个月,史称二十三年。《古兰经》各章节下降的原因,一般是根据穆圣在传教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和不同情况而下降的,都是有针对性的。如在对敌作战、被人询问、与人辩论、解答质疑、决定重大事件和处理重大问题的时候,穆圣陆续向人们宣布

§ 启示和记录

《古兰经》 《古兰经》是在二十三年(公元六一零——六三二年)的期间依照临时发生的事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陆陆续续地零星启示的。最初启示的是:“你当奉你的能创造的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以人所未知。”(96:l-5)最后启示的是:“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全部《古兰经》共计一百一十四章,穆圣在麦加传道的期间启示了八十六章,他迁移到麦地那后启示了二十八章《黄牛章》是最初启示的),大部分是比较长的。当时为了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问题,而启示一节或数节,有时降示整整的一章,例如第一章和第一一二章,便是一次启示的。穆圣每奉到启示,立刻就传授面前的门弟子;会写字的,立刻就把它记录起来;不会写字的,立刻就把它紧记在心上,当面就背诵给他听,看背记得正确不正确。他们再把它传授给不在场的教友。当日,他们以学习《古兰经》为最重要的功课,故圣门弟子多有能背诵全部《古兰经》的。穆圣有几位书记,专负记录《古兰经》的责任,如宰德(Zaid ibn Thabit)、阿里(‘Ali ibn AbiTalib)、伊本·默斯欧德(Abdullah ibn Mas‘ud)、武百耶(‘Ubayy ibn Ka‘b)、欧斯曼(‘Uthman ibn‘Affan)、艾奈斯(‘Anas ibn Malik)等是比较著名的。穆圣把新的启示口授他们,他们就把它记录在一块皮子上,或一片石板上,或海枣树枝上,或驼羊等的肩胛骨上。‘他们记录《古兰经》的时候,犹如背诵的时候一样,穆圣指示他们这几节应该记录在某章的某节之后。穆圣在拜内或拜外,常常当众朗诵《古兰经》一章或数章,门弟子也听熟了。因此,《古兰经》每章中各节的次第,是穆圣在世时早已编定了的。至于各章的次第,那是圣门弟子编定的,大概是把比较长的放在前面,把比较短的放在后面,但也不一定是那样的。因此,阿里所编排的《古兰经》,各章的次第,是依年代的先后;又伊本·默斯欧德和武百耶所编的,各有其特殊的次第。

§ 整理和保管

《古兰经》

穆圣在世的时候,《古兰经》并未编纂成册。因为当时一方面穆圣健在,另一方面有好多圣门弟子都是哈菲祖(能全部背颂《古兰经》的人)。所以当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按着《古兰经》的明文规定来处理和解决。这时编辑和整理(古兰经》的任务还不十分迫切。穆圣去世后,《古兰经》还没有定本。艾卜.白克尔(Abu Bakr)继位的第二年,叶麻默(al-Yamama)战役,能背诵全部《古兰经》的圣门弟子,有好几位牺牲了。欧默尔(Umaribnal-Khattab)向艾卜伯.克尔建议整理《古兰经》,以免散佚。艾卜·伯克尔说:“使者没有做过的事,我们怎么能做呢?”但欧默尔终于说服了他。他就使人去把宰德找来,对他说:“你是一个有才智的青年,我们对于你是毫不怀疑的;你还替使者记录过启示。请你把《古兰经》搜集起来吧。”嗣后,艾卜伯克尔又聘请了武百耶、阿里、欧斯.曼三人来协助宰德。他们四位都是替穆圣记录启示的,又都能背诵全部《古兰经》他们组织了一个《古兰经》整理委员会(在那个时候,当然没有此类名称),经常开会整理他们以前所记录的启示,以背记的资料和记录的资料,互相校对。他们校到第九章(《以讨白章》)第一二八节和一二九节的时候,只有背记的资料,却没有记录的资料,后来,费了很大的工夫,在艾卜·胡宰默(Abu Khzaimaibn‘Aus)的家里找到了记录的资料,他们才放着笔。第三三章(《艾哈萨卜章》)第二三节的记录资料,也是费了许多工夫,才由胡宰默(KhuzaimaibnThabit)的家里找出来的。他们把全部《古兰经》整理起来,交给艾卜·伯克尔保管。他去世后,归欧默尔保管。欧默尔去世后,归他的女儿圣妻哈福赛(Hafsa bint‘Umar)保管。

§ 流传和翻译

手抄阶段

《古兰经》成书后,主要靠穆斯林的手抄和口传以及推广原文的朗读与背诵,借以流传。在伊斯兰教史上,教读、背记和缮写《古兰经》被认为是宗教善行。各类伊斯兰教育都以学习《古兰经》为教学的中心内容,鼓励信徒自幼背诵经文,能背全经者称为“哈斐孜”而受到嘉许。在使用纸张之前,《古兰经》是写在羊皮、纸草和牛或骆驼的肩胛骨以及木板之上,供人习读。造纸术传入哈里发国家后,便利了《古兰经》的传抄和流传。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东方各民族中,出现过不少优秀的《古兰经》缮写家,并以带有其民族特点的单色或彩色图案装饰自己写就的经文写本。当权者和富人也以支持抄写《古兰经》为功德,故从9世纪起就已出现了用金泥书写的《古兰经》。千百年来,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中,都有许多书法优美、装饰精致的《古兰经》写本,有的流传至今,收藏在各主要伊斯兰教国家的图书馆或博物馆内。西方一些著名的图书馆,均藏有中世纪穆斯林的珍贵写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北京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等处,藏有中国穆斯林缮写者于元、明、清时期的写本。(见彩图) 《古兰经》《古兰经》

印刷流通

印剧术兴起后,《古兰经》仍靠手抄或由专人缮写,用石印或铜版印刷;因怕发生错误,不用活字排印。据说《古兰经》第一个印刷本是15世纪末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出版的,但未广泛流传。17世纪末,东方学者亨克利曼曾在德国汉堡印行了《古兰经》。至于穆斯林印刷的《古兰经》,当以1787年由毛拉奥斯曼在俄国圣彼得堡出版的为最早。直到19世纪,土耳其、波斯、印度等国才先后开始印刷《古兰经》。1862年,中国云南省的穆斯林也刊行了木刻版的《古兰经》。1923年,埃及官方又出版了由爱资哈尔大学长老委员会审定的《古兰经》。至此,各伊斯兰教国家都以不同的开本和装帧大量印行。

初期翻译

历来穆斯林只重视传抄经文的阿拉伯原文和对原文的讲解,而不主张将它译为非阿拉伯语文。他们认为:①《古兰经》是以阿拉伯文降示的,译成非阿拉伯语文就不成其为“古兰”了;②经义深奥,译文不能完全表达原意;③译文难以表现经文在韵脚、节奏、修辞和动听感人等方面的特点。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绝大多数宗教学者,尤其是出生于阿拉伯民族的学者都持此主张。但是也有人认为,既然伊斯兰教的使命是针对全世界的,就需要将《古兰经》译成各种文字,以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主张的最早代表人是伊玛目艾卜·哈尼法·努尔曼。波斯人是继阿拉伯人之后接受伊斯兰教较早的民族,而穆斯林翻译《古兰经》可能也以波斯文为最早。他们的译文是逐行抄写或印刷在原文下面的,这不单是为了与原文对照,更主要的是为了表示译文不等于原文,只供学习参考。

非穆斯林译本

非穆斯林对《古兰经》没有穆斯林的那种神圣感,他们基本上是作为阿拉伯文化的重要文献而进行翻译的。据记载,12世纪一个名叫伊本·萨利比的基督教主教曾将《古兰经》部分卷章译成古叙利亚文,这可能是保存下来的非穆斯林最早的《古兰经》译本。《古兰经》被译为西欧多种文字,首先是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势力为配合十字军东征,企图批驳《古兰经》、反对伊斯兰教而开始的。12世纪中叶,在法国克吕尼修道院院长的主持下,《古兰经》首次被译为拉丁文。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及其向欧洲的扩张,引起了欧洲对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重视,从16世纪以来,西欧各国陆续翻译出版了拉丁、法、英、日耳曼、意大利、俄罗斯等文字的《古兰经》译本。1689年在帕多瓦出版的拉丁文译本《驳斥古兰经》,译者天主教神父马拉齐根据原文译出并参考阿拉伯文的有关经注加了注释,成为后来欧洲各种文字译本的基础。最早的法文译本是杜立叶根据阿拉伯原文翻译的,题名为《穆罕默德的古兰》,1647年在巴黎出版。第一个英文译本是英国牧师亚历山大·罗斯根据杜立叶的法文译本转译的,沿用了法文译本的题名,1649年出版于伦敦。1734年出版的乔治·赛尔的意译本,在西方殖民主义大举入侵东方时代被称为标准的英文译本,并编入《占多斯丛书》。最早的德文译本是施维格翻译的,出版于1616年,而以1773年出版的布义森的译本流行较广。最早的意大利文译本是安得烈·阿尔法宾译的,1547年出版。最早的俄文译本是波斯尼科夫从西欧译本转译的,1776年出版于彼得堡。晚近以来,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东方学家对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研究的加深,又出现了不少比较好的译本。

穆斯林译本

由于西方非穆斯林译本中存在的某些缺点与错误,促使穆斯林学者从事各种文字的翻译。但由于这些译本中也存在某些缺点及教派偏见,从而又引起《古兰经》是否可译为非阿拉伯语文的争论。结果,主译派取得了胜利,各国穆斯林学者纷纷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古兰经》,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的宗教机构和国际伊斯兰教组织,也积极从事或赞助这一工作。目前,世界上约有60余种文字的《古兰经》译本。

中国译本

《古兰经》在中国,历来也是靠传抄和口头讲解来流传的。明末清初出现了一些精通汉语的伊斯兰教学者,但尚未发现有人从事《古兰经》的翻译,只在他们的著作中看到少量引证经文的译句。到了19世纪中、下叶才出现了马致本翻译的《孩提解译》(即《古兰经》选译本)和马复初的《宝命真经直解》 5卷。辛亥革命后,才开始尝试通译《古兰经》。最早出版的汉语通译本,有1927年在北平出版的铁铮译《可兰经》;1931年出版于上海的姬觉弥等人译的《汉译古兰经》。但译者均不懂原文,是根据日文或英文转译的。通晓原文并较早致力于通译《古兰经》的学者为王静斋阿訇。他用文言、白话体分别作了三次尝试,先后于1932、1943和1946年印出了三个译本,而以1946年出版于上海的《古兰经译解》(丙种)较为完善,铅印发行,流传较广。20世纪40年代在北平还出版了刘锦标的《可兰经汉译附传》和杨仲明的《古兰经大义》。1950年,北京大学出版了马坚教授翻译的《古兰经》(上册),附有译者对《古兰经》的简介和简注。1958年,台湾省出版了时子周根据英译本并参考王静斋汉译本译出的《国语译解古兰经》。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马坚教授的全部《古兰经》正文译本。

§ 文化地位

《古兰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第一部散文形式的阿拉伯文献,在阿拉伯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的内容直接反映了 7世纪初发生于阿拉伯半岛并对后来阿拉伯民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一场伟大社会变革,故又是研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以及当时半岛社会情况必不可少的文献史料。阿拉伯语《古兰经》是带韵的散文,语言凝炼,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其语言辞藻和表达形式,至今仍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典范。该经中的某些命题和典故,一直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学的创作题材。由于《古兰经》在语言文字上的权威性,使阿拉伯语得以统一和规范化,这对散居于许多不同国家的阿拉伯人维持其语言和心理上的统一,曾经产生过巨大作用。《古兰经》的哲理是阿拉伯哲学和伊斯兰教神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道德规范和法制思想,曾成为中世纪伊斯兰国家当权者经世治国的依据。历史上,伊斯兰国家的人民也曾以该经的有关内容为旗帜,进行反对封建专制和外来侵侮的斗争。在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曾写过不少评价和赞扬该经的专著;文艺复兴后,不少西方的社会科学家、文学家以及近代的一些东方学家,对《古兰经》也相继发表过评论,肯定了它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 思想内容

《古兰经》强调顺从真主及其使者穆罕默德,认为真主决定一切,要求人们虔诚、忍耐、和善,把最大的希望寄托于“后世的天堂”。它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类起源和发展道路的认识,叙述了征服多神教的征战历程,影响了许多代穆斯林的观念、语言、风俗、文化,至今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世界穆斯林中有着重要作用。《古兰经》的内容广博而庞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及其对异教徒进行斗争的记录。 2.伊斯兰教的宗教信条和典章制度。 3.穆罕默德针对当时半岛情况提出的社会主张和伦理规范。 4.为传教活动需要而穿插出现的所引证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见闻等。

§ 艺术特色

1 .《古兰经》独创了一种新奇美妙的散文文体。

2 .全书具有庄严宏伟的文章风格。

3 .譬喻、夸张、排比、对比、反问、呼语等多种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

4 .各色各样的《圣经》故事和阿拉伯半岛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在经文中的频繁出现。 古兰经

§ 评论

我希望读者对于《古兰经》的真相,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的认识,放在下面征百机位欧洲作家比较客观的评论。

赛尔说: 《古兰经》

《古兰经》的文体,通常是优美而且流利的……。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在描写上帝的尊严及其德性的地方,《古兰经》的文体,是庄严而且堂皇的,它能迷惑听众,连穆罕默德的敌人,也有承认真魔力的,由此可以想见他的成功到了什么程度。

巴麦说:

阿拉伯最优秀的作家,对于阿拉伯文学的功绩,绝没有能与《古兰经》相提并论的,我们对于此点,并不觉得惊奇。

雷因说:

麦加初期的启示中包含着一个伟大的宗教中最崇高的教义和一个大伟人心中最纯洁的德性。

歌德说:

《古兰经》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起敬,其文体因内容与宗旨而不同,有严正的,有堂皇的,有威严的——总而言之,其庄严性是不容否认的……。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

司腾迎斯博士说:

我们有理由说:《古兰经》是最伟大的典籍之一。其中宣布关于上帝独一的最高真理的文辞,是威严而且典雅的;描写人类因顺从或违抗上帝的意旨而受报应的文辞,是借高音的旋律而引动一个富有诗才的民族的想象的;屡次欧对使者(穆罕默德)加以鼓舞和安慰的文辞,是触动那个民族的朴素的——几乎是天然的——热诚的。再加上对他所教导的人民的一个严厉的警告,并且叙述古代若干先知的事迹。日常生活在公私的各方面与这新宗教的教义相协调的时候,《古兰经》的语言,很能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

因此,作为一种文学产品的《古兰经》,其功绩或许不可用富于主观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先人为主的格言去加以衡量,而应当用它对于穆罕默德同时代的人和他的同乡人所生的效果去加以评定。它很有力量地、使人深信地对一般听众的心灵讲话,而将许多离心离德、利害冲突的部落铸造成一个结实的、组织完密的民族,并且以许多高尚的观念去鼓舞他们,那些观念,与直到现在还统治着阿拉伯人意识的一般观念比较起来,真有天训之别,再加上《古兰经》文体的美妙,故能将许多野蛮的部落改造成一个文明的民族,而将一种新的纬线织人历史的旧经线之中。

缪义尔说:

有史以前,麦加和整个的阿拉伯半岛,早已沉面于精神的麻痹之中,犹太教、基督教或哲学的探讨,都只有微弱的和暂时的影响,对于阿拉伯人的意识,不过象微风掠过安静的湖面,处处吹起了涟确,下面的水,仍然保持其原来停止和寂静的状态。阿拉伯人浸沉于迷信、残忍、邪僻……之中。他们的宗教,是一种粗野的偶像崇拜;他们的信仰,是对于鬼神的迷信的恐怖……。回历纪元(公历六二二年)前十三年,麦加是死气沉沉地处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之下。那十三年的工夫究竟引起了什么变化呢?……犹太教的教义,早在麦地那震动当地人的耳鼓;然而他们听见了这位阿拉伯的先知惊心动魄的声调,才从酣睡中觉醒过来,并且突然地跳进一种又新鲜又热烈的生活之中。

这件奇迹发生之前,要想在世界上找一个比阿拉伯人更涣散的民族,是很困难的。有一个人站起来,借着他自己的人格和他所宣称的上帝的引导,居然实现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就是把这些好战的因素统统联合起来。”

司密斯说:

这是穆罕默德所宣布的唯一的奇迹——他自己所谓“永久的奇迹”,这确是一件奇迹。

赫什斐尔说:

野蛮的阿拉伯人,由伊斯兰教迅速地跨进文明的境域,其开化之速,是同等级的任何民族所不及的。就说服的力量、文辞的动人、结构的奇妙这三方面而论,《古兰经》是不可及的。回教世界上,科学的各部门,都有过奇异的发展,这也不能不归功于《古兰经》。

§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兰经》抄本

近日从青海省文物局获悉,由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保管的我国现在年代最早的手抄本《古兰经》,目前已由南京博物院专家成功修复,青海省有关部门正在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将其列为国宝级文物。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我国少数民族撒拉族聚居地。据历史传述,撒拉族的祖先来自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马雪州撒尔赫斯地区。700多年前,撒拉族的祖先由于不堪忍受派系斗争,从遥远的中亚向东迁徙,最后定居在今天的循化县街子乡。这部《古兰经》便是撒拉族祖先当年从中亚带来的,一直被撒拉族人民视为历史的见证和传世之宝,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由于这部的《古兰经》长期以来一直存放在循化县街子清真寺里,风化、风蚀非常严重,很多地方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10月,由中国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权威专家,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所长领衔的南京博物院“青海循化《古兰经》修复小组”负责,对这部《古兰经》就地实施保护修复,成功地完成了保护工作。目前,青海文物管理部门正协同有关单位进行《古兰经》的复制工作,复制完成后将分别存放于青海省博物馆和街子清真寺,替代原件进行展览。[1]

§ 《古兰经》对人类的挑战

《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又是阿拉伯语言文学的巨著,文辞优美,风格凝重,它在语言文学方面的成就和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其高超的修辞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振聋发聩的语言魅力,都是无可企及的。文学界所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文学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无法超越的。《古兰经》向世人宣布:无论阿拉伯人或非阿拉伯人,如果怀疑《古兰经》,他们都可以拟做整部《古兰经》或其中的十章,或其中的一章。这种挑战以及人类的无能拟做就是证明《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伟大证据。 的确,《古兰经》的妙文深受历代东西方文学家的赞叹。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模仿过《古兰经》的文学体裁,但没有成功。阿拉伯人的雄辩的修辞家、杰出的演说家、著名的诗人听到《古兰经》后,因《古兰经》的雄辩修辞而张口结舌,折服于《古兰经》的辞章,他们的诗人,惊奇不已,目瞪口呆。诗人的诗意、演说家的灵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所有的修辞和雄辩面对《古兰经》的雄壮不复存在了。如当时一位反对先知的文人沃利德·本·穆厄伊尔感叹地说:“指安拉发誓,我从穆罕默德那里听到的,既不是人类的语言,也不是精灵的语言。它甘美而典雅,丰富而磅礴!”.

关于这种挑战《古兰经》的方式先是要求阿拉伯人拟作整部的与《古兰经》相似的著作。《古兰经》说:“你说:你们拿来发自安拉的,比它俩更能引导人的经典吧!如果你们是诚实的,我就跟随它。如果他们没有应答你,那么,你当知道:他们只是追随自己的私欲,谁比无有发自安拉的引导,且追随自己的私欲之人更迷误呢?的确,安拉不引导不义的民众。”(28:49,50)阿拉伯人为此而张皇失措,不知怎样才能拟作类似的经文,他们企图回击这种挑战,然而却无能为力。因此,我们又看到了《古兰经》夜行章中晓喻他们说:他们绝不能拟作,甚至人类,精灵全部联合起来,也无能够拟作类似《古兰经》的经文。安拉说:“你说:如果人类和精灵联合起来拟作类似《古兰经》的经文,他们绝对不能拟作出来。即使一部分帮助一部分也不能。”(17:88)对此《古兰经》对他们的挑战又让了一步,不要求拟作整部的《古兰经》。只要求他们拟作十章《古兰经》。呼德章中说:“不然,他们说:他编造了《古兰经》。你说:你们编造类似《古兰经》中的十章来,如果你们是诚实的。你们可以召唤你们能召唤的人来帮助,如果你们没有应答,你当知道:那《古兰经》只以安拉的本知而降示的,只安拉是受崇拜的主,你们顺从了吗? ” (呼德章:13、14)然后,《古兰经》又做了一次让步:要求他们拟作一章类似《古兰经》的经文。这是最严厉的挑战了。安拉说:“如果你们怀疑我降示给我的仆人的经典,那么,你们就拟作类似的一章吧!如果你们是诚实的,你们除安拉外,号召你们的证人吧!如果你们未曾这样做,其实,你们绝对做不了,那么,你们就当提防火狱——它的燃料是人和石头,为不信道者所备下的。”(2:23、24)这并不是人的判决。因为对于智者发出的这种挑战, “你们拟作…..”、“你们拿来……”象是强制性的一样,强制的事情是难的,是不可能的。因为,少有理智者都会认为大地上不可能没有类似他的强者。阿拉伯人听到了挑战的经文,那经文在他们之间宣传,他们也互相转告,然而面对《古兰经》的这种挑战,越发显示出了他们的软弱和无能,他们只得承认,他们无能应战。历史变迁,代代更替,每个时代的博学家、文学家、雄辩家、批评家、著作家,却不得不招认自己的无能,承认自己无法达到《古兰经》的那种修辞法及其雄辩。至今无人应战。

§ 千年《古兰经》现身

千年前《古兰经》手抄本现身甘肃东乡。2010年12月上旬,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哈穆则岭拱北发现了一部极其珍贵的约千年以前的《古兰经》手抄本。近日,由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邀请7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该手抄本进行初步鉴定,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可能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这部手抄本《古兰经》所采用的封面风格、彩绘艺术、书法字体及纸张均起始于公元8-9世纪,综合该手抄本的书法字体、纸张、彩绘、传承信息、成书及修补的时间差等,专家判断其抄写年代上限为公元9世纪,下限为公元11世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有可能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

古老的装订  对开经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