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家祥 |
释义 | § 简历 沈家祥1921年11月11日 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38—1942年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学习。 1942—1945年 陆军制药研究所、大众药厂任职。 1945—1947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本科学习,获药学学士学位。 19477—1949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作药物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于1949年9月回国。 1950—1952年 任大连科学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副研究员、研究员,兼任大连工学院(现名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1952—1955年 在东北制药总厂从事研究和设计工作,兼任沈阳药学院教授。 1955—1957年 任东北制药总厂中心试验室主任;先后当选为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1958—1959年 任化工部华北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天津)药物研究室副主任。 1960—1979年 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后改为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文革”期间下放劳动)。 1979—1980年 借调至北京参加新成立的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技术引进工作。 1981—1987年 任中国药物科学院筹备处负责人。 1981—1989年 当选中国药学会抗生素分科学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 1983—1989年 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兼任北京医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 1987—1989年 兼任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90年 任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名誉主任。 § 生平 沈家祥院士为本科生答疑解惑沈家祥,1921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由于其父任南京张泰和堂药店经理,他日常接触到不少中药知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父母迁至重庆,次年考入当时迁至重庆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今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受老师雷兴翰教授的影响,对药物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国难当头,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帝国主义势力的摧残,市场上的医药几乎都是舶来品。就连从茶叶末提取咖啡因和从麻黄草提取麻黄碱,也只能进行初级加工,生产出来的粗产品以低价卖给外商,成药则以高价重新进口。这种情况,激发了他学习科学技术、建设中国自己医药工业的愿望。1942年,他从国立药专毕业后,曾先后在当时的陆军制药研究所和大众药厂任职。1945年,他考取公费出国,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获药学学士学位。随后留在该院做研究生,在导师W.H.Linnell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维生素A的类似物研究,1949年7月,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十分重视基本操作,并经常利用假期到工厂实习,深入了解生产工艺过程。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在解放南京的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了无理前来阻挠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使沈家祥无比兴奋,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做中国人的自豪。同年9月,他在取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谢绝了英国某制药公司的挽留,启程回国。 沈家祥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大连科学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兼任大连工学院(现名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授。在选定科研课题时,他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需要出发,选择了氯霉素的化学合成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并于1951年在大连召开的全国学术会议上作了研究结果报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赞许。次年3月上旬,他被调到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今东北制药总厂),主持氯霉素的工业试制,以应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急需。他和他的同事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试验成功按照中国具体情况设计的新合成路线,这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向工业推广的第一个研究成果。 1955年夏,东北制药总厂的合霉素车间顺利投产,沈家祥负责筹建中心实验室并被任命为中心实验室主任。他与合作者又完成了合霉素的旋光体分拆和合成方法的全面改造,并使新工艺于1957年推广,用于生产,因此,他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工作者。1957年底,沈家祥去匈牙利参加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的药学学术讨论会,回国后奉调去化工部华北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天津)任药物研究室副主任。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他的同事们先后进行了维生素A1、2D、D3以及乙烯酮和双乙烯酮的工业生产研究。1958年底,沈家祥和郭鸿运等同赴苏联考察医药工业生产,历时3个月。然后,他奉命参加筹建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并从1960年起任该院的副总工程师,亲自指导和参与了以甾体激素类药物为主的一些研究课题。“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院迁至湖南,沈家祥被下放到实验室做实验,他在当时那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完成了三烯高诺酮和前列腺素类药物的全合成研究。70年代中期以后,他恢复了副总工程师职务,从此开始了以中药有效成分为基础的新药研究工作,并于1976年,完成了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鹤草酚的全合成。1978年,他奉派去英国参加国际药物化学学术会议,回国后,适值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筹备成立,他奉调参加技术引进工作。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就技术政策和医药工业科研事业的发展等问题向局领导提出意见和报告,并呼吁在北京成立新的医药研究机构。 《中国药学杂志》1981年2月,他被任命为中国药物科学院筹备处负责人。他不遗余力地为建立该院而四处奔波,经他多方呼吁,国家科委先是在1983年12月批准了建院方案中的第一个研究所北京药物制剂研究所的建制;随后又在1985年4月先后批准了中药研究所和生物技术所的建制。1987年,在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国家科委批准三个单位合并成立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沈家祥被任命为该中心主任。他吸引了一大批有志者来这里从事新药研究工作。 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沈家祥重视和国际上医药专家来往,与许多跨国制药公司建立了联系,并和世界卫生组织也开展了合作。1983年,他被任命为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参与全系统的科技决策和外事工作,进一步发挥了他作为著名药物化学家和工业化学家的作用。沈家祥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还热心于社会工作。多年来他曾先后担任过《药学学报》、《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7个学术刊物的主编和编委,以及《中草药》编委会的主任委员。此外,他还长期在中国药学会任职,现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还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1991年新药研究与开发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国外科技交流的发展,他在国际药学界中的声望也日益提高。在80年代,沈家祥曾多次参加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并于1987年起,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1988年起,担任中国-西尔基金会董事;1989年起,又受聘为美国的《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编委和美国药学会主办的《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的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由于他在药物化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国际药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于1983年被选入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为通讯院士,他的名字被载入美国ABI编的名人录。 从50年代起,他曾先后被聘任为轻工业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药学组和抗生素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兼名词组负责人;1981年起,被聘任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药学分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1984年起,应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工业顾问组顾问、组长。在这些机构中他尽责尽力,为发展祖国医药科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84年9月,沈家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氯霉素的研究与生产 氯霉素化学结构式氯霉素是40年代继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之后,第四个得到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它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立克支体有突出疗效。沈家祥和郭可义、高佩铭在大连科学研究所当时极其有限的实验条件下摸索和比较了不同的合成路线,最后是利用库房里仅存的一小瓶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对硝基甲苯为起始原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十余步反应,打通了氯霉素混旋体的合成路线,这在5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一项突破。1952年初,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细菌武器,激发了中国自行生产新的有效抗感染药物的紧迫感。1952年3月8日,沈家祥正在农村参加改建村政权工作的时候,奉东北人民政府令,到沈阳的东北化学制药厂(现在的东北制药总厂)报到,接受了发展氯霉素工业生产的任务。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西方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一切化工原料和试剂的供应都必须立足于国内。那时鞍钢恢复生产不久,炼焦厂的分馏设备尚未全部就序,只能供应苯而不能供应甲苯。另一方面,从对硝基甲苯出发的路线也过繁。在此情况下,沈家祥和厂研究室主任郭丰文一起,大胆制订了通过对硝基乙苯合成关键中间体对硝基苯乙酮的方案。实施这一方案必须克服重重的困难。组织了一个30人的实验队伍,开始了日以继夜的工作。首先,他们从苯和乙烯来制取乙苯。而乙烯是从酒精脱水获得的;为了使酒精脱水,沈家祥自己指导工人做催化剂,自己设计了催化用的管状电炉。乙苯进行硝化后,分离邻位和对位硝基乙苯所用的减压分镏全套装置也是沈家祥设计并绘图交工厂制作的。由于采用了沈家祥设计的新型分馏装置,分离效果极好。但在得到了对硝基乙苯单体之后,把它氧化为对硝基苯乙酮的可行方法在当时也还是个未知数。沈家祥等怀着报国的决心,不怕承担风险,勇敢地挑起了重担。他说:“没 沈家祥院士在天津大学农学院给本科生讲授创新课程有困难,还要我们作什么!经验总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一步步克服困难而取得的”。他和同事们说到做到。当第一次放大分馏硝基乙苯时发生爆炸,他们不是因此退却,而是通过分析研究,认定硝化过程中产生的酚类副产物是爆炸的起因,于是在蒸馏前增加了碱水洗涤的措施,很快解决了问题。又如,为解决对硝基乙苯的氧化反应这一难题,他们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用氧气(或空气)进行催化氧化,这个方法文献虽有少量报道,但转化率和收率都很低,又有着火爆炸的危险,须用较长的时间深入研究才有可能解决;二是通过化学氧化进行。厂研究室的李承祯、汤斐烈等参考了类似的反应,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用高锰酸钾在中性条件下氧化对硝基乙苯,能得到满意收率的对硝基苯乙酮,率先突破了这一难关。整个工作从1952年4月份开始,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打通了这条新工艺路线,得到了混旋氯霉素样品,为下一步氯(合)霉素的顺利投产奠定了基础。从实际情况出发,当时他们没有等待光学异构体分拆工艺的成熟就决定以混旋体(疗效为氯霉素之半)先行投产,定名为“合霉素”。沈家祥接着负责年产量为6吨的车间的设计和施工,并使它于1955年4月正式投产。一个复杂的化学合成方法的开发,一切从原料开始,包括建立全新的氧化反应,到车间投产,整个历程不过化了3年功夫,这个速度应该说是难得的。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沈家祥亲自动手,苦干、实干、巧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沈家祥并不因此而感到满足。1955年夏天,当他重新回到厂里筹建中心实验室时,对氯霉素的合成工艺又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造。经过对催化剂的系统筛选和对反应条件的细致观察,他终于发现了以碳酸钙为载体的醋酸锰能有效地催化和控制反应,使反应进行到对硝基乙酮含量达62%,然后结晶析出,从而完成了氧气氧化法制取对硝基苯乙酮工艺的发明。随后,他又完成了还原、水解等重大技术革新和旋光体的分拆,使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得到很大改善。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都陆续发表在《药学学报》上。这个氯霉素生产新流程(包括后来操作上的改进和提高),竟经受住了30多年的时间考验,迄今仍然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生产流程。几十年来,中国生产的氯霉素大量出口,经久不衰,为国家创造了数以亿元计的财富。这一成果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此外,他在东北制药总厂期间,还组织指导了环丝氨酸、眠尔通、乳清酸、甲苯磺酰丁脲等多种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 甾体的合成与开发 沈家祥1949年,发现了可的松的强大消炎作用及黄体激素的口服抗排卵作用以后,国际上掀起了对副肾皮质激素和19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的同事们进入了这一全新的领域。首先,沈家祥请教了中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当时,黄先生提出的可的松七步合成法已在上海取得成功。为此,沈家祥采取了另辟蹊径的方针,以氢化可的松的微生物合成为重点开展工作。他们先是吸取可的松七步合成法中的经验,简化Reichstein物质S的半合成方法;同时,又参加了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合作,寻找到能上11β-羟基的梨头霉菌株,得到40%产率的11-β羟化产物,即氢化可的松,并把这一成果迅速在天津制药厂投入生产。他在这一领域内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领导完成了地塞米松的合成研究。那时地塞米松被誉为消炎副肾皮质激素里的王牌,但其结构复杂、合成路线很长,要一口气完成任务,难于坚持到底。因此,沈家祥决定采取步步为营,分步突破的策略,即每解决一个功能基的引入,都各得到一个产品投产,以便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例如,他们在致力于在甾体分子的9-位引入氟原子时,就以制取9-氟氢化可的松为阶段目标;在致力于在A环上引入1,2-双键时,则以去氢氢化可的松为阶段目标。当用节杆菌使固体悬浮的氢化可的松脱氢时,产品的转化率只有约85%。为此,沈家祥设计并试验成功了用吉拉德T试剂提取精制的办法,得到纯度符合药典规格的去氢氢化可的松。这项发明也曾被生产单位广泛采用。最后,研究成功合适的引入1.6-甲基的化学反应,以完成地塞米松的合成,并于1966年推广生产。此外,在1965—1966年间,他又领导完成了雌性酮的全合成方法,成为60年代后期投产的18-甲基炔诺酮的合成工艺基础。 1969年冬,他随单位下放到湖南省邵阳。在从事具体工作过程中,他发扬50年代初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同事们一起自己引水、接电,为简陋的实验室创造最基本的工作条件,在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18-甲基三烯高诺酮这样一个工作量较大的全合成研究。从1973年起,他负责前列腺素类药物PGF2α的全合成研究。当时的实验是在四面农村包围的环境中进行的。遇有危险的新反应,他总是自己先做,以取得经验。当时供应条件极差,很多试剂都要在实验室里自己制备。但他和同事们靠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完成了这样一个难度很大的化学合成。 § 评价 沈家祥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人光明磊落,豁达大度。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曾改写过两句唐诗以自励:“春蚕丝尽人间暖,宝炬灰飞世上明”。他担任过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但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益。沈家祥平易近人,他经常抽时间与单位里的年轻人谈理想,谈人生的追求,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来教育大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现在,沈家祥仍在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地刻苦工作着。 § 主要论著 《药学学报》沈家祥,郭可义,高佩铭.氯霉素的合成(一).《科学通报》,1950,2:1167 沈家祥,张晏清,周秉文等.氯霉素的合成研究Ⅱ-Ⅶ.《药学学报》,1958,6:207-209 沈家祥,关济华,杨启泰等.氯霉素之合成研究(三).对硝基乙苯自动氧化制造对硝基乙酮的新方法.《药学学报》,1958,6:210214 沈家祥,周秉文,潘福芃等.氯霉素之合成研究(四).氯醇铝还原法的研究和改进.《药学学报》,1958,6,219218 沈家祥,谢侃,蔡一忠等.氯霉素之合成研究(五).DL-hreo-1-对硝基苯-2氨基-1,3-丙二醇的分拆.《药学学报》,1958,6:219-227 沈家祥,王清福,蔡一忠等.氯霉素之合成研究(六).L-α-二氯乙酰基-β-羟基-对硝基苯丙酮的混旋化和还原.《药学学报》,1958,6:308331 沈家祥,蔡一忠,潘福芃等.氯霉素之合成研究(七).二氯乙酸甲酯合成方法的研究.《药学学报》,1958,6:312—315 沈家祥,李廷书,王清福等.甾体激素.《药学学报》,1964,11(3:)194—197 沈家祥,王清福,蔡永昆等.甾体激素Ⅱ.《药学学报》,1964,11(3):156—161 沈家祥,陈莺莺,张宪德等.甾体激素Ⅲ.《药学学报》,1964,11(4):1242—245 沈家祥,宁德章,张丽云等.鹤草酚的全合成.中草药通迅,1976(6):5;《化学学报》, 1976,34:313 沈家样,张佩琢,乔明.中药丹参中有效成分——丹参酮IIA的新的全合成方法.《药学学报》, 1998,23(7):545548 张佩琢,沈家祥.中药丹参有效成分——丹参新醌乙素的全合成.全国第三届天然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上海)工艺研究。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