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流行性腮腺炎性胰腺炎 |
释义 | § 临床资料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 )可致淀粉酶升高,并可导致胰腺受损,但在临床中往往被忽视。流腮并多脏器损害136例病例中,并发急性胰腺炎28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8例中男21例,女7例,男:女=3:1,与文献报道一致。2~3岁2例(7.1%),4~5岁6例(21.4%),6~10岁17例(60.7%),11~13岁3例(10.7%)。发病季节:全年散发,但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平均发病时间4~7天,病前均无暴饮暴食史,既往无胰腺炎病史,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腹痛。 1.2 诊断依据 凡发热、腮腺肿大或颌下腺肿大并伴有流行病史者临床诊断为流腮。急性胰腺炎主要诊断依据:(1) 持续性中上腹疼痛和发热,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和腹胀;(2)血、尿淀粉酶升高;(3)血脂肪酶升高;(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5)B超、CT检查胰腺体积增大。 1.3 临床表现 中上腹疼痛28例(100%),恶心、呕吐21例(75%),腹胀12例(42.8%),发热28例(100%),其中46%为高热,单纯腮腺肿大17例(60.7%),腮腺伴颌下腺肿大6例(21.4%),颌下腺肿大5例(17.8%)。 1.4 实验室检查 淀粉酶碘-淀粉比色法血淀粉酶210~813U/L(80~160U/L)25例,尿淀粉酶1289~4200U/L(100~1200U/L)26例,血脂肪酶1.8~6.2U/L(1.0~1.5U/L)23例,白细胞总数>12×10 9 /L21例,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16例,胰腺B超检查回音低,胰头、胰体、胰尾及胰管内径普遍肿大24例。 1.5 治疗和转归 全部病例均常规用病毒唑和抑制胰液分泌治疗,26例予以禁食、补充电解质及抗感染等治疗,全部病例经治疗有效,尿淀粉酶和血脂肪酶均在1~3周内恢复正常,胰腺体积均在1~3周内B超复查恢复正常,胰腺炎症状及体征25例在1~2周内消失,3例均在4周内消失。 § 讨论 流腮因其病毒可扩散到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其中以并发脑膜脑炎最常见,而合并急性胰腺炎比较少见,据国内资料报道,发病率低于10% [1] ,而本组病例中急腮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达20.6%。我院在2002年共收治29例流腮并多脏器损害患儿,其中合并急性胰腺炎12例,占41.4%,较前比例明显上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特别是流腮患儿因腮腺导管阻塞,使唾液淀粉酶不能正常排出,经淋巴管进入血液,使血、尿淀粉酶升高,而忽视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故易漏诊。因此认为在发热伴胰腺肿大第4~7天出现持续性中上腹疼痛,有或无其他胰腺炎伴随症状,亦应警惕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及时做血脂肪酶的测定及B超检查胰腺体积大小,以及早明确诊断与相应的治疗。小儿胰腺炎较成人少见,结合本组病例既往均无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已排除上消化道疾患和胆道蛔虫,且均出现在腮腺肿大期,随腮腺炎病情好转而渐趋恢复,故认为发病与流腮有直接关系。本组病例中均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无1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恢复较快,预后良好,且无复发。美国自1967年流腮疫苗获准使用,使流腮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故在易感儿童中应普遍使用流腮疫苗接种,可减少本病的发病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