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神庙 |
释义 | § 简介 海神庙海神庙(Tanah Lot)是巴厘岛最重要的海边庙宇之一,始建于16世纪。该庙坐落在海边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每逢潮涨之时,岩石被海水包围,整座寺庙与陆地隔绝,孤零零地矗立在海水中;只在落潮时才与陆地相连。 涨潮时,此庙四周环绕海水,和陆地完全隔离。落潮时方可以相通。海神庙建于十六世纪,祭祀海神。 巨岩下方对岸岩壁,有一小穴发现几条有毒的海蛇,传说是此寺庙守护神,防止恶魔和其他的入侵者。据说寺庙建成时忽逢巨浪,寺庙岌岌可危,于是寺内和尚解下身上腰带拋入海中, 腰带化为两条海蛇,终于镇住风浪。从此海蛇也成为寺庙的守护神。对岸有小亭可以眺望日落景色,成为巴厘岛的一大圣景。 庙前道路两侧有许多商店,出售各种纪念品,你可以买一套风景明信片带回去作个纪念。此外还有许多小吃摊,有烤海鲜、麻糕之类出售。 庙对岸陆地上有一小亭,站在亭中可远眺日落景致,这是巴厘岛胜景之一。 [1] § 浙江海神庙 区位历史 海神庙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春熙路东端,清雍正八年(公元1729)九月浙江 总督 李卫奉敕敕建造海神庙,在春熙门内(今盐官镇春熙路150号)辟地40亩,雍正九年十一月竣工,占地约2.7公顷,耗银十万两,其结构仿故宫 太和殿,故其有“银銮殿”之称,建成了这座祀浙海之神的神庙。咸丰年间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燹。光绪十一年(1885)重建。现尚存的石坊、石狮、石筑广场、庆成桥以及大门、大殿、御碑亭,仍显示着皇家督造的气度。 结构特点 海神庙正殿建筑最为雄壮,仿故宫太和殿形式构造的,为重檐歇山顶式宫殿建筑,五楹陛四出七级。正脊为双龙抢球,并书有“保厘东海”、“永庆安澜”字样。脊梁两侧有高大的鸱吻,正脊、博脊、重脊上均塑有金刚人物像和寓风调雨顺等与风水有关的典故。海神庙是祀传说中的“浙海之神”。正殿中设一无名之海神,钱镠、伍子胥享配左右。在正殿后有八角重檐攒尖顶御碑亭一座,亭内御碑通高约五米,为汉白玉石质。碑额浮雕飞龙朱雀,双龙抢球。碑身及碑座周刻飞龙、如意、万字及海水图案,精美绝伦。碑身阳面为雍正 《海神庙碑记》,阴面为乾隆帝的《阅海塘记》。 海神庙初建时正殿祀主神武肃王钱镠,吴英卫公伍子胥。正殿的建筑面积546平方米,高20米。陛四出七级,廊柱、台阶、石栏板全部用汉白玉精琢而成。石栏板上还雕刻龙 虎 花 鸟 云水之纹。像这样高大精美,用这么多汉白玉石作建材的殿宇、至少在浙江还找不出第二座! 海神庙共分九院,均为清朝宫殿式建筑,其中中轴线上有歌舞楼、庆成桥、山门殿、正殿、御碑亭、寝宫等。东侧有天后宫,宫前为斋厅,后为道院,西侧为雷神殿,殿后为池,池上筑平台,过桥为高轩,轩西为道士栖止之所,后又有戏台、水仙阁及敞厅、耳房等,是江南稀有的宫殿式建筑。现在保存有山门殿、正殿、石坊、石狮、御碑亭等,并于1992年起开始进行全面的整修。 在海神庙门前石筑广场上河承石梁,两侧有汉白玉石狮一对,旗杆二方,西侧有汉白玉石坊(俗称牌坊)两座,高8.7米,下设四柱,上按三楼,东侧坊上额曰“保厘东海”,“作镇南邦”;西侧石坊上额曰“雨阳时若”,“仁智长宁”。额枋及柱子均浮雕海潮纹和云纹。石狮、石坊通体雕工精细,造型优美,人称“江南独步”,诸建筑形成整体群,居城一隅,宏丽壮观,气魄非凡。 据地方志记载,宋元以后海宁潮情加重。清雍正年间,海宁潮灾猖獗,塘岸屡遭冲毁,良田、民宅毁坏无数。雍正多次派遣朝内重臣和地方总督、巡抚等赶赴海宁督办塘工,抢修固塘。这位皇帝在朝13年,共修筑海宁塘工18次,计各类塘工54080丈,用银34万余两,并为后世开创了浙西海塘的岁修制度。雍正敕令建造海神庙共耗银10万两,当时正是承继康熙之后,国运、国力都还是强盛的时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