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释义 | § 概况 学院拥有全校一流的师资队伍,学科力量雄厚。植物病理学科是河北省首批重点学科,河北省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昆虫学科、农药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经国家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管委会审批,设立植物保护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职员工60人,专职教师44名,其中教授(研究员)15名(其中8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副研究员)18名,讲师4名,助教7名。学生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目前在校本专科生1023名,硕士研究生126名,博士研究生19名。 以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调整了课程安排,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2.27%。刘大群、曹克强、董金皋、蒋继志、李国勋等老师在国内外植物保护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主要开设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病害生物防治、昆虫学、害虫生物防治、昆虫病理学、植物检验检疫、检验检疫程序与风险分析、农药剂型加工、生物技术在病虫生防中的应用、化学保护、药物合成、生物制药、农药残留分析、环境毒理、农药营销学等六十余门专业课程。2003年有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学院科研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为主,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一流的科研条件。建有“河北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和“河北省农作物抗逆病虫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成功申报一项国家863课题。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制药、分子植物病理学及病害生物防治;植物病害免疫及流行学;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及抗病育种;马铃薯晚疫病生物学;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研制;昆虫细胞系的研究;昆虫病毒的复制及增效因子的研究;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昆虫分类与系统发育;危险性害虫监测;昆虫生理生化;昆虫群落生态学及IPM;农药合成和剂型加工;农药残留分析和农药抗药性分析。学院拥有PCR仪、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倒置显微镜、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等先进仪器450多万元。现在承担着国家863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科教基金、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79项,科研经费1320.5万元。 在学生工作中,学院以“三育人”的教育思想为指针,管理与教育并重,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重视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广泛开展校园业余文化科技活动。2002-2005年毕业生平均考研率38.7%,当年毕业生就业率4年平均92.3%。 学院对外交流日益广泛,近年来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士、德国、捷克、保加利亚、澳大利亚等国家有科研合作,人员互访频繁,已派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到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士等国家进修学习,并互派留学生。2001年开始接受澳大利亚的学生来进修学习。 现在全院师生员工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院精神,发奋努力,刻苦钻研,为学院的更大发展而拼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