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个都不能少》
释义

§ 简介

《一个都不能少》

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1998年拍摄的反映中国乡村教育现状的影片。这部电影纯朴,自然,简单,情节感人,在播出后广受好评。作为国产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在国际上也引起广泛好评,获得了一系列大奖。

§ 故事梗概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四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先让她凑合一个月等你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都是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人海里的寻找……

严格地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句话—“一定要把娃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象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许就是她的“一根筋”让我们记住了她,同时记住的还有她的质朴和善良。

§ 背景资料

魏敏芝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失学打工的张慧科

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巧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我们拍电影的人,在今天电影市场的需求下,当然要把电影拍得好看。所以,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以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因为我坚信,观众的口味并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单一和肤浅。”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不管这种真实感有没有做到,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同时因为该影片与政策相符合,国家版权局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如此正式的保护。但影片里人物在陌生环境--城市的遭遇,成为影片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的重要原因。当然也因为影片中所有的困难都是被电视台台长的怜悯所解决,遭到众多国内影评人的批评。

§ 演职员表

演员表

人物  姓名 地方取向

魏敏芝 魏敏芝 (河北省赤城县镇宁堡乡中学学生)

张慧科 张慧科 (河北省赤城县头堡子村小学学生)

田村长 田正达 (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水泉沟村村长)

高老师 高恩满 (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沙梁子乡中心小学教师)

孙志梅 孙志梅 (河北省龙门所镇中学学生)

电视台门房 冯玉英(张家口市人民公园售票处票务员)

电视台主持人 李凡凡(张家口电视台经济部主持人)

县中学教师 张艺长(北京市延庆县教育局基建处教师)

砖窑老板 徐占青(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红石湾村村长)

张慧科娘刘汉芝(北京市延庆县红旗甸乡丰沟村村民)

中年旅客马国林(张家口市联合利华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干部)

电视台台长武万录(张家口市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火车站广播员刘茹(张家口市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

文具店老板王淑兰(张家口市桥西区爱晚斋文化用品商店经理)

电视台导演付新民(张家口市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部主任)

饭馆老板白梅(张家口市聚鑫餐厅经理)

创作成员

负责内容  姓名 负责内容 姓名

出品人赵愚 张伟平  监制 张伟平

导演 张艺谋 编剧 施祥生

摄影 候咏 美术 曹久平

录音 武拉拉 作曲 三宝

文学策划 王斌 剪辑 翟如

制片主任 胡晓峰 张震燕 主演 魏敏芝 张慧科 田正达 高恩满

关于演员

影片选用的所有演员均是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未经过专业的培训,但却以其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感人的故事。魏敏芝和张慧科都是河北小赤城县所属两个村的学生。魏敏芝自从拍了这部片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魏敏芝家境和电影中的她一样贫寒,《一个都不能少》放映后,她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帮助,家里的妹妹也因此重新回到学校。后来她自己也曾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

§ 获奖情况

魏敏芝和孩子们为自己劳动换来的收获倍感兴奋

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

天主教影评人“儿童与电影”最佳影片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佳影片大奖

意大利《电影》杂志最佳影片奖

美国国际青年文化中心青年电影协会“青年与梦想”最佳影片奖

伊朗第十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儿童教育三等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98年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第23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

1999年度欧洲电影评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0年美国“青少年艺术家奖”电影组织1999年最佳国际电影奖、最佳表演奖(魏敏芝)

《日本电影旬报》读者评选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二名。

§ 风格特点

《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用的全是非职业演员,在片子里小学生就是小学生,村长就是村长,广播员就是广播员,连人物的名字都是生活里演员自己的名字。这样的题材、风格都让人想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以观众们觉得影片更像纪录电影,更有公益广告的味道。观众们非常钦佩张艺谋对这些非职业演员、尤其是对小演员们的调教,也钦佩张艺谋在片子里十分智慧的、幽默的导演意识。但是看过了还是有不知足的感觉,这是因为片子还是在述说一个简单的事件,没有鲜明的人物,没有立得住的银幕形象。究其原因,还是剧本结构的问题。具体说,这个戏的前半部分发展比较自然,一个被临时找来代课的只有13岁的小老师怀着最为简单的概念:只要那些上学的一个都不少,她就可以交差并拿到50块钱。这里面有着丰富的戏剧性,一个大孩子和一群小孩子之间的故事不乏幽默。但是到了后半截,小老师去找进城打工的孩子,这个过程就显得太快,也太富偶然性,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洗尽铅华、重归乡土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里渗透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与他以往影片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表现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人关注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选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从未经过表演训练,但是他们却以其质朴真挚的表演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风格是构成精英话语文本的重要美学元素。风格是写作者的内在情思、品行人格及语言特色共同创造的文章的一种外显形式,它是个体创造的产物,具有他人不可取代的特性。以书画为例,在千万幅画“竹子”的作品中,观众们很容易就能辨认出郑板桥的作品。因为他的“细竹”(常常是“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不仅具有清癯雅脱之美,而且富有傲视浊世的内在人格美(他常以叶少而突出其竹的“劲节”)。对于传统经典作品,风格是彰显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衡量其审美价值的重要尺度。现代主义作品也追求风格,甚至把有无风格作为其艺术等级的标准,正如著名现代派服装设计师圣.洛朗所说的“比时尚更重要的是风格,风格是不变的。”  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先锋派曾以颠覆、反叛的姿态标榜其不与主流同谋的风格(如表情的“酷”和极端化的探索形式等),但它们在市场和金钱的诱惑面前却显得十分脆弱。 《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如张艺某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虽然观影时笑声不断,但笑声中有沉重的感动:当银幕出现那破陋不堪的教室,三条腿的教桌,每天只能用一根粉笔,仍然靠看日影来判断时间并随时面临辍学孩子们艰辛的生存环境时,不论是笑还是哭出的眼泪都不是“他们比我低”(亚里士多德语)的心理反映,而是欲说无语的一种沉重——为艰难求学的孩子们,更为了祖国的明天。最为感人的自然是小魏老师本真的人性和执著于“一个都不能少”的举动。从她身上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迷失,看到了一种日益远离我们的品质——对一种追求的执著。

通过平凡的人物、平实的语言、平淡的现实状况,揭示、烘托人性的本质——人性的闪光点或是人性的丑陋。“喻大于小”是他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神话般的人物、夸张的历史和半文半白的语言,那充塞大脑的影音讯息和显得有点勉强、难以自圆其说的主题内涵,反而使人物的本质——人性的表达被空前削弱。这种风格的突变,对于一位有着20年从影经历、有着丰富经验和相对固定艺术风格的导演来说,是要冒一定危险的。且不说观众能不能在短时间适应这种变化,就是这种“转型”也很容易成为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的跟风之作。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

特点:

这部电影与张艺谋以往还是后来的电影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非专业的演员,而且所有的演员都用他们自己的真实姓名,演他们自己真实的故事。这也是整个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乡土题材的影片和反映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影片,张艺谋导演过很多部,纯朴,自然,真实,接近普通中国人某个既定时期的生活现状,这是张艺谋的艺术风格。例如,早期的《红高粱》,后来的《活着》,《我的父亲》,都很感人!《一个都不能少》在继承张艺谋以往的艺术风格的前提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还原了生活原来的样子,本来的面目:影片中贫困荒凉,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甚至那只破得掉渣的手扶拖拉机,村长老田那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和同样褪了色的帽子。还有破烂不堪的水泉小学,孩子们身上脏烂不堪的衣服,他们脸上永远都脱不掉的“胭脂”……再看看升国旗的时候,孩子们那让人忍俊不禁样子,显然是模仿了香港回归时香港警察的走路姿态。这一张张带着强烈泥土气息的画面无不勾起已经生活在城里的那些曾经是乡下人的人们多少辛酸的回忆?!其实,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个埋藏很深的乡土情节。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祖先都生活在乡下。都是乡巴佬!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真正感人的原因所在。它触痛了人们心灵中最敏感的神经。艺术源于生活,而著名导演张艺谋直接从生活中截取一个平凡的画面,这是他的聪明之处!这部电影在放映过程中好评如潮。能把观众在不动声色中感动了,让现代人也心甘情愿奉献自己吝啬的眼泪,这样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 制作效果

《一个都不能少》海报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一是真实、二是真情。张艺谋的电影要做到视听真实、质感突出,是由他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保证的。写农村小学,情真意切到这种程度,不是一般的技巧手段高低所在,而是导演长期积累,对农民、对教师、对小学生的巨大的爱,真心的关注,才能洞幽烛微地写出他们灵魂的本真。

声音的处理:《一个都不能少》开头同期声音的处理,接近一个村庄的体验与经历。

《一个都不能少》A盘,开头,通过剪辑现实时间创造银幕时间

特写:视距最近的镜头,拍摄人的面部,人体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细部的景别画面。它的特点是,取景范围小,内容单一、集中、突出。它能够强调细节,揭示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心灵世界,给观众在时间、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

近景:摄取人物上半身或人体局部形象的一种景别画面。(有时把腰部以上称为中近景)它的特点是比特写稍远,两者有相似之处,近景中,人物的上半身活动和面部表情占据画面显著地位,能得以清楚交代。

全景:摄取人像全身的一种景别画面。它的特点是有较广阔的空间,能使观众既看清人物的全身动作又能看见人物周围的部分环境。使得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相互的关系得到展现,人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场面。

§ 信息传递

魏敏芝和孩子们用社会捐赠的彩色粉笔书写内心的话语

1998年4月20日,张艺谋发布退出戛纳电影节目的声明,一时间在新闻界、电影界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就在各大媒体为此炒得沸沸扬扬之时,张艺谋仍在各地进行《一个都不能少》的宣传活动。张艺谋一行已走到河南,马上就要到达湖北武汉,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大大提高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在观众中的认知度,使之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影作品。

随着国产影片在电影市场的逐渐升温,一向偏重于外国电影的盗版行为也开始向国产影片侵蚀,这对本就举步维艰的国产影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保障国产影片的发行放映,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打击侵权行为,国家版权局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红头”保护。

该通知规定:未经授权,不得制作、批发、销售和出租该片的录像带, VCD、LD、DVD等音像制品;不得在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上播放该片;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制作发行各种与该片有关的印刷品。违者将由管理部门进行制止及进行行政处罚,严重者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就在《一个都不能少》在各地陆续上映之际,湖北、重庆、沈阳等地相继查出一些不法商贩借影片宣传声势大肆制作兜售该片盗版VCD的现象,为此中影公司郑重发出声明,再次强调该片的版权所有,对提供非法制作本片录像带、VCD、LD、DVD及未经授权在无线、有线、卫星电视播放该片线索的举报者,其举报内容一经查实,将给予奖励。

为打击走私盗版,维护电影市场的正常运行,1998年4月21日湖北省文化局下达了“立即收缴盗版VCD《一个都不能少》紧急通知”。1998年4月23日,湖北省文化厅市场处、电影处和省电影公司通力合作,对音像市场进行了突击查处。在被抽查的10家音像制品门市中,有6家被发现正在出售或曾经售过该盗版光碟。这次行动还意外收缴了大量《国家的敌人》的盗版光碟,为电影的正常放映起到了正本清源、未映先防的作用。据悉,有关部门还将对盗版VCD《一个都不能少》再次进行大规模“扫荡”。

为做好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宣传放映工作,加大影片宣传力度,青岛市电影公司在1998年4月21日举行了《一个都不能少》首映式。青岛市副市长马伦业参加了首映式,并号召社会各部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学生观看影片,唤起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 追踪报道

《一个都不能少》浙江首映纪实 导演张艺谋在给孩子们说戏

1998年4月20日,张艺谋导演率《一个都不能少》剧组来到浙江杭州。在机场出口,热情的杭州观众为张艺谋导演献上一束鲜花,表达了广大杭州观众的心意。

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浙江省电影总公司、杭州市电影公司主办的新闻发布会安排在1998年4月20日下午2点,可是距2点还有一段时间,省、市(包括远道而来的温州、绍兴、湖州、舟山等地新闻单位)30多家媒体约60名记者就已早早来到会场,等候关键人物的出现。

为使新闻发布会紧张有序且有深度地进行,活动组织者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及早组织新闻专场,要求每个参加新闻发布会及要求采访的记者必须观看影片,对影片有感性了解;其次要求记者事先备好采访提纲,进行统一筛选,避免出现肤浅无聊的问题;再次组织者对新闻发布会会场布置十分重视。根据以往经验,在新闻发布会上电视摄像记者往往会因场地限制一拥而上,影响整个发布会进行。为此,在布置会场时,组织者特地为摄像记者腾出了足够的空间,保证了发布会有序进行。

1998年4月20日下午2点,张艺谋及主创人员准时出现在会场接受记者的采访。在1个多小时的访问时间里,面对记者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张艺谋表现得非常平实、耐心、友好,丝毫没有大导演的架子,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是来做事的。他的言行感染了每一位到会的新闻记者,在场的记者众口一词:真是一个老实人。由此可见,张艺谋导演跟他的影片一样,“口碑” 极好!

在小百花电影厅和新华电影院举行的两场观众见面会上,许多观众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上台与张艺谋导演直接对话交流。有位大学教授说:“影片给我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很深的教益,以后我会更加热爱我的职业,更加善待我的学生....”新华电影院在首映后当即进行了观众调查,结果表明,《一个都不能少》首先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在540名观众中,有197位观众认为“非常好看”,284位观众认为“好看”,两者相加占有效问卷的89%,其中84%的观众表示会向别人推荐这部影片。

1998年4月21日早上,在张艺谋一行离开杭州之际,杭州新闻媒体的报道已见诸报端,很多文章道出了媒体对张艺谋导演及《一个都不能少》的极大好感,可以说张艺谋的杭州之行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十三岁的女孩儿魏敏芝成了二十八个孩子的老师

《一个都不能少》在沪首映

在走过北京、天津、浙江等地后,张艺谋一行于1998年4月21日来到上海参加这里举行的首映活动,由于在此之前张艺谋发表了给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哥布的公开信,所以沪上记者除对《一个都不能少》影片本身非常关心外,还对张艺谋退出戛纳的关因后果表示出更大的兴趣。对此张艺谋表示:我只是做了我认为正确的选择,我会继续努力拍电影,拍出中国观众喜欢的好电影,比参加国际电影节、比拿奖更重要。至于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张艺谋觉得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一个都不能少》就属于好电影。至于这一农村题材的影片能否受到上海观众的喜爱,张艺谋对此很有信心,他认为一部影片能否吸引观众主要在于情感,而不在于题材是农村的或城市的。

事实正如张艺谋所说的,当《一个都不能少》在大光明、环艺、影城、长白等电影院首映时,观众对此影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张艺谋和他的同伴们也受到了观众的盛情欢迎。电影101工作室的影迷们在胸前佩戴了自制的宣传牌,上海印着“关心和支持民族电影----一部都不能少”。在中国纺织大学,一千多张电影票很快争购一空,而复旦大学连映两场,仍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影城、环艺、嘉华海兴等影院的主管人士认为:这部以朴素真实取胜的影片能够赢得市场,有的首轮影院已准备延长映期。

在《一个都不能少》上映之际,上海市的贫困家庭学生也得到了人们的一片爱心。一部分在逆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受环艺影城的邀请前来观看影片,市慈善基金会还在梅龙镇广场的环艺电影城为40名重点高中贫困家庭优秀学生颁发了“怀音”基金奖。

《一个都不能少》点映热京城

1998年4月18日,张艺谋导演率领《一个都不能少》的剧组成员并开始了十五大的“走四方”宣传促销活动,北京成为此次活动的第一站。

在中影和新影联的组织安排下,张艺谋一行先后在地质礼堂,青年富、首都、大华四家影院同观众见面。这四家影院座无虚席,全体观众随着影片的起伏跌宕时喜时悲,直到影片结束场灯渐渐亮起时,所有的观众还深深沉浸在影片之中。当张艺谋率领摄制组成员一登上舞台,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观众用掌声对影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魏敏芝在筹划如何进城

影片真诚感人的艺术风格大大激发了观众的爱心。在地质礼堂,平安保险公司全体员工集体向影片原型小学捐赠了1万元人民币和100套桌椅;平安保险公司总经理代表公司向希望小学捐赠了1万元人民币和100套办公桌椅;平安保险公司一名叫郭志敏的女士在看过影片之后心情非常激动。当场将本来准备存进银行的1万元现金捐给希望小学;当剧组乘坐的面包车从地质礼堂驶出时,一名30岁左右的男士趁着车子停下的一瞬间,突然将1000元人民币从敞开的车窗塞进坐在前排座位上的张慧科手中,随即转身消失在穿梭的人群中。事后人们才发现那位男士将身上所有的现金都捐给了张慧科。因为其中还有几张毛票,此举令在场人们深受感动。

在青年宫,热情的观众将通道围得水汇不通,思维活跃的青年观众畅所欲言,争先发表观看影片后的感受。北京新影联公司、北京青年宫、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还现场向水泉小学的学生们捐献了文化用品。

在首都电影院,西城区教育局正式启动了《一个都不能少》的艺术研讨会。

在大华电影院,张艺谋导演受邀留下了手印并签名留念。影院经理还将新自从数家书店精心挑选购买的图书捐赠给魏敏芝、张慧科,并宣布大华电影院同北京影和广告公司为资助困难学生共同设立“宏志奖学金”。见面仪式结束后,一位20多岁的女士激动地将自己准备购置衣物的1万元交给张艺谋,请他给山区的教师。张艺谋当场建议她将此款捐给“烛光工程”。

每当剧组离开影院时,观众们或挥手致意或握手告别,很多人热情地高喊:魏敏芝、张慧科,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此时的人们少了见到大明星的捶胸顿足,却多了许多可贵的真情。许多观众认为这部影片的影响已经大大超出影片本身,它起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作用,引发了人们对科教兴国大业的深层思考。

可以肯定地说,四场见面会的成功举办为影片在北京电影市场的上映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而且观众的良好口碑也预未着电影市场的良好前景。 张艺谋和影片主演魏敏芝、田村长合影

津门见闻

1998年4月19日下午2点,张艺谋如约来到天津,出席天津市电影公司举办的《一个都不能少》新闻发布会暨首映式。

此时的放映厅内已经挤满了3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各式各样的摄影机、照相机对准了张艺谋和小演员,闪光灯频频闪亮。面对众多津门记者连珠炮般的提问,张艺谋含笑从容作答。

当张艺谋一行来到大光明影院时,受到了广大出门观众的热烈欢迎,影院门前的大光明桥上站满了人,争相一睹张艺谋的风采。观看完影片后,天津鼎华技校的一名老师当场捐赠了400元人民币,作为她向“希望工程” 捐献的一份爱心。在见面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教师眼含热泪激动地说:“看完电影后很激动,也很难受,观众们觉得国家要发展,必须从教育抓起,特别贫困地区更应该加强教育。我作为一个教师,今天献上一点心意,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孩子早一点掌握文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鼎华技校的另一名来自外地的打工女也捐赠了100元,她说:“自己的弟弟上学,但仍愿意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这两位观众的举动激起了在场观众阵阵的热烈掌声,张艺谋应邀和她们合影留念。

§ 影片宣传

中影集团、中华院线隆重推出张艺谋最新力作《一个都不能少》 田村长把魏敏芝介绍给孩子们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广西电影制片厂、北京新画面影视发行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于1998年二月二十五日举行了发行著名导演张艺谋最新力作《一个都不能少》签约仪式。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定于四月中旬在中华院线全线上映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是张艺谋导演的又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与以往他的影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角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表现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世人关注的问题。而且影片选用的所有演员均是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学生。他们虽然未曾经过专业培训,但却以其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震憾人心的故事。

199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电影界全体人士都在致力于向党和人民奉献出最优秀的影片。而刚刚挂牌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更是将制作、发行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影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繁荣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一个都不能少》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1999年在中华院线统一运作的第一部影片。希望通过这部影片的发行放映,使中华院线的运作机制更加完善,更为紧密,为国产影片的规模发行放映开辟最佳通道。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张艺谋赴皖再续前缘

应安徽省电影总公司的邀请,张艺谋率刷组成员如约来到合肥进行首映宣传。此次首映见面活动时间安排得较早,但观众的热情却非常高涨,他们早早就来到解放电影院,欣赏张导的又一力作《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来到影院与翘首以待的观众见面,他说10年前曾在皖南拍过《菊豆》,现在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宣传再次来到安徽,认为自己和安徽很有缘,希望观众朋友们喜欢他的电影,关心支持民族电影。

见面会后,张艺谋接受了合肥50多名记者的集体采访,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并再次表明了自己对两个小演员未来的看法,他希望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努力学习,不要因为拍了一部电影而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轨迹。

§ 电影影评

导演张艺谋在给孩子们说戏

在亚洲电视看了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对于人们来说,中国大陆普遍的失学现象是难以有切身理解的,人们的同情也只能是短暂的寄籍,透过无数次的学校集体捐款、参与义工活动、饥馑运动,对中国大陆有需要的人民伸出援手,仅此而已,谈不上有深刻的心灵震颤。在物质丰厚的社会,人们过着便利的城市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大部分人看不见更大部分的社会现实,而有些观众就压根忽略了这部电影中的艰涩、朴拙的生活与面对着的许多没有实则经验的生活问题。《一个都不能少》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切面,这样一个切面不偏不倚落在中国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上,而这个现状是非常可怕且严重的。初看这样的电影并没有甚么东西把我吸引过来,平时看的大制作多了,故对这样电影接触不多,但这绝不是有些观众谢绝现实电影的口实,反而因为有些观众对文化的深爱,在看完贾平凹、苏同、余华的一大堆文字后,对中国大陆贫困农村有更进一步的好奇与探勘的欲望。

电影的背景是中国河北一农村,一个老头儿(高老师)教一班穷苦的农村学生,因要回放假回乡一个月,村长找来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担任代课老师,并答应给她工钱五十块。电影的故事结构极为简单,只有一条发展线,起点是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她跑得快被拔尖去参加运动会了,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因为她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她被拔去了,这件事令她的心就是放不下来;而另一个学生长张慧科到城里打工去了,又失了一个学生,魏敏芝一连不见了两个学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好,于是就决定到城里找张慧科。故事因此由农村场景转移到城里去,展开了魏敏芝寻人的故事。故事十分简单,但所探讨的问题却极为沉重。首先,电影带出了一班纯真的农村儿童,他们没见过世面,在农村里受教,这里有一点很有趣,他们学的东西就是“抄课文”,这还是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会问:“这样除了练字外,还能学到些甚么更实质的东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师的学历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课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五一十地抄录,这就算一节课了。这让我难以想象,我们平时修的科目加上课外的有十多科之多,而且老师都经过极为严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凭开课,师资优良,因此对于影片中的高老师的封建式教育觉得极之迂腐,但这或许就是电影所要反映的一个问题:农村教师的学历不足。而让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来当代课老师,这个问题也就更显而易见了。况且,以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带一班学生是不合理的,出了问题难以应付,而本身就会引出更多的问题来,影片中,魏敏芝要到城里去找张慧科,没钱乘公交车出城去,因此领着一班学生去搬砖块赚取车费,这就是一个问题。 水泉小学虽然条件不好,但学生们依然每日举行升国旗仪式

可见在当时旧社会钱对人们来说是非常贵重的。当时魏敏芝为了那50块钱,不惜去茫茫人海中找一个学生,就是为了高老师的话,一个都不能少。另外,影片所勾勒出来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中国大陆那种习惯成自然的上下级身份,即使是对一个乡村来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电视台要见台长,那个接待处的女职员对她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就表明了就种社会阶级性,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活龙活现就是大陆社会上下级的例子。以前到内地我就有这样的一种经验,我们向一个蹲在路边的“公安”问路,他蹲着抽他的烟,完全把我们当透明的看;更不能容忍的一点是去厕所要收钱,而那个看门口的人口气又大,没钱滚开的嘴脸让我哭笑不得,也不就一元,不是我付不起,而是你不觉得这种现象十分可笑吗?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说:“我们是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有资源,有人口,八亿或者十亿,能够同心协力的话,我们在亚洲的情况,哪里会不及日本?由于长期的专制封建社会制度的斫丧,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人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年代久远下来,使我们多数人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气,一切事情只凭情绪和直觉反应,而再不能思考。一切行为价值,都以酱缸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为标准。因此,没有是非曲直,没有对错黑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事物的认识,很少去进一步地了解分析。”这种“酱缸”文化即是所有中国人共有的弊病,从这部电影里你就能领教不少,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领教上不少不少不少了。

如想了解中国社会如今的怪诞,可去图书馆找专著来研读,可到研究所听讲师的漫长的讲座,或者更便利的方法是去看看余华的小说《兄弟》,那种中国社会由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光怪陆离,在这本小说中一露无遗。有些观众不想在此谈中国社会问题,这种问题太沉重、太大了,大到我不能承受的程度,就交给大学的社会系去深讨吧。我们说到电影,电影是以一种纪录的形式呈现社会上的各形各色的问题,像我们身上的第三只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一个都不能少》十分简单,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当中可看见更多更多的中国问题,这就是电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观众所能发现的。影片的结局是个好的结束,魏敏芝的寻人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得到了许多捐献,张艺谋似乎不想抹煞中国人性的存在还没在时代的转变中倾向于麻木,但这不是所有中国贫穷农村所能得到的幸运,还有无数的中国农村儿童在失学与工作之间浮沉。

§ 纰漏评说

《一个都不能少》

好归好,缺点也应该提一提,《一个都不能少》其实也有和其优点一样明显的不足之处。电影的名字是“一个都不能少”,但后面的情节展开却似乎与这个主题有出入了。为了寻找这个唯一“逃逸”的调皮捣蛋鬼张慧科,魏敏芝竟然把一大帮子孩子都撂下不管了!就算孩子们能听话,能理解小魏老师的苦衷,能保证安静待一段时间。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真的能管住自己吗?有谁能保证在他们中间就没有另外一个张慧科?为了“一个”,而丢了更多,这是不是舍本逐末了?照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那后果就显得荒唐了。只怕始终未能显身的老高高老师不知道还能不能在家坐得住?他“一个都不能少”的夙愿将不能实现了。看来,在这个影片中,要么是魏敏芝本人年龄太小,考虑问题不周全;要么就是导演思虑欠妥当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导演将错就错,完全把自由交给演员掌控,导演不参与具体的细节,而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放眼整个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教师资源的严重匮乏,致使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以自己特有的幼稚的想法和行为诠释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时代话题(不是主题)——蓝天下,众生平等,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NOT ONE LESS! 影片还有一个需要商榷的地方就是魏敏芝寻找张慧科的初衷,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并不崇高”,她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挣50元的带课费而已,从这一点来看,对魏敏芝的行为就不能进行拔高分析。过度的评价显然超出了影片本身所承载的能力的范围。但归根结底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张艺谋对中国偏远乡村的教育现状的披露是有力度的,与落后的教育同步是落后的经济和落后的观念。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城乡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伤痛!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