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瓦市街 |
释义 | § 位置 瓦市街,又名府学前街,缘于清时府学(今章贡区公安局)、王文成公祠、明伦堂曾筑于此段路上。历史上还用名针巷子,现为阳明路西段,即章贡区政府左侧至建国路与阳明路交会处一段。 § 历史 阳明路,是在上世纪30年代改称的,与当时的文清路、濂溪路一道,取纪念在赣州生活过的历史名人之意,而且选的都是赣州城内最热闹街道来改名。人民路的叫法,是上世纪文革中改称的,这种意识形态的名称因为有违赣州百姓的意愿,存在了不过十多年,便恢复了阳明路旧名,直到今天。 怕是阳明路这名字是永远也不会改了。因为在赣州任过巡抚的王阳明,做了太多影响赣州百姓生活与生存的事情。如他平定崇义桶冈乱民之时,为防剌客强行,在赣州推行了官话;他在通天岩完成的心学研究集中国理学之大成,影响深远,以至今天仍有众多的学者研究不止。王阳明在赣州百姓心目中是个神化了的人物,事实上,他也的确是一个被后代军事研究者们推崇为儒将的有学问有胆略的文化人、诗人、军事家。他到赣州来平乱之时,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朝庭是实在找不出人才,才把这位一腔抱负却一生不得志的奇人调任过来的。不想,他却公私兼顾,即完成了平乱任务,又完成了倾注他毕生心血的心学研究,使赣州这个理学祖地,又深化成为宋朝理学的重要分支——心学。说来也有趣,赣州一个中小城市,竟客留了数位影响历史的巨人级大哲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王阳明,成了中国理学、心学发祥地,这不能不说有点历史机缘与巧合,是赣州这块土地风生水起有灵光,还是理论家、哲学家们到了这,便顿然智慧非凡?当完成南赣巡抚平叛职责、完成他的私活之心学研究,当赣州的风吹得王阳明感到凄冷苍凉,这位老人自感到了身体欠佳,便想把这副躯体留给故土浙江余姚(慈溪),于是,他急急奏告朝庭,甚至是不及回复便启程了(为此,他死后还为政敌作为把柄在攻击),不想天地无情,行至大余,拜谒过有些诡秘的丫山古寺后,五十七岁的他次日便病死于舟中。看来,还是赣南这块土地多情,既留下了他的官话官史,还留下他的思想灵魂...... 瓦市街,历史上称过针巷子,有两个原因致名。一是这街“小如针窄”,今天的大马路是1933年广东军来了之后开拓的,之前的街形如小巷,全是石条铺街,也没有形成骑楼形势;二是这街在民国时,确是条行业街,标志物是在当时的府学前东侧有一座牌坊楼,卖百货、文具、书籍,府学前之西是石印店,另有卖针线、锥子、物什什么的小店分布在这小街巷中。 有人猜测,瓦市街之名源自明朝,远在清朝流行“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之前。那时的瓦市街会不会也是条类似于瓷器街一样的行业街——专事瓦钵类物品买卖呢?想想,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只是生意人的吆喝声喧嚷一片,便是如何与这府学与文庙相和谐?!我的忘年文友华林先生以为,明朝的这条毗连府学前的街道,应该是条赣州唱戏说书的文艺街。“勾栏瓦市”,从来就是指梨园场所,如同南昌的瓦子角,这类处在市中心地段的瓦市瓦角,均是文化与读书人风雅之去处。 只可惜,今天的人们,已完全想象不出当年这瓦市街的风流与浪漫了。只有府志上一幅府学的全景图,非常简洁地勾勒出了包容前来中举与风流的学子们之学习场所形态,今天,府学的旧址前还有两株高大华美的白玉兰芬芳醉人,让人遐想那往昔的浪漫情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