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消费经济
释义

§ 起源

旅游是发展消费经济的重要渠道

有关消费经济的论述,最早开始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在对社会生产过程进行考察时,对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的作用,消费行为与消费者主权,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消费政策等问题,都曾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和论述。但消费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增长,生产技术和市场销售方式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的增加,向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即怎样才能使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以减少商品滞销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时,在政府面前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怎样避免30年代大危机的重演,怎样按照J.M.凯恩斯的主张调节和稳定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在这种形势下,他们为了加强对消费和投资变动前景的预测与研究,资产阶级消费经济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起来。

资产阶级消费经济学提出了一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理论论述,为西方各国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对策。但是在论述中也有不少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非科学的内容。就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部分来说,由于未能科学地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生产过程的特性,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对抗性质,因而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和缺陷。

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基本形成于80年代初期。过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在许多著作中对消费问题作了充分的论述。但限于时代特点和历史条件,消费经济问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学科。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战略上的实质性问题市场机制和信息反馈,对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探讨社会主义消费的地位、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结合中国的特点分析与借鉴国外研究消费经济问题的论述与方法,已成为国家制定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在进入80年代后,中国学术理论界开展了消费经济问题的研究,一批有关专著和教材陆续成书问世。但这门学科还处在初创时期,它的理论范畴和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科学内涵

上海浦东的消费能力居中国之首

指人们所获得的消费实惠。即以数量多、质量好、价格低的消费资料和方便、周到的服务,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一定的消费支出下取得消费效果的最大化,即取得最多的消费实惠与最高的生活质量,或在实现一定的消费效果的过程中尽力取得消费支出的最小化。

指消费的内部关系。即人们在消费方面和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人们在消费领域的不同利益,形成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关系,它包括集体消费与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关系,城镇职工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富裕户与困难户之间的关系,等等。

指消费与外部的关系。即社会再生产中,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再生产中,任何环节出现循环障碍,都会延缓或堵塞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转。消费是生产、分配、交换运转的终点,消费的数量、质量、效果直接取决于前列环节的活动和结果,但作为终点的消费在下一循环中又是前列环节的先导并决定着生产、分配和交换。它通过消费实践的检验,作出效果评价,向再生产传递调整与改善的信息,使前列环节在新循环中更加合理化、更富有满足需求的效率。因而,消费既是生产、分配与交换的条件(提供劳动者),又是各环节运动的目的和动力。

§ 基本特点

消费经济

城市消费者的分化日益显著。这种分化,表现在消费能力上,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一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持续增长,一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则是有些走低;表现在消费取向上,则是多元化趋势:一部分消费者循规传统,消费以实用为主,讲求节约和理性,一部分消费者则取向新潮,讲求精致的生活享受和消费品位。

消费品市场的个性化和趋同化共存,国际化与地域化并重。一方面,城市消费者购买的电器、包装食品和软饮料将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品牌;另一方面,服装、化妆品、烟酒等商品难有强势品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另外,对洗涤用品、音像器材,人们取向国际性品牌,而对调味品、速食品,人们则多选择区域性品牌。

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档次划分更为突出。人们将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去寻找适合自己消费的场所。别墅、高档商城、高档娱乐场所是工薪阶层与低收入者望尘莫及的。仓储式商场、便民店、消费合作社便受到广大工薪阶层的青睐。各种零售业态,如购物中心、大型商场、超市、便民连锁店、专卖店等的出现,迎合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美容美发店、夜总会、洗浴中心、保龄球馆等将成为较高收入层消费者的精神消费场所。

高收入者消费饱和或缺少消费,与中低收入者有消费需求但无力消费并存的局面将继续存在。富有者有房有车,家里装备一应俱全。而中低收入者进入万元级、10万元级消费还没实力,从而推动了信用消费、租赁消费的发展。

§ 现实意义

中国鼓励汽车消费

首先,消费经济是经济整体增长的最终动力。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外贸都是拉动增长的动力源,俗称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外贸已进入高成本时期,出口率已拉升至35%的上限,不断的外贸摩擦日益凸显,且引发了人民币汇率不够稳定的国际压力,因此,扩展外贸出口的拉动作用已难有作为,拉动效应唯有依靠扩大内需。从长久来看,投资如果得不到消费导向和支持,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就难以优化,经济效益就得不到保障和提高,资源配置就谈不上有效率。从中长期来看,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市场的有效需求之上,才能有效拉动内需的扩大。消费的需求效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和最关键的动力源。中国的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消费历来就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通常占60%左右,国外这一比率更高达70%以上),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GDP0.6%的增长点。

其次,消费经济具有独特的检测机制和反馈功能,它是度量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的“测量器”,又是引导经济运行不断改善的“指示器”。从一次循环看,生产是“起点”,分配与流通是“中介”,消费是经济运行“终点”。前三个环节的功效评价,显示在终点环节之上。消费显示和检验看经济运行的总效果,但从动态的循环看,消费又是下一循环的“起点”和“先导”,它引导着下一循环的投资方向,发展的结构和规模,通过“看不见的手”(市场),传达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通过“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调整和改善运行功效,为下一次运行的优化提供依据。

再次,消费经济也决定着财政金融政策的实践效果和转移支付的实现力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通过财政金融手段,缩小地区发展上的差距和贫富收入上的差距,借助税收和信贷,强化落后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大这一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从“不愿消费(高收入者群体)”、“不敢消费(中收入者群体)”、“不能消费(低收入者群体)”变为“乐于消费”、“敢于消费”、“能够消费”,从而收到投资与消费“双拉动”的政策效应,实现经济运行高速、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 参考资料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qk/96452X/index.shtml

[2] 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60306/17382394974.shtml

[3] 金月芽 http://qkzz.net/magazine/1009-4202/2006/03/327927.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