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壁鸠鲁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姓名:伊壁鸠鲁 生卒:前341-前270 描述: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籍贯:古希腊 § 个人概述 伊壁鸠鲁(前341—前270)把他的生存伦理的基础建立在这样一个过分单纯化的教理上:“快乐是神圣生命的启始和终结。”这并不是说他是一个追求感官享受的人或者是个浪子,他是一个脆弱而且长期多病的人,他只寻求并提倡平静和适度的快乐,在讲座时反对这样一些极度的快感,如暴饮暴食,在公共场所欢呼,玩弄权术和性交。关于最后一种,他说过:“没有一个人因为沉溺于性交而优人一等,他做得不算太差也行。”可是,他的确养了一个情妇,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堕入爱情的话,性快乐是相对无大碍的。 伦理学是伊壁鸠鲁的主要兴趣所在,他对心理学注意极少,只不过就德谟克利特的知识学术诡辩一通而已,因为这适合他的实用主义和世俗的哲学。然而,如果他追求过他自己的学说当中的心理学意义的话,他可能就成了心理学故事中的一个伟大人物。按照迪奥京斯?莱奥修士的说法,“(伊壁鸠鲁主义者)说,有两种激情,即快乐和痛苦,它们会影响任何活着的东西。一种是自然的,而另外一种是我们的本质之外的东西,这是我们判断所有需要选择或者抛弃的东西的基础”。这很明确地昭示了我们今天叫做再励原则的理论,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学习的基本机制。可是,伊壁鸠鲁和他的弟子们只发展了这个二分法的形而上学的部分,而没有展开心理学方面的含义。 § 职业生涯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父母亲都是 雅典 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2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 苏格拉底 及 柏拉图 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 宗教 ,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 罗马帝国 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父母亲都是 雅典 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2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 苏格拉底 及 柏拉图 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 宗教 ,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 罗马帝国 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父母亲都是 雅典 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2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 苏格拉底 及 柏拉图 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 宗教 ,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 伦理观 伊壁鸠鲁出生于萨摩斯一个贫穷的雅典殖民者之家,他既不是富人也不是贵族,并且在他生平的大部分时候里几乎都受到了健康不佳的影响。他的哲学将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对于形而上学的兴趣和苏格拉底对于伦理道德的关注进行了有创意的混合。与德谟克利特相同,伊壁鸠鲁支持一种原子论的形而上学,但是将它和一种疗法式的快乐主义结合起来,并且用这种快乐主义的标志证实它的正当性,在这其中一种对于同时代生活的焦虑将会由于那种摆脱了对于神圣的惩罚的恐惧的对快乐的追求得到宽慰。 本质上,伊壁鸠鲁同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对其进行了一个重要的修改。根据伊壁鸠鲁的观点,虚空中的原子起初是在安静的平行线上运动的。但是,一些原子会因为自由意志的自发行动而从它们的路线里突然转向。随之而来的冲突就造成了各式各样的事物以及今天我们所知的现象世界。这个原子论的最大改变使得伊壁鸠鲁宣扬机械论但是却拒绝以决定论作为人类行为的解释,而后者也是德谟克利特哲学理论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他固守着他的观点,即认为灵魂本身不过是原子在物质身体里的运动,但是一些原子还是会在虚空中突然转向。这种对于灵魂属性的神秘和完全的不可解释性使伊壁鸠鲁可以宣扬人类自由意志的概念以对抗对于早期原子论者理论的批评。 但是,显然伊壁鸠鲁的真正兴趣不在推理式的形而上学之上,而在于对生活有实用价值的哲学上,而这种哲学仅仅只是将原子论作为其理论基础。他的伦理上的教诲存在于对快乐的追求,他将快乐理解为是痛苦的消除,这种痛苦包括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在这两者之间,伊壁鸠鲁认为心灵上的痛苦更加的糟糕,因为严重的躯体上的痛苦或者会被减轻并且将在意识的控制之下,或者最终导致死亡。死亡没什么好害怕的,因为没有死后的生命,也没有复仇的上帝,在原子论者的眼中,仅仅只是这一连串的原子在身体死亡后将被驱散。而另一方面,以焦虑和恐惧形式出现的心灵上的苦闷会一直无法减轻,并导致分心、沮丧和其他的心理疾病。 尽管因为他强调对于快乐的追求,人们就认为他是一名快乐主义者,但是如果以为伊壁鸠鲁宽恕一种杂乱或者堕落的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来自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对伊壁鸠鲁提出的不公正的指控。相反,他很清楚随着众多的感官享受而来的是痛苦或者是痛苦的后果。他本人没什么金钱,并且身体状况不佳,考虑到这些情况对于他的哲学的核心的谨慎和有节制就不应感到惊讶了。伊壁鸠鲁还告诫道:智慧是最大的美德,因为借由它我们能够知道哪些快乐可以追求,哪些应当逃避。除此以外,他还教导道: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快乐除非他们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不是因为德行本身是好的,而是因为它可以引导出令人愉快的结局并且不会招致痛苦和恐惧。 像德谟克利特和其他在他以前的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一样,伊壁鸠鲁反对那种认为神对人类事务全知全能的神人同形的神的观念。的确,他是第一位撰文反对那些坚称存在一位全爱、全知、全能的神的人们的哲学家,这些论述在后来被称为是对“罪恶问题”的论述。观察到世间人类遭受的种种苦难,伊壁鸠鲁控诉道:“是不是神愿意避免罪恶而不能呢?那么他就不是全能的。还是他能够而不情愿呢?那么他是恶毒的。还是他既能够又情愿呢?那么罪恶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尽管这样,伊壁鸠鲁仍不是一位无神论者,因为他相信存在神,但是这些神对人类的事务无多大兴趣,因为人类事务只会让他们在对于自己快乐的追求上分心。 伊壁鸠鲁的哲学反应了对立观念之间的一种古怪的混合。他同时是一位宣扬谨慎和节制的快乐主义者,一位反对神的介入以及灵魂生存的有神论者,并且是一位同时抱有机械主义与自由意志的原子论者。他的追随者们被称为是伊壁鸠鲁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克来修。伊壁鸠鲁的哲学流行了几乎六百年,在因为罗马人的兴趣转向斯多葛主义而逐渐衰落之前仍然忠实于他创始人的教义。 § 个人荣誉 § 个人影响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 罗马帝国 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 § 人物评价 § 相关链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