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梳趾鼠类
释义

§ 基本信息

物种名称 _ 梳趾鼠类

拉丁文名 _ ctenodactylidae

体长 : ?

体重 : ?

食物 : ?

生存年代 _ 渐新世

生存地点 _ 非洲

物种种类 _ 哺乳纲 mammalia

名称含义 _ ?

地质层位 _ ?

§ 生活环境

梳趾鼠类是啮齿动物中的一个很小的支系,被称为梳趾鼠超科。现生的梳趾鼠类只有四个属。它们都只生活在北非和东非的沙漠沙漠湖南省和半沙漠地带的岩石地区或多砾的山地。

§ 形态特征

它们的个体大小如小型松鼠,小者身长只有14厘米,最大者可达24厘米。尾巴很短,长度在2.1~6厘米之间。体重在160~350克之间。眼睛很大,视力很发达。听力也很好。而且在耳朵边缘有鬃毛,能防止风刮起的沙石进入外耳道。它们的咬肌很发达,有很大的眶下孔。它们的牙齿齿冠很高,终生生长,牙齿嚼面很简单,只有2~3条脊。它们的身上披着丝样的长毛发。毛发很厚,很柔软,没有较直的硬毛。这种毛发可以防寒,防热风。但当遇到雨天或空气潮湿时,软的长毛往往粘合成一束一束的,不易松散开,使皮肤裸露在外表。而它们的皮肤很薄,容易弄破。为了保护皮肤,就需要小心地维护它们的毛发。这时就需要用它们的梳趾梳理毛发,达到蓬松“好看”为止。它们有很强壮的爪和脚垫,善于攀爬岩壁。当敌人来时,它们可以直接爬过陡峭的岩壁,逃到隐蔽处躲藏。它们的头较扁平,身体很柔软。为了逃避敌人,可以在窄的岩缝中移动,或躲在很狭窄的岩石裂缝中不动。

§ 生活习性

它们自己不筑巢穴或挖洞,而是以原有的岩洞或岩石形成的隐蔽处为居住地。它们昼行夜宿。夜晚,在黑暗的岩洞中主要靠触须的感觉,因此它们的触须长而强壮。白天常在洞外活动。它们喜欢温暖,不喜欢寒冷和潮湿。当天气冷或刮大风或潮湿时,它们很少活动,不敢外出。但当天热和有太阳时,它们就离开它们的巢穴出去晒太阳或寻食。在太阳升起后的5个小时内和在太阳落山前的2~4小时期间是它们最活跃的时候。在最热的中午它们减少活动。也就是说在气温是在25℃~30℃时它们最活跃。但在气温超过35℃或低于10℃时它们很少活动。但它们在气温达40℃的太阳下仍能生存。当气温在20℃左右时,它们喜欢躺在平坦的岩石上晒太阳,并长时间地修理毛发。特别有趣的是,它们梳理后肢上的毛发时,是用三条腿站着,而用不支持重量的第四条腿绕过背部去梳理另外一边的毛发。此外在沙中洗澡也是梳趾鼠类维护它们的毛发的重要方法。梳趾鼠类是群居动物,以植物的叶、茎、花和种子为食,而且能从所食的食物中得到所需的水分,不需要特别饮水解渴。

§ 分布地区

人们要问,梳趾鼠类是不是非洲特有的动物,一直只生活在非洲?也就是说,它们是不是起源于非洲,只在非洲一直进化发展到现在呢?化石研究表明,梳趾鼠类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很晚,是在距今约8百万年的晚中新世时才在非洲出现的。而在晚中新世之前,非洲并没有梳趾鼠类出现。那么梳趾鼠类到底从何处起源,又如何迁徙到非洲去的呢?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解开了这个迷。

目前已知最早的梳趾鼠类是在我国湖南省衡东县距今约5千多万年的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cocomys),因为它的发现在啮齿类的起源和进化,以及生物地层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故以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所长杨钟健教授的名字命名)。

它的个体比现生的梳趾鼠类小得多,头骨长约3厘米。眶下孔还比较小。牙齿的齿冠很低。牙齿嚼面主要是由丘形的齿尖组成。钟健鼠代表目前已知的最早、最原始的梳趾鼠类。显然梳趾鼠类是在早始新世时,或更早时从亚洲起源的。此后,到始新世的中期(距今约4千多万年)时梳趾鼠类在亚洲得以迅速发展,明显分异,并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河南、山西、湖北、山东、江苏、云南以及蒙古、哈萨克斯坦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中始新世地层中都发现了梳趾鼠类的化石。所发现的梳趾鼠类化石种类至少有四个科20多个属。到了渐新世时(距今约3千多万年),中亚和东亚的气候变得较干燥。在这种气候下梳趾鼠类在中亚和东亚得到迅速发展。这时的梳趾鼠类的形态结构已和现生的很相似,个体大小已与现生的相近,头骨上的眶下孔和听泡都很大。牙齿的齿冠变得比钟健鼠的高,牙齿嚼面有较发达的齿脊。与现生种类不同的是它们的牙齿不是终生生长,还有齿根,牙齿嚼面比较复杂,可见有明显的丘形的齿尖和齿脊。在渐新世时梳趾鼠类在中亚和东亚已发展到顶峰,它们迅速发展进化,非常繁盛,不但种类明显分异,而且个体数量大增。在中亚和东亚地区,特别是在我国的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以及蒙古和哈萨克斯坦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梳趾鼠类化石。凡是有渐新世陆相地层出露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梳趾鼠类化石。正是由于梳趾鼠类的进化快,种类和个体数量多,这一类动物的化石已成为确定和划分生物地层年代的分带化石。但这时在南亚还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在中亚和东亚地区梳趾鼠类的发展一直延续到距今约2千多万年的早中新世的早期。

§ 分布和数量变化

但到了距今约2千万年的早中新世的中期时中亚和东亚地区梳趾鼠类的发展有了极明显的变化,种类和个体数急剧减少。目前仅在我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少数地点(如我国的内蒙古、甘肃和江苏)发现了代表2属3种的很少量的化石。然而这时梳趾鼠类在南亚却得到发展。

§ 变化原因

梳趾鼠类为什么会在距今约2千万年时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这显然与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的变化,特别与青藏高原的抬升有密切关系。最近陈隆勋等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在开始抬升时(大约在始新世和渐新世时),其北面的中国大陆还是比较温暖干燥的,比较适合梳趾鼠类的生长繁衍。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其北面的广大地区湿度逐渐增加而气温越来越低。当青藏高原抬升到一定高度(约2000米)时,其北面的湿度达到最高点,而气温继续降低,这时的中国北方,甚至整个中亚和东亚地区都变得比较潮湿和寒冷,这样的气候显然不适于梳趾鼠类生存。这种气候就迫使梳趾鼠类赶快逃命迁徙,寻找适合于它们生存的地方。对于生活在中亚和东亚的梳趾鼠类来说,当时有三条路:一条直接向西往欧洲去,另一条向东南到东南亚,第三条往南到南亚。而当时的欧洲和东南亚的气候都很潮湿,只有南亚的气候比较热而干燥,正好适合梳趾鼠类的生存繁衍。因此梳趾鼠类迅速南迁。这就是为什么在当时梳趾鼠类在中亚和东亚迅速减少,很快消失,而在南亚得以繁衍生息的缘故。然而,南亚次大陆似乎也不是久留之地。随着青藏高原的进一步抬升,东南季风的加强,南亚的气候也变得热而潮湿,这对梳趾鼠类的生存又很不利,而西亚和非洲当时的气候比较适合,梳趾鼠类不得已又西迁。就这样,梳趾鼠类往西先到西亚。经西亚,在中新世晚期到达非洲。而这时的非洲的气候可能已经与现在非洲的很相似,热而干燥的气候正好是梳趾鼠类的理想的生活地区。因而梳趾鼠类得以在非洲生存下来,并繁衍生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