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毛颚动物门
释义

§ 毛颚动物门

§ 正文

动物界体腔动物的 1门。因头部具有颚毛而得名。由于体形如箭,俗称箭虫。体壁透明,其内部结构自体外可见,故又称玻璃虫。身体两侧对称,没有循环、排泄和呼吸系统;以肠腔法形成体腔;有水平方向的侧鳍和尾鳍。是极为活跃和凶猛的肉食性浮游动物。世界已知约有70~80种。中国已知40种左右。

形态  毛颚动物体细长,一般1~3厘米,最长可达12厘米以上。具有掠食性动物的典型结构。全体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头部略膨大,躯干与头连接处稍微缢缩为颈部,尾部末端尖细。头部两侧各着生一列4~13根镰刀状、几丁质的颚毛,其顶端尖锐,基部膨大,附着于头部肌肉上,开阖自如,是捕食器官。头前端两侧常有1~2列小齿,围绕在口的前方,也是捕食器官。头背面中部有眼一对,眼的中心有呈黑色或暗褐色的色素区,由色素细胞和感光细胞组成,被认为有调节动物昼夜移栖节律和支配趋光运动的功能。由纤毛细胞构成的纤毛环司触觉和嗅觉,起于两眼间或眼后缘,可向后伸展到躯干前段。包含纤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触毛斑呈圆形,分布周身,也是一种感觉器官。头部外被一层可以自由伸缩的表皮组织,称头巾,有保护作用。颚毛活动时,头巾后缩;当动物急速游动时,头巾向前包裹整个头部,以减少阻力。在颈部和躯干常有由泡状细胞组成的泡状组织,是表皮的增厚部分,锄虫属和翼箭虫属的泡状组织很发达,其他属多局限于颈部,强壮箭虫的泡状组织的发达程度随水温和盐度而变化。时冈隆认为它可能具有保护躯体和提高动物浮力的作用。躯干和尾部两侧有1~2对侧鳍,有漂浮和平衡身体的功用。尾部有一个近三角形的尾鳍,与运动有关。鳍是表皮的延伸,内有鳍条支撑着。营底栖生活的锄虫属在身体腹面还有象棘皮动物管足状的附着突起,在尾部较多。有的种类在侧鳍后端形成大的指状附着器。尾部两侧在侧鳍和尾鳍间突出一对贮精囊,成熟时膨大,从外缘破裂排出精胞,其形状和位置因种而异。

构造  毛颚动物的内部构造也左右对称。头部肌肉特别发达,有10多种成对的肌肉,协同支配着头部的展缩以及颚毛、齿和口的运动。背、腹面各有 2束主纵肌带构成躯干和尾部体壁,纵肌带在背腹间的排列疏松,使身体两侧呈明显的间隙,称为侧带。毛颚动物依靠背、腹肌的交替伸缩和尾鳍的摆动,可急速地跃进。体腔由头、尾横膈膜分隔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由纵膈膜再分为左右2室。通过躯干腔中线的肠道像一直管,向前以短短的食道与口相接,向后与位于躯干后端腹面的肛门相通。这种特殊构造使它有可能囫囵吞下比它体长还大的猎物。卵巢1对,分居躯干腔两侧的后段,呈长筒形,随性成熟向前伸长。卵巢长度和卵的数目、大小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卵巢外侧有输卵管,管内另套一贮精管,它的后端膨大为纳精囊,与位于躯干后端侧面的雌生殖孔相通。精巢细长,位于尾腔前段外侧。成熟的精子进入贮精囊后,被分泌物包裹形成精胞,待贮精囊破裂排出。神经系统主要由脑神经节和腹神经节组成。脑神经节是中枢,位于头部背侧,由此发出许多对神经到眼、纤毛环和支配着食道、口、颚毛、齿运动的肌肉群上,还有一对主联系神经分布到腹神经节。腹神经节埋于躯干前段腹面的表皮组织中,近椭圆形,也分出许多对神经,其细分支分布到身体表面和触毛斑上。神经系统主宰和协调着毛颚动物的感觉、运动和捕食器官。

习性  运动  锄虫属生活于内湾或近海的岩石、海藻间,依靠附着突起在底质上匍匐爬行,遇到惊扰就跃起游动,立即潜入海底。浮游生活的种类以身体后半部作节律性的背腹向摆动和以尾鳍打水而跃进。平时总是前进一下,静止一下,在静止时以侧鳍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漂浮。有时骤然连续颤动,急速前进,宛如离弦的飞矢。为此,箭虫被列为浮游性游泳生物的一个代表类群。

摄食  毛颚动物是贪得无厌的捕食者。捕食时常骤然跃进,以头部齿器的迅猛动作捕获猎物,并在颚毛的操纵和齿、口的配合下强行送入肠道。锄虫则用附着突起将后体部附着于底质,并抬高前体部,待食物临近,便急速跃起捕捉。毛颚动物主要是在夜间或弱光下摄食。一般摄食大小适度的动物,如桡足类、磷虾类、幼虫、仔鱼等,偶然也摄食小型水母、原生动物、硅藻和浮游被囊类等。同类相食也常见。有时吞下比本身更长、更大的猎物,把身体胀得又圆又粗,食物的一端已达肛门,而另一端还在口外。排便时无肠道的蠕动,只见肠道里纤毛的摆动。

生殖  毛颚动物是雌雄同体而雄性生殖腺先成熟的动物。行自体受精,当贮精囊破裂时,排出的精胞粘附于其他物体或亲体的鳍上,然后成堆的精子从精胞中放出,进入纳精囊。行异体受精的有配偶行为,互以精胞移附于对方身体,精子同样进入纳精囊达到受精的目的。箭虫属排出分散的受精卵,漂浮于海面;锄虫属的受精卵排出后附着于海草或其他物体上,虫属的受精卵外被胶质囊,粘附于亲体的尾部;翼箭虫属成团地排出200~300个浮性卵,在海中漂移孵化。刚孵出的幼体便具成体的基本形态。

再生  毛颚动物的再生能力强。如头翼锄虫切去尾鳍,2天后表皮再生,出现鳍条,1周后尾鳍完全再生。切去尾部也能长出,有的伤及躯干前端也不死亡。

生态和分布  地理分布  除锄虫属在内湾、浅海营底栖生活外,其他各属都是典型的海洋浮游生物。由于海域温度、海流、水体含氧量和地理阻隔等因素的限制,各种的分布情况不同,如秀箭虫只出现于北方寒带,强壮箭虫只分布于中国和日本的近海和内湾,秘鲁箭虫和玛丽箭虫分别为秘鲁沿岸和南大洋的特有种。广布于太平洋、大西洋或印度洋的种比较多,各大洋共有的世界种也不少。在中国海,典型的热带种向北只分布到东海外海。温带沿岸种只有少量向南分布到南海北部沿岸水域。

垂直分布  一般在200米水层以上,毛颚动物的种数和个体数较多,例如,在千岛-堪察加海沟,50~200米水层的数量最多,200米水层以下开始减少,2000~4000米锐减,6000米以下绝迹。属的栖息水层是:锄虫属底栖,渊锄虫属和异虫属是深水浮游动物;钩状真虫在两极区生活于上层,在热带潜入深水;翼箭虫属和虫属分布于表层水,箭虫属几乎出现于海洋的各水层。很多种的成熟个体比幼年个体的生活水层深。

垂直移动  毛颚动物许多种有垂直移动现象。一般是夜晚上升,白天下降,为昼夜垂直移动。美国圣迭戈沿岸的近岸箭虫中午栖息于15~20英寻的水层,傍晚和黎明上升到表层,夜间又下降。在不同季节变换栖息水层,叫做季节垂直移动,例如,缅因湾的秀箭虫,3~4月间不分昼夜生活在表层,而在春末和夏季则潜入深水。垂直移栖与环境条件有关,也与动物的生理要求(如繁殖等)有关。

季节变化  毛颚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种群数量随季节而变化,它受水温、海流和饵料生物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自身的繁殖状况和生态特性。一般暖水种的周年数量变化幅度不大,冷水种波动明显。有些种类的数量随着所栖息的水团的消长而变化,如英吉利海峡的秀箭虫的数量变化与大西洋流入海峡的高盐水势力强弱有关。夏季热带河口的低盐度成为河口区毛颚动物锐减的重要原因。生活于内湾、浅海的柔弱箭虫随着水温的升降,在夏秋大量繁殖,而冬春很少。

分类  本门仅有 1纲(箭虫纲Sagittoidea)2科。属于古箭虫科(Amiskwidae)的仅1属1种,即古箭虫,是化石种。现存的箭虫科(Sagittidae)根据侧鳍数目和位置、有无腹部横走肌及其所在部位、有无齿和齿列数目等特征分为 8属。常见的有箭虫属、翼箭虫属、虫属和锄虫属,以箭虫属最重要。中国近海也以箭虫属种类最多。

经济意义  毛颚动物为海洋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它们大量吞食其他浮游动物,又是许多鱼类的摄食对象,在海洋食物链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海洋次级生产力的代表者。毛颚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各水域,因体型较大,数量较多,而有些种类又严格要求一定的温度和盐度,所以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示生物。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曾用毛箭虫和秀箭虫作为英吉利海峡两个不同的水团的指示生物,获得了良好的结果。中国从60年代初起,已经探讨用毛颚动物作为近海海流、水团的指示生物。

参考书目

郑重等:《海洋浮游生物学》,海洋出版社,北京,1984。

时冈隆:《日本動物分類》,第 5卷第 2号,三省堂,東京,1940。

§ 配图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0: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