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桥冈柄锈菌 |
释义 | § 形态特征 桥冈柄锈菌 夏孢子堆生于叶下面,稀在叶上面,散生或聚生,圆形或不规则,直径0.5-2mm,裸露,肉桂褐色,粉状;夏孢子球形或近球形,23-35× 22-33μm,壁 2-2.5μm厚,黄褐色,有疏刺(刺距2.5-5μm),芽孔不清楚,可能4-5个,散生。 冬孢子堆似夏孢子堆;冬孢子椭圆形或宽椭圆形,常具纵隔,隔膜处轻度缢缩或不缢缩,23-30×18-23μm,壁光滑,均匀1-2μm厚或芽孔处略增厚(2.5-4μm),黄色或淡黄褐色,近乎透明,两个细胞的芽孔顶生或侧生,柄无色,长可达50μm,常萎缩。 § 中国分布: 麒麟叶 Epipremnum pinnatum(L.)Engl. 台湾:高雄(01595),台北(05048);广东:广州(70411);海南:琼山(Y. Hashioka no. 22,模式,未见)。 疣柄魔芋 Amorphophalus virosus N. E. Brown 云南:西双版纳(70412)。 § 世界分布: 中国南部;日本琉球群岛。 § 本种特点 本种主要特征是夏孢子呈球形,直径可达35μm,冬孢子多具纵隔膜。本种首次发现于台湾,因只有夏孢子阶段而予以无性型名称Uredo taiwaniana Hiratsuka & Hashioka (1934),其模式标本(05048)采自台北。1939年Y. Hashioka在海南省琼山市采得冬孢子阶段的标本,再由Hiratsuka(1942b)作为新种发表。此模式未能借到,附图系根据作者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疣柄魔芋上所采的标本所绘。 本种与菲律宾的魔芋属 Amorphophallus sp. 上的 Puccinia paullula H. Sydow & P. Sydow(Philipp. J. Sci., Bot. 8: 195, 1913)近似,但后者的夏孢子和冬孢子都较小(据原描述夏孢子直径为20-26μm,冬孢子为20-24×18-21μ m);冬孢子虽亦多具斜隔或纵隔,但隔膜处显著缢缩,孢子的两个细胞极易分离。[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