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椿象 |
释义 | § 概述 椿象 椿象,俗称放屁虫,身体扁平,体形由小到大不等,它的口器很长,前翅的基部是革质,端部是膜质,后翅全部是膜质或退化消失,常见的椿象有捕食小虫、有益于农业的食虫椿象,供中药用的九香虫,供食用的桂花蝉,还有为害农业的军配虫,专门捕食幼鱼为害养殖业的田鳖和松藻虫等。大多数是农业的害虫,爬到植物上吸取植物的液汁,给农业带来危害。遇到敌害时能放出臭气而逃之夭夭,故称放屁虫。[1] § 形态特征 椿象 体长1.7─2.5公分。体色黑褐色;头部背侧後方具一对微小的橙黄色,或橙褐色纵斑,触角最末一节末端2/3部分为橙黄色或橙褐色,部分,个体在第二、三节尚有一段橙黄或橙褐色斑。前胸背板外缘有一枚尖锐的突刺,中央有一条横向的弧形橙黄色或橙褐色细斑。 上翅膜质部分深褐色。腹部局部露出在上翅外侧,各节具橙色系小斑点。後脚特别发达,尤其胫节基半段呈扁平的叶片状,这是本种最主要的辨识特徵。身体腹面有许多黄色斑点;最大的特徵是後脚胫节呈现叶片状。 上翅前半部呈革质,膜质部分在腹背交叠出三圆锥形。具有一个很发达的刺吸式口器。卵呈圆筒状,上方有一盖状物,常排列整齐的产在叶子上。陆生椿象发达短鞭状触角;水生椿象多半具镰刀式前脚;两栖椿象的中、后脚特别细长,乍看外形近似蜘蛛。 § 生态习性 椿象成虫几乎全年可见,但冬季数量较少,广泛分布于平地至中海拔山区。为吸食瓜类的害虫。成虫较少有成群密集在同一植物上觅食的情形。寄主植物为豆科、葫芦科等多种植物。体背黑褐色,後脚胫节呈叶片状。会吸食瓜类汁液。身体腹面有许多黄色斑点。胸部前方有黄色新月形横斑。会群聚吸食苦瓜汁液。 陆生椿因食性不同,所以栖息环境也不太相同,肉食性椿象并没有特别固定的猎物,因此在植物丛间都有机会见到。两栖与水生椿象则通常都生活在静水水域中,如:池塘、沼泽、湖泊等环境,都很容易找到牠们的行踪。 马祖的椿象可说是到处可见,花丛枝叶间,都很容易观察到,甚至有些土,是土栖的种类。得在石头下才找的到,根据目前的调查记录。马祖的各种椿象出现的季节性差异颇大,有些椿象体型很小,有些颇大,多数有两对翅膀,前后翅不同形,前翅基部是革质。其他部分是膜质,静止的时候,翅膀平叠在背部。 椿象吃东西时,都是使用如吸管般尖尖的刺吸式口器,穿透植物表皮而吸取汁液。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都有类似的口器构造,由卵孵化为若虫之后,便有著与父母相似的外观,只是个子比较小。没有长翅罢了。之后长大变为成虫,并不需要经过蛹的阶段,成熟阶段基本上与若虫一样,有同样的口器。并吃同样的食物,属於不完全变态。 § 栖息环境 椿象陆生椿因食性不同,所以栖息环境也不太相同,肉食性椿象并没有特别固定的猎物,因此在植物丛间都有机会见到。两栖与水生椿象则通常都生活在静水水域中,如:池塘、沼泽、湖泊等环境,都很容易找到它们的行踪。 大部分陆生的椿象都是以吸食植物的汁液维生,也会将该植物作为它们的栖身之所。 椿象也就是蝽象,现在基本不用“椿象”这个词了,它是半翅目昆虫(Pentatomidae;stinkbug)的总称。这是一大类昆虫,显然不能说生长在什么植物上,只可以这么总结一下:常见的种类如稻黑蝽、稻褐蝽、稻绿蝽、稻小赤曼蝽,主要为害水稻;荔蝽、硕蝽、麻皮蝽、茶翅蝽,主要为害果树;菜蝽、短角瓜蝽、细角瓜蝽,主要为害瓜、菜;另外,如蠋蝽、疣蝽、厉蝽等,则以猎捕其他软体昆虫为食。 § 生育繁殖 椿象一年发生数代,以卵在苜蓿、蚕豆、豌豆、蓖麻和木槿等植物的枝内或树皮内过冬。翌年3~4月间,平均气温达10℃以上,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其卵开始孵化。枣树发芽后,幼虫即开始上树为害。 5月上旬和中旬枣树展叶期为危害盛期。5月下旬以后,气温渐高,虫口渐少。 第二代至第四代,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中旬出现。成虫寿命为30~50天。 其飞翔力强,白天潜伏,稍受惊动便迅速爬迁,不易发现。清晨和夜晚,成虫爬到芽上取食为害。 § 主要种类 盲椿象 盲椿象在全国绝大部分棉区均有分布,在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是危害棉花的多种蝽象中的优势种。成虫和若虫均能在棉株的顶芽、嫩叶、花蕾或幼铃上刺吸液。幼芽被害后,形成仅剩两片肥厚子叶;叶片被害后形成有大量破孔、皱缩不平的“破叶疯”;腋芽或生长点受害后布满黑点,可僵化脱落。特征:成虫体长约5毫米,宽2.2毫米,全身绿色,头三角形,黄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有许多黑色小刻点,翅的革质部分绿色,膜质部分半透明,暗灰色。椿象 在黄河流域棉区每年发生3-5代,以卵在苜蓿、蚕豆、石榴、苹果等枯枝、残茬中以及棉花的枯枝和铃壳内越冬。4月上中旬孵化,下旬羽化。6月中旬到7月中旬是为害盛期。成虫有趋光性,生长茂密的棉田产卵多。喜欢高温、多雨高湿,25-30℃的气温和相对湿度80%以上,适合卵孵化及繁殖为害。靠近苜蓿地或绿肥田间或田间杂草多的棉田发生为害重。 叶足缘椿 形态:体长1.7─2.5公分。体色黑褐色;头部背侧後方具一对微小的橙黄色,或橙褐色纵斑,触角最末一节末端2/3部分为橙黄色或橙褐色,部分,个体在第二、三节尚有一段橙黄或橙褐色斑。前胸背板外缘有一枚尖锐的突刺,中央有一条横向的弧形橙黄色或橙褐色细斑。上翅膜质部分深褐色。腹部局部露出在上翅外侧,各节具橙色系小斑点。後脚特别发达‧尤其胫节基半段呈扁平的叶片状,这是本种最主要的辨识特徵。身体腹面有许多黄色斑点;最大的特徵是後脚胫节呈现叶片状。 生态:成虫几乎全年可见,但冬季数量较少,广泛分布于平地至中海拔山区。为吸食瓜类的害虫。成虫较少有成群密集在同一植物上觅食的情形。寄主植物为豆科、葫芦科等多种植物。体背黑褐色,後脚胫节呈叶片状。会吸食瓜类汁液。身体腹面有许多黄色斑点。胸部前方有黄色新月形横斑。会群聚吸食苦瓜汁液。 § 驱除方法 椿象 1、抓住两个关键时期喷药,一是越冬成虫春季恢复活动(3月中、下旬),越冬成虫耐药性差,尚未大量产卵时进行第一次喷药。二是若虫3龄前(在4月中、下旬),越冬成虫耐药性降到最低点,新孵化的若虫均在3龄以下耐药性差时进行第二次喷药。药剂品种:10%高效灭百可2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500—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 2、最好不要开窗或是开另一个窗子。椿象是一类翅膀变化异常的昆虫的通称,约有3万多种,其中90%以上是害虫。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扁平,体形有大型的也有微小的,口器长成喙状,适合刺吸。在京郊,臭大姐主要危害梨、桃、苹果等果树,危害率一般在15%至25%左右,对果实的危害率高达70%以上,使果子成为“猴头桃”、“梨疙瘩”,味道苦涩,失去食用价值。在城区,臭大姐危害柳、榆、桑、杨、槐、杜仲、泡桐、石榴等多种绿化树木和花卉,它们吸食花蕾、花瓣、叶片、嫩叶、果实的汁液,使绿化美化效果大打折扣。 在臭大姐越冬时集中捕杀;早春时采取堵树洞、刮老皮等措施;夏季晌午时用手轻轻摇动树干,将落地后的臭大姐及时杀死;此外要在臭大姐若虫期防治,因为这个时期臭大姐只能爬行,不能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