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柏孜克里克石窟
释义

§ 古迹简介

柏孜克里克,维语“山腰”之意,突厥语为“装饰绘画”之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又叫宁戎窟寺,坐落在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悬崖上,南距高昌15公里,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石窟共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达12O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石窟高低错落地分布在火焰山中部一列断崖的山腰,四周荒山赤岭,寸草不生,但崖下一泓清泉,带来一片绿荫。大大小小的洞窟有的倚崖垒砌,有的利用崖壁凿成,有的洞窟凿好以后前部又用土坯砌筑。洞内佛像已荡然无存,只有一部分壁画历经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劫难之后保存到现在。 壁画的内容主要是描绘释迦牟尼无数世前供养诸佛的誓愿图和经变画,以及众多的千佛像和供养人像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特别是这处石窟群中的许多洞窟都是回鹘高昌时期由当时信仰佛教的回鹘(维吾尔人的祖先)王公贵族捐资修的或者重新装修的,壁画不但反映了古代维吾尔人信奉佛教的盛况,也将他们的衣着服饰、屋宇、伎乐等等描绘了下来,为研究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柏孜克里克石窟

柏孜克里克石窟窟形较多样,有长方形纵券顶,正中凿中心柱,左右开甬道和隧道的窟;有方形纵券顶,方形穹庐顶有甬道和隧道的窟;有长方形纵券顶,后壁或左右壁塑像的大窟;有长方形纵券顶,中心设坛的窟;还有前室为长方形纵券顶,后室为横券顶的窟以及方形平顶小窟等,反映了凿窟时间的不同。就其作用而言,有供作礼拜及瞻仰的支提窟,有供坐禅修行的毗诃罗,还有存放舍利盒的所谓影窟等纪念窟。建窟方法,为在崖壁凿洞修窟,和在靠崖处用土坯砌筑成窟两种。

洞窟分上下二层,南北长500米。窟内泥塑佛像已毁,残存的壁画内容较丰富,有佛涅□画、各种经变画,还有分别着回鹘族、蒙古族装束的供养人画像以及大面积的千佛画、图案装饰画等。不少壁画有汉文、回鹘文题记,也有汉文、回鹘文对照题记。

§ 历史追寻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本名“崇福寺”,始建于555年,是麴氏家族的王家寺庙,亦是麴氏高昌用以维系与突厥的“交好”关系、实现“永固邦疆”愿望的纪念性宗教建筑。因地处宁戎谷,又有“宁戎窟寺”等俗称。智通、进惠、法惠,是精通突厥语的汉僧,生活在7世纪末至8世纪上半叶。自790年秋开始,该寺又转为回鹘统治者的王家寺庙。第32窟所绘回鹘男女供养人像,是颉于迦斯·骨咄禄(即怀信可汗)家族的画像。

座落在火焰山中木头沟河谷西岸绝壁上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寺,也便是敦煌写本《西州图经》[1]所载“在前庭县界 柏孜克里克石窟山北二十二里宁戎谷中。峭巘三成,临危而结极。曾峦四绝,架回而开轩。既庇之以崇岩,亦王畏之以清濑。云蒸霞郁,草木蒙笼”的“宁戎窟寺”,又称“宁戎寺”。麴氏高昌时期,该地以北地区归宁戎县领辖;西州时期属宁戎乡,归高昌县领辖。“宁戎”二字表明,该寺所在地及其以北地区是兼通突厥语的粟特人和突厥乌古斯人的聚居之地。

1980年冬,文物工作者曾在千佛洞遗址发现一批木结构建筑物构件。经C14测定距今约1500年,意味着该洞窟寺院当开凿建造于5~6世纪。此外,还从第10、60号窟和最底层新发现的洞窟内出土一批古文献。其中有一件回鹘文摩尼教文献与高昌建昌五年(559年)的汉文残卷《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卷在一起[2],同样表明千佛洞至晚在6世纪中叶便已存在。该石窟群究竟始凿于何时,至今不详。柳洪亮先生推断:“约在麴氏高昌(499~640)时期。”[3]笔者赞同此说,但其时间跨度毕竟过于宽泛,故而拟结合高昌历史和出土文献作进一步探讨,并对相关史事试加考稽。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现存洞窟编号83个。在40多个有壁画的洞窟中,至少有20多窟绘有回鹘供养人像,属于回鹘洞窟[2]。除佛教洞窟外,另还有许多摩尼教洞窟[4]。该石窟群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既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亦更与麴氏高昌与突厥语族群及印欧语族群间的文化交往密不可分。

§ 洞窟形制

柏致克里克千佛洞的洞窟形制,主要有中。灯柱式、长方形纵券顶式、方形穹庐项中堂带回廊式三种类型,其余大抵是由此派生或演变出来的。大型洞窟主要开凿修建于麴氏高昌和回鹘高昌强盛时期,可见窟形的大小与施主 柏孜克里克石窟的身份、财力等有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时代的烙印。

建筑工艺主要有在崖壁内凿出、在崖壁内凿出后加厚土坯、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券砌三种形式。早期洞窟都是在崖壁内凿出的,后来只用于小型洞窟。这是由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开凿出来的大型洞容易坍塌,故随之产生于使用土坯券砌加固的工艺,有的是整洞券砌,也有利用生坯券砌等形式的局部券砌。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券砌最早出现于唐西州或稍晚时期,流行于高昌回骼时期。遗址中出土过斗拱等许多木结构建筑物构件,经碳14测定距今约一千五百年,表明中原地区的木结构建筑工艺与当地传统的土建工艺在唐初的吐鲁番盆地融合为一种新建筑工艺而长期普遍使用,同时表明相致克里克千佛洞窟在当时应有着华丽的木结构建筑物。

根据洞窟形制,其用途可分为(l)供人瞻仰的礼拜窟,这种窟所占柏孜克里克洞窟比例很大。(2)供出家增人静坐修行的禅窟。例如10号窟主室是一个在崖壁内凿出的大型长方形券顶窟,窟内一周凿出有八个小禅室,专供出家僧人修行坐禅。(3)供僧侣生活起居的住所称为增房,这种洞窟多有卧塌和烧火的壁炉和烟道等痕迹。(4)为纪念高僧建造的纪念窟。例如82、83号窟是十至十一世纪间为纪念著名高僧而建造的纪念窟,包括前、后二室;前室绘制壁画,后室存放着经火烧后的高僧残余骨烬。

§ 分窟介绍

小忽雷伎乐图窟

第16号窟开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依乐图。图中小忽雷这种古代乐器的出现为中国佛窟所首见,是研究古代西域 柏孜克里克石窟音乐、乐器的珍贵资料。

忽雷,又叫龙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诏乐。其形制棒状梨形,龙首双弦,蟒皮蒙腹,檀木为槽,据说是由唐代名画家韩滉专请乐工精心制做而成。真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当时,郑中丞是演奏大小忽雷的高手,名声响震一时。

小忽雷壁画的出现,说明唐代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的水平。

高昌回鹘国王、王后图窟

柏孜克里克第20窟壁画,绘制有回鹘高昌国王和王后的图像。画像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绘制精美,有很高的艺术性,是整个千佛洞壁画的代表作之一。画中,高昌回鹘王,头戴莲瓣形宝珠冠,身着圆领宽油长袍,中束腰带,脚着黑色长统靴,腰带上佩系小刀、火石、砺石、针茜等日常用物。王后,体态丰满,头戴宝冠,身着翻领窄袖西红色大衣,与《唐书》所载回鹘王后的服饰完全一样。画像旁,标有回鹘文题记,大意是歌颂回鹘国王和王后的文才武略和辉煌政绩。十分遗憾的是这些精美的壁画陈列在柏林博物馆,窟内的彩色照片是根据原作翻拍的。

举哀图

第33窟后壁,有一幅表现佛涅槃后众弟子默立举哀的致意图。这幅图,艺术地表现了肤色各异、发式服装迴别的佛弟子,十分痛苦地围侍在涅槃后的佛前虔诚祈祷的神态,画面线条流畅,人物造型逼真。

羽人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柏孜克里克第38窟,是一个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石窟。在石窟后壁,画有三棵树,树下有许多穿白色衣服的僧尼和有翅的羽人形象,表现了对摩尼教的尊崇。9~12世纪,回鹘高昌是世界摩尼教的中心。这幅壁画就是摩尼教在高昌盛行的证据之一。

经变故事壁画窟

柏孜克里克第51号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壁画绘有《法华经》中的见宝塔品、从地涌出品和譬喻品等经变故事,是高昌回鹘时最有代表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壁画。这一历史时期壁画的明显特点是有了回鹘文或与汉文对照的题记。

窟中之窟的第69号窟

在第20窟中心柱后的后墙壁下,有一小门洞,这就是69号洞窟。窟中南壁画有几个僧徒,双手合十双腿盘屈,正襟危坐,神态自若,悉心念佛。墓然看去,好象是在练气功,抑或是练印度的瑜伽功。其内容到底是什么,有待专家学者考证做出结论。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比较隐蔽,此窟不易被外界发现,壁画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确实是不幸中的大幸。

高僧纪念窟

第82、83号窟,位于崖壁下的木头沟畔,是公元10~11世纪高昌回鹘王国强大时期,专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纪念窟。窟分前后室,曾发现陶质舍利匣。82窟前室正壁中间,绘有山丘。山下鲜花盛开,山上树木葱笼,飞鸟入林,有袒身、饰璎珞的武士,聚精会神拉弓作射猎状,颇耐人寻味。

§ 吐鲁番石窟寺群简介

吐鲁番的石窟寺群多达十余处,合称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龟兹石窟,以敦煌石窟、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齐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支代表之一。

柏孜克里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它曾经是高昌回鹘国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防洪工程

柏孜克里克石窟由国家文物局投资536万多元的丝绸之路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木头沟河防洪工程已于近日开工。

该防洪工程建设采用卵石砌筑、钢筋砼结构,总长度为480米。分两个合同段,第一合同段建设长度为230米,投资资金为244.8万元,第二合同段建设长度为250米,投资资金为291.4万元。该工程将于今年5月30日完工。目前,防洪工程的“三通一平”工作已接近尾声。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位于吐鲁番市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崖壁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因木头沟河水的长年冲刷,部分洞窟出现裂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防洪坝的建设对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文物本体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 吐蕃文化

和敦煌学一样,吐鲁番学也日益成为国际文化学术界的显学。拥有柏孜克里克、吐峪沟石窟,高昌、交河等重量级 柏孜克里克石窟千年古迹,和海量的文书、壁画遗存,再加上位于丝绸古道四方文明交汇中心之盆地这一特殊地缘优势,吐鲁番之自身成为一门有深度和广度的国际学术史当之无愧的。甚至可以这么说,敦煌就是甘肃的吐鲁番,吐鲁番就是新疆的敦煌。东西二神迹交相辉映,像渐变的光带一样以一种魔幻的方式表现给我们文化传递和渗透的轨迹。

明显的例子就是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上皇家供养人的服饰:唐朝的衣服,头上却顶着中亚甚至西亚风格的夸张高帽;人之脸型属于典型粟特人等塞种,却仍旧不失几分唐韵!

吐鲁番文化要义的另一方面体现在高昌回鹘阶段。这一时期乃西域地区人口突厥化和语言回鹘化的集中表现。且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人种和语系上的框架性准备,为日后信仰和习俗的伊斯兰化及其与整个中西亚阿拉伯文明的联结打下了基础。从这里可以较清晰地窥探佛教西域和伊斯兰教西域在历史和空间上的断裂。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从时间上锁定西元500-1500年,以及从空间上聚焦吐鲁番盆地可以发现一个较为完整独立的研究样本。所以我给这块宝地取了个名字,叫做“千年盆地”,取其“聚千年文化变迁”之意。这会是整个庞杂无序的西域史中比较光明、连续、显著的一章,乃SalientPoint。所以吐鲁番学如此重要,是一把钥匙,一支火炬。

而火焰山的炽热,完美地、甚至有些许夸张地衬托着西域的绿洲文化——特别是其中那些冰冷废弃的石窟。热与清凉的冲突设计点燃了这里文明的能量。“高熵”意味着扩散、变化、不稳定、流动、和吸附。燃烧意味着活力和冲动、扩张和爆发力。如果说绿洲是沙漠中散布的火星,这种燃烧和爆发则点缀于西域的整个历史。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或一串灿烂的闪光,像楼兰、精绝这种“沙埋的庞贝”,也像于阗、疏勒这些被征服和换血之后再生的文明。清凉、绿色,则无疑代表着希望和生生不息,还有西域文化中冷静、幽怨、实用、以及“清真”的一面。似乎在告诉我们文明和文化是可以灭亡的,而生命、生活则会继续;尽管换了外衣,信仰甚至语言,但生命仍然会坚守在这些绿洲、以及绿洲之间的地方,承载着东西方永不停息的交流。

§ 吐鲁番住宿与特产

柏孜克里克石窟特产:

葡萄、帕拉孜、花帽、无核白葡萄等特产。无核白葡萄古波斯人称“苏丹”,中亚各国称“白色基什米什”,我国古代称“奇石蜜食”、“绿葡萄”、“兔睛”。

住宿:

吐鲁番市的住宿有一大特色。几乎市内每个宾馆都有葡萄园或葡萄架,每个宾馆都有新疆维吾尔歌舞表演,让客人能够在葡萄藤下散步,休息并品尝葡萄。也能找到各种档次的宾馆和旅店,比较高档的有吐鲁番大饭店,青年路上的吐鲁番宾馆,绿洲宾馆。如果你想在葡萄沟度过一夜,可以选择沟里的葡萄山庄,它是二星级的宾馆。

经济实惠的招待所在吐鲁番市随处可见,价位在25—50元,6月到9月是吐鲁番的旅游高峰期,客房可能很紧张,最好提前咨询和预订,或者一下车就先打旅馆。

如果是夏季到吐鲁番的话,一定要住带空调的宾馆,如果没有空调的话,那种温度是无法忍受的。

§ 交通

柏孜克里克石窟前往石窟的交通便捷,道路平坦,旅游专线标准二级公路。可根据个人需要采取以下不同方式行。

A、出租车:夏利往返(停留一小时)约为80元/车左右。夏利单程送至千佛洞约50元/车。

B、公交车:从吐鲁番客运站乘吐鲁番至鄯善或三堡乡的班车,在胜金口下车,换乘当地客运三轮摩托或搭乘去千佛洞的便车即可(吐鲁番一胜金口5元/人,胜金口一千佛洞6元/车)。

C、一日游:每天早上北京时间8:30分从吐鲁番宾馆搭乘吐鲁番一日游旅行车,可参观绝大多数旅游景点,唯有不足是每个景点停留时间过短。价格:45元/人,四人以上即发车。

D、一日游出租车:可游览八个旅游景点,价格由游客与车主商谈。参考价为:桑塔纳、富康200--300元/车;夏利、斯科达160-220元/车;面的(六座)120--180元/车。可参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苏公塔、葡萄沟、千佛洞、阿斯塔那古墓、坎儿井、吐鲁番博物馆、火焰山。

§ 参考资料

1.http://www.fjdh.com/yinshi/HTML/20061019134600.html

2.http://www.sach.gov.cn/tabid/297/InfoID/8081/Default.aspx

3.http://www.zh5000.com/ZHJD/zgsk/2006/zgsk-0154.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