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小仲 |
释义 | § 导演经历 杨小仲1920年 他为中国影戏研究社改编的剧本,并于次年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成的影片《阎瑞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长故事片。他也从此步入影坛,改名杨小仲,专为“商务”编写剧本。 1922年 他又编写了《好兄弟》和《松柏缘》两个电影剧本。 1925年 开始,他便独立拍片了。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醉乡遗恨》,在片中他大胆选用一些教师和学生担任角色,摆脱了当时电影界对文明戏演员的依赖。同时,他利用模型代替实景,利用自然景色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运用特技摄制火烧和暴风雨等场面,这些措施,对处于初创时期的中国电影具有一定的革新意义。 1926年 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杨小仲被任命为剧务主任,主持编导方面工作。他在一年内拍摄了《母之心》、《不如归》和《马浪荡》等三部影片。 1927年 后,他先后在五六家影片公司任编导,拍摄了三十余部影片。其中如控诉封建礼教罪恶的《良宵》(1934)、暴露社会黑暗的《蛇蝎美人》(1935)和《小姐妹》(1935),以及描写太平天国金田村起义,颂扬农民的反抗斗争的《红羊豪侠传》(1935),都是他在这一时期里较好的作品。 七七事变后,他曾去绥远抗日前线拍摄纪录片。1937年11月——1949年,他受雇与电影商人,思想有所退化,虽拍摄了四、五十部影片,但多属平庸之作。只有几部影片,如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和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讽刺喜剧《痴男冤女》等,还应予以恰如其分的肯定。 建国后,他喜获新生,精神焕发。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电影摄制的技巧,在拍摄儿童片和戏曲片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导演的儿童片有《兰兰和冬冬》(1958)、《好孩子》(1959)、《宝葫芦的秘密》(1963);戏曲片有《庵堂认母》(1956)、《陈三五娘》(1957)、《周信芳的舞台艺术》(1961)、他与俞仲英合作导演的绍剧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利用镜头转换和场景剪接等导演手法,使影片出神入化地表现了人妖变幻、神鬼斗法的神话情节,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善辨真伪、顽强乐观的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影片上映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周恩来总理的赞扬。 杨小仲从影四十多年,经历了无声、有声、彩色电影各个发展时期,他一生执导影片近百部,是中国电影史上拍摄影片最多的导演之一,故有“百部导演”的美称。他曾任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 § 作品集 《陈三五娘》《阎瑞生》(编剧)1921 《好兄弟》(编剧)1922 《松柏缘》(编剧)1923 1925年 《醉乡遗恨》(编剧/导演) 《母之心》(导演) 《马浪荡》(导演/编剧) 《不如归》(导演) 1927年 《石秀杀嫂》(导演) 《一箭仇》(导演) 《武松血溅鸳鸯楼》(布景师/导演) 1928年 《大侠甘凤池》(导演) 《火焰山》(导演/编剧) 《妖光侠影》(编剧/导演) 1929年 《儿子英雄》(导演) 《秘密宝窟》(导演) 《飞侠吕三娘》(导演/编剧) 《火烧平阳城第1集》(编剧/导演) 1930年 《火烧平阳城第4集》(导演/编剧) 《火烧平阳城第3集》(导演/编剧) 《火烧平阳城第2集》(导演/编剧) 《江南女侠》(编剧/导演) 《侠义英雄传》(编剧) 1931年 《春》《火烧平阳城第5、6集》(编剧/导演) 《两大天王》(导演) 《心痛》(导演/编剧) 《瑶山艳史》(导演)1933 《良宵》(导演)1934 1935年 《蛇蝎美人》(导演/编剧) 《红羊豪侠传》(导演) 《四姊妹》(编剧/导演) 1936年 《桃源春梦》(导演/编剧) 《小孤女》(导演/编剧) 1937年 《富春江》(编剧) 《飞来福》(导演/编剧) 1938年 《地狱探艳记》(编剧/导演) 《六十年后上海滩》(编剧/导演) 1939年 《化身人猿》(编剧/导演) 《琵琶记》(导演) 《白蛇传》(导演/编剧) 1940年 《三娘教子》(导演) 《女鬼》(编剧/导演) 《隋宫春色》(编剧/导演) 《庵堂认母》1941年 《明月重圆夜》(编剧/导演) 《新姊妹花》(编剧/导演) 《瑶山艳史》(导演) 《双珠凤下集》(编剧/导演) 《双珠凤上集》(编剧/导演) 《艳尸复仇记》(导演/编剧) 《上海淘金记》(导演/编剧) 1942年 《卓文君》(编剧/导演) 《欢乐年年》(导演/编剧) 《春》(导演/编剧) 《博爱》(导演) 《秋》(编剧/导演) 1943年 《三朵花》(编剧/导演) 《美人关》(编剧/导演) 1944年 《莫负少年头》(编剧/导演) 《凯风》(编剧/导演) 《结婚交响曲》(编剧/导演) 《廿载恩情》(编剧/导演)1945 《民族的火花》(编剧/导演)1946 1947年 《欲海潮》(编剧/导演) 《钗头凤》(导演/编剧) 《卿何薄命》(编剧/导演) 1948年 《十步芳草》(导演/编剧) 《古屋魔影》(编剧) 《六二六间谍网》(导演) 《痴男怨女》(导演) 《悬崖勒马》(导演/编剧) 《宝葫芦的秘密》1949年 《残冬》(导演) 《荒园艳迹》(导演) 《异想天开》编剧/导演) 1951年 《妇女春秋》(导演) 《红楼二尤》(导演/编剧) 《大家欢喜》(导演/编剧) 《庵堂认母》(导演)1956 《陈三五娘》(导演)1957 《兰兰和冬冬》(导演)1958 《好孩子》(导演)1959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导演)1960 《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导演)1961[1] 《宝葫芦的秘密》(编剧/导演)1963 § 代表作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MonkeySubdustheWhite-BoneDemon 导演:杨小仲、俞仲英 主演: 六龄童LiuLingTong....孙悟空 筱昌顺ChangshunXiao....唐僧 七龄童QiLingTong....猪八戒 筱艳秋xiaoyanqiu……白骨精 影片类型: 戏曲 剧情 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艰难跋涉,来到宛子山。山中波月洞内住着一只千年尸魔白骨精。她残暴、狡猾,善用伎俩,阴谋吃到唐僧肉以保长生不老。为让计谋得逞,她幻化成村姑但被孙悟空识破,后又变成一个老妪,又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两次将妖怪的肉身打死,但唐僧不识妖怪,反而责怪孙悟空连伤母女二人,恣意行凶。白骨精第三次化身为一个老丈,再次来到唐僧面前,孙悟空一眼认出妖怪,为保师傅安全,强忍紧箍咒的痛苦,将妖怪再次赶跑。白骨精失败三次,又生毒计,假冒佛祖之名责怪唐僧处事不当。唐僧果然中计,贬走了孙悟空。孙悟空恳求不成只得只身返回花果山。随后,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侥幸逃出,知道妖怪厉害,跑到花果山请孙悟空回来救师父。孙悟空得知师父遭难,毅然与八戒离开花果山,智斗妖精,救出唐僧,师徒四人又同心同德踏上西行的征途。 幕后制作 影片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通过唐僧师徒与妖怪之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了孙悟空明辨真伪、嫉恶如仇、一心为师的英雄形象,同时批评了唐僧人妖不分、为假象所惑的错误。剧中角色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体现了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较好的启发和教育意义。该片由舞台绍剧改编,在原舞台剧基础上,充分调动电影的特殊手法,使影片呈现出光影交错、色彩艳丽的视觉效果。 影评 该片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由绍剧改编。影片以人妖矛盾为主体,勾勒出尖锐的戏剧冲突,让剧中角色在冲突中一一展示其个性特征。全片着力刻画了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智勇敢、明辨真伪、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并表现出他不为假象所迷惑,征服邪恶势力,护卫唐僧取经的艰难历程,同时也以深刻的笔触,批评了唐僧人妖不分、认敌为友的错误。 影片以舞台演出为基础,充分调动电影艺术在光影、色彩方面的特长及特技和剪辑的作用,表现了人妖变幻、神魔斗法等神话内容,以及仙境鬼域等场景,达到了舞台演出无法实现的效果,使影片呈现出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里,人间、仙界与鬼域共存,人、神、妖瞬息万变,寓深刻的哲理于神奇之中,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 自从看了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相关的戏曲、电视剧、美术作品,感慨颇多。‘白骨夫人’是孙行者灭了白骨精以后,骷髅上的四个字。既然是夫人,却不敢公开表白是谁的夫人,倘若是妖魔的夫人不会那样隐藏,所以怀疑是否为哪个神仙的二夫人;还有,美猴王每每除妖,只要与神将有连带的,就会有人出面干涉,譬如:一本正经的观世音、太上老君、文殊天尊,道貌岸然、自诩道家弟子的李天王李靖、甚至天竺如来佛祖,偏偏白骨夫人没人出来讲情,既然是夫人,夫人这个称呼想必不是一般神怪的妻室所能享有的.很可能她并非明媒正娶、是哪个半大不小甚至尊位显赫的神怪的二夫人(至少在公开场合无名份),怕出来干涉传出去对自己的名望、地位等不利,如果是山寨的地方势力或地头蛇,更怕曝光后丢了生存的资本。君不见《西游记》白骨洞附近荒山野岭的连问话的土地山神都没有,想必都被白骨夫人及其豢养者驱逐、撵走了;孙大圣真是为当地除了一害。 赞誉 绍剧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利用镜头转换和场景剪接等导演手法,使影片出神入化地表现了人妖变幻、神鬼斗法的神话情节,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善辨真伪、顽强乐观的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从而获得影片上映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周恩来总理的赞扬。 § 拓荒者 年轻时的杨小仲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