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蕨 |
释义 | § 简介 水蕨 药名:水蕨 别名:龙须菜、龙牙草、水松草、水铁树、水扁柏、水柏、水芹菜、水柏枝 汉语拼音:shui jue 英文名:HerbofFloatingFern,HerbofOrientalWaterFre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ratopteristhalictroides(L.)Brongn.[AcrostichumthalictroidesL.;Ceratopterissiliquosa(L.)Copel.] 科属分类:水蕨科 拉丁文名:HerbaCeratopteridis 特性:一年生草本,蕨类植物,水草类,质软,高20-50公分,全株绿色,多肉质;根茎短。由茎发生叶七、八枚,伸出水面,叶分营养叶和生殖叶,营养叶柄长20-40公分,圆柱形,肉质,叶片斜立或浮漂,狭矩圆形,长10-30公分,宽5-15公分,2-4回羽状深裂,最末裂片为披针形。生殖叶较大,矩圆形或三角形,长10-40公分,宽10-22公分,2-3回羽状深裂,末端裂片带形,角果状,叶缘薄而透明,反卷至主脉,主脉两侧的小脉联合成网状。孢子囊沿生殖叶裂片的网脉着生,排成2裂,稀疏,棕色,幼时为反卷的叶缘覆盖着,熟时多张开。多生于秋至夏天。 § 植物形态 水蕨 水蕨一年生水生草本,高30-80厘米,绿色,多汁。根茎短而直立,以须根固着于淤泥中。叶2型,无毛,不育叶的柄长10-40厘米,圆柱形,肉质,叶片直立或漂浮,狭矩圆形,长10-30厘米,宽5-15厘米,2-4回深羽裂,末回裂片披针形,宽约6毫米;能育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厘米,宽10-22厘米,2-3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条形,角果状,宽约2毫米。边缘薄而透明,反卷达于主脉,主脉两侧的小脉联结成网,无内藏小脉。孢子囊沿能育叶裂片的网脉着生,稀疏,棕色,幼时为反卷的叶缘覆盖,成熟后多少张开。 水龙骨目水蕨科的1种,肉质多汁,水生或淤泥生,产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叶二型,簇生于短的根状茎上,营养叶的叶柄短圆柱状,绿色,叶片卵状三角形,2-4回羽裂;生殖叶的叶柄长于不育叶柄,叶片2-4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线形,角果状,叶脉网状;孢子囊沿网脉着生,并为裂片两侧边缘向下反卷而成的假囊群盖所覆盖,初时绿色,后变为棕色。水蕨属约有6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地区,中国有2种,本种较为常见,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池塘、水田或水沟淤泥中。全草入药,能消炎拔毒,可治疮毒,嫩叶作蔬菜,是有名的“蕨菜”品种之一。另一种称粗梗水蕨,叶柄显著膨大,生殖叶不高过营养叶,产于安徽、湖北和江苏,东南亚和美洲也有。 § 入药 水蕨药用来源:蕨类水蕨科水蕨Ceratopteristhalictroides(L.)Brongn.,以全草入药。 性味:①《纲目》:“甘苦,寒,无毒。”②《华南千种草药》:“甘淡,凉。” 功用主治:散瘀拔毒,镇咳,化痰,止痢,止血。主治胎毒,痰积,跌打,咳嗽,痢疾,淋浊。外用治外伤出血。活血,解毒。治痞积,痢疾,胎毒,跌打损伤。 选方:治腹中痞积:水蕨,淡煮食。下恶物。忌杂食一月余乃佳。(《卫生方》) 生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性味归经:甘、淡,凉。 用法用量:0.5-1两,水煎服。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出自《纲目》。 归经:脾;胃;大肠经 中药化学成分:含较多的β-胡萝卜素(β-carotene)。 考证:《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习性与分布 水蕨 常生于池塘、水沟或水田中,亦能在潮湿地上生长。性喜阳亦耐半阴,水稻土和中性、微酸性园土均适生。孢子自育力很强,一旦栽培2年后就繁衍不绝。如旱生栽植则要求半阴的湿润环境。 原产地台湾、中国华南、日本、冲绳、海南岛及其他热带地区。分布于台湾全境平地池塘、沼泽、水田湿地广为自生。已台北、台中、高雄较为多见。 § 用途价值 水蕨菜 1.绿化植物:常被做水生绿化植物用。可点缀于水沟之边、沼池之中,或地栽为林下植被,也可盆植供室内欣赏。 2.食用:全草采下先阴干半日,使其枯萎后使用。水浸去苦味后,用醋及酱油调味食用。仅少微苦味,无不快之气味,直接生用则含多量水分而味薄,故半干燥后食用较为适宜。嫩叶可作菜肴。 3.药用:性味:甘、淡、凉。效用:全草散瘀拔毒,镇咳化痰,止痢,消积,止血,解毒。治腹中痞积,痢疾,胎毒,跌打损伤,疮疖,咳嗽,淋浊,外伤出血。全草可入药,能消积、散瘀、解毒,用于活血药和解毒药。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根茎短,密生须根。叶二型,无毛。营养叶狭短圆形,长10-30cm,宽5-15cm,二至四回羽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宽约6mm;孢子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cm,宽10-20cm,二至三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条形,角果状,宽不超过2mm;叶脉网状,无内藏小脉。孢子囊沿网脉疏生。气微,味甘、苦。 § 水蕨菜 香椿拌水蕨菜水蕨菜为蕨类水蕨科植物水蕨的嫩叶。沸水焯后,清水浸泡,多用于热菜。1年生水生草本,高30-80厘米,绿色,多法。根茎短而直立叶二型,无毛,不育叶的柄长10-40厘米,肉质,叶片直立或飘浮,狭矩圆形,2-4回深羽裂,能育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厘米,宽10-22厘米,2-3回状分裂。 成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物、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 功效:水蕨菜性味甘淡凉,具有活血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治胎毒、痰积、痢疾、跌打损等。 食谱:(1)炒水蕨菜:鲜水蕨菜嫩叶500克,配以精盐、味精、葱、猪油制成。肯有活血解毒的功效。民间有于治疗腹中痞积、跌打损伤等病症。(2)水蕨菜炒肉丝:鲜水蕨嫩幼叶250克,猪肉100克,配以料酒、精盐、味业余、酱油、葱、姜制成。适用于痰积、跌打损伤等病症。 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北、安徽等地。生于池沼、水沟、水田中。 水蕨菜肴——福菜炒水蕨 原料/调料:水蕨1斤;福菜2条;蒜头2瓣;盐、味精各少许。 制作流程:(1)用手捡出水蕨细嫩的部份,洗净后用热水汆烫至熟,取出后泡冷水(或冰水),可让水蕨颜色翠绿,经过汆烫的过程,也可去除水蕨特有的涩味。(2)福菜切成小段,蒜头切末备用。(3)烧热锅子,加入2大匙油,先炒香蒜末、福菜,再加入水蕨及调味料,拌炒均匀后即可盛起,上桌食用。 § 相关项目 水蕨黔南州水蕨菜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2008年10月8日至9日,黔南州科技局组织黔南州农业局、黔南州林业局有关专家对黔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水蕨菜生态生物学特性及产业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了验收。 该项目试验示范地面积为17.22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46.5亩。所种植的水蕨菜鲜苔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亩产量为2381公斤,亩产值可达16000余元以上。专家们在荔波县玉屏镇八烂村项目试验示范地进行现场查验和现场随机抽样测产,认真审查有关材料、核实有关数据,听取课题组的汇报并询问相关情况。 经专家们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一是首次在国内开展了天然水蕨菜生态群落学调查研究;二是首次在国内开展了蕨类植物的根段繁殖和根萌繁殖技术研究;三是首次在国内对水蕨菜进行适宜定植季节、初植密度、成园密度,留叶量及遮阳强度的研究;四是进行了水蕨菜鲜苔硝酸盐、亚硝酸盐、纤维素等成分的测定。 § 繁殖培育 无性繁殖,将老叶腋下的潜伏不定芽所产生的幼体。 §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条收,洗净泥土,晒干或鲜用。 § 各家论述 水蕨①《广西药植名录》:“治跌打,散毒。” ②《海南植物志》:“茎叶治胎毒,消痰积。” ③《华南千种草药》:“解毒、止血、止痢、止咳。”[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