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花大鼓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名称由来 天津青年演员 王喆 表演梅花大鼓梅花大鼓梅花大鼓,原为北京曲种,产生于清代中叶,时称梅花调,初为票友清客串时演唱,又称清口大鼓、北板大鼓。 民国初年,金万昌及韩永忠、韩永禄、苏启元等对其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梅花调称为南板梅花调。由于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及鼓板,便以“梅花五瓣”喻之,后又称之为梅花大鼓。[1] 光绪年间,梅花调流入天津。从1917年至20年代末,金万昌多次来津奏艺,使金派梅花大鼓流入天津,并在此扎根、传播。 相关艺人 天津梅花大鼓艺人有邱玉山、周子臣与瞽目弦师卢成科,他们都授女徒很多。后成名的女艺人有花四宝、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花莲宝、花云宝、花银宝、周文如等,当时有“有梅皆宝,无腔不卢”之说。 唱段 梅花调的唱段皆为短篇书目。梅花调的演出形式有多种,常见为打鼓唱书,演员无表情,无做工。特殊演出形式除五音联弹、含灯大鼓外,还有双鼓合音等形式。 § 表演形式 伴奏 梅花大鼓 梅花调的有三弦、四胡、琵琶和鼓板,故有“梅花五瓣”之喻。也有七件、九件乐器伴奏(称七音大鼓、九音大鼓)的。“梅花调之随手不厌其多,昔年松风阁演此,三位四胡、琵琶、双琴之外益以笙笛,其音和以清,使人闻之,俗气都销。” 演出形式 梅花调的有多种,常见为打鼓唱书,演员无表情,无做工。1947年《民国日报》一文提及梅花调的表演“……按演唱梅花调者,面部皆无表情,复无做工,只以韵调之高抑低徊表现故事中各个人物之喜怒哀乐,其难得可贵概可见矣……” 唱段 梅花调的皆为短篇书目。特殊演出形式除五音联弹、含灯大鼓外,还有双鼓合音等形式。双鼓合音即“两人分持鼓板、齐奏一曲,须声调一致合拍,不得先后参差”。 联弹大鼓 联弹大鼓是梅花大鼓演出形式之一。它的名称得自伴奏乐器和伴奏方式,一般为五音联弹:演员击板司鼓,乐队四人相互协作,操五种乐器,从左起,第一人右手打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弹三弦,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弦;第三人右手拉四胡,左手按第四人怀中琵琶;第四人右手弹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扬琴。演员唱短段,如《指日高升》。每落之中乐队分别演奏《柳青娘》、《万年欢》、《夜深沉》等曲牌。联弹在杂耍演出中常作重头戏,安排在后场,如1909年11月(宣统元年旧历10月)松风阁茶楼杂耍演出,大轴节目即为五音联弹。 含灯大鼓亦属梅花大鼓演出形式之一。它的演唱方式是“以尺许长竹篾,一头折而向上,醮(蘸)以香油燃之,演者一端含于口中,灯尽曲终,盖演员度曲,例须口齿开合以发声,此则必须闭口含灯,行腔吐字,尤忌囫囵不清,否则开口灯坠,徒遗人笑柄”。1909年张小轩在松风阁演出,曾多次上演含灯大鼓,作为招徕观众的手段。[2] § 艺术特色 梅花大鼓各个艺术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长于在叙事中抒情。它的慢板、中板,声腔宛转悠扬,优美动听;快板、紧板,活泼有力;收束时的慢板徐缓、稳重、余音袅袅。 唱词的句式基本上为七字句,有的冠以三字头,快板中有偶尔有五字句。有时也依据内容穿插长短句的曲牌。这一做法据艺人口传是清末明初艺人、弦师韩永忠创始的,如《怯绣》即将梅花调本调作为曲头、曲尾,在中间加上〔太平年〕、〔银纽丝〕等曲牌,成为浑然一体的联曲曲目。 流派 梅花大鼓在发展中,先后形成两大流派:金派与卢(或花)派。金派创始人为金万昌。卢(花)派创始人瞽名弦师卢成科,他根据第一个弟子花四宝嗓音高亮、音色纯美的特点,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风格,也称卢派或花派。卢(花)派演员有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周文如,青年演员籍薇等。梅花大鼓多为一人演唱,有的传统节目如《韩湘子上寿》,新编节目《秋江》、《张羽煮海》等也可以二人对唱。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扬琴等。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中有不少取材于《红楼梦》,如《探晴雯》、《劝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此外还有《鸿雁捎书》、《摔镜架》、《目连救母》等。新编曲目有《绣红旗》、《江姐进山》、《千里堤送别》、《半屏山》、《悲壮的婚礼》、《二泉印月》等。[3] § 历史沿革 花五宝(张淑筠)先生 表演梅花大鼓梅花大鼓 历史渊源 梅花大鼓的“出身”和京韵大鼓“出身”不同。京韵大鼓往前追根是来自农村的“怯大鼓”、“木板书”;而梅花大鼓的来源恰是来自京城子弟八角鼓票房,是“全堂八角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演唱形式最初称“清口大鼓”,是满汉两族共创结合之佳品。 清朝道光年 间,北城旗人子弟八角鼓票友有位叫“玉瑞”的,他的伯父是世袭的左领。在八角鼓票房内唱这种曲调渐渐得了到大家的认同,于是就管这种曲调叫“清口大鼓”。因他家住在北城鼓楼附近,可能这也是后来称“北板梅花”一词的来源,玉瑞的雅号叫“梅花馆主”,亦称“北板梅花调”。后来渐渐传入前门外南城一带,有位子弟八角鼓票友文玉森,他的头是秃顶外号叫“文秃子”。文玉森的清口大鼓唱得很好听,又增加到由五种乐器伴奏,演唱的段子是《黛玉思亲》、《百鸟朝凤》等几段节目,虽然曲目较少,但在八角鼓演出中这种形式已经很重要了,也标志着北板梅花大鼓已完全形成。 清朝末年 “北板梅花调”传到了金万昌和王文瑞等几位先生时,他们在演唱过程中把曲调和板式加以丰富,尤其在伴奏音乐和唱腔音乐方面,经韩永先、苏启元加以推进研究,形成了上三翻、下三翻、鼓套子、过板大过门等,这一阶段随演出随发展,而后又经过了韩永禄、霍连仲、韩德寿(韩德福的长兄,是梅花大鼓过门[马号]的创始者。)等人发展,就形成了就如的梅花大鼓。为了区别原有的“北板梅花调”,也就对立的定名为“南板梅花调”,这时“梅花大鼓”的名称自然也就已成定局了。金万昌几十年来随着时代变化,名家们对梅花大鼓的艺术形式上都各有发挥,形成风格流派异彩分呈的局面,曲调和音乐的发展大多都是一些名弦师的改进而成的,并不是因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形成流派的。正如王文瑞老先生讲的:“当年我把梅花调十几段都整好给万昌了,他是名角,唱红了比我强得多。名利不算啥,只要玩意儿响,比啥都强。众人拾柴火焰高!” 梅花大鼓传到二、三十年代已达高峰,南板梅花调比北板梅花调曲调丰富,过板音乐也花哨热闹。鼓套子、过板音乐的大过门也多,使得南板梅花调比北板梅花调好听得多,后来这种演唱形式愈演愈烈几乎没有更多的人唱“北板梅花调”了,因此北板梅花调也就渐渐失传了。 梅花大鼓的第一流派是金派梅花大鼓,创始人金万昌等。他的嗖音颚音多,干脆潇洒,吐字发音讲究,不拙不飘,底字低音沉浑有力,听之绕梁。鼓套子打得出神入化,变击多彩,时称金万昌为“梅花鼓王”,是梅花大鼓里程碑式人物。唱金派梅花大鼓的京津两地演员曾有很多,男演员有尹福来、贾凤祥、曹宝禄、屈振庭、刘连玉、荣寿昌、等,女演员有方红霞、郭小霞、关翠兰、宋大红、刘淑慧、孙砚琴、王淑琴、闫丽云、李志义等。当时还出了不少唱红了的名家,特别是有一大批女演员很适合演唱梅花大鼓,从而形成了京朝派梅花的浓厚风格。《指日高升》金万昌(物克多唱片)梅花大鼓 天津花派 梅花大鼓是区别于京派最早的一个支派,是由弦师芦成科独立创造的,亦称“芦派梅花大鼓”。他是天津著名的盲人弦师,是韩永禄先生入室弟子。此人虽然眼有残疾但操弦技艺高超心秀手快,还能用三弦弹奏摹拟演员的唱腔和自然界各种声音,当时称他这种演奏技法称为“巧变弦丝”。他因曾为京派梅花鼓王金万昌先生伴奏过一个时期,对继承金派梅花大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把梅花大鼓在天津发展了。芦成科为了适应天津观众的口味,对梅花大鼓的唱法和上下三翻以及过板等一些伴奏音乐进行加工提高,起腔落腔加慢渲染节奏用类似“猴皮筋儿”的唱法,上下三翻的演奏加花腔加快节奏。这种演出形式听起来比京派梅花大鼓火爆热闹,几十年来在天津曲坛中进行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位唱芦派的人是花四宝(张淑文),她嗓音浑厚,天赋奇禀,经芦先生的指导才形成了后来的“花派”实际应称“芦派”。三、四十年代时花四宝在津有“梅花歌后”之称,可见她鼓艺出众。我只听过花四宝灌制的唱片,没赶上这位鼓后的时代。花派形成后,天津曲坛中又出了不少唱梅花大鼓的人才,花五宝(张淑钧)、花小宝(史文秀)、周文如、花云宝、花莲宝、张雅丽、张雅琴、籍微等都是花派唱法。 新时期改革 梅花大鼓 五音换手联弹梅花大鼓梅花大鼓改革最大时期就是建国后改的“新梅花调”也称“白派梅花调”。由单人唱改成对口唱,器乐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三弦、四胡、琵琶、扬琴、低胡、高胡、秦琴等,进行了很多的外包装大大丰富了乐感。白凤岩是主要改革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白凤岩对梅花大鼓的传统板式、唱腔、唱法和伴奏也进行了革新,改变了原来节奏缓慢、唱腔重复的程式,丰富了变调的艺术手法,灵活地插入曲牌和小曲曲调,称之为“新梅花调”。1956年经他创编谱曲的“新梅花调”曲目《龙女听琴》参加了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受到各方赞誉。1962年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唱团还将《龙女听琴》改编成大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向全国播放。 白凤岩经手创新、改编的“新梅花调”曲目还有《别紫鹃》、《拷红》、《张羽煮海》、《怀德别女》、《钗头凤》等。 与此同时,北京曲艺团的著名弦师韩德福也对梅花大鼓着手进行了改革。他对梅花的革新完全是在老梅花调北板、南板的曲调、板式、声腔基础上进行的,还是保留了原有的板腔体风格并不用各种牌子。北京曲艺团还曾创出由马书麟、刘淑慧、刘淑珍主唱多人合唱的群唱梅花调《五姑娘拜年》,由韩德福、魏福汉、宋德存、周荣林四位先生伴奏,由于他们几位唱得活泼欢快,当时的剧场效果强烈成为曲艺团的保留节目。此外,韩德福还创出男女声对唱的不同声调混合方法,由曹宝禄先生、刘淑慧女士首唱。 现在还在改革进展的“梅花”是天津的“津派梅花大鼓”,几十年来天津的梅花大鼓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早年在天津有名弦师祁凤鸣、花派名演员周文茹,又有名弦师韩德荣等创出了《罗昌秀》、《回民英雄马本斋》,把梅花大鼓发展了一步。同时名弦师李墨生和花五宝等在原《红楼梦》的节目上也进行了音乐改革,如《傻姐泄机》、《红旗谱》等。有了这些改革的基础,在八十年代起弦师韩宝利、京韵大鼓演员赵学义为青年演员籍微开始研究创新梅花大鼓唱腔,先后推出了新唱法的《黛玉葬花》以及创新曲目《二泉映月》、《张学良》等,取长补短的把白派、韩派、芦(花)派的新梅花大鼓的精华融合一起,形成了一种更新的梅花大鼓,跟上了时代潮流。 [4] § 代表演员 在卢成科改革梅花调前(卢约于30年代初开始改革梅花大鼓),天津梅花大鼓唯有金派一种。所有梅花大鼓演唱均宗金派,但金万昌所收弟子并不多,不少为私淑弟子,如荣少昌、刘连玉、王玉珍、周麟阁等,大多为男艺人。 刘连玉曾名刘继昌,天津人。1936年正式拜金万昌为师学唱梅花大鼓,开始在杂耍园清客串。1939年正式下海从艺。30年末、40年代在津各杂耍园上演。40年代中期曾赴北京演出。他所会及上演过的曲目很多。常演的代表性曲目有《宝玉探病》、《指日高升》、《目莲救母》、《大观园》等。他在演唱上完全宗金派,时评“一腔一调取法乃师,独得三味”。娱园评其:“继昌学万昌,以津人而能唱到如此程度实在不易。”4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收徒教学,弟子有金静贞、刘静文、沈燕华、王静芬、王静芳等。 荣少昌 宗金派的主要演员还有荣少昌,他初名剑昌,通县人。早年在天津中华茶园做事,后拜中华茶园主人学弹三弦、拉四胡、唱梅花调艺宗金派。三四十年代他在津庆云、大观园、天升等各园上演,也曾在各影院中加演,且以“金万昌高足”为号召享名津门。曾去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演出。一度曾随兄弟剧团演出笑剧。曾授徒闫丽琴等。解放初期他仍参加演出,曾上演新曲目《中国光荣》、《战斗女模范》等。 周麟阁 周麟阁是金万昌私淑弟子,是三四十年代有相当影响的梅花大鼓名票友。他经常在杂耍园清客串,在电台播音,很受观众、听众欢迎。娱园在40年代中期评论说“梅花歌王地位,天津票友周麟阁似为合格”并认为当时梅花大鼓艺人均不如他能继承金万昌。周的演唱风格清雅别致,在器乐伴奏上常加设箫笛。常演唱的曲目有《劝黛玉》、《鸿雁捎书》等。 另外,40年代中后期还有两位私淑金万昌的票友小有名气,一为墨香斋主,一为王学舜。他们均于40年代中后期崭露头角,在园中演唱过,也在电台播音过,颇有似金之处,时评王学舜曰:“王君学金王十分逼真,实出人意料之外。”他上演的曲目有《宝玉探病》、《鸿雁捎书》、《黛玉归天》、《黛玉思亲》等。“名票墨香斋主的嗓音宽而低确是摹肖金老(万昌),颇有金的韵味……” 卢(花)派唱腔突出体现了女声特点,较金派唱腔更柔婉、脆媚,节奏灵活、巧俏。继花四宝后,天津梅花大鼓女艺人,纷纷投至卢成科门下,如花五宝、花小宝、花云宝、花银宝、周文茹等等,一时几乎形成无梅不花之局面。 花五宝 花五宝是卢(花)派梅花大鼓主要演员之一,原名张淑筠,女,天津人。幼时学唱京剧,后随邱玉山学唱靠山调又改习梅花大鼓。1936年她13岁时正式演唱,并上电台播音。1937年出演于小梨园,与小彩舞、雪艳花、小蘑菇、马增芬、张寿臣、姜二顺、郭荣山、周菊娥、刘凤霞、花玉霞、张翠兰、张爱琴、蔡桂喜等著名杂耍艺人同台,并在各电影院演出加场。1938年—1940年期间,曾数次去东北奏艺,回津后即息影歌台。1941年她重返舞台出演于燕乐,并在电台播音。此时改由卢成科为其伴奏,得以向卢学艺深造,艺事猛进,加之天赋佳喉,一时声誉鹊起,备受时人赞赏,成为继花四宝之后最受欢迎的梅花大鼓艺人之一。1942年7月20日大观楼杂耍园开张,花五宝曾应聘担当杂耍节目的大梁。从1941年—1944年她在津出演于各杂耍园,如燕乐、玉壶春、大观园等处,曾与白云鹏、石慧儒、焦秀云、高五姑、侯宝林、马三立、王殿玉等著名演员同台,并在津各电台播音。1944年秋二度辍演。1948年4月再次登台,出演于小梨园。8月应约赴北京出演于世界游艺场。回津后应聘出演于大观楼杂耍场担任大轴。她常上演的拿手曲目为《王二姐思夫》、《黛玉思亲》、《鸿雁捎书》、《昭君出塞》、《杏元和番》、《黛玉悲秋》等。她嗓音宏亮高亢,气力充足,擅用高腔,吐字有力,“杀句时,斩金截铁,不拖泥带水”音色坚实,内蕴委婉,刚柔相济,台风稳重,时评“她的工架稳,绝少动作和表情……”。 花小宝 另一卢(花)派梅花大鼓主要演员是花小宝,本名史文秀(1926—),女,天津人。11岁时曾学唱时调,12岁从邱玉山改学梅花大鼓,14岁拜卢成科为师。1939年初次登台燕乐。40年代初赴秦皇岛献艺,继而转至上海。回津后出演各杂耍园,开始唱前场且在电台播音,很快即享名,各园争聘。曾出演于燕乐、小广寒、宝和轩、新中央、庆云、玉茗春、玉壶春、小梨园、丹桂、大观园等处,与许多著名演员同台,排位逐渐上升,出演于中后场。有时担当大轴,深得观众喜爱欢迎。40年代中后期频繁入京长时间演出,曾出演于上海茶社、凤凰厅、世界游艺社、西单游艺社等杂耍场,并曾担当过大梁攒底,红极津京两地。她的嗓音宽亮且有厚度,吐字有力清晰,韵味醇正,节奏鲜明,鼓板技艺精熟,台风俏美、优雅。其代表曲目有《摔镜架》、《雷峰夕照》、《劝黛玉》等。解放战争时期曾演唱过新曲目《哭玉》,并曾竞选为梅花皇后。 周文茹 周文茹亦是建国前即已享名的梅花大鼓演员。12岁从邱玉山学唱梅花大鼓,13岁正式登台。1944年、1945年曾在中华茶园唱开场。1945年拜卢成科为师,钻研艺事。1946年出演玉壶春,成绩显赫,不久即在该园担任大梁攒底,有文评:“叫座反比较京韵为强”;“玉壶春自票价调整了,可上不满座,急谋挽救方法,请周文茹,登台头一天三点钟就上满了座,前一日还是少半堂,一连五六天都是这样”。1946年、1948年她曾先后随卢成科赴北京,出演于上海游艺社等园。周文茹的嗓音清亮,歌来字正音甜,韵味醇美,融金、卢二派一体,柔媚中见刚劲。其代表曲目为《青楼遗恨》、《黛玉悲秋》、《目莲救母》、《鸿雁捎书》等。[5] § 主要曲目 梅花大鼓的曲目,多为表现儿女情长的悲辛故事。传统曲目有《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宝玉劝黛玉》、《探晴雯》、《黛玉思亲》、《昭君出塞》、《杏元和番》、《蟠桃会》、《目连救母》、《雷峰夕照》、《王二姐思夫》、《青楼遗恨》、《指日高升》、《拆西厢》、《老妈上京》等。 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保留下来的共有三十三段,大都为清末梅花大鼓艺人王文瑞提供,经单弦艺人德寿山修改后交给金万昌演唱流传下来的。其中取材于《红楼梦》的有《黛玉思亲》、 《黛玉葬花》 、《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劝黛玉》、《黛玉归天》、《晴雯补裘》、《探晴雯》、《别紫鹃》等。其他题材的曲目,有《鸿雁捎书》、《摔镜架》、 《昭君出塞》 、《怯绣》、《韩湘子上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的曲目有《拷红》、《龙女听琴》、《秋江》、《玉玲珑》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演唱梅花大鼓的演员有曹宝禄、赵玉明、龙洁萍、新岚云、刘淑慧等。[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