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殷承宗
释义

§ 简介

殷承宗殷承宗(1941年—),一位传奇钢琴家。出生于“钢琴之乡”福建省厦门鼓浪屿。文革期间曾用名“殷诚忠”。先后获得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第一名、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他致力于钢琴音乐的中国化,其创作的钢琴伴唱《红灯记》是中国音乐与戏曲史上的一支奇葩,由他主持并作为创作者之一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迄今中国最重要的、在世界范围传播最广和被演奏最多的钢琴作品。他对《黄河》的经典诠释具有权威性。

§ 生平

早年

演奏中的殷承宗一九四一年诞生在鼓浪屿的殷承宗,并非音乐世家子弟。他的父亲是新加坡华侨,他在母亲所生的十个子女中排行第八。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鼓浪屿,教堂林立,从那里流泻出来的音乐乐声时时打动他的心灵。他的三姑夫林文庆是厦门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曾把一架钢琴寄放在他家,他常常坐在钢琴旁听姐姐弹一天琴。

一九四八年,他的同父异母哥哥殷祖澜离沪迁港,又把两架钢琴运回鼓浪屿,七岁的殷承宗从此迷上了钢琴。他回忆说:“那晚恰恰没有电灯,就着蜡烛,我陪着姐姐弹了一个晚上。”他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手指粗而短,但就是这双手,在努力和刻苦的磨炼中逐渐弹出了优美的曲子。一次,他为大妈整理鞋子,得到了两美元奖励,他花一美元买了一本谱子,另一美元交给陈牧师太太作学费,学了一个月的钢琴。

九岁那年,他在鼓浪屿育德女中礼堂举办第一次钢琴演奏会。演奏了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和小夜曲、肖邦的华尔兹、帕德列夫斯基的小步舞曲。演奏会的成功,不仅显示出他在钢琴艺术方面的才华,也为兄弟姐妹挣回了一学期的学费。

一九五三年十二岁那年,他告别了慈母和同胞手足,独自坐了五天汽车来到上海。在二千人参加、只录取四十名的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入学考试中,他名列榜首。就这样,他开始了专业学琴的生涯,先师从马思聪的妹妹马思荪学琴,后又师从几位苏联钢琴老师,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克拉夫琴科。

一九五九年,他以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娴熟的技巧荣获维也纳第一次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金奖。一九六零年,他被获准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留学。一九六二年,他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获得银奖。一九六三年中苏关系急转直下,殷承宗回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完成了学业。一九六五年,他成为具有国家最高演奏水平的中央乐团的独奏钢琴家。

文革时期

殷承宗一九六六年,由北京发源的一场政治风暴很快席卷全国。钢琴家被剥夺了弹琴的权利,殷承宗开始彷徨,难道就这样让双手“闲置”吗?为了证明钢琴并不是只能弹奏“资产阶级情调”的西洋音乐,中国的老百姓也可以欣赏钢琴曲,一九六七年,他把钢琴搬到了天安门广场,连续弹了三个下午,引来无数围观者。有人点弹京剧现代戏,他就将《沙家浜》改编了一段钢琴曲,结果大受欢迎。此举得到“四人帮”之首江青的肯定,又是批示,又是指示,钢琴只有循著这条路走,才被允许公开演奏。

此后,他又编写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受到了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们的欢迎。

当然,殷承宗心里很清楚,钢琴艺术绝不能沦为只是为京剧当伴奏。他不断和几位音乐界的朋友琢磨商量,最后选定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个性、又最富于音乐底蕴的黄河作为创作的突破口。他们来到黄河边体验生活,壶口瀑布的气势使他们激动。站在这里,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九曲连环的黄河水引发了音乐家们的创作灵感。他们反复聆听《黄河大合唱》,反复感受黄河的伟大气魄。黄河的乳汁终于催化、成熟了钢琴协奏曲《黄河》。

殷承宗带著这部创作作品四处听取意见。七十年代初,《黄河》钢琴协奏曲正式公演,一时造成轰动,它给万马齐喑的中国音乐舞台带来希望,带来共鸣。

接着,殷承宗又将中国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百鸟朝凤》改编为钢琴曲。至今,殷承宗回顾这段往事时仍认为,虽然这些艺术创作不得不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但搞西洋音乐得人能借此机会有意识地学点中国民族音乐,将这些相传几千年、几百年的精华用自己熟悉的乐器演奏出来,理解它的精神所在,也是一种收获。

殷承宗的这些探索,被具有政治野心的江青所利用。殷承宗由此备受赏识,成为中央乐团首席钢琴演奏家,并出任中央乐团的团长。

文革之后

2005年7月22日,殷承宗钢琴协奏曲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殷承宗(右)与指挥家陈燮阳答谢观众一九七六年,殷承宗与相爱已久的女友陶宗舜结成伴侣。新婚的妻子陶宗舜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生,两人志同道合。也是在这一年,“四人帮”被粉碎。这是中国人民的大幸,可是对于殷承宗来说,情形却要复杂得多。原因就是他曾受到江青的青睐,在出任中央乐团团长期间,做过一些当年在这个职位上难免要做的一些事,其中当然有错事。他因此而受牵连,被隔离审查。他回忆当时的心情说:“恰好那时妻子怀孕临产,自己无法在她身边照顾,心里难受极了。而离开了朝夕相处的钢琴,更是心如刀割。”他的命运顿时跌入深谷。被审查期间,他一度感到孤寂难熬,却并不感到委屈,也没有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女儿诞生,他给她取名殷悦,即是谐音“音乐”,又期待她能带来希望和欢悦。

一九八零年,他的问题终于审查清楚,他可以弹琴了。这时候,他忽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手掌比原来大了不少,原来没法弹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的十度和弦,也可以弹奏了。复出后的殷承宗重新拾回了他的自信。

赴美定居

也在这一年,他的妻子陶宗舜获准赴美留学。他带着三岁的女儿殷悦从哈尔滨到广州,开始在各地演奏,并最终在纽约定居。从此,他开始了人生旅途中的新的跋涉。

纽约是世界上钢琴家最多的两座城市之一,住在纽约的各国著名钢琴家有四百人之多。一个沉寂多年、在西方音乐世界并无名气的中国钢琴家要脱颖而出,谈何容易?殷承宗并不气馁,他为自己定下了三个目标:一是充分发挥演艺特长,演奏正规的世界经典曲目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二是尽可能地传播中国的文化,介绍一部分中国的作品;三是从事钢琴教学工作,把自己的经验用于培养青少年钢琴天才。

他练习了大量成套新曲目,丰富了自己的曲目内容。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他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首演,获得成功。纽约几家报纸对这个在卡内基演出的唯一亚洲人给予好评。《纽约时报》乐评人伯纳德·荷兰说:“殷承宗演奏的贝多芬与李斯特,可以与优秀的钢琴家相提并论。”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殷承宗开始到美国其他大小城市进行各种演出。到九十年代上半期,他的演出已超过一百场,其间还出访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在演奏会上,他总是不忘安排一首中国曲子,如《十面埋伏》和根据《春江花月夜》改编的《夕阳箫鼓》等,当获得观众的掌声时,他心中感到了欣慰。

殷承宗

与此同时,他的教学活动也进行得有声有色。他的学生百分之九十来自朱丽亚德音乐学院。他为学生们上钢琴课,从不局限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单纯地在钢琴上“跑指头”,还同时传授到家的演奏技巧及实用的舞台表演经验。他的学生在国内外钢琴比赛中表现卓越,已有好几名获奖,其中包括来自北京的钢琴天才郎郎。事实证明,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孩子们在重大比赛中能沉著演奏不无好处。个别轻视中国音乐教师的学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跟他学琴是为了学真本事,可参赛时却写西方钢琴家的名字;而今,在老师一栏里都以写上他的名字而感到光荣。

旅美十年后,殷承宗终于在这块土地上放稳了他的钢琴。他拥有了自己的家,添置了几架钢琴。他的宝贝钢琴中,“巨无霸”二点七米的斯坦威及路易十五式钢琴,是专门用来教学的。

一九九三年对于殷承宗来说又是一个转机。这一年,他应邀回国,参加中央电视台建台三十五周年的活动。他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通过电波向全国播送,浪涛飞溅、一泻千里的琴声,倾吐了殷承宗出国十年来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从此,他每年总要回国举办演奏会,而《黄河》总共演奏了四百到五百次。所不同的是,如今在演奏中,他会更客观地强调民族精神。

对殷承宗而言,有了声名不被了解,比没有声名更不幸。今天,当他用自己对艺术的忠诚洗刷了政治旋风吹落在他身上的尘埃后,他的演奏才华有了突破。这时候的他,已经重新开始在中国的乐坛上赢得观众,焕发光彩。

在回顾逝去的岁月时,殷承宗感到有得有失,而得大于失。这是因为人生阅历的丰富,使他对音乐和音乐家所应具有的人格和所要表现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他过去喜欢演奏李斯特的作品,近年来却偏爱勃拉姆斯。勃拉姆斯一向以“苦”来描述自己的一生,演奏勃拉姆斯可以表现比李斯特更深刻的人生经历。

如今,他已经正式应聘担任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教授,每月去一次至两次授课。[1]

§ 细心、严格的演奏家

殷承宗在国内演出时自带温度计,每到异地便会送给当地剧院一支,喜欢演奏名琴的他,深知要使名琴发出美妙的声音,温度和湿度是需要严格控制的。

钢琴音乐会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仅仅依靠演奏者本身的高超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有一次,殷承宗演奏的是音乐学院刚刚启用的专门订购的斯坦威三角钢琴。可能是新琴的缘故,调音师在每天使用前都会仔细调试一遍。殷承宗在练习开始之前,会仔细试奏每一个琴键和踏板,对于这架品质优良的钢琴所出现的细小瑕疵,丝毫不放过。一旦发现问题,他会立刻要求调音师解决。在练习的间隙,他会来到台下的观众席,走到各个区域以及角落反复击掌,了解音乐厅的共鸣效果以求获得最佳音响效果。事无巨细,他都会细心细致地去做。[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6: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