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模式 |
释义 | § 定义 模式 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经过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1] 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 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 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 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 常见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 首先,要了解的是GOF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一书(这个可以说是程序员必备的了),注意:GOF不是一个人,而是指四个人。它的原意是Gangs Of Four,就是“四人帮”,就是指此书的四个作者:Erich Gamma,Richard Helm,Ralph Johnson,John Vlissides。这本书讲了23种主要的模式,包括:抽象工厂、适配器、外观模式等。 还有其他的很多模式,估计有100多种。 软件设计模式太多,就我的理解简单说一下最常见的MVC模式。 MVC模式是1996年由Buschmann提出的: 模型(Model):就是封装数据和所有基于对这些数据的操作。 视图(View):就是封装的是对数据显示,即用户界面。 控制器(Control):就是封装外界作用于模型的操作和对数据流向的控制等。 另外: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软件统一过程,XP(Extreme Programming)极端编程,这些通常被叫做“过程方法”,是一种软件项目实施过程的方法论,它是针对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提出的方法策略。也是另一个角度的模式。 § 专业模式 模式是一种确定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领域,就有不同的模式。 安全模式 安全模式 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模式。在安全模式下用户可以轻松地修复系统的一些错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全模式的工作原理是在不加载第三方设备驱动程序的情况下启动电脑,使电脑运行在系统最小模式,这样用户就可以方便地检测与修复计算机系统的错误。 只要在启动计算机时,在系统进入Windows启动画面前,按下F8键(或者在启动计算机时按住Ctrl键),就会出现操作系统多模式启动菜单,只需要选择“Safe Mode”,就可以将计算机启动到安全模式。 在Windows下删除一些文件或清除资源回收站内容时,系统有时会提示「某某文件正在使用中,无法删除」的字样,不过这些文件并无使用中,此时可试着重新启动计算机并在启动时进入安全模式。进入安全模式后,Windows会自动释放这些文件的控制权,便可以将它们删除。 如果计算机不能正常启动,可以使用“安全模式”或者其它启动选项来启动计算机,在电脑启动时按下F8键,在启动模式菜单中选择安全模式,然后按下面方法进行系统还原: 点击“开始”→“所有程序”→“附件”→“系统工具” →“系统还原”,打开系统还原向导,然后选择“恢复我的计算机到一个较早的时间”选项,点击“下一步”按钮,在日历上点击黑体字显示的日期选择系统还原点,点击“下一步”按钮即可进行系统还原。 现在病毒一天比一天多,杀毒软件也天天更新。但是,在Windows下杀毒我们未免有些不放心,因为它们极有可能会交叉感染。而一些杀毒程序又无法在DOS下运行,这时候我们当然也可以把系统启动至安全模式,使Windows只加载最基本的驱动程序,这样杀起病毒来就更彻底、更干净了。 Windows中组策略限制是通过加载注册表特定键值来实现的,而在安全模式下并不会加载这个限制。重启开机后按住F8键,在打开的多重启动菜单窗口,选择“带命令提示符的安全模式”。进入桌面后,在启动的命令提示符下输入“C:WindowsSystem32XXX.exe(你启动的程序)”,启动控制台,再按照如上操作即可解除限制,最后重启正常登录系统即可解锁。 注:组策略的很多限制在安全模式下都无法生效,如果碰到无法解除的限制,不妨进入下寻找解决办法。 如果Windows运行起来不太稳定或者无法正常启动,这时候先不要忙着重装系统,试着重新启动计算机并切换到安全模式启动,之后再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是不是已经恢复正常了?如果是由于注册表有问题而引起的系统故障,此方法非常有效,因为Windows在安全模式下启动时可以自动修复注册表问题,在安全模式下启动Windows成功后,一般就可以在正常模式(Normal)下启动了。 如果用户是在安装了新的软件或者更改了某些设置后,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启动,也需要进入安全模式下解决,如果是安装了新软件引起的,请在安全模式中卸载该软件,如果是更改了某些设置,比如显示分辨率设置超出显示器显示范围,导致了黑屏,那么进入安全模式后就可以改变回来,还有把带有密码的屏幕保护程序放在“启动”菜单中,忘记密码后,导致无法正常操作该计算机,也可以进入安全模式更改。 如果电脑出现一些莫明其妙的错误,比如上不了网,按常规思路又查不出问题,可启动到带网络连接的安全模式下看看,如果在这里能上,则说明是某些自启动程序或服务影响了网络的正常连接。 XP由于采用了数字签名式的驱动程序模式,对各种硬件的检测也比以往严格,所以一些设备可能在正常状态下不能驱动使用。例如一些早期的CABLE MODEM,如果你发现在正常模式下XP不能识别硬件,可以在启动的时候按F8,然后选进入安全模式,在安全模式里检测新硬件,就有可能正确地为CABLE MODEM加载驱动了。 一般的驱动程序,如果不适用你的硬件,可以通过XP的驱动还原来卸载。但是显卡和硬盘IDE驱动,如果装错了,有可能一进入GUI界面就死机;一些主板的ULTRA DMA补丁也是如此,因为Windows是要随时读取内存与磁盘页面文件调整计算机状态的,所以硬盘驱动一有问题马上系统就崩溃。此时怎么办呢? 某些情况下,禁用管理员帐户可能造成维护上的困难。例如,在域环境中,当用于建立连接的安全信道由于某种原因失败时,如果没有其他的本地管理员帐户,则必须以安全模式重新启动计算机来修复致使连接状态中断的问题。 如果试图重新启用已禁用的管理员帐户,但当前的管理员密码不符合密码要求,则无法重新启用该帐户。这种情况下,该管理员组的可选成员必须通过“本地用户和组”用户界面来设置该管理员帐户的密码。[2]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 早在上个世纪50代就有人提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但直到40年后(1990年代)才流行开来。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曾任苹果公司“软件布道师”的格威·卡瓦萨奇(Guy Kawasaki)提醒人们:能最终形成商业模式的创意和想法少之又少。为了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商业模式,他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识别坐标。这个坐标以“对客户的价值”为横轴,以“你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为纵轴,由此出现了四个象限: 第1象限:不但你的东西对用户非常有用,而且只有你知道该怎么做。 第2象限:没有人觉得你的东西有用,但只有你在这么做;处于这个象限的企业,可以称为“冤大头型企业”。 第3象限:不但没有人觉得你的东西有特别的用处,还有一大帮人在跟你做一样的东西。这样的企业可以称为“凑趣型企业”。 第4象限:你其实没什么独到的能力,但你做的东西有一定的用处;这样的企业只能是惨淡经营的平庸型企业。 只有处于第1象限的企业,才可能成为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的企业。令人遗憾的是,处于这个象限的企业相当少。大量声称自己有商业模式的企业都可归入第2、3、4象限。 卡瓦萨奇的这个识别坐标对于我们判断一项设想中的生意是否有价值很有用处。不过,这个坐标缺失一个维度,而且这种缺失是一个致命的缺失,这就是盈利维度。一个企业能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最终也只能因为持续亏损而难以为继。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逊(Mark Johnson),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和SAP公司的CEO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共同撰写的《商业模式创新白皮书》把这三个要素概括为: “客户价值主张”,指在一个既定价格上企业向其客户或消费者提供服务或产品时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资源和生产过程”,即支持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具体经营模式。 “盈利公式”,即企业用以为股东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 长期从事商业模式研究和咨询的埃森哲公司认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成功的商业模式要能提供独特价值。有时候这个独特的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时候,它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这种组合要么可以向客户提供额外的价值;要么使得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商业模式是难以模仿的。企业通过确立自己的与众不同,如对客户的悉心照顾、无与伦比的实施能力等,来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从而保证利润来源不受侵犯。比如,直销模式(仅凭“直销”一点,还不能称其为一个商业模式),人人都知道其如何运作,也都知道戴尔公司是直销的标杆,但很难复制戴尔的模式,原因在于“直销”的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极难复制的资源和生产流程。 第三,成功的商业模式是脚踏实地的。企业要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3] §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回顾改革开放历史,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3年。从形式看,先是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再是城市国有企业民营化,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社会转型是政府逐渐放出了市场经济。二是从1994年到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体制发生潜移默化变化。其主要变化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实质上几乎以超过GDP增速两倍的速度快速增加,有些年甚至超过GDP增速的3倍。其结果是政府从1995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6倍,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才增加了1.2倍。这充分说明,1994年以来,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控制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越来越强。 在1994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譬如,细心考察2000年到2008年这9年间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就会大吃一惊,这9年,中国财税部门几乎每年都以200 % 的增幅超额完成原定的财政收入增收计划。2000年,财政部财政收入计划增加8.4%,但实际却增加了16.9%,完成计划的201.2%;2001年,计划财政收入增加10.3%,但实际增加22.2%,完成计划的215.5%;2006年,计划增加12.0%,实际增加24.3%,完成计划的202.5%;2007年,计划增加13.8%,实际增加了32.4%,完成计划的234.8%!如此超高速地增长,其社会后果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政府控制社会的力量越来越强,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于是,一个强势政府控制、主导和驾驭市场的独特的社会体制正在中国社会内部渐渐成型。 这个正在可能渐进成型的“中国模式”,与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有什么区别呢?其主要区别在于计划体制中,政府基本政治导向是尽量用计划机制挤压和排斥市场,并尽最大努力来缩小市场机制的范围,以达到政府用计划机制统御全社会的整体目标。而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政府放出市场,引入市场,因而不再排斥市场,并常常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手法强势参与并驾驭市场。[4] § 管理模式 双赢管理模式 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 亲情化管理模式 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从历史上看,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确实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以后,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很快会出现问题。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性功能,会由其内聚性功能而转化成为内耗功能,因而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应该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 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 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有人老是喜欢在企业管理中讲什么温情和讲什么良心,认为一个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么被管理者就必然会有很好的回报,即努力工作,这样企业就会更好地发展。可见,温情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的良心是很难谈得清楚的。良心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化的并以人情味为形式的经济利益的规范化回报方式。因此,如果笼统地讲什么良心,讲什么人性,不触及利益关系,不谈利益的互利,实际上是很难让被管理者好好干的,最终企业都是搞不好的。 随机化管理模式 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很独裁。他说了算,他随时可以任意改变任何规章制度,他的话就是原则和规则,因而这种管理属于随机性的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可见,这种管理模式要么是表现为民营企业中的独裁管理,要么是表现为国有企业体制中政府对企业的过度性行政干预。现在好多民营企业的垮台,就是因为这种随机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因为创业者的话说错了,别人也无法发言矫正,甚至创业者的决策做错了,别人也无法更改。 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适当地“软化”一下也不好办,终究被管理的主要对象还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种各样的思维的,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完全讲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优点,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恐怕是中国这十几年来在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识性的结论。[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