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95式轻型坦克
释义

§ 95式轻型坦克

95式轻型坦克

1939年5~9月间的苏日哈拉哈河之战(日方称为诺门坎事件),是95式轻型坦克首次参加的一次较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场战争以日本军队彻底失败而告终。强大的苏联红军在朱科夫的指挥下,给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当头一棒。小日本不仅损兵折将,丢盔弃甲,更重要的是丢尽了颜面,以至于二战后日本人还在研究诺门坎事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会”,想找出日军惨败的原因。这次战争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二战中期日本不敢配合希特勒贸然北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首次参战的95式轻型坦克,倒是“蝎里虎子(壁虎)掀窗帘──露了一小手”,打了一个小胜仗。战争中期,日军第一战车联队,即安岗支队,作为增援部队疾驰援至哈拉哈河东岸。作为第一梯队的安岗支队第4战车团配属35辆95式轻型坦克、8辆89式中型坦克和5辆94式轻装甲车,以95式轻型坦克为主。

第4战车团前出到哈拉哈河东岸20千米处,在731高地附近集结;而苏军的主力则部署在哈拉哈河西岸,但东岸仍有部分苏联军队。当日军发现河东岸的苏军有撤退到西岸的迹象时,立即决定当夜偷袭东岸的苏军阵地。日军战车第一梯队以89式中型坦克为先锋,3个95式轻型坦克连分左、右、后呈菱形布置,迅速向苏军阵地进击。当夜,下了大雨,电闪雷鸣,划破夜空的闪电像探照灯一样将苏军阵地照得一清二楚,日军的坦克炮和机枪的命中率相当高;而苏军由于准备不足,一向逞威的120毫米榴弹炮,在日军的偷袭下失去了威风。这一仗打下来,日军共缴获了4门120毫米榴弹炮,击毁苏军坦克和装甲车10辆,而日军仅损失了1辆95式轻型坦克。

不过,这次日军的小胜,仅是一次成功的偷袭战。在日后坦克对坦克的较量中,小日本的95式和89式坦克都不是苏军BT快速坦克的对手,损失惨重。95式轻型坦克火力弱、防护性差的弱点暴露无遗。唯一值得小日本自豪的是,95式轻型坦克的机动性还算不错。

§ 95式轻型坦克的发展

从89式到95式

早在1927年,日本就决定研制国产战车(坦克),包括重战车和轻战车两大类。试制重战车的结果,导致95式重战车的诞生。轻战车(轻型坦克)的研制工作1928年4月开始,1929年4月完成,定名为89式轻战车。

在89式轻战车的基础上加厚了装甲,战斗全重增加到11.5吨,便制成了89式中战车(中型坦克),成为“日本第一种国产战车”。

1932年,日本研制出92式重型装甲车,用于装备日本的“骑兵战车队”,遂行侦察作战任务。但这种装甲车的主要武器是1挺13毫米重机枪,火力较弱,而89式中战车的机动性又较差。于是,日本军方想研制一种兼有92式装甲车的机动性和89式中战车的火力的轻型坦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方更意识到,要尽快研制出一种“步兵战斗用轻战车”,以代替性能已显落后的89式轻战车,这就是95式轻战车的发端。

1933年7月,日本陆军技术本部开始了设计工作,由三菱制作所来试制。三菱公司先期制成了A、B两种制式样车。随后,又综合它们的优点制成了正式样车。1934年7月开始,依托骑兵学校和步兵学校,进行了射击试验和700千米的行驶试验,证明其性能良好。但战斗全重超过了预定的6.5吨,达到了7.5吨,最大速度也未达到指标。经过减轻重量的修改设计后,于1934年9月制成了第二轮样车,试验时,最大速度曾达到了46千米/小时的较高速度,满足了军方的要求。又经过局部修改后,于1935年正式定型,由于这一年是日本皇纪(神武天皇)2595年,所以定名为95式轻战车(轻型坦克)。

采用柴油机

95式轻战车的自重为6.7吨,战斗全重7.4吨,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机枪手),车长4.3米,车宽2.07米,车高2.28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不过,95式轻型坦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柴油机为动力装置。

战车上采用什么样的动力装置,当时的日本军方有过一场大辩论。一种意见认为,应当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汽油机;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大胆地采用柴油机。后者的意见认为,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采用价格相对便宜的柴油(日本人叫“轻油”)更有利;更重要的是,战车上用柴油不易引起火灾。这说明日本军方是较早认识到坦克柴油机安全性的国家之一。辩论的结果,后者占得了上风。柴油机派还认为,战车上的柴油机应该是风冷式的,以避免水冷式的保养麻烦、冬季易结冰等弊端。无疑,这一认识还是很前卫的。

战车柴油机的试制工作由三菱公司实施,1933年末试制成功。这是一种直列6缸风冷式柴油机,缸径130毫米,活塞行程180毫米,最大功率达135马力,后调至120马力。它和89乙中战车上用的是同一种柴油机。应当说,苏联于1938年才研制出举世闻名的V2柴油机。说日本是最先采用坦克柴油机的国家,还是说得过去的。至少和波兰的7TP轻型坦克(1934年制成,采用的是德国造的“绍勒尔”柴油机)是并驾齐驱的。

动力装置布置在车体后部右侧的动力舱内,因主动轮前置,所以发动机的动力要通过一根很长的传动轴传递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发动机的排气管在车体外部右后方,接有消声器,以降低排气噪声,利于侦察行动。主油箱容量为100升,副油箱容量为30升。变速箱为机械式,转向机构为离合器-制动器式,结构较简单。

行动装置的特点是,采用了中等直径的负重轮,每侧4个,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悬挂装置为平衡式,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通过平衡臂使水平螺旋弹簧拉伸或压缩。每侧有2个托带轮。履带是钢制的,节距较短。战车的最大速度达到了40千米/小时,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这一水平还是较高的。最大行程为250千米。

车体侧面“鼓大包”

在总体布置上,95式轻型坦克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如:总体上的“小巧玲珑”、整车的高度较高、炮塔位置偏左、车体侧面“鼓大包”、“歪把机枪”等。这些特点,从侧面和顶部的照片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无疑,这些都是总体布置上的需要。这里只简单地作些分析。

从顶视照片中可以看出,炮塔位置偏左和车体侧面“鼓大包”,是紧密相联系的。由于动力-传动装置的位置偏右,而传动轴又通过战斗室,致使整车的高度增加;而为了不使整车的高度过分增加,又不得不使炮塔的位置偏左布置。由于车体的宽度不足2米,变速箱在车体前部,动力舱在后部,中部的战斗室要布置下3名乘员、炮塔、火炮和弹药等,显得十分拥挤,不得已,只好将战斗室的两侧鼓出一个弧形大包。至于“歪把机枪”,也是同一个道理。日本人将95式轻型坦克定位为“支援步兵用战车”,这样,在主炮面向前方的同时,也要有向后的火力。但是,炮塔的轮廓很小,不可能在正后方布置一挺机枪及机枪手的位置,只好将机枪侧向一个角度,成为“歪把机枪”。看来这些奇特的布置,还是很有名堂的。

37炮和“歪把机枪”

95式轻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94式37毫米坦克炮,1933年试制完成。这种37毫米火炮身管相对较长,全炮长1.36米,重仅64千克,具有一定的穿甲威力,在3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穿透45毫米厚的钢装甲。弹药基数为120发。发射的弹种有穿甲弹和榴弹。火炮的高低射界为-10度~+24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0度。也就是说,即使炮塔不旋转,火炮也可以左右转动10度。

辅助武器是2挺仿捷克造的97式7.7毫米重机枪,可自动连发射击,乘员需抵肩射击,弹仓内有20发机枪弹(到二战后期改为链式供弹),带1.5倍的瞄准镜,其中的1挺为前机枪,另1挺为炮塔后机枪,共携弹3 000发。前机枪由机枪手操纵,炮塔后机枪由车长操纵。前机枪的射界为:高低-10度~+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5度;炮塔后机枪:高低-10度~+2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5度。由此还可以看出,95式轻型坦克的车长是够累的,一个人既要指挥全车作战,又要打炮、装炮弹和操纵炮塔后机枪,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不过,95式轻战车既然定位为“支援步兵作战”,机枪火力便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火力布置和乘员分工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铆接式装甲结构

95式轻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铆接和焊接结构,以铆接结构为主,装甲厚度为6~12毫米,主要部位的装甲为12毫米厚,仅能防轻武器的攻击。防护性差,是95式轻型坦克的致命弱点。但是,由于二战中东南亚各国及中国军队很少有反坦克武器,致使95式轻型坦克能肆虐于一时。在日军入侵菲律宾、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肆虐东南亚的急先锋。在日军入侵中国的许多战斗中,95式轻型坦克和97式中战车相配合,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过,在和美军交手的岛屿争夺战中,95式轻战车就只有挨打的份儿了。

95式轻战车的总生产数量达1 250辆,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奇特的“北满型”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还制成一种“北满型”95式轻战车(日本人的叫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行动装置上。由于95式轻型坦克的负重轮间距和我国东北地区红高粱地的垅距差不多,致使这种坦克在这一地区横跨地垅越野行驶很困难,甚至发生类似“共振”的强迫振动现象。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日本人特意在第1、2负重轮和第3、4负重轮之间各加一个小直径的辅助负重轮,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北满型”95式轻战车,仅在现地改装了少量,用来装备侵占我国东北北部的关东军战车部队。

马来半岛的“闪击战”

马来半岛“闪击战”,日本人称为“马来半岛电击战”,是二战中期日军和英军在马来半岛发生的一次重大战役。战役从1941年12月8日打响,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泰国的宋卡和马来亚的哥打巴鲁强行登陆,以97式中型坦克和95式轻型坦克组成的机械化部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向南挺进700千米,一直打到新加坡。交战的结果,以英军帕西瓦尔中将率部投降而告终。

投入战斗的是,日军山下奉文上将指挥的第25集团军共11万人。担任突击任务的是第3战车集团(相当于坦克师的规模),辖4个战车团,坦克数量相当于诺门坎事件中坦克数量的一倍。而由帕西瓦尔中将指挥的英军兵力约9万人,但装甲车辆只有“布伦”装甲输送车一类,连97式中型坦克和95式轻型坦克也打不过,再加上英军指挥失当和士气低落,失败在所难免。

在对95式轻型坦克的评价上,参加马来半岛战役的日本战车兵认为:在和英国战车的对抗中“性能占优势,值得信赖”;“越野行驶能力很强”;经过保养维修,在行驶1 000千米以后,“一辆故障车也没有”,装备95式轻战车的战车第6团因此并命名为“维修保养之神”(整备之神样)。看来95式轻型坦克的机动性能和可靠性相当不错。

日本人写的战史中,对马来半岛“电击战”大吹特吹,称为堪与德军闪击波兰、闪击法比卢荷相媲美的“经典闪击战”,日军指挥官山下上将也被誉为“马来之虎”。顺便说一句,这个沾满东南亚人民鲜血的“猛将”──山下奉文上将,在七七卢沟桥事变时,在攻打南苑、廊坊、房山的战斗中,也充当了急先锋,并多次“讨伐”华北抗日根据地,对中国人民也欠下了血债。在二战结束后,山下奉文被菲律宾马尼拉军事法庭处以绞刑,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马来亚战役和同时的马来海战(英国海军著名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被击沉,宣告战列舰称霸海洋时代的结束),是二战中的著名战役。有机会时再详细加以介绍。

98式──95式的“提高版”

为了全面提高95式轻型坦克的性能,日本人于1938年又研制成功98式轻型坦克。该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7.2吨,乘员3人。在外观上它和95式轻型坦克已经有了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车高较低,车长缩短;车体每侧有6个较小直径的负重轮、3个托带轮;炮塔形状有较大变化,更接近于现代坦克。主动轮仍前置。内部布置上也有较大变化。

98式轻型坦克的主要武器为1门100式37毫米坦克炮,弹药基数106发。辅助武器为1挺7.7毫米重机枪,携弹3 160发。

动力装置为100式直列6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提高到130马力。1个主油箱容量为48升,2个副油箱容量各为40升。因发动机横向布置在车体后部,故万向联轴器沿左侧通过战斗室将动力传递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这种布置方式有利于降低车高,并缩短车长。变速箱为滑接齿套式,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装置仍为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但前4个负重轮和水平螺旋弹簧相连接,后2个负重轮则和倾斜螺旋弹簧相连接。最大速度达到了50千米/小时,机动性上比95式又有很大提高。

其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为16毫米,防护性上比95式有较大提高。但它的防护力仍然较弱,加上在二战中的总生产数仅有100辆左右,在战争中并未发挥多大作用。

95式和98式还有一些改进型,包括:二式轻型坦克、三式轻型坦克、四式轻型坦克和五式轻型坦克,它们的生产数量都很少。其中,三式轻型坦克换装为57毫米坦克炮;四式轻型坦克换装为97式中型坦克的炮塔和57毫米坦克炮。由于生产的数量很少,这些改进型轻型坦克很少在战争中使用,也谈不上发挥什么作用。

战斗全重 7400kg

车长 4.38m

车宽 2.07m

车高 2.28m

引擎 n.a.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8/26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50 km

乘员 3人

火力装备 37mm Type 98 L/37 ; 2x7.7mm Type 97 MG

弹药 37mm:119发 ; 7.7mm:2940发

装甲 6-12mm

爬坡度 30-40度

通过垂直墙高 0.60m

越壕宽 2.00m

涉水深 1.00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