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阳台 |
释义 | 武阳台 位于易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是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的遗址。燕下都营建年代,史载颇多,据《水经注》《易水篇》记:“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下都,擅武阳之名,......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故修建下都,馆之南垂,言昭王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 傅振伦先生认为,在昭王之前下都司已经创建,时间约在战国初期(公约前475年左右)。历经易王、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喜王,六王的经营时间百余年。燕下都形制特征: 燕下都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八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面积三十二平方里。城址分东西两城,东城是当时人们的活动中心,为宫殿区,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贵族墓葬区。西城的创建晚于东城,遗存较少,是为了东城的安全建的一座附城。燕王营建下都有其背景。正适燕王哙实行禅让制,一切均出于相邦子之。“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 子文不义,引起国内大乱,招致齐将五都之兵伐燕。这场内乱导致了燕国政治、经济的衰败,连弱小的中山国也趁火打劫。昭王即位,发愤图治,召贤纳士,营建下都。做为抵御南面的齐赵、中山侵扰的门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屏障。燕下都的黄金台、河道及武阳台基址: 燕昭王修建黄金台,自古传为佳话。燕下都东南有金台陈村,传说以燕昭王筑黄金台而得名。金台陈村旧有重修黄金台石碑,记载着明万历重修黄金台的事迹,村内有昭王庙,供奉燕昭王、乐毅、郭隗等人的塑像。《大清一统志》中说:燕昭王于易水东南筑黄金台宴天下士,后人慕其好贤之名亦筑台于此。李白有诗赞曰:“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区区后世人,尤爱黄金台。” 燕下都遗址有四条古河道。“运粮河”在城址中部,沟通南北易水;另一支向东折转向南,流出东城,注入城外护城河。城内这两条古河道分别将宫殿区与手工业作坊区,手工业作坊区与墓葬区隔开。还有一条古河道为东城东墙外的护城壕。这些河道当时在城市规划上起到了保护宫殿区和解决城市供水扑排水作用。古河道共四条以运粮河为主全长4700米。武阳台主体建筑由武阳台、望景台、老姆台等建筑基址组成,由南向北形成一条轴线。其中武阳台最大,高十一米,分上下两层,台东西最长处约一百四十米,南北最宽处约一百二十米,它相当于燕下都全城的制高点。燕下都出土文物及墓葬区: 1964年出土的战国铜俑,身高25.8厘米,重4.9公斤,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一件,前额上发分左右向后梳,头巾垂于脑后,身着右衽尖顶窄袖长袍,方领口,腰带两端有带钩连结,使我对战国时的发式、服装、带钩的配置有了清楚的认识。1965年武阳台出土的铁胄,为我国首次发现淬火钢器的掌握技术,其历史提旱了两个世纪。高陌出土的战国铜俑,为我国独一无二。其它如铭文铜戈,刻铭记重的金饰件,大型宫门铜铺首都是极为珍贵的瑰宝。燕下都出土的历史文物数万计,为研究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为实物资料。燕下都文物在中国科技史上为作用: 铁,在先秦文献中关于楚国为多。不少考古学者也认为南方铁器较北方先进,楚国在锻钢技术方面更为进步。燕下都44号基地出土的铁制兵器剑、矛戟镦,经过分析证明,燕国不但已掌握了锻钢铸技术及其工艺,而且其淬火铜器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是最早的,比欧洲的同类技术早一千多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