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枝江一中 |
释义 | § 学校简介 枝江一中创办于1965年,1981年被确认为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5年被评为宜昌市示范学校,1998年被命名为宜昌市名牌学校,1999年被枝江一中 评为湖北省示范学校。学校现址占地80余亩,有办公楼、图书馆、科教楼、教学楼、学生餐厅、学生宿舍等各类建筑物10余幢,建筑总面积22401平方米;建有田径场,拥有电视台、天文观测台、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学校现有在编人员190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5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宜昌市学科带头人5人。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班平64人。[1] § 学校荣誉 枝江一中 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枝江一中已经成为省市范围内颇有影响的重点中学。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绩,二次被评为“全国群体活动先进单位”,四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学校党组织被评为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会被评为湖北省“模范职工之家”,共青团被评为湖北省“红旗团委”。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遵规办学”的治校方略,恪守“人本、和谐、至善、日新”的校训,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审美、会健身、会创造的一代新人,向高校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学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被誉为“成人者的炼狱、成才者的摇篮”。 § 学校规模 现在的枝江一中,正在迁址重建。新校区占地319.2亩,建筑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总投资9000余万元。新校建成后,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希望其子女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愿望。未来的枝江一中,将向着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目标奋进。 § 历史沿革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从1965年8月创校至今,风雨兼程40年,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校之初遭挫折(1965—1978)、改革之中大发展(1979—1993)、激流勇进铸辉煌(1994—2005)。学校初创阶段,师生团结合作,艰苦建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但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揪“黑帮”,大串联,接着是“斗批改”,开门办学,教学秩序被打乱,校舍设备遭破坏,学校发展遇到极大挫折。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被定为县重点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学校进入大发展阶段。扩大了规模,新修了校舍,特别是实行“四制”改革以后,激活了内部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成绩斐然,高考蝉联冠军,体育连创佳绩,多次被评为地县“文明单位”,1993年接受市教育督导评估,学校被树为“宜昌市示范学校”、“名牌学校”,校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随后,枝江一中师生激流勇进,乘势而上,绘世纪蓝图,创辉煌业绩,朝着更高目标奋进。向管理要效益,向科研要质量,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素质教育硕果累累,“文明创建”成效显著。1999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并连续四届被评为全省“最佳文明单位”。跨世纪的十年,是辉煌的十年,是大展宏图的十年,而今,枝江一中在跻身荆楚名校行列之际,正按照全国千所示范高中的标准,高标准建设新校区,至2005年9月1日顺利实现39个教学班的搬迁开学工作。教学班级总数达60个,在校学生数达3804人。今日之一中人,正满怀凌云志,再创新辉煌。 1953年枝江县并入宜都县,1963年国务院决定枝江从宜都县分出,以长江为界,在江北,马家店新建枝江县城。当时全县30多万人,无一所高中。1964年枝江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城关镇杨家荡西岸征地13.7亩,兴建“湖北省枝江中学”。1965年7月,学校基本建设竣工,共修建平房10栋,总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当时计划办学规模6—8个班,在全县招收初、高中学生。8月13日由县文教局上报启用“湖北省枝江中学”新印模公函,8月15日“湖北省枝江中学”校印正式启用,枝江中学正式诞生。当年在全县招收初、高中生207人,各二个班,修业年限三年,初、高中均开设俄语课。根据1963年3月中央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一般由专区管理,也可以委托所在县市管理”。因此在1965年9月29日学校报送县文教局的报表上,明确标定学校为“全日制完全中学”、“专(市)重点”学校,直属宜昌专署文教局领导,委托枝江县文教局管理。 § 艰苦创业 枝江一中 枝江中学原定1965年9月1日正式开学,但由于教职工是从宜昌地区11所中学抽调和从大专院校毕业劳动一年后分配来的,当时教职工只有半数报到。由于新建教室还没有课桌凳,校园道路也未完全成形,9月2日到4日,高中部师生到董市、江口搬桌凳,初中部师生在校内挑土修路。9月6日学校正式开学上课。当时,学校教职工共19人,其中专任教师初中5人(女4人),高中7人(女3人),职员(包括党团干部)6人,工勤人员1人,另有学生自费支付的炊事员2人。 开学之初,师生热情高,劲头大,不久,因新学校环境差,规模小,设备简陋,建校任务大,连吃水用水都要由师生轮流肩挑,不少师生情绪波动。党支部和校行政从抓“活思想”入手,组织学习讨论,对师生进行革命的人生观教育,从而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学校一面抓建设,一面抓教学。开学之初,没有教学仪器,教师就自己动手做;教师没有到齐,已到的老师顶;没有专门工友打铃,教师就轮流打。当时,曹贤芳老师除代了高中两个班的代数、几何外,还兼带初中两个班的代数,作业改不完,杨唐敬老师就帮助改;物理老师陈沪源,深钻化学教材,以便随时代课;初中俄语课本不够,龚万玉老师就到外校去借,千方百计也要上好课,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体育组还组织了一次由龚尚绪、覃孟娇、赵定安、张兆玉、陈沪源、晏瑞藩、何才曙组成领导小组的小型田径运动赛。 由于全校教工来自16个不同单位,有些老师来自外省,方言重,学生来自24个不同的学校,开始师生很不适应。学校积极做师生的思想工作,加强沟通,增强了师生教好学好的信心。同时,学校团总支组织参观社教展览、访贫问苦等活动,使全校师生热情高涨,当年有63人写入团申请书(占全校适龄青年的70%),发展新团员17人。 枝江中学从初创到“文革”前的大半年,是艰苦创业的大半年,是师生团结奋斗,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文革受挫 枝江一中 1966年,枝江全县“四清”运动结束,转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煞尾,由于我校是新成立的单位,没有开展“四清”,县委决定向学校增派工作组,补搞“四清”运动。 3月底,“四清”工作组进校,组长为枝江县经委主任王国向,副组长是江学礼(原宜都二中党支部书记)。工作组组织教职工学焦裕禄,学中央有关“四清”和开展社教的文件,组织学生参观枝江县社教展览,学校教学工作仍然正常开展。 5月,传达中央的“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县成立“文革领导小组”,县长都中奇任组长,我校作为全县试点,“四清”工作组转为“文革领导小组”,增派县文教局干部傅高矩为副组长,成员有搬运站的工人张师傅、大学毕业在基层参加过一年社教的张兆玉老师。文革领导小组按照上级指示,发动群众破“四旧”,师生交出并集中焚烧古旧书籍字画,砸毁带有古典雕饰图案或带有迷信色彩的家什用品,同时,号召师生揭发领导和教师中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与“右派”,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随后,全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7月,全县部分中小学教师在县城集中学习(大部分住在我校),学习有关“文革”文件,揭批揪斗干部和教师中的“黑帮”、“牛鬼蛇神”,历时56天。我校晏瑞藩、王毓山、郑桂敏、王道伦、陈沪源、龚尚绪等老师先后遭揪斗,极大地挫伤了老师们的革命积极性,使他们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对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进行了肯定,并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红卫兵。之后,我校在“文革领导小组”组织下,开始成立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组织。9月初,学校招收初一、高一各两个班的新生,全校共有8个教学班。不久,学校政治、历史等课先后停开,红卫兵揪斗县委书记朱声沛,揪斗学校副校长龚尚绪,校党支部书记南下干部李发祥靠边站,后来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教导主任周建平因原是远安一中校长,也被远安的学生抓到远安批斗。 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组织外地革命师生来京参观革命运动的通知》,9月底,校文革领导小组选派学生代表孙复华等到北京接受中央领导人的检阅。10月,全县各中小学均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学校党团工会组织活动停止,其职能由新成立的“文革领导小组”和“红卫兵”群众组织取代。随后,我校红卫兵开始到外地串联,停课“闹革命”,直到1967年4月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批示,校外出串联的师生才陆续返回学校。枝江一中 1967年7月,武汉发生“七二0”事件,“中央文革”明确表态,支持“钢工总”和“钢二司”,钢派组织占了上风。学校各红卫兵组织联合组成“枝中红旗”,领头付华荣,镇压“保皇派”,大搞“文攻武卫”,揪斗毒打“站错了队”的教师和学生。我校被毒打的教师有4人,学生被打的有杨志强、石寄芳等20多人。少数学生还介入社会派性斗争,冲击公检法机关,大肆清查所谓的“黑材料”,撕毁文件。学校校舍、教学设备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20多间教室宿舍的门窗被砸,桌凳毁坏,铺板被砸、被烧,据当时统计,损失达5450元,学校无法“复课闹革命”。 1968年元月,枝江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学生、“枝中红旗”头头付华荣任县革委会副主任。根据上级精神,2月,县人武部派以干事刘道富为领队,几名现役军人组成“军宣队”,来我校实行军事管制,开展军训,支持左派,复课闹革命。但这时造反派内部发生权利之争,“工学总部”和“枝联总”严重对立,双方大搞“打砸抢”,5月3日,我校“枝中红旗”参与社会造反派冲砸县革委会和人武部,抢走部分枪支弹药。当时我校造反派还自制炸药,在学校四处摆放,副校长龚尚绪和附近一放牛的农民被炸伤,搞得人人自危,不敢“复课闹革命”。6月6日, “枝中红旗”卷入“枝联总”与“工学总部”武斗其中,同年8月,学校成立校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张永金,副组长徐书琴,组织一部分老师在校“斗批改”,一部分教师到勤丰大队劳动。9月学校划归城关镇管辖,改校名为“枝江县城关中学”,只在城关地区招生。有初中班4个,学生217人。 1969年林彪反党集团被揭露,随后是清理阶级队伍,落实中央“一三一”指示,揭发与林彪反党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军宣队在我校教职工中开展“三忠于”活动、斗私批修,发动群众,对面上的“阶级敌人”进行揭发批斗。我校教师陈沪源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被遣送到七星台石套子监督劳动改造,其爱人张兆玉老师也受到牵连,划为“五类分子”家属,调到偏僻的孙港中学任教。直到1979年,陈沪源老师平反昭雪,1982年落实政策,补发工资4200元。德高望重的名师,就这样被整被斗达十年。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是一场灾难。校园环境遭破坏,教学设备被毁坏,教学骨干遭批斗,领导机构陷瘫痪,教师有生不能教,学生有书不能学,学校真是名存实亡。 § 开门办学 枝江一中 从1967年3月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指示,直到1970年工宣队进校才算开始复课。当时学校贯彻毛主席的“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 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五七指示”,将原学制“三三制”改为“二二制”招生由原来的考试择优录取改为由公社大队推荐与学校选拨相结合录取,多年来的年级、班制也改为连排军事式的建制。学校“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坚持“天天读(毛著)”的制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搞“开门办学”,走“五七道路”。学校只开设政语、数学、工基、农基和军体等课程,政语课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两报一刊”文章,军体课主要是进行“要准备打仗”的教育,各连排都下发了枪支,经常搞紧急集合,“长途拉练”等活动。1972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在城关镇计划大队建农场25亩,师生在农场劳动会战,平整土地,开通沟渠,学农务农成了学生的主要课堂。另外,学校还在全县招收了一个机电班和一个红医班,学员100多人,请兼职教师讲课,学习一年,社来社去,学员结业回乡后大多当上了大队的技术员和赤脚医生。 1972年秋至1973年夏,教育形势出现了转机。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批示,学校开始批判“读书无用论”和无政府主义,恢复了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强调文化课的教学,学习气氛日渐浓厚。1973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和《一封小学生的信和日记摘枝江一中 抄》,江青一伙对“白卷英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造反精神大加鼓吹,学校据此也批判起“师道尊严”,开始实行“开卷考试”。1974年又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接着又参与全国性的批林批孔运动。学校重新提出要“坚持开门办学的正确方向”,刚刚恢复的正常教学秩序又被打乱。此后又是“评法批儒”,文化课教学一再受到冲击、淡化。1975年开展“教育学大寨”运动,“开门办学”的门越开越大,纯体力劳动量增加,师生经常下乡到三长公社先锋大队支农,还到大修厂、棉纺厂等厂挂钩劳动,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贯彻“全教会”精神,执行部颁全日制教学计划,学校教学工作才全面步入正轨。1978年底“文革”后学校首批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4人上省线。 从1965年建校创业到1978年9月步入教学正轨的十三年间,学校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有欢欣,更多悲叹。在极端困难的特殊条件下,老师们挺过来了,意志更加坚强,学生也“经了风雨,见了世面”。建校创业,筚路蓝缕,风雨历程,让枝江中学人变得更为理智、成熟。 § 充实提高 枝江一中 1979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一年,秋季,学校定为县重点中学,面向江北8个社镇招生.县文教局从全县各中学抽调多名优秀教师充实学校教师队伍,他们是滕永义、曹贤芳、胡思敏、彭广新、杜石桥,董明科,黎泽新、王作法,余学新、董传喜等,再加上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人员滕永标、张郊、黄昌恒、谭志元、陈沪源、廖明清等,学校一次性增加了25名教职工,全校专任教师达到48人,学生达到978人。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各3个班,共481人,高一有6个班,高二有4个班共497人。鲍金祥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淡功尊任副书记、尤先富任副校长、张建忠任教导主任,谭志元任副主任,王洪仁任总务主任,马国荣任校团委书记。 规模扩大,学校先后制定了工作岗位责任制、教学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奖惩制度等,在学生中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整顿教学秩序,加强制度管理,同时加大教研力度,广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备、讲、批、辅、考等常规工作得到了加强。 1980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指出,“一九八0年,我们要努力提高科学教育文化水平”,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县文教局决定“继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首先办好一批重点学校”,“首先是把县中办好”(枝革文教字[1980]第5号文件)。学校抓住机遇,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以“三好”为目标,大力改进学校工作,努力以提高教学质量来促进学校发展。学校按照中小学条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统编教材组织教学工作,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理想以及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方面下功夫,初中部开展航模制作,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培养了一大批有特长的人。80届毕业生、著名影视演员史可(原名史小妹)就是代表。 1980年5月,接省招办通知实行高考预选,学校认真组织高二复习备考,推行“齐心、下力、得法”六字经验,组织毕业年级师生学习“双纲”(教学大纲和“考纲”),严格要求,严格训练。7月,应届毕业生237人参加高考,71人升入大中专院校。 § 扩建校舍 枝江一中 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枝江中学校舍扩建刻不容缓。开创之初,学校原本规模较小,“文革”十年,校舍破损,三栋师生宿舍和一栋教室(约1400平方米)墙身裂口倾斜,经地县教育、财政部门检查定为特级危房。伴随学生人数日渐增多,社会人士让孩子上重点中学的要求更加迫切,加上美国、日本、荷兰等外国朋友经常往来与枝江毗连的湖北省化肥厂,学校校园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国际影响,1979年9月25日,枝江县革命委员会向省革命委员会请示,拟将枝江中学改为枝江一中,学校规模定为三十个教学班,容纳1200名住宿生,计划总建筑面积为8795平方米,需要兴建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师生食堂、教职工宿舍等、计划总建筑面积为8795平方米,需要上级解决经费701640元。但枝江县革委会的这一请示报告呈上后,省革委会没有及时批复。1980年元月13日,枝江县革命委员会再次向省革委会呈上“关于兴建枝江县第一高级中学的请示报告”,是年,枝江县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将我校扩建校舍工程列入1980年计划,投资30万元,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1982年5月,东西教学楼工程和学生宿舍楼破土动工,1983年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相继竣工,投入使用。至此,学校计有三层的教学楼二幢,教室24间,五层的教工宿舍楼一幢,单元房30套。师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1980年,教育部作出《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1981年春,我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为了加强领导力量,原县教研室主任朱政文同志调任校长,鲍金祥同志任党支部书记。高中面向全县招生,学制改为三年。正式教职工86人,其中男57人,女29人,党员21人,团员8人,执教人员73人。学生初一(257人)、初二(224人)、初三(209人)各4个班,高一4个班188人,高二2个班86人,高三3个班147人,合计学生1111人(其中住宿生男180人,女125人)。学校的规模扩大了,力量加强了,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首次在江北8社镇招生的90名高中毕业生1981年7月参加高考,26人上省线。语文均分、高分率在全宜昌地区名列第一。 § 职工调资 枝江一中 1980年7月18日,枝江县文教局根据国发[79]251号文件精神,下达全民单位职工调资升级的通知。我校接到通知后,制定了《调资工作初步方案》,组织教职工学习中央有关文件,认识调资的意义,执行“按劳分配”,“克服平均主义”的政策。这次调整工资,涉及到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人人关心。多年以来,职工的工资标准是按学历、职务、工龄定级,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这一次要“按劳分配”,打破“大锅饭”,真是一场思想“革命”。 学校调资工作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学习中央文件,武装骨干,层层发动。第二步是自我总结,群众评议,制定考评纪律和考评细则,民主选举考评委员会考评。考评委员会由鲍金祥、尤先富、王洪仁、晏瑞藩、张远鹏、李天义和淡功尊组成。考评纪律不批条子、,不搞小动作。考评坚持“四看”:劳动态度看实干,技术高低看贡献,贡献大小看绩效,全面考核看一贯。在同等条件下,讲“四优先”:工龄长的优先、工资低的优先、升级时间长的优先、计划生育好的优先。第三步是张榜公布,三榜定案。第一榜是基础,采取筛选的方法,公布征求意见;第二榜是微调,通过比较,把群众争议较大的或上或下;第三榜交上级机关复审。第四步是总结反馈。这次调资,学校57名教职工,24名教职工升级增资,占全校教职工的40%。由于坚持了公平、公正、公开,教师心服口服,并从中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日后深化教育领域里的各项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 春潮涌动 枝江一中 1981年秋,学校开始使用全国通用的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抓纲务本”,把学校中心工作转移到教学上来。学校着手全面改革管理体制,试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朱政文同志主抓行政和教学,工作雷厉风行,以身作则,敢抓敢管,学校的教学局面迅速改观。1982年,学校广泛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教育活动,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中心内容,深入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作为重点中学,“既要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学生,又要为社会培养优秀后备力量”,要“模范地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教育部《决定》语)。学校决定深化改革,努力把我校办成全地区、全省乃至全国的第一流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重点中学。 1983年2月,学校行政会议审议通过了朱政文同志所作的《枝江中学关于改革的初步设想》的报告。改革设想要点如下: 1.改革现有的领导体制,在学校领导干部仍是任命制度的情况下,将实行党支部统一领导下的三线分工负责制,即分政治思想工作战线、教学工作战线和总务处,以增强民主、加强责任,促进决断,提高效率。 政治思想工作战线由学校党支部、团委会、教工会三方面的负责人组成,吸收各班主任和学生会主要干部参加。党支部书记是这个战线的负责人,团委书记和教工会主席是助手,其主要责任是系统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 教学工作战线由校长、教导主任主持工作,吸收教研组长和业务骨干为成员,其主要责任是遵循教育方针,面向培养目标,顺应教育规律,保证国家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学业务的指令、意见的具体执行。有权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等第,有权主持校内各教研、科技活动等。 枝江一中 总务战线由分管总务的校长和总务主任主持工作,学校会计为助手,其主要责任是执行上级规定的财务经费制度,保证教学、生活的后勤供应和学校建设的日益合理的发展,有掌握使用学校里经济、财物收支权等。 上述三条战线是平行单位,不隶属、无主从,均由党支部和校长领导,其工作对校党支部和校长负责。 2.后勤战线普遍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后勤战线含印刷厂、小卖部、教工食堂、学生食堂、校办农场、水电实物保管室等六个单位,从83年3月1日起普遍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3.教学战线实行量质结合岗位责任制 教学战线实行“三定、两考”量质结合。岗位责任制,即实行定人、定量、定指标,实行教学成绩考试、出勤考核,试行基本工资加浮动奖的分配方法,试行“六率”“两面”衡量班级的考评指标(“六率”:品行及格率、体育卫生百分率、出勤率、优干率、优生率、主要学科及格率)。 枝江一中 4.领导及其教学后勤人员实行群众评奖制 领导干部及其图书管理员、实验员、校医、教导处工作人员,根据职、权、责及其实际效果,由职代会期末评论分别给予甲、乙、丙三等奖,其中如有严重失职、严重过错,不给奖励,直到罢免。 另设多种奖励,如优胜班级奖、教学优胜奖、教学集体优胜奖、出勤奖和全勤奖,提取30%助学金为奖学金等。 这个改革设想,把经济领域的改革大胆地引进教育领域,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在全省率先打破了多年以来的“大锅饭”。这个改革设想,从1983年3月开始在校试行,一直延用到1989年的“四制改革”,在县内外、省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成立“教代会” 枝江一中 1983年5月,县教育局工会领导来校指导工会工作,“教代会”制度被提到学校议事日程。通过学习贯彻《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明确了“教代会”的性质、职权、任务、原则,在县文教局工会的指导下,学校开始筹建“教代会”。由各教研组、校办工厂、农场以及后勤等共9个单位按条件选出首届教代会代表22名。其中教职工代表占代表总数的77.3%,行政领导占22.7%;教学人员占60%,非教学人员占40%;青年代表占13.6%,女代表占13.6%,非党群众代表占50%,代表比例合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983年6月8日,枝江中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全体代表经过讨论和协商,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教代会主席团,由党政工团教师代表7人组成,他们是鲍金祥、朱政文、淡功尊、任德新、朱光章、毛大锐、廖达凤(女)。 在第一届一次教代会上,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教工会主席淡功尊同志就教代会诞生的意义、性质、任务作了重要讲话,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校长朱政文同志作了学校工作报告,学校党支部委员、副校长鲜文清同志就1983年经费预算和1982年经费决算情况作了报告,会计陈廷文同志作了关于工会费用近两年收支情况的报告。县教育局和局教育工会干部以及马家店镇小学工会代表列席会议并发言。6月15日,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第一届一次会议决议》,通过了《枝江中学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草案)》,大会闭幕。 枝江一中 教代会制度实施,维护了教职工管理学校的民主权利,激发了教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群众工作积极性,也为日后学校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 1983年8月25日,枝江县教育局发文,根据县政府枝政发[1983]43号文件,“县人民政府办公会议纪要”,决定将枝江中学改为“湖北省枝江县第一中学”,启用新校印。1984年4月4日,中共枝江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枝办 [1984]28号),枝江县第一中学为“县直二级单位”。1984年10月8日,中共枝江县教育局委员会批复,建立枝江一中党支部,支委会由五人组成,李绪德任书记,朱政文任副书记,淡功尊、黄会友、鲜文清为委员。这一年,学校制定“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校风,“严肃、严格、严谨”的教风,“主动、求实、刻苦、创新”的学风,并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7月,面向全县招收的首届毕业生180人参加高考,93人上省线,146人被大中专院校录取。 § 整顿党风 枝江一中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部署,我校党支部从1985年6月10日开始,进行为期半年的整党运动。党支部共有党员28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临时关系党员2名,全部参加了这次整党运动。整党共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6月10日到7月24日,为学习阶段。整个学习阶段有制度,有安排,有纪律,有学习材料、有个人笔记、有会议记录、有考勤记载。通过学习,重点解决了整党与本单位、本人无大关系的思想、认识问题,加深了对新的不正之风的表现、实质、危害的认识,对彻底否定 “文革”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派性的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第二阶段是对照检查。根据县委整党办公室的意见,校党支部从8月20日转入第二阶段,即“对照检查”阶段。这一阶段,时跨暑假,学校初中部合并到马店镇一中,调出20多名教师,其中党员9名,调进11名教职工,其中党员1名。秋季学校成为单设高中,校名改为“枝江县第一高级中学”)。全校20名党员参加“对照检查”,态度积极,严肃认真。副书记朱政文同志因公出差到西安,离校之前,将个人对照检查认真写好誊正上交由支委代他在全体党员会上,出差回来后,支部向他转达党员的评议后,他又在党员会上作了补充检查。党支部也就滥发奖金等问题作出深刻检查。 第三阶段是制定整改方案。11月份,党支部扣住“对照检查”中检查出来的问题,联系本支部和本单位的实际,制定支部和个人的“整改方案”。 枝江一中 第四阶段党员登记。从12月5日开始,整党进入“党员登记”阶段。经过检查、整改、评议,20名党员全部通过党员重新登记。12月25日至31日,支部完成整党总结。 半年的整党学习和集中整收,广大党员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党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党组织在学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整党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1985年,是我校在宜昌地区崭露头角的一年,7月,224人参加高考,168人上省线,上线率为68.6%,224人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升学率100%,其中杜三林被清华大学录取,田中俊免试被华中工学院录取,高考成绩在宜昌地区首次名列第一。同年,学校体育达标合格率达97%,在宜昌地区名列前茅,经验在中央人民广播报。 § 不断探索 枝江一中 从1984年春学校仿农业的承包责任制把“包”字引进学校。到1987年,学校教育改革初见成效。 几年来,学校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更新观念,向内使劲,在宏观领域寻求改革之路,应用系统论中“组合质变”原理,调整、理顺学校内部关系:上层形成党支部、校行政、校工会三位一体的中枢,中层增设政教处,完善教务处、总务处和校团委,实行“三处一委”分工合作制;基层按“双线”管理,教师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学生实行班主任领导下的科任教师负责制,总务后勤建立班组岗位责任制,同时辅以教育教学骨干组成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小组”,发挥其参谋、评价、监督职能;二是试行目标管理,增强合力。三是强化科研兴校。1200多名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向内使劲,发挥整体功能,教学改革在客观和开放系统中健康发展,学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绩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做法,得到了省地县教委的重视,政治课教学列入全省十二所改革试点之一,高考成绩,三年连上三级台阶,位居宜昌地区各县一中前茅;群体活动及体育锻炼达标率连续四年保住了全省的桂冠地位;勤工俭学,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多次受到地县教委、财政、审计部门的肯定与奖励;一度落后的理化生设备和教学,于1986年跻身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的合格行列;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也初绽春色,每年举办一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报告会,到1987年学校已成功举办了六次,6本论文集中,有50多篇被省地学会年会采用,不少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1986年教师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科研获奖论文,占宜昌地区获奖总数的四分之一;学校三次参与全国性教育研讨会,在中英普通教育评估、视导研讨会交流,得到英国皇家督学的首肯。 改革促发展,改革增效益。近两年来,全校61名教学人员,出色完成了需要72人才能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其中有7名同志分别评为省地县先进个人或劳动模范,21名教师和领导成为省地教育学会会员,其中13名分别被推荐当选为省、地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和理事长。 § 首次职评 枝江一中 1987年6月,国家教委和省地县教育行政部门下达了评定中学教师职称的通知。6月18日,经县教委批准,我校成立了“职改评审小组。”成员有朱政文、李绪德、吴德昶、张昌祥、蒋长金、张兆玉、唐孟辉、毛大锐、颜复俊等九位同志,朱政文同志任评审小组组长,李绪德、吴德昶二同志任副组长。我校作为“职改”试点单位,在地、县“职改办”的具体指导下,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宣传动员,个人申报直至评议、评审全过程。 “职改”工作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宣传动员,晓之以理。学习职改有关文件,充分认识职改的意义,明确职改工作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重大步骤,是充分调动、发挥知识分子智慧才能的重大举措,广大教职工端正了参评的态度。第二步是个人申报,依之有据。81位参评者先按县职改办拟订的任职资格考核标准(简称200分),逐项自评,打分定级,然后开展民意测验性的他评活动,根据政治思想表现、文化业务知识、教育教学教研能力、教育教学实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五个方面,个人总结,组内评议,最后是对近三年内的出勤率、工作量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加以考核,为每个参评者逐项评分并定出等级。第三步是坚持标准,公正评审。评审由两个阶段完成,先是学科评议,后是综合评审。根据文件规定,我校按照业务素质强,政治素质好,中青年教师不少于三分之一,领导干部不多于三分之一的要求和原则,由群众无记名投票选举,报请县教委批准,选举产生了语文,数学,理化生和政外史地体等四个学科评议组,成立了九人组成的综合评审组。在评审过程中,重表现,但不唯表现;重绩效,但不唯绩效,对行政管理干部、教辅人员、后勤人员,一碗水端平,一看年资,二看表现,三看绩效与贡献。 我校的首次职评工作精心谨慎,公正客观,试评时,横比,纵比,坚持标准,突出业绩;写评语,搞鉴定,字斟句酌,实事求是。职评工作到1987年8月份结束。本校在册教职工104名,参评对象81名。首次评定职称,我校评出了湖北省首批高级教师26人,中学一级教师33人,中学二级教师22人。1989年9月我校陈沪源,晏瑞藩,唐孟辉,李植汉四位老师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 § 四制改革 枝江一中 在全国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为增添教学活力,1989年我校在全省教育界率先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实行“四制”改革,首先是把竞争机制引入人事制度的改革之中,实行民主选举校。基本做法是:一是民主评议,先由原任校长朱政文在教代会上作述职报告,然后组织教职工对其德、劳、勤、绩诸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是公布校长任职条件;三是民主推荐;四是资格审查。对民主推荐出的校长候选人,县教委、县委组织部进行资格审查,并报经县委同意,确定正式候选人;五是选举,召开教职工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结果,原任校长朱政文以98%的选票当选。 民主选举产生校长后,学校制定并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校长具有学校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校长对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全方位改革,保证办学方向和培养“四有”新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思想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和行政管理,对改善办学条件和学校的经济、福利待遇等方面负有全面责任。校长渎职,经教代会通过,报上级罢免,校长违纪,接受纪检和监察部门查处,校长工作无特色,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无权享受奖金,如因失职造成重大失误,扣发部分或全部职务工资,除此之外,还对校长三年的任期目标作了详尽的规定。 然后是进行双向选择,实行教师聘任制。先由校长提名并报经上级批准组成学校行政领导班子,然后由校长聘任中层干部和教职员。其基本做法是:一是公布聘任条件和原则,二是个人申请,三是在应聘人员内由校长提名并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任命中层干部;四是由校长下达各处室和年枝江一中 级组人员编制名额,五是各处室年级组负责人按编制数在应聘人员内举荐本单位的聘任名单,六是确定受聘人选,七是校长颁发聘书,并签定聘任合同。聘任中,全校141名教职工,除三名在外学习,一名拒聘,六名落聘外,受聘131名。 实行聘任制后,聘者和被聘者双方有解聘和辞聘的权利。对于落聘者,学校安排做其它工作,也鼓励其另找单位;对于拒聘者,按编外人员处理,三个月内付给其原基本工资的70%,三个月后付给其原基本工资的50%。 实行聘任制后,学校按照工作不同性质划分为15个种类,分别对不同的工作种类制订了岗位责任。一是根据各工种任务和性质,以职定责、定权、定目标,做到岗位明确,职责分明,实行以综合考评定惩罚,奖惩分明。二是严格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为考勤、考绩、考德、考能,以考绩为重点。考核一月一次,学期结束综合考核。三是建立考核依据,如请假登记、出勤登记、教案登记、考绩登记、授课登记和校务日志、教务日志、行政值周日志等。四是明确奖惩标准,学校从每人每月工资中扣除5%留存,学期考评验收完成岗位责任制规定的任务者,如数照发,对成绩显著者,用校长基金给予奖励;对未完成岗位责任制规定的任务者,扣除预留工资。 枝江一中 实行结构工资制,,把工作绩效与经济利益挂钩,多劳多得、优劳多得,更是影响巨大。学校的基本做法是:一是确定实行结构工资的原则。即贯彻多劳多得原则,“优质优获”,维护职称评定的权威性,“治懒不治老”,在承认职责有别,风险有异的前提下,适当注意平衡;用于结构工资的补充部分,不得超过学校合法创收的60%。二是确定结构工资的内容和标准。学校根据上述原则,确定结构工资的内容为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教龄津贴、授课工资、教案工资和职务工资六部分。 实行以“四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全方位改革后,学校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中层机构运行机制有了显著变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部门主动安排工作,自觉研究问题,运行机制畅达,组织周密;二是教职工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过去有些教师感到代课任务重,有怨言,如今,教师减少了7人,但无一人叫苦,工作效率普遍提高。校办工厂的广大职工团结奋战,当年为学校合法创收7万元。三是激发了广大教职工投身改革的积极性。过去,不少教师只按常规教学,对教学改革过问不多,如今,人人关心改革,个个抓工作的突破。到4月中旬,全校举行了27次公开、观摩课,开展21次教研活动。此外,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阅读、文艺、科技和“培优补差”等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制”改革,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拥护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在教改总结材料上批示,肯定“四制改革好”。《教育管理》杂志1992年第2期刊登了朱政文校长写的《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添办事活力》的经验文章。《湖北人事》杂志1997年第6期也刊登了枝江市人事局调研组的文章《改革人事制度,增添办学活力》,较全面地介绍了枝江一中从1989年起在全省教育界率先实行“四制”改革的作法和经验。几年来,学校接待了省内外100多所学校或单位的领导、教师上千人次的来访。 § 反对动乱 枝江一中 早在1986年的12月,合肥、上海、武汉、北京等地部分大学的少数大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的消息陆续地通过各种渠道传到我校师生员工之中,12月22日晚,高三年级组召开班主任会,要求各班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负责人答记者问的口径,分班向学生进行教育。30日晚,学校发表广播讲话,第一次公开向师生宣讲“反对动乱”。1987年元旦以后,学校党支部又根据教委的意见,召集班主任会议,作了传达部署。师生员工从珍惜安定团结的局面出发,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表明自己的观点,反对动乱。学校因势利导,让广大师生意识到思想文化战线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危害,认识到教育工作者责任的重大。许多班主任和教师思想敏锐,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视改革,正视自身,借此动力,促进了班级工作和学风建设。 1989年4月下旬,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悼念胡耀邦同志的逝世。然而,悼念活动期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极少数人借机制造谣言,指名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冲击政府机关,还发生了一些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的严重事件,个别城市出现了动乱。4月27日晚,学校就此问题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到会教师一致认为,学生提出的反腐败、推进民主是好的,但用这种“闹事”的形式不可取,一定要珍惜安定团结的局面,不能再回枝江一中 到“文化大革命”的那个年代。4月28日下午全校师生又开了大会,学习了《人民日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朱政文校长就此问题也给同学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北京风波”牵动着我校师生的心。5月3日晚,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朱校长就“旗帜鲜明,反对动乱”的问题作了讲话,5月中旬,北京部分学生在天安门前静坐绝食请愿,我校学生会组织学生干部讨论“学潮”,老师们作了正确的舆论引导,坚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全校工作、学习、生活秩序井然。6月3日到6月5日,天安门广场发生反革命暴乱事件,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对北京部分地区实行戒严,6月6日,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由朱政文校长宣讲《党中央国务院告全党全国人民书》和李鹏同志在党政军干部会议上的讲话。6月8日,朱校长又召集高一和高二的12位班主任会议,研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全校师生坚决拥护党中央对北京的反革命暴乱实行断然措施和果断行为,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之心和很高的政治觉悟。6月14日,一、二年级各班班主任又组织学习了《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北京反革命暴乱真相》等文章,使广大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了形势,坚定了立场,明辨了是非,从而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解放军。6月下旬,党中央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撤销了赵紫阳总书记、军委第一副主席等职务,选举了原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我校师生坚决拥护党中央这一英明决策,反对动乱,制止暴乱取得彻底胜利。“八九风波”中,我校无一人参与动乱活动,师生也经受了一次严峻的政治考验。 § 开展“扫黄” 枝江一中 从1989年底到1990年,我校党支部引导全校师生认真反思北京政治风波的教训,学习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上级有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制“和平演变”斗争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扫黄”斗争,净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教育改革的稳步进行。 我校一直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仍然存在,少数学生仍然缺乏科学的健康的文明人生活方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常常丧失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影响的能力。 党支部在全面分析校情的基础上,站在反腐蚀、反渗透、反演变的高度,把清除文化垃圾、净化育人环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摆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抓实抓紧,一抓到底。学校征得上级同意,恢复了政教处,充实了校团委、学生会的力量,调整了年级组长、班主任和辅导员人选,重新配备了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师,在教职工队伍中,确立了以党小组为中枢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 李瑞环同志在南方四省“扫黄”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在全国开展“扫黄”斗争大好形势鼓舞下,我校从实际出发,发动学生开展“诉黄苦”的活动。有学生联系自己读过黄色书刊、看过黄色录相的事实,批判黄色毒物对学生身心的腐蚀影响。学校通过班团组织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和墙报,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学校把“扫黄”与“治理”、“占领”紧密结合,堵黄源,肃黄毒,师生自觉摒弃文化糟粕,净化校园和自己心灵。学校在师生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大力开展读好书、唱好歌、贴好画、讲好故事的群众性活动,校园出现活泼局面。 § 开展“社教” 枝江一中 从1991年11月到1992年3月,我校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1991年11月24日,学校召开总支委员、支部书记、支委会议,由总支书记朱政文同志传达贯彻枝江县宣教战绩和县教委在我校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试点工作的精神,动员武装骨干,明确指导思想,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决定分五阶段进行:(一)工作准备阶段;(二)动员学习阶段;(三)自查整改阶段;(四)建章建制阶段;(五)总结验收阶段。 11月25日晚,总支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贯彻总支会议精神和我校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实施方案,既是武装骨干,也是一个“打招呼”的会议。 11月29日下午,学校召开校务委员会议,进一步贯彻“社教”实施方案的内容和要求,成立“社教”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全体校务委员做到“社教、教学两不误”,“思想、工作双丰收”。 12月6日,学校召开行政会议对“社教”与教学可能出现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研究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 12月9日晚,学校召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大会,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参加,由党总支书记作动员报告,他在报告中主要讲了开展“社教”枝江一中 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强调要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八中全会精神和江总书记“七一”讲话为指针,坚持“立足教育、提高认识、自我整改、注重实效”的方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着重抓好“双基”教育、宗旨教育、改革开放的形势和政策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现实国情教育、师德规范教育、民主法制和党风党纪教育,着重解决好社会主义信念问题。 12月13日晚,全校教职工学习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由龚自波、彭广新、代红梅、熊光发、毛大锐、张兆柏、陈耀文七位教师作典型发言。 12月15日,由朱校长主持召开“社教”领导小组会议,对下段的“社教”活动作了安排。12月16日全校教职工集中学习《论“三个时间差”——谈社会主义》。12月19日听取“社教”报告《维护人权,捍卫主权》。12月20日由徐胜老师讲辅导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挫败“和平演变”阴谋》,朱校长提出要求。 枝江一中 此后几天,主要是学习中央文件,学习《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史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等材料。 12月27日,全校教职工大会,典型发言,发言的有谢辉志、魏占锋、唐孟辉、王作法、陈玲琳5位老师。 1992年元月5日,学校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贯彻县委“社教”领导小组关于二级单位开展“社教”方案,以及关于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问题,强调“社教”的政策是“三为主”(思想教育、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两不整”(不整干部、不整群众),“两不变”(改革开放的方针不变、党的政策不变)。 1992年元月6日,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由朱政文校长作第一段小结和转入第二段的动员。元月10日召开校务委员会议,分析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元月13日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分析总结我校开展“社教”的情况,县教委李绪德主任就“社教”工作提出要求。 元月15日,“社教”领导小组成立财务清理专班,财务清理小组由8人组成。组长覃立贵,副组长黄大培,工会代表张伦武、刘光明,成员李世康、张兆柏、熊光发、王应奎。 元月15日,学校“社教”工作转入“自查整改”阶段,元月24日、25日全天学习,集中进行自我整改。县委宣传部马雪松部长和教委工作组同志参加,孙发斌、覃立贵、何敬华、刘光明、周世忠、董云、晏瑞藩7位老师作自查典型发言,会上马部长肯定了我校“社教”工作,认为“发展是健康的,收效是显著的”。 枝江一中 1992年春季开学后,“社教”活动继续深入。2月21日至2月28日,各党支部各年级组召开民主生活会,通过揭、摆、查自我警醒,在全校大会上作典型发言的有朱政文、晏瑞藩、李光柱、彭广新。3月1日以后,围绕“信念、宗旨、廉洁、公正、务实”五个方面,发动群众广泛“揭、摆、查”。根据县委副书记周登品同志的指示:自查自改从宽、揭发出来从严、边查边犯从重,学校对教职工揭查出来的问题,一个个梳辫子,分清情况,以思想教育为主。 3月13日,“社教”活动进入自查整改阶段,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的有杨启嵩、袁家德、鲜文清、朱政文。3月19日,学校传达县委“社教”领导小组关于当前社教的意见,县领导小组充分肯定了我校的“社教”工作。3月20日召开行政会议,学校“社教”工作进行总结,转入建章建制阶段。 学校的“社教”工作,准备充分,安排周密,目标明确,步骤明晰,收效显著,初步解决了信念、宗旨问题,解决了教书和育人长期不能结合等问题。我校教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 督导评估 枝江一中 1993年春,国家教委制定了《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2月11日,枝江县教委印发了《枝江县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自4月县督导室召开学校督导评估工作会议以后,我校即着手自评的准备工作。7月下旬,按宜昌市教委关于对我校进行督导评估正式通知精神,成立了以副校长晏瑞藩为组长的十人工作小组,于8月份正式投入自查自评工作。我校对照《方案》各条款,按照《枝江县中小学督导评估程序》从53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自评,总分92.72分。参与自评的有党政工团的领导干部和教师、职工、学生代表以及社会人士等。9月25日写出了详细的自评报告,申请复评。 1993的11月28日至12月3日,宜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专兼职督学及市教研室语文、数学、化学、外语四科教研员共21人组成督导评估组,在主任李涌国、副主任杨启辉、赵厚传的带领下,对我校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组进校后,参加了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听取了朱政文校长关于学校自评工作的汇报,副校长晏瑞藩关于学校办学水平的自评报告,察看了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督导评估组的成员共听了64位教师教授的98节课,被听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3.1%,查阅资料97卷857份,教案8本,学生作业9本,召开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6次,分别与5名学校领导成员、6名教师、32名学生进行了座谈,并对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教职工家庭个别访问达91人次,还参加了几个班的“枝江一中精神大讨论”主题班会,观看了师生的文娱汇报演出。在此基础上,督导评估组分成办学目标、队伍建设、管理工作、办学条件、办学效益五个指标小组,对督导调查材料进行认真整理、采取定性、定量分析的办法,按照C级指标逐项检测,最后对我校进行综合评分。 12月14日,宜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赴枝江一中督导评估组写出了评估报告,评估组认为:枝江一中办学思想端正,教育目标明确,贯彻方针全面,有一个坚强有力,作风过硬,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忠于职守,勤学肯干,奋发向上,执着追求的教师队伍;后勤人员兢兢业业,坚持服务育人;学校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环境良好,管理科学,作风严谨,求真务实。办学成效显著,在目标实施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鉴枝江一中 定,并为今后达到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认真测评,合成评估总分为93.5分,其中办学目标得分为95.4分。经综合评议,评估组认定枝江一中达到了宜昌市示范性学校等级标准,(见宜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印发的宜府督字[1994]6号文件《关于枝江县一中的督导评估报告》),我校被树立为“宜昌市示范学校”。 在评估期间,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省教委副主任袁继凤到我校看望了督导评估人员,并对搞好督导评估工作讲了重要意见。县长王道本、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启端,副县长陈国喜来我校看望评估人员,了解评估情况,副县长何兆鹏还听取了督导评估组宣布的评估结论和对今后工作提出的希望与意见。督评组希望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千方百计落实教师有关政策性待遇。 这一次的市级督导评估,在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承前启后,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建设发展的工作总结,又是我校改革向纵深发展、攀登新台阶的起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