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棺椁 |
释义 | 打开棺椁后,人们看到了一具契丹女人的尸骨。尸体上半部保留的较为完整,但下身已腐烂待尽。 棺椁,亦作“棺郭”。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 简介 词语:棺椁 读音: guānguǒ 释义: [inner and outer coffins] 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 《隶释·汉楚相孙叔敖碑》:“病甚临卒,将无棺郭。”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棺椁十袭閟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一套棺椁重约一万斤,要耗费成千上万的人工才能造成。” 2.泛指棺材。棺椁则显示死者的地位。 示例: 明 徐霖 《绣襦记·诡代僦居》:“[丑]妈妈忽得暴疾,如今将垂死已。[旦]呀,怎么好!他衣衾棺椁何曾备!”《花月痕》第四三回:“ 赞甫 、 雨农 领著 穆升 ,照料衣衾棺椁,用的棺就是停放楼下那一口。” 陶钝 《第三件棉袄》:“为了制办衣衾棺椁,发丧出殡,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钱。” § 字义 棺材是一种统称,绾椁则显示死者的地位。 棺材,亦称寿棺,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 棺椁制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级的棺葬制。棺即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椁制度化,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 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详孔颖达疏。《通典.礼四五》:“周制......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错;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士不绿。”又“大唐制:诸彝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 § 代表意义 古墓中先后出土了大量金银器,和一个奇特的玻璃器皿 为什么安葬要用椁?好的椁可以更好地保存尸体以及随葬物品。从周朝开始,椁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死后用几层椁来安葬,是由主人生前的身份和地位决定的,决不能够随便僭越。 《荀子·礼论》称:“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除士的椁数量不同之外,其他等级的椁的使用数量是相同的。这说明当时的确是以身份来定椁数量的。马王堆二号长沙象鼻嘴的长沙恭王吴或靖王吴著墓,长沙陡壁山靖王王后曹(女巽)墓、北京大葆台一号燕王墓等,都是3层套棺。 太山龙泉寺所取棺椁为石、木、铜、银四椁和一金棺,其身份是相当高的。不过,由于墓葬制的发展,棺椁制从西汉中期以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椁的用法在西汉以后的朝代已经不受等级限制了。 § 参考资料 [1] 中国经济网 http://cathay.ce.cn/pieces/200705/30/t20070530_11539840.s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