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比萨大教堂
释义

§ 基本概述

比萨大教堂比萨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正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效果。教堂前约60米处是一座洗礼堂,洗礼堂为圆形,直径为39米,总高54米,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洗礼堂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其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画面中圣母玛利亚侧卧其间,下面的羊群,示意耶稣降生是来救赎民众一迷途的羔羊的。

比萨大教堂是罗马-比萨艺术的最高杰作,从1068年开始花了50年始建成。教堂的正面有4层圆柱装饰,正面和入口处大门上的罗马风格的雕像非常精美。特别是现在成为入口的波南诺?皮萨诺建造的门被称为是意大利罗马风格雕塑的代表作。纵深100米的内部用白、黑的条文图案装饰,壮观而明朗,显出东方文化的痕迹,不禁让人想起比萨作为海港的历史。不容错过的是乔万尼·比萨诺建造的讲教坛,由6根柱子和5根有雕刻装饰的支柱支撑,中央是表现信仰、希望、慈爱的雕刻。最精彩的是其戏剧性的画面和人体的哥特式的表现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讲教坛旁边天花板吊下的一盏青铜灯,就是伽利略发现“钟摆等时性”原理的那盏吊灯。

§ 建筑起源

比萨大教堂比萨大教堂全貌,最前面的圆形建筑就是洗礼堂(Battistero - Baptistery);教堂的一部分被洗礼堂挡住了,后面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由砖墙围成的大院子里,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个供游客进出的大门。到这里参观游览是免费的。全部建筑群完成耗时288年,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比萨城的标志性建筑。

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 1063年比萨人开始在城区东北角的广场上建筑这个具有所谓罗马-比萨风格(Romanesque - Pisa Style)的比萨大教堂(Duomo- the Cathedral)。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诺(Bonanno Pisano)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这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这组建筑群中,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矮高、远近搭配得当,显得与主教堂非常和谐。教堂的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始建于1153年的洗礼堂是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圆形建筑,其大理石外墙墙面的装饰华美、一圈精致的比萨大教堂

尖拱券环绕着红色的中央大圆穹顶,再被周围的绿地所映衬,真是美不胜收;比萨斜塔更是广场上的宠儿,实事求是地说,到这里的大部分游客都是冲着斜塔来的。比萨城的著名斜塔实际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是大教堂、钟楼、洗礼堂和墓地所组成的宏伟的整体的一部分。虽然世界上还有一些也是长的东倒西歪的其他斜塔,但是应该承认,比萨斜塔的名气最大。

1654年科学家伽俐略诞生于比萨。据说他用斜塔做了个实验,以证明不管物体的重量如何,从塔顶垂落的物体加速度是一样的。毫无疑问,伽利略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否他是从斜塔上做了这项实验,就说不太准了。不过,比萨斜塔也是一个可提供做引力实验的理想场所,尽管它本身就违反了引力。

§ 历史回顾

比萨大教堂公元4世纪以后,欧洲由于基督教活动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继兴建起了教堂建筑。最初的教堂建筑样式是利用当时原有的公会堂,称“巴西里卡”,这种公会堂原是古罗马时的交易市场,后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 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这种建筑从外表看来虽然朴素,然而内部装饰却竭尽靡丽之能事:在涂有灰面的墙上镶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银珠玉等装饰图案,这些壁饰在烛光与窗口采光的反射下,显得神奇眩目。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何谓“罗马式”建筑?它产生于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时期。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局一直是动荡不定的,查理曼皇帝想寻求疆域统一,但帝国缺乏这种统一的经济基础。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在封建割据的年代里,差不多所有宫廷住宅与教会建筑都筑造得极其厚实,教堂的旁边要加筑塔楼。于是,在结构方面,趋向于一种有机性——有系统的机能上的平衡以及结构与形式上的密切配合,这表现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间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筑墙时,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渐渐接近正方形。比萨教堂 比萨大教堂略为例外,它建于1063至1092年间,平面虽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比萨教堂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省省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中部与南部的建筑一般比较保守,而它附属的塔楼则呈圆形,教堂与塔楼均为大理石结构,前面圆形的比萨洗礼堂在后来风行哥特式时期,受过大规模改建与装修工程,故已失去原来的样子。至于塔楼怎么会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兴建时的情景:原来这座白色大理石塔楼是比萨大教堂一组建筑中属于第3期的工程。原设计为8层,高56米,塔顶的钟楼上还有7个钟,每个钟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当第三层完工时,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那时的责任工程师B·皮萨诺打算在继续建造时将下陷的一边层高加大,以资补救,但结果沉陷得更厉害。当时为了寻求解决的办法,工程曾经数次停顿,但最后还是在倾斜状态下于14世纪全部营建完工。这座偏离垂直线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筑学上一段奇闻。由于它一直没有再往下倾斜,斜塔终于也成了建筑艺术中世界著名的中世纪不朽之作。不过,据最新的消息,比萨大学的专家们从每年对斜塔的测量中获知,塔的倾斜率在逐年地加速,对此,有人估计斜塔到不了21世纪就会倒塌,因此必须全力以赴地抢救,以免这座艺术古迹毁于一旦。

在意大利还有许多斜塔,但没有一座比得上这一座出名,因为它不仅高大壮美,而且还有与众不同的特点:1、它是圆的,这是意大利独一无二的圆塔;2、通体用白大理石造的。伽利略曾拿这座斜塔作为自由落体的试验场地:他拿一大一小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到地面,一下子把传统观念砸开了个口子,动摇了统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这54.6米高的塔顶,可偏心有5米多,是自由落体试验再好不过的试验场。循楼梯一圈圈绕着往上走,要拾294级才能到顶。从塔顶望比萨城,一片鲜红的瓦顶,在纯净的蓝天之下,确是明丽壮观。

§ 比萨斜塔

比萨大教堂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位于比萨主教堂圣坛东南20余米处,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钟楼。1174年开始建造,是作为主教堂钟楼而设计的。原设计为8层,高56米。但由于设计者忽略了地质情况,结果塔在砌到第三层时,开始出现倾斜现象,虽采取了补救措施,如加大基础,分散重力,增大张力,但仍无济于事。1350年塔建好时,塔顶已与地面垂线偏离2.1米,因而以斜塔闻名于世。1590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俐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体,落地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定律。从此,比萨斜塔闻名全球,成为比萨城的象征,也是比萨人的骄傲与光荣。斜塔用大理石建造,圆形建筑,直径16米,重1.42万吨。全塔仍为8层,从底层到顶层分布数量不同的圆柱,并有213个拱门位于塔的各处。塔顶为钟亭。由螺旋楼梯可从底层直上塔顶。本世纪以来塔身倾斜加重,至今已经偏离垂线5.2米,为此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意大利政府也于1972年向世界各国建筑学家征求保护方案,收集到900多个方案。1978年成立了抢救比萨斜塔委员会,决定固塔工程采用“控制性沉降”的方案,使塔基地下土层受控沉降,将塔身恢复到一个安全的斜度。按照工程计划,首先在塔基北部地面分批安放670吨铅锭,以制止塔身继续向南倾斜,到1993年已经放置了140吨铅锭。经技术委员会现场测量,加荷措施已初见成效,塔身奇迹般地挺直了几毫米,已恢复到两年前的斜度,塔体关键部位负荷不断加剧的情况也有所改观。这座摇摇欲倾的斜塔与比萨大教堂相映生辉,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各国游客。比萨大教堂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意大利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它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有关专家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但他仍强调指出,现在当务之急是弄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从事观测该塔的专家盖里教授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年来倾斜的速度推测出,斜塔将于250年后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缘而倾倒。但是公共事务部比萨斜塔服务局的有关人员,针对盖里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驳,认为只按数学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萨斜塔是“一个由多种事实交织成的综合性问题”。另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比萨斜塔塔身曾一度向东倾斜,尔后又转向南倾斜,他们同样认为该塔在过去几百年间斜而不倒,250年后倒与不倒恐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假设和预测。当然,最关心斜塔命运的自然是比萨人,尽管他们也对斜塔的倾斜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为自己的故乡拥有一个自认为可与世界上著名建筑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们坚信它不会倒下,他们有这样一句俗语,比萨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他们对那些把斜塔重新纠正竖直的建议最为深恶痛绝。如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喷入90吨水泥,实施基础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

§ 建筑风格

比萨大教堂比萨大教堂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

§ 历史文化

比萨大教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另据记载,1612年有一个人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样的实验,但他是为了反驳伽利略而作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两球并没有同时到达地面。

入选世界遗产比萨大教堂1987年4月,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提名意大利比萨城的奇迹广场(包括大教堂、洗礼堂、比萨斜塔和墓园)为世界遗产,认为其满足以下四个获选条件:代表了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奇迹广场上的四座建筑堪称建筑杰作,它们在空间上的设计从艺术上角度是独一无二);通过建筑或技术、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展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中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人文价值的交流(奇迹广场的建筑深刻影响了从11世纪到1284年的建筑发展和14世纪的艺术发展);突出地代表了某一类建筑或技术的,并且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一段或几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奇迹广场包含了几座典型的宗教建筑,各自拥有不同的宗教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中世纪基督教建筑的典范);直接或明确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的事件、现实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艺作品相联系(19岁的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铜制吊灯的摆动,从而发现了小摆动的等时性定律,这是他动力学研究的序幕。在比萨斜塔顶的实验使他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奇迹广场上的两座建筑直接同物理学的历史相联系)。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决定将其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第395号。

§ 参考资料

1、http://luxury.china.com/zh_cn/article/11038299/20071114/14471854.html

2、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029791.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