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莽
释义

§ 简介

诗人林莽

河北徐水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一中学。1969年赴河北安新县插队务农,1975年后历任北京第八十七中学教师,北京经济学院教务处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副主任,诗刊社副主任,副编审。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 经历

20世纪60年代初,林莽考入北京三中、北京四十一中初中和高中学习,这是两所有几十年历史的男校。然而,到了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家庭受到了冲击,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读书、读好书,已经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了。但是正因为这样的现实,促使他开始关注人生和社会。这期间,已经被“砸烂”的图书馆流出了各种各样的图书,他开始了自己有挑选的阅读,其中有近两年的时间,他是在大量、集中地阅读中外名著中度过的。无疑,这对于后来的诗人林莽,是一种坚实的基础建设。

§ 诗歌创作

林莽

1969年,林莽赶河北水乡白洋淀插队并开始诗歌创作,1994年10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林莽的一部诗集《我挽过这片土地》,其中收入了《深秋》、《暮秋时节》两首诗,这是林莽最早的作品。也是在这本书中,林莽是这样谈白洋淀的:“白洋淀有一批与我相同命运的抗争者,他们都是自己来到这个地方。他们年轻,他们还没有被生活和命运所压垮,还没有熄灭最后的愿望。他们相互刺激,相互启发,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氛围。一批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作家、诗人都曾与白洋淀有过密切的联系。那儿交通不便,但朋友们的相互交往却是经常的。在蜿蜒曲折的大堤上,在堆满柴草的院落中,在煤油灯昏黄的光影里,大家倾心相予。也就是那时,我接触了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思潮。”这样的一群人,就是今天所说的“白洋淀诗歌群落”,当然,林莽是其中的主要成员。到了1973年12月,林莽写出了《列车纪行》,由此他开始转向现代主义创作。结束了六年的插队生活后,1975年初,林莽回到北京 的一所中学任物理教师,几年当中,林莽写下了《我流过这片土地》、《海明威,我的海明威》、《圆明园?秋雨》、《盲人》等一系列诗作。但是当时还不能把这些诗作拿出来发表,它们被压在抽屉里,到了1980年以后,才从《丑小鸭》杂志开始陆续公升发表出来。1979年,林莽参加了“今天文学研究会”的活动,1981年调人北京经济学院工作,1992年调人中华文学基金会工作,1998年6月调人诗刊社工作。

§ 在编辑部的工作

林莽

《诗探索》是1980年创刊的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刊物,它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诗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样一本权威刊物,办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停顿之后,它终于又复刊了。艾青在1994年《诗探索》复刊号上发表文章说:“《诗探索》要复刊很好。刊物出出停停,停停出出,就像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林莽参加了《诗探索》复刊的大量工作,他除了编辑稿件外,还要组织一些会议,甚至一些更琐碎的事情也要具体地去跑去做,组稿、跑印刷等等等等。记得有几年的封面设计都是林莽干的,说实在的,在《诗探索》所有的封面设计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莽为1996年度设计的和后来王伟毅为2000年以来设计的,大气、干净、有特点。

现在回忆起来,《诗探索》复刊那年,林莽几乎每次给我写信、打电话都要谈到《诗探索》的工作,在家中,他挑灯开夜车,干的工作还是《诗探索》的。当然,他决不是一个只干零碎工作的人,他常常会策划出一个新的、有意义的东西来。1994年初,林莽就曾多次打电话给我,希望在我工作的华北油田搞一次“白洋淀诗歌群落”寻访活动,因为华北油田总部的所在地距白洋淀非常近,有许多便利之处。林莽细致地策划了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他那种工作作风非常让我感动。5月,活动如期举行。牛汉先生、吴思敬先牛以及芒克、宋海泉、甘铁生、史保嘉、仲维光、白青、刘福春、陈超等北京、天津、河北的诗人、作家、诗歌研究者都参加了寻访活动。我记得,“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个提法也是在寻访的讨论会上确定的,牛汉先生、吴思敬先生以及与会者都觉得这个提法比较准确,记得这个提法是老诗人牛汉力倡的。用牛汉先生的话说,“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个名称很有诗意,“群落”这个词有一种苍茫、原始、顽强的感觉。“门洋淀诗歌群落”这个称谓,纠正了以前一些文章和书籍所称“白洋淀诗派”的有欠缺的提法。“文革”中后期,白洋淀成为了一大批诗歌创作者的集聚地,这些人多是知青,如后来赫赫有名的诗人芒克、多多、根子、林莽等,也有一些到白洋淀来游历、访友、交流思想的如北岛、讧河、严力、甘铁生、陈凯歌等。“白洋淀诗歌群落”寻访活动,由于有当时在白洋淀生活的一些人的参加,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提供了一份份具有研究价值的资料,对进一步研讨中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源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澄清了一段历史。1994年第4期《诗探索》在“当代诗歌群落”栏目中编发了宋海泉等六位参加寻访活动者的文章,林莽还专门撰文,谈了关于“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四个要点,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几乎是在给中国新诗研究者提供一份有关“白洋淀诗歌群落”的研究要义。

§ 组织诗会

林莽

1998年,又是林莽率先提出并协助组织了“盘峰诗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可以说明林莽对中国诗歌整体变化的关注,如果说这次会议是一个转折点,那么,它是影响着中同当代诗歌的变革的。

众所周知,诗人食指《郭路生》几乎是一个被钩沉出来的人物,而在这个钩沉的过程中,林莽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无法磨灭的。当《诗探索》的同仁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出版一本比较全的食指的诗集之后,这个任务就牢牢地落在了林莽的肩头。1998年6月,《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的。正因为这样,一些“混诗歌”的人,瞧见林莽就打怵,怕被揭了老底儿。

林莽组织的诗歌“月末沙龙”活动,在京城、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一些外地的诗人还专程赶到北京来参加“月末沙龙”活动,可见这个活动的凝聚力。“春天献你—首诗”活动如今已经遍及全国,这是一个大的策划,它使诗歌走进了更多人的身边。还有,“华文青年诗人奖”、“新年诗歌朗诵会”等等一些活动,都是林莽策划并组织的。他的点子很多,是我这个搞出版策划的人自叹不如的。他的策划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书面文案,就像他这个人一样,他更注重选题的可靠和可操作性,他不是玩花样的人,他也要求身边的同事更多地务实,真正为中国的新诗事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1]

§ 作品

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等。

§ 评价

右一为林莽

2001年4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林莽的《穿透岁月的光芒》,我曾在关于这本书的一篇书评中写道:“多年来,林莽默默地为中国诗歌特别是有关‘白洋淀诗歌群落’、有关‘朦胧诗’等做了许多工作,有些工作甚至是少有人知的。在这其间,他从没有张扬过自己,不像有些人,为了炫耀自己而不遗余力。我曾认为,林莽是一个因为种种原因被埋没了的人,我常常能感觉到,一件事(甚至是他一手操办的事)做下来,当大家回头再一次梳理的时候,他总会微笑着躲在人们的后面,他几乎是一个须要钩沉的人;而林莽又是一本厚书,是—本越读越有味道的厚书。他为文为人的端正淳朴,是我敬重并一直在学习的。”

在朋友中,林莽是一位赤忱的老大哥,是一位永远都在帮助你的知心者;在中国新诗的路程中,他是一刻也没有脱离队伍的在场者;在诗歌的后面,他是一头辛勤的不知苦与累的老黄牛。 [1]

§ 诗歌欣赏

无法驱散

这股病房的气息,使人

无法驱散

虚弱的敏感午夜里变得更加清晰

以至听到了时间的脚步

来自隔壁

弥留之际发出的不断呓语

略带乡音的语调在呼唤什么

声音空旷、飘远、还有秋风的吹拂

寂静

近将死亡的人不需要搀扶

回顾的阳光下他已挽住了那只手

颤抖的声音诉说着幸福

这洁白的四壁上似乎印着两个字

转动门锁的声音后面

一定回转出那件黑衣服

这股病房的气息

空荡荡的

飘过洁白的四壁、变得

空泛又虚无

这不是病痛的声音

这生命飘逝的气流使人眩晕

不要离去

不要离去

如果能抓住什么

如果能抓住什么——那又有多好

伤口,压在那儿

沉重的、沉重地无法搬开的石头

还有

还有这股病房的气息

也许,永远无法驱散

198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