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芝 |
释义 | § 简介 林芝 林芝,藏语称尼池,意为太阳的宝座或娘氏家族的宝座。它位于西藏东南部,内与昌都、那曲、拉萨、山南等地市相邻,外与印度、缅甸接壤,平均海拔3100米,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多。所有山脉都呈东西走向,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悬殊。雅鲁藏布江从朗县进入林芝地区,在米林县迎面遇上喜马拉雅山阻挡,被迫折流北上,绕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马蹄形回转,在墨脱县境内向南奔泻而下,经印度注入印度洋。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形成了林芝地区奇特的雪山和森林的世界林芝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这里与西藏其他地方不同,温暖湿润,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为2022.2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因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林芝的森林面积约为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为中国第三大林区,西藏森林的80%都集中在这里。广茂的原始森林蕴藏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林下产品及珍奇动植物资源。整个林芝地区由南向北,几乎集中了从海南岛到北极地区的各种植被,现已发现和证实的就有3500多种。墨脱国家级动植物保护区、察隅慈巴沟珍稀动植物保护区,波密岗乡针叶林保护区,林芝巴结古巨柏保护点等,就集中反映了林芝地区林业资源的基本特征。雪山、深谷、森林,构成了林芝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远山雪峰突立,阳光映照下,无数银光在蓝天下闪烁;接近峡谷处,山峦起伏跌宕,纵横交错,林海茫茫,松柏参天,满目清翠,层林尽染;山脚,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飘香百里,引来群蝶飞舞,真是一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妙山水画。神奇的大自然,在西藏高原的东南部嵌上了一颗"绿色明珠"。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似两条巨东南部的林芝地区就静卧在这三大山脉的怀抱之中。有人称它是西藏的瑞士,也被称为西藏的江南。 § 地理风貌 林芝 林芝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全区有高等植物2000多种,世界是上呈现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堪称生物基因库;林地面积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百分之四十七,活立木储积量8.82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区;江河、冰川、湖泊纵横密布,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水能量蕴藏量高达8200万千瓦;自然风光十分绮丽神秘,世界上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就位于林芝地区境内。 多姿山体 西藏,在地质演变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反复的海陆沉浮,更承受喜马拉雅山恢弘的造山运动,横空出海,不断隆升,形成了近代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诚属“世界屋脊”。西藏高耸多姿的山峰缘于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和多类的岩体。火成岩、沉积岩以及各式变质岩,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峰峦林立,溶洞飞涧,岩层千姿,构成了高原上壮伟奇特的景观。 雪山、森林世界 林芝所有山脉都呈东西走向,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悬殊。雅鲁藏布江这条世界最高的河流,在奔腾1000多公里后,从朗县进入林芝地区,在米林县迎面遇上喜马拉雅山阻挡,被迫折流北上,绕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马蹄形回转,在墨脱县境内向南奔泻而下,经印度注入印度洋。这种北高南低的走势,东南低处正好面向印度洋开了一个大缺口,顺江而上的印度洋暖流与北方寒流在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一带会合驻留,造成了林芝地区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形成了这里奇特的雪山和森林的世界。 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是南迦巴瓦峰,海拔7780米,为世界第十五高峰,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南迦巴瓦峰的西坡是一陡峭的断崖绝壁,直达谷底。而其西北则伸延出一条长长的山脊,由一系列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连接,高峰如锯齿,如刃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南迦巴瓦峰南边是乃彭峰,两山之间发育着3条巨大的山谷冰川,一直往下伸延到郁郁葱葱的林海里。南迦巴瓦峰北面隔江相望的加拉白垒峰,海拔7234米,为一鞍形双峰山,也是终年云遮雾锁。除此还有色齐拉等许多山峰,形成林芝东喜马拉雅山地雪山环绕的壮丽景观。除高山外,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在其西行之中切开喜马拉雅山脉,从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之间穿过,江水泻来,轰响如雷。大峡谷的平均深度为5000米,最深处达到5382米,这段峡谷长度为490多公里,最险峻处位于派区大渡卡到墨脱县邦博地方,有240多公里,峡谷上部开阔,下部陡峭。江河流速高达16米/秒,流量达4425立方米/秒。奔腾的河水在峡谷底部着滚滚巨石,急吼奔流,声震山崖。山谷里既有固态的万年冰雪,又有沸腾的温泉,既有涓涓细流,又有帘帘飞瀑。从谷底到山顶的垂直自然带,都是一片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边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正是这特殊的地理特征形成了林芝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这里与西藏其他地方不同,温暖湿润,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为2022.2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因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放眼林芝这块雪山环绕之地,到处是绿色的世界。林芝的森林面积约为264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46.1%,为中国第三大林区,西藏森林的80%都集中在这里。广茂的原始森林蕴藏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林下产品及珍奇动植物资源。整个林芝地区由南向北,几乎集中了从海南岛到北极地区的各种植被,现已发现和证实的就有3500多种。墨脱国家级动植物保护区、察隅慈巴沟珍稀动植物保护区,波密岗乡针叶林保护区,林芝巴结古巨柏保护点等,就集中反映了林芝地区林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雪山、深谷、森林,构成了林芝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远山雪峰突立,阳光映照下,无数银光在蓝天下闪烁;接近峡谷处,山峦起伏跌宕,纵横交错,林海茫茫,松柏参天,满目清翠,层林尽染;山脚,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飘香百里,引来群蝶飞舞,是一幅“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妙山水画。神奇的大自然,在西藏高原的东南部嵌上了一颗“绿色明珠”。 § 天然宝藏 林芝 绿色资源 林芝有着极为丰富的森林自然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经济植物与药用植物。前者有随处可取的野芭蕉、野香蕉、野菠萝、野柠檬、野柑橘等,有不胜其数的木耳、蘑菇、竹笋、花椒、八角,有含油量高达70%以上的油瓜、马蛋果、破布子、臧瓜,有长达100多米的白藤、革婆、结香、昂天莲,有丰富多彩的淀粉植物薯蓣、树蕨、莲花蕨、山龙眼。药用植物更是达上千种之多,常见的有治疗心脏病的五眼果,抗癌药源的海南粗榧,预防疟疾的三台花,延年益寿的延龄草,清嗓润喉的黑节草以及重要藏药南酸枣、钩藤、石斛,名贵药材天麻、三七、五味子、七叶一枝花、灵芝、虫草、贝母、雪莲、草乌等等。 林芝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高林深,岭谷相对高差悬殊,同时因受湿润温暖的西南季风影响,气温及降水等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完整的生物生态系统,是各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的乐园,再加上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现已成为国内难得一见的生态景观。已知林芝地区有高等植物6000余种,其中维管束植物5000多种,苔藓物700多种,裸子植物7科、15属、46种;森林覆盖率为46.l%,活立木蓄积达8.82亿立方米,其中成、过熟林占975%,主要用材树种为云杉、冷杉,均为地方特色树种。其树干通直,质地优良,是建筑、装璜选材料。 鹿 在山地温带分布有大量川滇高山烁、高山栎壳斗科植物,这些树种现成为高档硬木家具、木制工艺品的重要原料。在海拔较低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有锥栎樟木、楠木、蕈树、红椿、水青树等珍贵用材树种。在山地热带和山地温带森林中,还可以遇到一些稀有的针叶树种,如穗花杉、云南红豆杉、喜马拉雅红豆杉以及三大杉科的海南粗榧、罗汉松科的白日青,其中红豆杉、海南粗榧的枝叶中能提炼出特效的抗癌物质,其开发潜力是巨大的,在墨脱自然保护区的一些地段还分布有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已灭绝的,被誉为“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树蕨)。 林下资源主要有各种食用菌及珍贵的药用植物,其中松茸、羊肚菌、猴头菌、油菌等珍稀品种等以其鲜美的味道及无任何污染而享誉海内外。药用植物主要有雪莲、冬虫夏草、大花红景天、天麻、西藏一枝蒿、黑节草、贝母、党参、桂皮、五味子等。每年均有大量药材出产,供应全西藏乃至全国。此外野生花卉资源也相当丰富,其中有高山杜鹃、西藏芬尾、黄牡丹、兰花、高山龙胆、含笑、西藏花揪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兰科植物就达80多种,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动物及保护 水力资源 除植物外,林芝的野生动物种类也很繁多,资源丰富。这里栖息着虎、鹿、野牛、扭角羚、廖、赤斑羚、雕等一人批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多达 10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5种。长期以来,藏民族就有爱护野个动物的传统美德,这种朴素的保护。意识,使西藏的野生动物赋予了一个安稳的栖息地。一些林区时常还能听到麂子跑到村庄觅食,猴子到农户要东西吃的趣事。为厂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这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经济,林芝地区的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成立了执法管理和林业公安机构,制定了保护管理措施。全地区现有林政管理人员80人,林业公安人员33人,还在公路沿线设立6个林政检查站。林业职能部门认真开展工作,使这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水力资源 林芝地区的水力资源又占全西藏的70%以上,被联合国列为21世纪十大超级工程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电站,装机容量可达6000多万千瓦,是三峡电站的三倍。林芝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的中下游,且受印度洋暖湿气温的影响,降水充沛,河网密布,其河网密度是全区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地区水域面积1148.7万亩,水利资源蕴藏量约为8225万千瓦。 除此之外,据西藏水利部门勘测,林芝地区可建30万千瓦以上电站的地方有十多处,建30万千瓦以下电站的地方有上百处,加之雪山众多,河流落差大,枯水期短,具有兴建水库的理想条件。充分利用这些特有条件积极发展乡村水电,在改造现有电站的同时,搞好巴河2万千瓦电站的建设,为林芝的经济建设提供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著名城镇 林芝地区 墨脱 藏东南边陲,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怀抱中,至今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藏语之意是“鲜花盛开的坝子”,是西藏佛教经典中被称为“莲花圣地”,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是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及探险者们神往之地。墨脱遍地是宝,处处风光秀丽,植被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西藏原始森林主要分布于此。可以说,这块神奇的土地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动植物宝库,是科普考察探险旅游的绝佳场所。 墨脱意为“花朵”,又名白马岗,意为“隐秘的莲花”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但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是目前国内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藏传佛教中称“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历史上这里曾为众多的佛教徒所向往,信徒们均把一生中能去一次白马岗视为最大幸事。 墨脱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圣的“莲花宝地”。又名“白马岗”。在某种意义上,墨脱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这里是全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地处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有人称,在到过墨脱人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说这世上再没有比到墨脱更难走的路了。但游墨脱的妙处,也就在这抵达的险途中。 波密 帕隆藏布共分东西两支,西支称为易贡藏布,全长295公里,东支仍称帕隆藏布,全长260公里,流域面积28,939平方公里。该江藏语意为“父亲故乡的江”,自伯舒拉岭西南麓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之间流出,水量充沛,直接受印度洋暖湿气流控制。沿江植被保存完好,风景优美,农业和林业自古发达。是古时波密王国的主要领地。 历史悠久的扎木镇为古代波密地方政权的首府。波密的原始林区位居全国三大原始林区这旬,各种亚热带作物均可在此生长。波密人擅长剑术,长短刀不离身,英武不凡,据说是止贡赞普的幼子甲赤的后代。由于波密地僻难至,波密王长期得以偏安于此,并足可和吐蕃正统并存。清朝道光年间才统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波密过去是空守宝地,经济不发达,满山遍野的山珍以及林木资源等均未用作商品交易。如今商业兴盛的波密已不复原来的贫穷了。扎木镇人口近万人,流动商贩常年都有好几千人,他们都分布在帕隆藏布两侧,靠一座钢筋水泥桥往来,县城周围群山环抱,墨绿的森林和雪峰交相辉映,宁静之中满含着生气。 波密境内有很多冰川,其中卡钦、则普、若果等较为有名。卡钦冰川是我国最大的海洋型冰川,长约19公里,面积约为90平方公里,位于波密八盖乡境内。位于波密县与察隅县交界处嘎隆拉山口处的嘎隆拉冰川,分为嘎隆东冰川与西冰川。东冰川位于嘎隆寺东侧,长约5.5公里,由东向西流动,其冰舌平均宽度400米;西冰川位于多拉热山口西北侧。上限海拔5520米,末端海拔3600米,长约5公里。这些冰川巨大的冰舌有的甚至延伸到了森林之中。 察隅 察隅一年到头,气候温和,风景优美,一派江南景色,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察隅,在西藏高原的东南部,是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交界的地方,由于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密布,雨量充沛,所以察隅又称为“水乡”。这里有肥沃的平原,有层层梯田,水稻、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察隅像一支红花、一幅剪贴画,镶嵌在雪域高原之上。 除农产品外,察隅的森林、药材、矿藏和畜产品也很丰富。据传说,古工布一带(包括今林芝、察隅)是旧西藏放逐囚犯的地方。在旧文人的笔下,那时的察隅是“不毛之地”、“瘴疠之地”、“上山到云间,下山到河边。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交通极为不便。今天这里“公路绕山转,桥梁跨江建”。处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从这里至门隅,鹦鹉、黄莺、百灵、杜鹃、相思鸟、孔雀、雉鸡等很多,确有“鸣禽之乡”美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歌中,就多次唱到工布的鸣禽。 由于气候不同,工布地区的服装与藏北、拉萨的大不相同。这里几乎没有人穿长袍。无论男女老少,都穿一种像清代满族人穿的“马褂”似的“工布服”——黑色氆氇呢料,无袖、半身。在“马褂”的里面,再套长袖衣,下身着长裤。妇女则套长袍或长裙。据说,这种“工布服”无袖无下摆,是为了干活方便。上山伐木、砍柴、下河背水,往地里送肥,多用肩和背,因此,工布服是保护肩、背的最好的“工作服”。 林芝八一镇 八一镇 林芝行署所在地八一镇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八一镇海拔2900米,位于尼洋河畔,距雅鲁藏布与尼洋河交汇处30余公里,距拉萨市400多公里。最初这里只有几座寺庙,几十户人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此建设,故得名。八一镇现有人口3.5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50年代以来,这里先后兴建了毛纺、电力、木材加工、造纸、建材、印刷等行业,已是一个设施齐全多功能的新兴城镇。镇内还有西藏农牧学院(集农林牧水电等专业于一体,建于1971年,是培养西藏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与高原生态研究所。 作为重要的藏东南物资集结与交易中心,八一镇的商业比较兴盛,很多货物都是从拉萨、成都甚至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运来的。八一镇周围各县的手工艺品及各种生资物资也通过八一镇流向全区全国。八一镇的四周,森林秀丽葱茏,山光水色十分明媚。八一镇是西藏重要的交通枢纽,沟通西藏东、西、南三方,这里的人们生活节奏也较拉萨为快。八一镇附近的山地青(木冈)林中到处都是松茸等效多种食用菌,这些都是八一镇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和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 民族人口 勤劳的珞巴族人 珞巴族 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西藏的珞瑜地区,“珞巴”有一种意思,就是“南方人”。珞巴在林芝地区的人口约2200余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6%,主要分布在米林、墨脱、察隅等县与印度、尼泊尔接壤的边境地区。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通用藏文。珞巴人主要生活在林区,他们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纺织、采集和竹器纺织。狩猎是其中最重要副业之一。珞巴族人的服装与藏族明显不同,由于长年狩猎,珞巴男人一般都挎长刀,身着皮毛猎装,头戴兽皮帽。女人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紧身筒裙,小腿扎裹布。无论男女腰部和颈部都挂满了厚重的饰物。珞巴族善饮自酿的玉米、青稞、鸡爪谷酒,每逢有人从远方来,都用大碗的酒款待客人。珞巴族人民具有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传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曾多次与潜入珞瑜地区的英帝国间谍进行英勇斗争。 珞巴族信奉原始宗教,图腾有太阳、月亮、虎、豹、熊、猪、牛、羊、狗、鹰等30多种,还有对天体、山石、土地、树、水和火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每次远行或外出狩猎,都要杀牲祭祀山神。释惑解疑最为流行的方法就是杀鸡看肝的卜鸡卦,一般人都认为自己能从鸡肝的脉络纹路判断凶吉。珞巴社会的巫师有二种,一种叫“米吉”,是专职的杀鸡看肝的占卜职业者,一种叫“纽布”,是杀牲攘病攘灾的。为此珞巴族家家户户都养不少的鸡。珞巴族居住的米林地方,从1959年民主改革后,在国家的帮助下,他们从山上搬到了平坝地区,修建了新村,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改变,开始普遍使用新式步犁、播种机、电动脱粒机等农具。他们选出了自己的人民代表,参加自治区和县一级的行政领导工作。过去完全靠刻木结绳记事的珞巴人民,现在有了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和科技人员,以往那种杀牲送鬼,念经祛邪的风俗,也得到了改变。 珞巴人主要分布在察隅县下察隅乡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人口约1500人,约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珞巴人有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珞巴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鸡爪谷、玉米为主,也种植辣椒、豆类、芋头等蔬菜。采集是其主要副业,此外还有狩猎及饲养家禽等。人的服饰比较接近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女人着无袖长衣,穿筒裙,头上戴银质发陛,即一种长条椭圆形银片,上面镂刻花纹。男人穿无袖长衣,裹头帕,原料都是珞巴人妇女自己织的麻布。由于生活生产的需要,人都携带长形砍刀。珞巴人信仰万物有灵,有杀牲驱鬼的习俗。人无论男女都嗜烟酒,居住长廊式无窗户长屋,房屋的墙壁和地板用竹子编织或木板钉成。 珞巴人的婚姻和丧葬习俗都有自己的特点,禁忌繁多。1951年前,人都居住在横断山脉南端,桑昂曲河两岸的原始森林里,由于交通不便,极少与外界来往,生活艰难,一首人民歌唱到:“我们的生活象猴子一样,栖息在深山老林,四季不见阳光。”现在, 珞巴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察隅河谷两岸,新村林立,新房座座,梯田层层,稻谷飘香,他们不仅生产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他们充分享受着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 此外,在林芝地区察隅县境内还有怒族(近400人)、独龙族、傈僳族和纳西族等民族居民。 灵巧的门巴族人 门巴族 门巴族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林芝地区的门巴族人口约6800余人,约占全地区总人口的5%。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方言复杂,主要有“分洛”和“布然米”两种,差异较大,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门巴族多通晓藏语,无文字,通用藏文,使用藏历。门巴族主要分布在墨脱县和林芝县排龙门巴民族乡。墨脱,旧称白玛岗,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墨脱县境内地形复杂,呈丛林密布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位于南迦巴瓦峰南坡,因此与西藏任何地方都不同,处在一个“高原西双版纳”的热带和亚热带环境之中,从山顶到山脚,高山寒带植物和热带植物这里几乎都生长。墨脱境内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山顶终年积雪冰封,裸露的小块山脊上点缀着地衣、雪莲和点地梅等高山植物。雪线下是高大挺拔的雪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林,猴子和松鼠在枝叉间欢跳。下到海拔二、三千米处,气候温湿,可以看到青枫、杜鹃、楠木等阔叶树组成的原始林带。林间常有虎的出没。再往下有了居民,四季如春,果木葱茏。山脚下,海拔仅600米。蝉鸣蛙噪,水稻可一年两熟,属热带气候,丰富的植物资源使墨脱成为西藏的大植物园。 生活在墨脱地方的门巴族是200年前,由于受到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被迫东迁,从竹巴(不丹)迁移而来的。第一批只有6户,30多人,第二批近百户,有六七百人,第三批是陆续迁出来的。他们大多数都走到了墨脱,只有少数家庭在迁徙途中走错方向,走到了林芝县排龙乡,后来就在那里定居,成为林芝县的门巴人。 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水稻、鸡爪谷等农作物,同时兼营林业牧业,擅长狩猎。另外,他们还从事旋制石锅、编织藤竹、制糖、织布等手工业。门巴族的住房为结构独特的木楼,家家都有木柱、圆盘支撑的仓库,用来盛放粮食、腌肉等,既防潮又防鼠。门巴族大多居住在墨脱的深山峡谷地带,而墨脱县至今仍不通公路,因此那里还部分保留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生长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如香蕉、芭蕉、柑桔、柠檬,甚至西瓜,还有多种热带的药材、木耳、蘑菇等林副产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墨脱的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藤网桥和溜索。 门巴族多信奉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 § 历史沿革 苯教发源地 苯教发源地 历史上的林芝还以其作为重要的苯教发源地而闻名。传说中的莲花生大师曾在位于林芝县境内的苯日神山上与苯教徒有过一场大战。苯日神山是苯教徒重要的神山之一,常有远自青海、四川一带的苯教徒前来转山。以逆时针方向转山是苯教徒明显区别于藏传佛教的地方。林芝地区最具苯教特色的节日是每逢藏历马年8月10日举行的“娘布鲁酥”节。此外,和西藏其他地方相比,工布的新年早在藏历10月1日便开始了,并且各种仪轨也不尽相同,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兴起不久的林芝地区物资交易会。 区域设置 林芝地图 西藏古为羌、戎之地,唐、宋为吐蕃之地,元为宣政院所辖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地。明为乌思藏、朵甘二都指挥使司及阐化、辅教等王地。清代划为卫(前藏)藏(后藏)阿里三区,总称西藏。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6年将昌都地区并入,并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辖6个地区、1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1个市辖区,76个县。自治区首府拉萨。 1956年4月22日,自治区筹委会正式成立。 1960年 (1)设立拉萨市;(2)原当雄宗与羊八井、宁中等宗合并,设立当雄县;(3)原林周宗与旁多等宗合并,设立林周县;(4)原墨竹工卡宗与仁庆林、乌斯江等谿合并;设立墨竹工卡县;(5)原孟嘎宗与麻江宗合并。设立尼木县;(6)以则拉宗的大部分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米林县;(7)以原墨脱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墨脱县;(8)原达孜宗与邦堆谿、拉木谿、德庆宗合并,设立达孜县;(9)原曲水宗与协荣、聂当等需合并,设立曲水县;(10)原堆龙德庆宗与东嘎、柳梧等宗合并,设立堆龙德庆县;(11)由原足木宗东部、德拉宗东北部和德木宗合并,设立林芝县;(12)以原工布江达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工布江达县;(13)以原巴青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巴青县;(14)以原比如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比如县;(15)设立班戈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偏北,邻接青海、新疆两省区;(16)以原嘉黎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嘉黎县;(17)以原聂荣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聂荣县;(18)以原索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索县;(19)设立安多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怒江上游,邻近青海省;(20)以原香沙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申扎县;(21)原昌都宗与原多拉宗合并,设立昌都县;(22)原贡觉宗与原三岩宗合并,设立贡觉县;(23)归原左贡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左贡县;(24)以原桑昌曲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察隅县;(25)以原洛隆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洛隆县;(26)原丁青宗与色扎、尺牍两宗合并,设立丁青县;(27)倾多、曲宗、易贡三宗合并,设立波密县;(28)原江达宗与西邓柯宗合并,设立江达县;(29)以原察雅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察雅县;(30)原芒康宗与盐井宗合并,设立宁静县;(31)以原八宿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八宿县;(32)原边坝宗与沙丁宗,杰顿谿合并,设立边坝县;(33)以原类乌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类乌齐县;(34)以原乃东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乃东县;(35)原加查宗与拉绥谿合并,设加查县;(36)以原拉加里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拉加里县;(37)设立错那县,位于西藏南部;(38)以原穷结宗行政区欺为行政区,设立穷结县;(39)原贡噶宗与杰德秀谿合并,设立贡嘎县;(40)以原浪卡子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浪卡子县;(41)以原桑日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桑日县;(42)原朗宗与古如朗杰谿、金东谿、加查宗东部合并,设立朗县;(43)以隆子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隆子县;(44)以原哲古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哲古县;(45)以多宗、生格宗和拉康谿合并,设立洛扎县;(46)原扎囊宗与桑耶宗合并,设立扎囊县;(47)以原日喀则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日喀则县;(48)原定结宗与康巴宗、合龙谿合并,设立定结县;(49)原拉孜宗与彭措林宗合并,设立拉孜县;(50)以原聂拉木宗行政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聂拉木县;(51)原谢通门谿与达那仁青孜宗合并,设立谢通门县;(52)以原仲巴洛强谿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仲巴县;(53)设立亚东县,位于西藏南部;(54)原南木林宗与乌郁、甲措、拉布等宗合并,设南木林县;55)以原萨迦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萨迦县;(56)原定日谿与协格尔宗、南谿合并,设定日县;(57)以原吉隆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吉隆县;(59)桑桑和梅康汐谿两谿合并,设立昂仁县;(60)设立江孜县,地处拉萨、日喀则、亚东之间;(61)以原仁布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仁布县;(62)以原白朗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白朗县;(63)以萨噶审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萨噶县;(64)设立噶尔县,地处西藏西部、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噶尔河流域;(65)设立革吉县,地处西藏西部、狮泉河流域;(66)原札布让、达巴两宗合并,设立札达县;(67)以原日土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日土县;(68)设立改则县,地处西藏西北部,邻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69)以原普兰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普兰县;(70)原雪喀宗、三东宗和足木宗合并,设立雪巴县;(71)以原青龙宗行政区域为行政区,设立达木萨加县。 1962年,(1)设立康马县,由江孜县析置。(2)设立岗巴县,由定结县析置。 1964年,(1)撤销林芝和江孜公署;(2)将林芝、工布江达、米林、墨脱、雪巴5个县划归拉萨市领导;(3)撤销雪巴县,将雪巴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工布江达、林芝、嘉黎三个县;(4)撤销达木萨迦县,将达木萨迦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班戈县;(5)撤销打隆县,将打隆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浪卡子县;(6)将阿里专员公署由噶尔县昆沙迁到狮泉河;(7)撤销岗巴县,将岗巴县行政区域划归定结县;(8)撤销萨嘎县,将萨嘎县行政区域分别划入吉隆、仲巴、昂仁三县。 1965年,(1)西藏自治区于9月9日正式成立;(2)恢复设岗巴县,由定结县析置;(3)恢复设萨嘎县,由吉隆、仲巴、昂仁三县析置;(4)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5)宁静县改为芒康县;(6)拉加里县改名为曲松县;(7)哲古县改名为措美县。 1966年,桑昂曲县改名为察隅县。 1983年,(1)设立隆格尔县,以仲巴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隆格尔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隆格尔公社,隆格尔县划归阿里地区;(2)设立盐井县,以芒康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盐井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下盐井公社,盐井县划归昌都地区;(3)设立碧土县,以左贡、察隅二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碧土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碧土公社,碧土县划归昌都地区;(4)设立妥坝县,以昌都、察雅、江达三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妥坝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妥坝公社,妥坝县划归昌都地区;(5)设立生达县,以昌都、江达二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生达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生达公社,生达县归昌都地区;(6)设立尼玛县,以申扎、班戈二县的行政区域为尼玛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设在尼玛,尼玛县划归那曲地区;(7)恢复林芝地区,将拉萨市的墨脱、米林、林芝、工布江达四县,昌都地区的波密、察隅二县和山南地区的朗县划归林芝地区,地区行政公署驻林芝县八一镇;(8)恢复江孜地区,将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六县和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划归江孜地区,地区行政公署驻江孜县江孜镇。 1986年,(1)将穷纳县改名为琼结县;(2)撤销江孜地区,将原划归江孜地区所辖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六县仍划归日喀则地区,浪卡子县仍划归山南地区;(3)撤销日喀则县,设立日喀则市(县级),以原日喀则县的行政区域为日喀则市的行政区域。 1987年噶尔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噶尔新村迁至狮泉源填。 1990年,仲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扎东迁至托吉。 第穆摩岩石刻记载 20世纪70年代,尼洋河边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骨和墓葬群,考古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之前,林芝地区已有人类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出土文物中的网坠、箭头,还说明这里的人们不仅在古代的尼洋河、雅鲁藏布江而且在已被这些河流袭夺的古湖泊水滨从事农业,也兼从事渔业。专家研究认为他们应属于一个大的部落以至部落联盟或族体,并将他们称为林芝人。在藏东南地方,林芝人和林芝文化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 关于林芝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工布第穆摩崖石刻上。该石刻位于林芝县门日区广久雍仲增村附近,面向西南,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字迹仍然清楚。上面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 雅隆部落的第一代首领聂赤赞普,从波密来到工布的强妥神山,从这里开始他的雅隆部落首领生涯,前后共经历七世,全驻跸于藏南青瓦达孜宫。公元1世纪前后,因雅隆部落君臣之间发生权力争斗,第七代首领止贡赞普被杀,他的两位王子聂赤和夏赤逃回工布地区。后来弟弟夏赤从工布返回雅隆,成为雅隆部落的第八代首领布德功杰,而哥哥聂赤则留在工布地区成为工布人的首领,开始了工布土王的沿袭。石刻中说:“工布王族系肇一于王兄”,“永不令外姓为工布王,只命工布王之子孙世袭。”这块摩崖石刻是公元8世纪藏王赤德松赞颁赐给工布王的盟誓文书,并勒石为纪。此后许多年工布地区都由工布王统治。 到了萨迦时期和帕竹时期(公元13-16世纪),林芝地区成了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势力范围。公元17世纪甘丹颇章政权成立,林芝地区被分封为阿沛、江中、甲拉等几家地方首领的领地,不久又划分成立了则拉、觉木、雪卡、江达等宗。而波密地方,长期为土酋噶朗德巴统治,处于割据状况。1931年,西藏地方政府将波密地方划为波堆、波密两宗,墨脱地区改为墨脱宗。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1960年1月成立塔工专署,同年2月改成林芝专署。1963年10月林芝专署撤消,波密县划归昌都地区,林芝、工布江达、米林、墨脱4个县划归为拉萨市管辖,林芝地区不复存在。1986年2月1日,林芝地区行署正式恢复,下辖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波密、察隅、朗县7个县,55个乡镇,614个行政村。 § 宗教遗迹 布久喇嘛林寺 布久喇嘛林寺 布久喇嘛林寺属红教,是林芝地区最大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场所。位于尼洋河下游左岸的三级阶地上,三面环山,面对尼洋河口三角洲,属红教寺院。整座寺庙为土木结构,飞檐画栋,金璧辉煌,融合藏汉民族不同建筑艺术风格。寺院周围的环境清幽,绿树成荫,寺院外清溪长流。置身此间,既可观赏漫山林海,又可远眺波光潋滟的尼洋河三角洲。 布久喇嘛林寺依山傍水,佛殿庭院掩映绿荫之中,院内藏犬成群。整个寺院形状内呈正四角,外底层屋檐共有二十角,第二到第三层屋檐为八角,佛殿高20余米,内径10余米,上覆金顶,呈塔形,四面墙体分以白蓝红绿四色涂之,非常漂亮。 喇嘛林寺有著名的莲花生大师践石遗迹,寺内精美的壁画也堪称藏东一绝。 教派寺庙和神坛 林芝地区的群众宗教活动延袭了藏传佛教的共同特征。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其宗教信仰形式各异,异彩纷呈。 工布人早年信仰本教,本教最著名的神山--本日神山,就在林芝县境内,相传本教祖师西绕米沃就在这里修行并得道。后来的本教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藏传佛教争战不息,后逐渐与藏传佛教文化融为一体,但在林芝,却还较多地保留着先民宗教观的多神崇拜。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林芝的家家户户都要转本日神山,转山一圈35公里,一些老人每年要转 10多圈。此外,林芝村的千年古树也是人们转经的去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神坛,每当宗教节日时,这些神坛便香烟缭绕。 格鲁派(黄教)统治多年,渐渐成为工布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但是在一些边境地方,红教(宁玛派)也有很大影响。到目前为止,林芝地区共有各种宗教场所97处。其中寺庙49座,拉康(经堂)21处,日追(僧人修行地)27处。按教派分,黄教26座(处),白教(噶举派)9座(处),红教46座(处),本教5座(处)。有僧尼609名(其中尼姑45名),占全地区农牧民总人口的0.44%。大多数农牧民群众信仰藏传佛教。 历史上,工布地区有久负盛名的三大寺,即:德木寺、羌纳寺和扎西绕登寺。均为黄教寺院,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寺院内都有极其珍贵的佛像、文物等。此外,林芝县达孜寺(为西藏本教第二大寺)、建筑别致的林芝拉玛林(亦称“桑多别日”)、布久色吉拉康、朗县巴尔曲德寺(有1000 多年的历史)、波密县多东寺(又称嘎瓦龙寺,有600年的历史)墨脱县仁钦朋寺(佛教徒向往圣地"白马岗"的名寺,350年的历史)、工布江达县扎西曲林寺(有570年历史)、拉如寺,察隅县塔巴寺(有1000多年历史)等都是当地的古刹名寺。 苯日神山 苯日神山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一个故事。相传莲花生大师进藏时,曾与工布地区苯教首领阿穷杰博比试法力。传说莲花生大师到达雅江与尼洋河交汇处时,调集狂风试图将沿江的村庄和树木一扫而光,阿穷杰博情急之中以巨石压着这些树才不至于此,如今这一带的树梢都是歪的,即此次斗法所至。接着两人又在苯日神山山脚的古鲁(意为莲花生)村斗法,莲花生欲摧毁苯日神山和以山堵尼洋河都未成功。由此,工布地区的苯教得以了保存。而今苯日神山上遗有大石崇拜、神鸟崇拜、天梯以及神水等传说中的遗迹。 § 民俗文化 珞巴民风 珞巴族居住在大峡谷地区。据记载,珞巴这一族称,来源于藏族对居住在珞瑜地区的人的习惯性称呼,意为“南方人”。 珞巴具有许多奇异的风俗: 生殖崇拜: 许多珞巴人家门口有一个用恺木刻的男性生殖器物件,有一米多长碗口粗,龟头还涂了红颜色;进屋后天花板上也有这样的东西。珞巴人对男性生殖器很崇拜,据说一来可以避邪,二来表示人丁兴旺。 吃烤鼠肉下酒: 珞巴人喜欢用烤鼠肉来招待贵客。烤老鼠都是当着客人的面进行的,主人用一截竹子从老鼠屁股里捅进去,放在火上烤,烤好后剁成段再配以佐料即大功告成;另一种方法是将老鼠连毛一起切成一段,放在竹筒中在火旁烤,什麽时候来了贵客什麽时候打开竹筒请客人食用,吃的时候把带毛的皮撕去就行了。 珞巴人喜欢以自酿的鸡爪谷酒待客,以示敬意。敬酒时,女主人跪在地上,用瓢端酒,客人喝一口,女主人添一次,酒碗始终是满的。最有意思的是,女主人在添酒前,倒一点在手心里,先喝一口尝尝,以示酒是干净的没有下毒。另外,珞巴人把饭菜放在半边竹筒里,用手抓吃,别有情趣。 万物之灵-“吾勇”: 珞巴人的信仰叫万物有灵。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全和万物有灵有关,牲灵、神灵、鬼魂、妖魔等等,珞巴人称为“吾勇”。他们认为,吾勇种类繁多,无所不在,因而十分崇拜山神,出猎、出征、外出交换等都须杀牲祭献山神。人们崇拜风、雨、雷、电、冰雹等自然现象。 神秘的巫: 巫师有卜卦师“米剂”和祭神跳鬼师“纽布”两种。“米剂”杀鸡取肝,从肝呈现的颜色、明暗、凹凸、平陷、圆扁及纹路的曲直、折向、起讫点等征象,判定吉凶、贫富、离合、寿缘、旺败、丰歉、触犯何种鬼神、所需何种祭品。“纽布”除具有“米剂”的职能外,还以祭神跳鬼的祷词、咒经、模拟动作、祭献牺牲和占卜等方式,为人怯危求安,免灾招益。另外,巫师还主持氏族或村寨祭祀和神判等各种巫术活动。在珞巴人中,凡家人被杀或杀害他人,甚至无意猎杀了图腾动物,都要举行相应的送魂仪式,以求安稳,人们相信通过驱赶或模拟巫术,家人才能平安。 千年忌禁: 妇女禁吃鸡肉;酒曲、酿酒粮禁止他人摸动,认为他人摸动会带走“吾勇”,使酒发酸;妻子生小孩后至婴儿脐带脱落期间,禁止丈夫外出劳动;妻子怀孕两三个月后,禁止丈夫参加捆绑尸体和猪牛,禁止杀牲等。 寓意生死的婚俗与丧葬: 珞巴人的婚姻和丧葬也很奇特,他们除了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外,还有试婚制,即男方在婚前先到女方家去住一段时间(一般为三年),之后如双方愿意则结婚,如不愿意就赔给对方一些东西。丧葬除土葬外,还有树葬,即把死者的尸体放在死者生前用过的藤筐里,挂在村头的树枝上,上面搭草棚遮雨防晒。 工布新年娱乐无穷 新年娱乐 林芝地方有不少自己的传统节日,最有代表性的是工布新年。据林芝人传说,工布地区早先也同其他藏区一样,藏历正月初一过年。公元7世纪,吐蕃时期,林芝受到北方霍尔人的侵犯。时值深秋,工布王阿吉杰布将带领工布的男人出征,此时离过新年不远了,人们有点恋恋不舍离家。阿吉杰布是位通情达理的首领,他说,仗不能不打,年也不能不过,不打仗过不了年,不过年也没心思打仗,我决定把工布的年提前到十月一日来过,我们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再出发打仗。于是他们提前过了年就出发了。由于心里痛快,作战很英勇,最终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工布就每逢藏历十月初一过年了,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工布新年有独特的习俗。每到年三十傍晚,家家户户都要把过年的食品“措”(用糌粑做成的祭品)、油炸果子、牛羊肉、酥油、奶渣、人参果、红糖、干桃、苹果……摆在木盘里,放在院子中央,呼唤狗来吃。工布人认为狗吃什么和不吃什么都会预示来年的年景,吃了措或饼子,就是粮食丰收;吃了奶渣和酥油,兆示牧业兴旺;吃了干桃,全家幸福安康……。狗赴宴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吃一种叫作“结达”食品,这是一种用酥油、奶渣和面调成的一种面疙瘩,串在木棍上烤着吃,大家要尽可能多吃,吃得饱饱的,鬼来了背不动人。 大年初一,人们带上供品和青稞酒到自己的庄稼地里去祭祀丰收女神。大家在地里树起一根长长的杆,上端挂着经幡,下部绑着麦草,木杆前搭一祭台,然后煨桑、唱歌、跳舞,请求丰收女神保佑来年庄稼丰收。新年的娱乐活动很多,也很独特。从初二开始,男子跑马射箭,工布地区的箭都是响箭,箭头是木质圆锥体,上面钻了许多小洞,箭离弦后,空气穿过小洞,发出尖利的啸声。响箭射出,满耳呼啸,人们既紧张又兴奋。此外还有摔跤、抱石头、砍树的比赛。女子除了为骑士、箭手唱歌助兴外,还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晚上,广场上点燃篝火,火堆旁搁上一个大木桶,凡来跳舞的人都带一壶酒到入大木桶,然后围着篝火跳舞喝酒,通霄达旦,热闹非凡。 林芝地区波密地方西巴村斗熊节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民俗节日。每逢藏历五月十五日,全村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去度母山煨桑,祈祷山神和上苍保佑风顺雨顺,吉祥如意。然后姑娘们围在一起跳舞,突然树林后一片喧哗,只见7只狗熊,手持带剌的树枝,叫喊着走近人群,3位猎人冲了过来……有趣的"斗熊"游戏开始了。相传17世纪的一次宗教活动中有熊光顾,被认为是吉祥之事,以后每次活动都有猎人斗熊的祭山仪式。许多年过去了,原来的宗教内涵变成了民俗游戏。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斗熊游戏中又增加了许多保护野生动物新内容。 本日山上的拜鹰节则带有更多的宗教色彩。本日山是一座本教信徒崇拜的神山,山上有一座色迦更钦寺,是本教最古老的寺庙,相传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座寺庙香火很旺,前来朝拜的僧俗人众很多。每年藏历四月,都有很多鹰绕寺盘旋,相传一位著名的本教僧人去世前说过,我去世后就不再转世了,我会变成100只鹰来看你们。为纪念这位僧人,每年藏历四月三十日,附近的男女老少在这天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寺庙,举行各种法事活动,并跳起欢快的工布舞,向神祈愿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林芝地处山区,还有很多山民的习俗。比如工布的山民酷爱射箭,也长于射箭,无论什么传统节日,都有射箭比赛。此时射手在场中比赛射箭,歌手和观众在场边歌舞助兴,成为工布地区一道精彩的民俗风景。工布人的箭很特别,箭头是铁镞,箭尾是鹰翎,做弓的竹子都来自墨脱,具有强劲的韧性。而比赛用的箭多为响箭。射箭比赛时一定要唱歌,歌者都是各村寨出色的歌手,他们穿着节日的衣裳,男右女左,排列在靶场两侧,轮到本村箭手比赛时,他们齐声唱起箭歌,并伴以强劲的工布舞蹈,助威鼓劲,把节日的气氛和竞赛情绪推向高潮。 “娘古拉苏”节美丽的传说 “娘古拉苏”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娘域(泥洋河流域)人的“迎神节”。它是苯教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藏历马年8月10日,林芝县卡色母,尼赤、达则、孜普等村的群众在卡色母村举行的宗教活动。“娘古拉苏”节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关于“娘古拉苏”节的来历,有一则美丽的传说: 很早以前,林芝县东面有一座名叫卡色母的小镇,镇上有个富有则主,他叫边巴朵朵。他家养有一大群羊,领头羊是一只神奇的母山羊。一天,这只母山羊领着边巴朵朵在山上寻到一颗璀璨的宝石,边巴朵朵觉得这块宝石是一块吉祥之物,于是将它供奉于家中。 自从边巴朵朵将宝石供奉献祭后,工布一带风调雨顺,不闹灾荒,此事被工布邻近的霍尔 丁青等部落知边巴朵朵真是把宝石卖给了这个眼光的小商贩,宝石被人骗去以后,恶运随之而来。工布地区气候变坏,癌疫流行。这时工布人才知道宝石的好处。于是工布人多次去琼波丁青取宝石,却每次都是空手而归。他们后来询问苯教的修行者,修行者告诉他们:若要拥有宝石,每年藏历8月10号举行一次隆重的迎神节。果然,有一年正当人们迎神时,宝石从琼波丁青地方飞渗到跳舞的人群当中。从此,迎神工从未间断。 迎神节即“拉苏”节的整个活动内容包括祭神,跳神,跳民间“博”舞、跳牦牛舞等。在人们看来这都是为了驱魔镇邪,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迎神节一般持续两三天。观看者近之娘域人,远之昌都、那曲,青海等地的人。据1991年的初步统计,前来观看“迎神节”的人数达一万余人。 § 流传工艺品 门巴木碗 门巴木碗 门巴木碗是久负盛名的优秀工艺品,它是用硬木树根或树瘤(岩柏、青(木冈)米柳、杜鹃或桦树等)加工制成,木质细密坚硬,花纹别致美观,用它饮酥油茶和盛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门巴木碗不变形,不皲裂,不褪色,经久耐用便于携带,深受藏族人喜欢。特别是以岩柏、白青和桦树树根树瘤制成的木碗还有防毒的功能。根据品质的不同,可将门巴木碗分为三种:上等为“杂雅”,以镶银边者为最佳,这种碗制作精良、美仑美焕,是难得的珍品,中等为“锅拉”,下等为“索果尔”。门巴木碗以墨脱达旺桑结林村的制作水平为最。 门巴竹编 门巴人居住地多树多竹,门隅腹心的达旺一带的竹器编织业比较发达。竹编品中以一种叫“邦穹”的织品最为有名。邦穹需要红、黄、蓝、黑等颜色的几百根细蔑编织,图案是细密多变的几何图案。门巴人的藤编和竹编一样的非常有名。另外,门巴人还有造纸、纺织以及扎染等手工艺品。 § 基础建设 林芝 林芝告别了昔日的封闭,迅速崛起于藏东南,成了西藏自治区新的“经济走廊"。在重建以来的短短十二年里,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很快跃进为全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最前列。199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62项援藏工程项目,动员国内其他省市对西藏进行对口援助。在支援西藏经济建设的62项工程中,林芝有林芝东久林场、波密易贡茶场、林芝八一电厂、米林南伊水电站、林芝粮油加工厂、林芝宾馆、朗县中学7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给林芝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起色。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林芝地区电力能源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今已建成大小水电站120多个,总装机容量20000多千瓦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负荷随之出现新的供需矛盾。针对林芝地区的实际困难,广东省投资3300万元人民币,援助改造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设的“八一”电厂。负责这项工程的是广东省电业局和广东韶关。他们接到任务后立刻投入了紧张的施工。整个电站共包括5个部分:日及木错湖(山顶湖)口调蓄工程及上山道路;一级电站更换2组1600千瓦的机组和尾水电厂更换320千瓦机组;高压配电装置及电力、电缆等设备的整体改造;监视控制仪表和控制保护测量电缆等设备的整体改造;八一镇10万伏电网改造。工程最困难的施工是高山湖口工程,这项工程是要在山顶湖上筑一条大坝。湖口蓄调工程施工时,正是7月天,广东地方正处于摄氏30多度的高温,可是在西藏海拔4100米的高山湖口处却寒风刺骨,方圆1.92平方公里的湖面,水深89米,湖口处,湖水流速为100立方米/秒。八一电厂改建工程前后只花了8个多月时间,至1995年8月30日完工。施工质量达到优良等级标准。改建后的八一电厂每天比过去多发电1.8万千瓦小时,几乎增加了一倍的发电量,并大大提高了冬季的供电能力。1996年八一电厂全年发电3500万度,收入为500多万元人民币,为林芝的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福建省先后投入援藏资金9340万元人民币,帮助林芝地区完成了米林县的南伊电站和林芝县的东久电站等。在米林县的7个乡,由福州市投资80多万元人民币,架设了30多公里的输变电线路,更新改造了县城所有的照明线路。福建省筹集了3千万元人民币的资金,重点支持林芝地区的建设事业,对口支援朗县、米林县的泉州市、福州市,还分别投入资金950万元人民币和500万元人民币,用于县城市政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福建省还将现代市场管理机制引入林芝,帮助米林农场扭亏为盈。林芝的药用植物有上千种之多,占全区90%以上,被称为“天然药库”。为开发利用这些药材资源,发展有特色的林芝经济,甘肃省奇正实业集团公司投资1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了西藏林芝奇正藏药厂,药厂投产后仅1997年上半年就实现上缴税利200多万元人民币。 为了开发林芝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沟通林芝地区与祖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联系,1994年中央政府决定将62项工程中的林芝宾馆建设项目交由广东省援建。 广东省援建部门对这项援藏工程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工程办公室,责成广州市负责宾馆项目。宾馆共占地5.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18平方米,其中宾馆5490平方米,客房150间套,床位300张,办公、职工住宅等配套设施1128平方米。整个宾馆呈半圆状,主楼外墙贴有瓷砖。工程计划资金2110万元人民币,追加资金819万元。承建单位是四川省第三建筑公司西藏分公司,由广州市5家星级宾馆共同投资。工程于1994年9月30日开工,1996年元月中旬落成,工程质量优良。林芝宾馆已经开始营业,等级为二星级,第一批宾馆服务员都是工布姑娘,她们在广州经过了严格正规的培训,熟悉业务,和霭大方,能歌善舞。宾馆每年可接待中外游客1.6万人次,营业额可达800万元人民币左右。截止1997年2月底已累计营业额达240万元,解决社会就业80余人,社会经济效益可观。宾馆竣工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再资助林芝地区800万元人民币,用于八一镇的街道建设和农贸市场、自来水厂的新修与改建;资助林芝、波密两县各100万元,解决当地的经济困难。 318国道林芝至拉萨的黑色路面工程于2000年底完工,全地区通车里程达3186.24公里,货运总量30.96万吨。全地区现有电站77座,装机容量25450千瓦,发电量1233万千瓦小时。完成了林芝至拉萨林芝至波密至察隅、林芝至米林至朗县的光缆工程,开通了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在全区率先建成了电话本地网,实现了数字移动电话覆盖。八镇1995年至2000年在广东,福建两省的大力支持下,新建种类建筑30万平方米,城区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币容币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波密、察隅、朗县、米林、工布江达等县城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建成了松嘎、米林农场商业街等10多个小城镇。城乡协调联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间时辐射,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全地区共有各类学校276所,在校学生2268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5%,提前实现了“两有八○”目标。全地区各级医疗机构80个,各级卫生技术人员784人,病人584张。全地区共有广播中转台5座,调频广播164座,广播覆盖率70%,有电视转播台(站)278个,电视覆盖率77%,全地区有5个县文化馆,18个乡文化站,213个行政村文化室,基本上形成了馆——站——室一条线的文化长廊格局。 林芝邮政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先后新增局、所17处,自办邮路3条,邮运汽车8辆,自办邮路单程为1000余公里。邮政自办、代办网点达到34处,固定资产达4282.32万元。全地区55个乡镇中,通邮乡镇46个,通邮率 达到83.64%,乡邮投递单程为2210余公里。邮政业务种类有: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邮政储蓄、特快专递、集邮、机要、音像租赁等。截止2000年,邮政业务收入完成1017.95万元,邮政业务总量完成 447.41万元,分别是成立初期的76.25倍和36.23倍。随着邮政技术的不断提高,林芝邮政通信正向现代化“大邮政”迈进,先后在地区和10个县局、支局实现了邮政营业窗口电子化一台清,并与地区局联网;建成了与全国联网的汇兑业务清算中心。开通了地区和11个县局、支局的邮政储蓄绿卡网点与全国大中城市联网,实现了储蓄业务通存通取。地区邮政局在2001年4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军区评为“拥政爱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林芝地区电信局是1998年10月按照国家邮、电分营改革的政策要求,在成立只有12年的林芝地区电信局的基础上,实行了独立运行。林芝电信在邮电分营前的12年时间里,在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和林芝地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几届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把一个全区建局最晚,规模最小,基础最差的小局发展成为了综合经济效益和实力超前的地区级电信通信枢纽。到1998年底林芝电信资产已达到8935.4万元,已经拥有和掌握了当今通信领域先进的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程控交换等设备和技术。目前林芝电信市话交换容量已达到13784门,而且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程控化,是建局初的46倍共有卫星通信地球站7座,辖区内省级一、二级光缆干线1100公里,开通国际国内直拨电路1600路端。1998年林芝电信再夺全区通信建设、服务功能五项第一:在全区第一个建成了电话本地网;全区第一个实现了无线寻呼全地区联网;在全区第一个实现了移动电话全地区联网;在全区第一个建成了以地区为中心,以各县为基站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在全区第一个建成了电话村。 如今林芝电信已经能够提供包括语音增值服务在内的电报、数据通信等项电信业务。1999年上半年林芝电信业务收入将突破3000万元大关。目前林芝电信共有电话用户9441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8084户,移动电话用户1167户,农村电话用户190户,市话普及率达到29.91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0.82部/百人。 § 旅游开发 林芝 项目名称 地点 内容总投(百万元人民币) 雅鲁藏布大峡谷 林芝、米林 温泉浴村、 宿营地观 41.35 国家森林公园 景走廊、维 修马行道 雅鲁藏布大峡谷 派乡、排龙乡 大本营设施、温泉浴疗 16.58 大本营 中心 喇嘛岭朝圣山庄 布久乡 山庄及配套设施 4.18 鲁朗休闲山庄 东久乡 山庄、回廊及配套设施 4.18 巨柏保护区 巴结乡 山庄、回廊及配套设施 1.28 观景走廊 巴松湖水上乐园 错高乡 山庄、回廊及配套设施 19.00 日及木错狩猎 八一镇 山庄、回廊及配套设施 5.00 林芝宾馆多功能 八一镇 娱乐中心 11.00 § 经济建设 林芝地区恢复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29530万元,财税收入预计完成9185万元,粮食总产预计达到16000万斤,油菜籽产量预计可达502万斤,农牧民人均收入达2140元,截止2560万元,旅游业接待游客109508人次,直接收入1076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622.2万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03%、124%、54.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占有粮食位居区之首。 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成立时,国民生产总值仅6610万元人民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425.40元人民币,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7510万元人民币,人均纯收上升到540.70元人民币,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两亿元人民币大关,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3512万元人民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7.92元人民币。短短十年里连续几个漂亮的“撑竿跳”,使林芝地区的财政自给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三项经济指标,均位居西藏各地市之首位,其它经济指标也名列前茅。 林芝的农牧业更显得生机勃勃。传统的农牧业开始向现代农牧业过渡,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在察隅、墨脱“安家落户”,柑桔、油桐的引进和栽培试验成功,为种植业实行区域布局、基地种植、商品化生产提供了有益经验。波密开发农田面积733公顷,总投资371万元人民币,年增产粮食230万公斤,油菜籽6.5万公斤,肉类2万公斤,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65元,察隅县稻田基地开发项目,总投资302万元人民币,年增产粮食270万公斤,农牧民年收入平均增加330元。易贡绿茶终于走出了山寨,享誉海内外。 § 文化教育 林芝地区的教育事业是与西藏的现代教育同时起步的,历史上这山高林密的地方除了寺院教育,没有其他学校。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这里开始建立学校。1959年之前,有10所小学,学生348人,1959年民主改革后增加到21所,并建起了4所中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林芝地区的教育开始初具规模。现在林芝地区有小学315所,中学12所,还有幼儿园5所。现在有在校生1888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5.6%,比10年前增加了18.6%。 1989年,林芝地区创办了一所专门召收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的学校,叫西藏林芝民族学校,在第一批入学的207个学生中,有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藏族等6个民族和 人、夏尔巴人,他们大都来自西藏的边境县,衣、食、住、行全由国家负担。学校有教职员工70多人,14个班级。针对学校学生年龄偏大的特点,学校还开办了职业技术班,让一些初中毕业生直接学习专业技术,毕业后即可工作。 林芝地区还有一所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这所院校成立于1978年,是在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的基础上成立的。院校成立最初的10年间,国家投资6000多万元。为培训学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先后安排内地20多所院校近100名教师来校任教。现学校建有农学、畜牧兽医、林学、水电4个系,设有农学、畜牧、兽医、林学、电力系统、自动化5个专业,还有附设基础部、干训部和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农牧学院规模较大,学校占地100公顷,校舍53000平方米,设有电教中心和33个教学、科研试验室和语言试验室,还有供教学用的农场、牧场、林场、苗圃、果园、机电工厂、电站等,并建成了设备齐全的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可收转发射西藏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中央教育频道的电视节目。图书馆面积为4000平方米,藏书30多万册,期刊上千种。建校20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各类毕业生已近5000人。林芝地区的文盲率高达98%,目前已普遍降至70%,一些乡村降到60%,在各级政府所在地,文盲率已降到5%-10%。 § 旅游景点 错高湖 错高湖 巴松错又名错高湖,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湖面海拔3700多米,湖面面积达6千多亩,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虽然巴松错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成为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之一。巴松错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黄鸭、沙鸥、白鹤等飞禽悄然浮游在水面,湖中则是游鱼如织往来穿梭,更显得一派宁静。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一“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蔚为神奇。 岛上又有一小巧玲珑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寺庙,名为“错宗工巴寺”,始建于吐蕃赞普时期,是宁玛派寺庙,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庙内主供莲花生,在一尊大威德金刚塑像脚下,有两块天然鹅卵石上面有一凹进的圆窝,传说是格萨尔王征战此地时战马留下的蹄印。另外在这个不大的小岛上的其他地方,也密布着许多神奇传说:格萨尔王挥剑于石头上留下的剑痕、树叶上有自然形成的藏文字母的“字母树”、松藏干布在石上留下的足印、莲花生洗脸的神泉……。 巴松错湖南岸一处小溪边,还有一充满神奇传说的“求子洞”,在一块大石上有一宽约20多厘米,深约40厘米的小洞,洞中有一圆形突出的石头,整个造型形似女性生殖器。传说这个小洞曾被莲花生大师加持过,来此求子甚为灵验。离此不远的沙滩上,还有“莲花生修行洞”。湖西岸有“格萨尔王试箭处”,据说在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那天,会在碧蓝湖水下面的湖底中心线长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当地人盛传那是献给格萨尔王的一条巨大的白色哈达。 神山色季拉 色季拉山 位于林芝县以东,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龙藏布江的分水岭,为川藏公路所跨越。登临海拔4728米处的山口,可观日出、云海、无际的林海和远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色季拉山西坡的达则村旁的本日拉山,是西藏本教的圣地,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来此转山朝拜的人,一年四季络绎不绝,信徒来自四面八方。每逢藏历八月十日,还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转山活动,称为“娘布拉酥”(为请神求宝之意)。 色季拉最出名的是满山满眼的杜鹃花。色季拉山的杜鹃花面积大,品种多,盛开期间气势浩大,景色极为壮观。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850种,我国约有460种,其中西藏170种,占世界杜鹃花品种的五分之一。林芝县色季拉山区域里,海拔2900米至5300米范围内密布杜鹃花,以直线距离测算,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品种达25个之多。色季拉山的杜鹃花4月中旬到6月底,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开放。尤其是进入6月份,整座山上的杜鹃花全部绽放,黄色、白色、紫色、大红、浅红、粉红等,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形成花的山,花的海,气势极为浩瀚壮观。 南迦巴瓦风景区 南迦巴瓦风景区 “南迦巴瓦”藏语意为“直刺蓝天的战矛”。南迦巴瓦峰主峰高7782米,有冰山之父的美誉。南迦巴瓦峰山脚处温泉众多,植物异常繁密,是理想的探险登山及疗养胜地。南迦巴瓦以其势逼蓝天的雄姿,异峰突起,其雄险的山体和变幻莫测的气候,使它直到1992年才被中日联合登山队征服,至今它仍是世界各国登山组织向往的目标。 位于林芝地区墨脱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峡谷。一座高山一条峡谷构成了南迦巴瓦风景区,具有多重旅游资源价值,是开发旅游、登山、探险、漂流的理想区域和从事地学、生物学科考察的最佳场所。 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但它前面的14座高山全是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因此南迦巴瓦是7000米级山峰中的最高峰。由于南峰所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质的构造复杂板块构造运动强烈,造成南峰地区山壁耸立、地震、雪崩不断,攀登难度极大,反而使南迦巴瓦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未被人类登上的最高的一座“处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顶成功。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后一个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在这段中将南迦巴峰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南迦巴瓦峰充满了神奇的传说,因为其主峰高耸入云,当地相传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其上聚会和煨桑,那高空风造成的旗云就是神们燃起的桑烟,据说山顶上还有神宫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峡谷地区的人们对这座陡峭险峻的山峰都有着无比的推崇和敬畏。 关于南迦巴瓦还有一个广为外界所知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上天派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垒镇守东南。弟弟加拉白垒勤奋好学武功高强,个子也是越长越高,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时将弟弟杀害,将他的头颅丢了米林县境内,化成了德拉山。上天为惩罚南迦巴瓦的罪过,于是罚他永远驻守雅鲁藏布江边,永远陪伴着被他杀害的弟弟。这个神话故事很生动地向我们解释了这两座山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加拉白垒峰顶永远都是圆圆的形状,那是因为它是一座无头山:南迦巴瓦则大概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常年云遮雾罩不让外人一窥。 § 游在林芝 交通: 林芝地区首府八一镇(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位于尼洋河畔,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也是交通中心。过去拉萨到八一镇的土路要走两三天,现在路况很好,共464公里的柏油马路,车行8小时左右可到。从拉萨到林芝的道路是西藏最好的路之一。目前到林芝旅游,汽车仍是惟一的交通工具,有些没有通公路的地方,如墨脱,必须徒步行走。到林芝一般先乘飞机或用别的方式到达拉萨,拉萨东郊汽车站每天有发往林芝地区的多班长途车。也可在第二军区招待所门口坐吉普车,130~300元/每车,行车时间7小时。去墨脱和米林,要有边境证。 住宿: 由于旅游交通滞后,林芝地区的住宿也相应不发达。旅馆、招待所一般集中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城镇(如八一镇),此地的宾馆有林芝地区招待所、农牧学院招待所、林芝宾馆等。八一镇上招待所和宾馆都有。林芝地区境内其他县上的住宿都比较简陋。到了巴松镇,可以住度假新村,也可以自己扎营。然乌湖边以及巴松错途中都有住宿,不过然乌湖边的然乌镇只有简陋的运输站、兵站可以住宿。 最佳旅游时间: 林芝大部分地区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旅行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不大。但是本地区东南部的波密、察隅和墨脱一带除外,因为它们所处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小环境圈里,有其特殊性,在这一带旅行时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很大,比如波密帕隆藏布江一带,每年5-9月的雨季,大量的降雨将引发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造成本区八一镇以东的川藏公路经常处于中断的情况。墨脱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受险峻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影响,只在每年的五月至十月下旬方可以进出,其余时间几条进山必经之路上的山口多被大雪封盖,人畜难以通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