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镐 |
释义 | 杨镐(?—1629),明末将领,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今河南商丘)人。万历进士。 § 生平 杨镐攻略赫特阿拉方案杨镐,万历二十五年(1597)任右佥都御史,万历二十四年(1596),日本侵略朝鲜,次年(1597)奉命经略援朝军务。二十六年,明军在蔚山大败,败而不报,又谎报军功,被罢职,以万世德代之。三十八年,复起巡抚辽东,多次指挥官军击败进犯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后退休。 万历四十六年,建州女真公开叛乱,兵破抚顺,经过大臣们会推,明神宗以杨镐为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次年(1619)二月,杨镐以明军88000人,朝鲜军1万人和女真叶赫部1万多人,分四路出师出击建州女真,另以数万人为预备队。四路出击军的总指挥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以杜松部为主力,马林为北路策应,李如柏出清河堡为奇兵;刘铤骁勇善战,但与杨镐素不和,被派往东路,孤军深入。四路军企图「分进合击」,但由於杜松轻敌,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遇伏,全军覆没,继而马林败逃开原,刘铤战死在阿布达里岗,李如柏仓皇撤退,自相践踏。这就是萨尔浒大败,明军损失四万多人,朝鲜军全部投降。此即“萨尔浒战役”。其后不久辽东北部边防重镇开原、铁岭相继失守,御史交章劾奏杨镐,因此下狱,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经略。崇祯二年(1629)被杀。 § 明史本传 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杨镐,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历知南昌、蠡二县。入为御史,坐事调大理评事。再迁山东参议,分守辽海道。尝偕大帅董一元雪夜度墨山,袭蒙古炒花帐,大获。进副使。垦荒田百三十余顷,岁积粟万八千余石。进参政。 在“壬辰倭乱”期间(1592—1599),朝鲜明显感觉建州女真势力大增,因为期间努尔哈赤曾请求出兵助战,遭到朝鲜拒绝,但足以使朝鲜警觉。战后不久,朝鲜派使臣申忠一出使建州,侦探情况。朝鲜国王宣祖去世后,光海君继位。因为诸多原因,光海君开始调整其对明朝与建州女真的策略。 光海君可以说是唯一对明朝不忠心的朝鲜国王,他对明朝不但没有诚心事大之意,可能还有刻骨的仇恨。因为明朝以他为次子,十几年间曾经五六度拒绝册封他为世子,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处于寝食不安的状态,担心世子职位随时被他的哥哥临海君抢去。壬辰倭乱时期,朝鲜国王宣祖以长子临海君无能无德,而次子光海君则“自幼好学,聪明端厚,又能斥去纷华,简俭自奉”,以其为贤,期待明朝册封光海君为世子,但明朝礼部以“主器必长子”为由,多次拒绝册封光海君为世子。明礼部所依从的是儒家立长之规,其实背后却另有原因,“时中朝虽立 太子,而皇上意在福王,故我国册封奏请,正犯所忌,每为礼部所沮”。【《李朝宣祖实录》卷169,宣祖三十六年十二月戊子】而表面上明朝所认同的则是儒家礼仪制度,宣称:“长幼之序,礼莫大焉;储嗣之立,礼莫重焉;舍长立幼,于礼不顺。若令之自中国,是以非礼令也;若徇之自臣部,是以非礼徇也……朝鲜称我外臣,享我正朔,事孰大于继立,乃舍其长子而请立第二子讳,无乃非我国家之制乎?”【《李朝宣祖实录》卷181,宣祖三十七年十一月辛丑.】明朝始终拒绝册封光海君为世子,一直到宣祖国王崩,都未加册封。光海君十几年始终处于有实无名的状态,得不到正统的世子身份。宣祖崩后,光海君已获得“权知国事”的身份,明神宗依然认为“立国立长”,朝鲜舍长立幼,望查问清楚,再作定夺。【参见《明神宗实录》卷445,万历三十六年四月壬午.】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月初一日,礼部以朝鲜国王嗣位之事,“事在彼国,难以遥断,似当行勘以求确据”。【《明神宗实录》卷446,万历三十六年五月丙戌.】光海君已承其位,却仍需勘察。一直到十月,即五个月后,礼部方上奏:光海君袭封已成事实,只得以“事在彼邦,姑从其便”,方加以册封。【参见《明神宗实录》卷451,万历三十六年十月庚辰.】光海君在明册封使来临前夕,为免节外生枝,遂缢杀临海君,明朝方勉强册立光海君为国王。这件事对光海君影响很大,也促使他为免受女真日益严重的威胁,一直游离于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最大原因,所以在他成为朝鲜国王后,虽然礼节上对明朝还维持事大的传统,但事实上,面对日益严重的女真人的威胁,他采取“事大则日新恪谨,待夷则务尽其权”【《李朝光海君日记》卷143,光海君十一年八月壬戌.】的策略,以图保安社稷,游离在明朝与后金之间。【对于光海君时代的女真与朝鲜的关系,可参见日本学者稻叶岩吉:《光海君时代の满鲜关系》,大阪屋号书店昭和八年初版;汉城亚细亚文化社《满蒙学术史料丛书》中录入,1986年.】建州女真的崛起,对明朝是最大的威胁,万历时期终于想把它彻底解决,于是明朝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督办征辽事务。杨镐在朝鲜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看成壬辰战争(1592—1599)拯朝鲜于水火的功臣。因为丁酉年(1597)日本进攻时,杨镐与邢筁是最为重要的明朝将领,也是他们奠定了战争胜利的格局。万历二十五年(1597)封贡议败,朝鲜战事再起。明朝逮捕主和议的石星、沈惟敬,以兵部尚书邢筁总督蓟辽,以右佥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时日军由南往北进攻,锋势甚锐,汉城告急。六月,杨镐抵达平壤,当即指派诸将。日军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围攻驻守南原的明将杨元,杨元不敌弃守,邻近全州守将陈愚衷亦不战而逃,京畿危在旦夕。在此关键时刻,杨镐自平壤抵汉城,指挥明军大破日军,从而解王京汉城之危,遏止了日军的北进,取得稷山大捷的胜利。李光涛先生论曰:“稷山大捷,由丁酉倭祸言之,乃明人再度援韩第一功。而是役立功人物,又应以经理杨镐为第一。”【李光涛:《朝鲜壬辰倭祸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专刊之六十一,1972年,第208页.】杨镐指挥明军乘胜进攻,将日军主力团团包围于蔚山,惜天雨连绵十数日,明进军不利,反为日军所乘,蔚山失利,使战果未能扩大。【对于蔚山之役,《明史》卷259《杨镐传》、卷320《朝鲜列传》,皆以为大败.《杨镐传》称:"是役也,谋之经年,倾海内全力,合朝鲜通国之众,委弃于一旦,举朝嗟恨."李光涛在《朝鲜壬辰倭祸研究》一书中,对《明史》的说法进行了批驳,他引用《朝鲜王朝实录》材料,认为蔚山之役并非大败,只是清正趁雨天反攻,令明军进攻失利,但并非大败.朝鲜对此虽有惋惜,亦未归罪于杨镐.他说"蔚山之役,由杨镐言之,可谓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可参见其书,第228-260页.笔者以为李先生所言可信,所论允当.】蔚山役后,明朝赞画主事丁应泰劾杨镐“贪猾丧师,酿乱欺罔”,杨镐被革职 撤回。但朝鲜君臣皆以丁应泰言为诬妄之辞。杨镐回还之日,朝鲜自国王宣祖至平民百姓皆恋恋不舍,宣祖率百官泣送于弘济院,汉城士民男女重髫戴白,皆出送郊外,诸臣以诗为别。【参见《再造藩邦志》5,《大东野乘》第三册,第1811页.】朝鲜深觉惋惜,并为杨镐受诬而不平。不久宣祖即派右议政李元翼、参判许成上奏辩诬,并疏救杨镐。万历二十七年(1599)七月,朝鲜建宣武祠于汉城南,特崇享兵部尚书邢筁、经略杨镐,宣祖亲书“再造藩邦”匾额揭于宣武祠。万历三十四年(1606),谢恩使柳寅吉、崔濂朝京,专求杨镐画像。时杨镐家居河南商丘,朝鲜使臣千方百计寻得一商丘举人前往其家乡,方摹得杨镐画像。【具体经过,可参见《李朝宣祖实录》卷213,宣祖四十年闰六月癸亥.】光海君二年(1610),将其画像奉安于宣武祠。朝鲜为崇祀杨镐,千方百计,煞费苦心。由此可见杨镐在当时朝鲜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尽管如此,在杨镐出征辽东之前,派使臣前往朝鲜要求朝鲜出兵,共同征讨。但面对杨镐派来督促朝鲜出兵支援的使节,朝鲜在光海君游离政策下,一再推诿,“不曰建贼见蹙,隳突可虞,则曰我国力分势弱为虑”,杨镐斥之“岂遽忘昔年……援东国之急乎?……不免大失中外之望”。【《李朝光海君日记》卷130,光海君十年七月己酉.】其实,朝鲜对于明朝征讨后金的重要性看得相当清楚,以为“国之存亡,民之死生,都在于征胡之一役”。【《李朝光海君日记》卷133,光海君十年十月丁丑.】但光海君对杨镐之要求依然敷衍推诿,以致于“经略(杨镐)于我国深恶而痛绝之”。【《李朝光海君日记》卷133,光海君十年十月甲申.】朝鲜对杨镐之要求百般推倭,而与此同时则积极开展与后金的往来,暗中遣使联络。 由于光海君的两面政策,刻意周旋于明和后金之间,所以当得知刘纟廷派刘海前来督察出兵之时,朝鲜君臣上下一片恐慌,因为刘海原来是朝鲜人,后为刘纟廷部将,“凡我国大小事必无所不知,尤极可虑”。【《李朝光海君日记》卷134,光海君十年十一月癸卯.】朝鲜商议派译官将其止于途中,这在明与朝鲜的交往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在此情形下,国王光海君方令都元帅姜弘立、副都元帅金景瑞领三营兵马一万三千人,往援辽东。1619年,杨镐率明朝主力四路大军与努尔哈赤决战于萨尔浒。但由于指挥不力,四路军队互不配合,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大败明军。姜弘立秉承光海君旨意,在战场上坐以观变,发现明军失利后,当即与后金兵约和,除金应河等少数朝鲜士兵开战外,朝鲜大部分军队在姜弘立率领下降于后金。其实,他们在未开战前,就已暗通。《李朝光海君日记》称:“当初弘立之渡江也,王以重违天朝督发,黾勉出师,而我国初非仇敌,实无战攻之意,密谕弘立遣人潜通于虏穴。故深河之役,虏中先呼通事,弘立应时投附,至是在拘囚中,书状启载作纸绳以送,备及结好缓祸之意。”【《李朝光海君日记》卷139,光海君十一年四月戊戌.】姜弘立乃贯彻光海君不开罪后金之策略,获知姜弘立降后金以后,承政院、备边司屡启国王,要求拘捕姜弘立家属。但光海君以“弘立等只陈虏情而已,有何卖国之事乎”为由而不予批准,致使修《光海君日记》的史臣们大发议论:“弘立等专军投贼,卖国逃生,则其忘君负国之罪,固所难逃。所当即施邦刑,传首中朝,而备局之系械上送,亦未免饶贷之责,而自上反有何负国为教,惜哉!”【《李朝光海君日记》卷150,光海君十二年三月丙午.】此论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他们对于光海君处理姜弘立降后金事件十分不满。由此可见,明朝不册封光海君为世子,影响是何等之大。这也反映出姜弘立降后金实乃光海君幕后所定之策。光海君暗中与后金往来,后金对此却很不满意,以为“交则交,不交则已,何必暗里行走”。【《李朝光海君日记》卷169,光海君十三年九月戊午.】光海君试图寻找一条既应付明朝,又不开罪后金的策略,但相当艰难。 三十八年,起抚辽东。袭炒花于镇安,破之,御史田生金劾其开衅。时辽左多事,镐力荐李如梅,请复用为大将,为给事中麻僖、御史杨州鹤所劾。镐疏辨乞休,帝不问,镐竟引去。 四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起,破抚顺,守将王命印死之。辽东巡抚李维翰趣总兵官张承允往援,与副总兵颇廷相等俱战殁,远近大震。廷议镐熟谙辽事,起兵部右侍郎往经略。既至,申明纪律,征四方兵,图大举。至七月,大清兵由鸦鹘关克清河,副将邹储贤战死。诏赐镐尚方剑,得斩总兵以下官,乃斩清河逃将陈大道、高炫徇军中。其冬,四方援兵大集,遂议进师。时蚩尤旗长竟天,彗见东方,星陨地震,识者以为败征。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皆以师久饷匮,发红旗,日趣镐进兵。 明年正月,镐乃会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定议,以二月十有一日誓师,二十一日出塞。兵分四道:总兵官马林出开原攻北,杜松出抚顺攻西,李如柏从鸦鹘关出趋清河攻南,东南则以刘綎出宽奠,由凉马佃捣后,而以朝鲜兵助之。号大兵四十七万,期三月二日会二道关并进。天大雪,兵不前,师期泄。松欲立首功,先期渡浑河,进至二道关,伏发,军尽覆。林统开原兵从三岔口出,闻松败,结营自固。大清兵乘高奋击,林不支,遂大败,遁去。镐闻,急檄止如柏、綎两军,如柏遂不进。綎已深入三百里,至深河,大清兵击之而不动。已,乃张松旗帜,被其衣甲,绐綎。既入营,营中大乱,綎力战死。惟如柏军获全。文武将吏前后死者三百一十余人,军士四万五千八百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算。败书闻,京师大震。御史杨鹤疏劾之,不报。无何,开原、铁岭又相继失。言官交章劾镐,逮下诏狱,论死。崇祯二年伏法。 参考资料 1 新浪读书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dmdgdhh/44.s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