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段廷扬
释义

§ 简介

1968年7月中山大学气象专业毕业,1982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 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工作一年,历任气象系教师、党总支书记、学院党委副书记、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现任学院党委书记,四川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 描述

段廷扬教授享受我国政府特殊津贴,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院气象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季风天气动力学。80年代以来,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有:“青藏高原上空积云对流特征的研究”、“青藏高原移动性高压系统的研究”、“二滩水电站施工期气象预报系统方案设计”、“西南地区严重自然灾害的分析与对策研究”、“大型水电站建设项目中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西南地区干旱和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青藏高原-大陆-西太平洋热力对比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影响”。1993年以来,参加中日亚洲季风合作研究计划--第一项目:青藏高原地区能量平衡和水文观测研究,任中方技术组成员,现进行后续研究;1996年又承担国家攀登-B研究项目——青藏高原地面物理过程的研究。其中“西南地区严重自然灾害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段廷扬教授在国内外已经发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写出版学术专著一本。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段廷扬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51年,原名成都气象学院,属中国气象局领导。2000年初,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建院伊始,学院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确立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以电为主、气电结合”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确立了“理工结合、以工为主、文理兼容”的办学思想,果断地把自己置身于信息产业发展前列,置身于西部大开发的潮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四川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同步发展。

一、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巩固传统专业,发展优势专业”思想指导下,学院确定了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整合教育资源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大气科学一直是学院的优势专业和独特专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积累,特色明显,形成了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稳定的科研基础,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子课题。大气学科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大气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以提高大气科学的信息化水平,为我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学院围绕“信息工程”做文章,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类及其相关专业,不断完善电子信息工程类本科专业的设置,相继增加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目前,信息工程类专业已经基本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中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占学院专业总数的32.14%,年招生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 60%以上,从学科专业设置上完善了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任务。经过几年的学科结构布局和调整,学院已从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发展,现有9个系(部), 28个本科专业,覆盖了理、工、文、管、经、法等6大学科,基本形成了“理工结合,以工为主,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优化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学院实施了选拔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通过采取有力的措施,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目前学院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55.5%。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学科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才,建立了一支由60多位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兼职教授队伍。这些兼职教授在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院已形成了以校本部教师为主体,科研合作单位高级专家为补充的新型的教学科研队伍。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作用,注重学术梯队建设。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打破系 (部)壁垒,克服分散主义,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基本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的教学科研队伍。同时,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利用国家和省(部)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支持,积极选派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深造;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二、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深化教改,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院始终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深化改革,在规模较快增长的同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依据,加强重点课程建设;修订教学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改基金,加大对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支持力度,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强化教学督导和常规性教学检查。这些改革措施带来了丰硕的改革成果,近5年来,学院先后获得了省级教改立项8项,院内教改立项39项,获各等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教材成果奖20余项。

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1)新建和改造配套专业实验室。根据四川省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基地和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的要求,在原有的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数字信号处理(DSP)、通信原理、卫星通信、天气雷达、图象处理、金融电子化模拟等专业实验室以及气象综合实习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增加,由1998年的1269.6万元增长为 4143万元,图书馆藏书达到43.59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386种,新增了大量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已初具规模;建成了与CERNET、INTERNET相连接的宽带校园计算机网络。(3)建立和完善计算中心、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室等公共教学设施。(4)建成了一些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内的设施先进的电教中心和一批研究条件较好的实验室,使实验室建设形成了以校本部实验室为主体,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为延伸的新型的校内外实习实验(基地)教学网络。

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院始终坚持全面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开发、设计、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学院还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向传统知识和传统认识发起挑战,在用学科前沿知识不断丰富提高学生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我校学生在校内外举办的科技发明大奖赛、数学建模比赛、软件制作比赛等活动中,都取得较好成绩。仅2002年就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项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奖项16项。

三、基础研究成果丰硕,应用研究特色明显

通过50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学院已经培养了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术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形成了颇具优势和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学院现有独立设置的研究所(室)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产学研基地2个。先后承担了一批有重要价值、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开发项目。其中既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省部重点科技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又有一大批有较高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平的横向科技开发项目,不少科研成果已经直接用于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中。近年来承担和主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2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子课题10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1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子课题7项。近几年科研经费每年以十分明显的上升趋势递增,其中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每年的上升趋势尤为突出。

学院颇具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和开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该方向利用学院气象与信息技术交叉与融合的独特优势,瞄准国内外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前沿,长期致力于气象雷达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研制的“双极化雷达”被美国权威气象雷达专家Dusan S.Zrnic评论为“世界上首部应用于气象业务的双极化雷达”;研制的“PD天气雷达信号处理器”作为核心部件用于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国家投资30亿元在全国布网 126台,并销往韩国、欧美;研究开发出的“雷达数字化终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信息系统”等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80%。同时,在电子信息技术、CAD系统、生产管理信息测控系统、机电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与科技开发成果。

(2)青藏高原天气气候研究成果特色明显。“大气科学”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在大气探测、信息采集传输与处理、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利用学院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的特殊地缘和研究队伍优势,在青藏高原天气气候观测和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参加了所有国际国内有关青藏高原的大型大气科学实验,近5年完成了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子课题,在青藏高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气候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大气探测与卫星遥感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西部地区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著。该方向在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的研究中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合理的学术队伍。该方向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EI收录10篇,CA(化学文摘)收录20余篇,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环境信息分析计算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项目获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主要学术带头人李祚泳教授的论文被引用篇数1999、2000、 2001年全国排名分别居前3名、6名、14名。他们针对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制开发、中国西部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气候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建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基础数学研究连续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