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永志 |
释义 | § 简介 王永志 王永志,男,1932年11月出生,辽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 六七十年代,他作为技术骨干,在第一代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中,为提高导弹射程、实战使用性能和卫星运载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80年代他是第二代战略导弹研制的主要技术带头人,先后担任三种导弹的总设计师,在提高可靠性、命中精度、实现机动发射等方面成绩卓著。 他是研制长征二号E大推力运载火箭的主要倡议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为突破捆绑、推进剂利用等关键技术,使中国火箭技术登上新台阶,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是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成员,参加了载人航天蓝图的制定,从1992年起主持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后被中央专委任命为载人飞船工程总设计师,主持着中国载人航天的设计与研制工作。 在47年的工作生涯中,他领导和主持过6种新型火箭的研制;在短短18个月的时间里研制出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使中国成功打进国际火箭发射市场;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他保持着首发全部成功的神奇纪录。[1] § 简历 1952~1953年 清华大学航空系(后并入北航)。 1953~1955年 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 1955~1961年 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系导弹设计专业毕业、获优秀生毕业文凭和工程师称号。 1961~1977年 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七机部第一研究院)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组组长、总体设计室主任。 1978~1980年 七机部第一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 1980~1991年 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1991~1994年 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 1992年11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1994年4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 成长经历 王永志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昌图县八面城镇的一户农民家庭,家里省吃俭用供他读书。 初中毕业前夕,王永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读高中时,正逢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轰炸机不断侵犯我国领空。怀着一片爱国之心的王永志,在填报大学志愿时选择了航空专业,以振兴中国空军来报效祖国。 195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1955年,王永志被派到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6年后,王永志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并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 1964年6月,我国第一批中近程火箭“东2”在戈壁滩上进行试验发射,王永志为试验发射成员之一。开始试验发射时,火箭射程不够。王永志经过计算,提出从火箭内泄出600公斤燃料的建议。技术总指挥钱学森力排众议,采纳了王永志的意见。结果,连射3枚,个个命中。中国第一批火箭试验成功。 1978年,我国开始研究第二代战略火箭。46岁的王永志走上了中国战略火箭总设计师的岗位。 1987年,国家成立“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王永志是成员之一。从这时开始,他走进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的规划。 1992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主持制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及七大系统的技术方案、工程进度安排和投资估算。中央专委和党中央先后听取他的汇报,批准进行研制,并任命他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震天憾地的运载火箭轰鸣中腾空而起,急速飞向太空。 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2003年10月16日早6时23分, “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 [2] § 科研贡献 王永志60年代末,中国决定集中力量加快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王永志从中程导弹的研制队伍中被抽调出来,参加了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主持该型号总体设计室的工作,后来被任命为该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屠守锷工作。他参加了总体参数的确定、性能的分析计算、箭上各分系统的技术协调和参数的匹配,并拟制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方案。为适应战备急需,加速洲际导弹研制进程的需要,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优化的“全弹系留试车”方案,不仅赢得了时间,还节省了大量的投资。首次飞行试验时任试验队发射阵地技术负责人,首飞基本成功后,又主持提出了十项修改设计方案,这些方案的正确性在以后的试验中均得到了验证。此外他还协助总设计师制定出以现有导弹为原型改造成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并参与主持研制工作,使中国按时实现了发射返回式卫星的任务。 王永志在第一代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中成绩突出,他是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这个综合奖项的获奖者之一(该奖项含六种战略导弹、两种运载火箭,时间跨度20多年),在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庄逢甘等老一辈专家为主体的得奖者中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位中青年专家之一。 70年代后期,洲际导弹研制基本成功之后,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战略导弹。按钱学森同志“第二代战略导弹的研制要由第二代人挂帅,建议由王永志出任总设计师”的提议,他担任了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主持制定了体现技术更新换代要求的总体技术方案。为提高生存能力落实了陆上机动发射方案;为有利于机动发射采用了新型结构材料,进行仪器设备小型化设计并研制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为提高发射成功率,首次将可靠性列为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指标。此外,还采取了若干突防措施。在研制方法上,也有许多创新:确立了基本型、系列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标准化、系列化上下功夫,收到了成效。在深入、系统地总结第一代导弹研制经验的基础上,亲自撰写了《设计守则》,下发至每个工程组。提出并组织制定了《电子元器件选用手册》、《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管理要求》和《可靠性指标分配与评定方法》等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以规范该型号的研制工作。为此他获得航天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项。经过六年的研制,攻克了许多关键技术,完成了该型号初样阶段的工作,经地面试验考核达到了设计要求。 1977年底,他在七机部规划会议上提出对载人航天跟踪研究的建议,并获准他所在的第一设计部成立一个跟踪研究小组。1978 年,他在第一设计部成立了以航天飞机为主要对象的跟踪研究小组,并亲自领导。这个专题研究组一直工作到1992年飞船工程开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为止,为载人航天前期准备做了大量工作。 1986年3月,国务院组织专家制定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他是200名参加者之一,并任其中一个论证组的组长。中央批准国家高技术(863)研究发展计划后,王永志被聘为863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7名成员之一。在首席科学家主持下,主要负责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大型运载火箭的论证工作,参与拟制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经过4年多的论证,专家委员会上报了《概念论证阶段综合报告》。 1992年1月,中央专委决定,对载人飞船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王永志被指定为论证组组长。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在原论证的基础上,由近200人直接参加,经过半年多工作,完成了载人飞船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他代表论证组向中央专委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所做的汇报都得到了肯定。 § 人物评价 王永志载人飞船工程获准进入研制阶段后,他被中央专委任命为该项工程的总设计师,负责主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设计等技术工作。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经过研制队伍艰苦的努力,在中央专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的大力支援下,按计划完成了各阶段的研制任务。并完成了发射场合练、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等多项大型地面试验工作。1999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作为这项工程的技术负责人,他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开拓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他是中国五所大学的兼职(或顾问)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审议组成员。曾任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宇航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 主要论著 1 王永志,王丹阳.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1977 2 王永志.试论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发展方向.1987 3 王永志.以飞船技术为基础组建空间实验室的构想.199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