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棕头鹃鸠 |
释义 | § 概述 棕头鹃鸠(小赤鹃鸠) 鸠鸽亚科Columbinae有29属181种,为鸠鸽科的最大类群,包括鸽属Columba、粉红鸽属Nesoenas、斑鸠属Streptopelia、鹃鸠属Macropygia、长尾鸠属Reinwardtoena、蕉鸠属Turacoena、森鸠属Turtur、小长尾鸠属Oena、金鸠属Chalcophaps、白顶地鸠属Henicophaps、铜翅鸠属Phaps、冠鸠属Ocyphaps、岩鸠属Geophaps、栗翅岩鸠属Petrophassa、姬地鸠属Geopelia、巨地鸠属Leucosarcia、哀鸠属Zenaida、地鸠属Columbina、蓝地鸠属Claravis、裸脸地鸠属Metriopelia、印加地鸠属Scardafella、长尾地鸠属Uropelia、棕翅鸠属Leptotila、鹑鸠属Geotrygon、蓝头鹑鸠属Starnoenas、尼柯巴鸠属Caloenas、鸡鸠属Gallicolumba、厚嘴地鸠属Trugon、冕鸠属Microgoura等属。其中斑尾林鸽Columba palumbus和鹃鸠属Macropygia所有种均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棕头鹃鸠(小赤鹃鸠)Macropygia ruficeps体长30~32厘米。头顶和头侧为棕栗色,背上部及两肩呈棕色,并缀有黑褐色的细横斑纹。背下部、腰部及尾上覆羽为暗褐色,两翅主要为暗褐色。颏部及喉部为白色,其余部分为棕黄色,胸部具有显著的白色斑点。通常栖息于山区森林地带,喜结成小群活动。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1] § 形态特征 棕头鹃鸠 中等体型(30厘米)、尾长的偏红色鹃鸠。比栗褐鹃鸠体小,胸皮黄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横斑和深色的次端斑。 雄鸟头顶侧为栗棕色,上背及两肩的棕色稍淡,具少量黑褐色细横斑,并且具有金属绿色光泽。下背、腰部及尾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还缀有锈红色。中央尾羽为棕红褐色,没有斑,外侧尾羽为栗棕色而具有黑色次端斑,与斑尾鹃鸠不同,没有灰色。翅膀大都为暗褐色。颏部、喉部近白色,其余下体为棕黄色,胸部还具有宽的白色羽缘,形成显著的白斑。胸侧则杂有黑色的横斑,尾下覆羽为深棕红色。 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上背没有金属绿色光泽,胸部杂有较多的黑色。虹膜为珠灰色,嘴角褐色。脚和趾暗紫褐色,爪角褐色。 § 生境习性 棕头鹃鸠 棕头鹃鸠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中,有时也出现于林缘和山脚平原。常成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 叫声为快速的wup-wup-wup-wup,每秒约两音节,持续40分钟以上,稍停又叫。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7月,常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中树上枝杈间或灌丛与竹丛间。巢主要由细枝和苔藓构成。每窝通常产卵一枚。卵的颜色为淡皮黄色,大小为29×21毫米。 § 分布范围 棕头鹃鸠分布图棕头鹃鸠在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共分化为八个亚种,中国仅有云南亚种,分布于去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亚种assimilis,广布并常见于东南亚、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及小巽他群岛的亚高山森林鸟。中国为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罕见留鸟,分布至海拔2000米。在森林中栖息觅食。中国国内见于台湾及兰屿山地。 § 物种保护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2] § 亚种 棕头鹃鸠云南亚种(学名:Macropygia ruficeps assimilis)。分布于泰国、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Tenasseri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