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晏阳初(1890~1990) |
释义 | § 晏阳初(1890~1990) § 正文 中国社会学家、教育家。又名兴复、遇春、云霖。1890年10月26日出生于四川巴中,1990年 1月17日病逝于美国纽约。1910年中学毕业于成都。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1916年秋转至美国耶鲁大学,主修政治学与经济学,1918年夏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赴法国参加北美基督教青年会主持的为华工服务的工作,任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翌年夏获硕士学位。1920年8 月回国后,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与陶行知、朱其慧、蔡元培等人在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任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以翟城村为试点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实验。30~40年代,先后开展了定县实验县、衡山实验县、新都实验县和华西实验区的平民教育工作。1940年,平教总会迁往四川重庆歇马场,在此创办了乡村建设育才院(后改名“乡村建设学院”),晏任院长。1943年5月在美洲各国高等学术机关举行的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被选为“世界上为社会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1944~1945年被美国锡拉丘兹、洛易斯维尔等三所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950年移居美国。50年代以后,他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 主要著作有:《平民教育概论》(1928)、《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十年来的中国》(1937)等。由宋恩荣主编的《晏阳初文集》(1989)和《晏阳初全集》(第一卷,1989)已分别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晏阳初毕生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他提出以“除文盲、做新民”为教育宗旨,深入民间,深入群众,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博士下乡”的诺言。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实际调查研究,他认为,愚、贫、弱、私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四大病根,据此提出以文艺教育医愚,以生计教育医穷,以卫生教育医弱,以公民教育医私的主张,并强调这四大教育必须通过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三种方式连环进行,以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由此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他通过自己的长期努力,将定县实验的经验推广到有关国家,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