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惠济寺 |
释义 | § 简介 惠济寺内景观惠 济 寺 (第二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原平市东北15公里练家岗村 寺创建于唐,重构于宋,金、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 寺坐北朝南,由山门、文殊殿、钟楼、伽蓝殿、大佛殿及东西廊庑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135平方米。是难得保存的相对完好的中国古代寺庙,其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难以估量。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 结构 惠济寺全景惠济寺面积为八间,进深两间,分上下两层。主殿三间居于中部,下层主殿内有壁画,内容为释、道、儒三教圣像,像前置有隔扇,隔扇前为供奉活动之地,左右各为一间住屋。右住屋的石壁上有一黑洞,高约一米,可由此通向寺东绝壁上的另一小庙。今小庙已毁,仅留支撑寺庙的悬柱一根,稍有风吹动,即左右摇摆不定,当地人称之为“扒拉柱”。金安寺上层主进深两间,均为通天柱(5.1米)。余间皆进深两间。前有走廊,走廊前又有木板伸出,为栈桥式殿内有阁,内画玉皇像。线条流畅,比例适当,工艺相当精细。下层面阔八间,其中主殿三间。主殿,前置望柱七根,装有木栏板。整个建筑之前部均悬于空中,下用十余根木柱支撑,结构奇特,十分险峻。上层面阔五间,主殿三间,主殿进深两间,余皆进深一间。前均置走廊,供人登高望远。 § 布局 惠济寺内的石碑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因而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惠济寺的全寺布局则不一样,天王殿后面,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条平行线上,属于华北园林建筑风格。这也与它依山就势的地理位置有关,无法纵向延伸,只能横向发展。慧济寺里有一处龙泉,其意义颇似观音净瓶里的净水,很多人都希望能沾上一点净水,与佛结缘。 § 景观 惠济寺内佛像文殊殿为康清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建,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悬山顶。殿内佛坛上保存彩塑18尊,两山墙绘壁画20余平方米。 大佛殿为宋代遗构,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砖建月台宽大。殿内使用减柱造,金柱上用大雀替承内额,其上四椽栿与前后乳栿搭交。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里转六铺作出三抄,后尾置于顺梁下,明间补间铺作出45度斜昂。殿内佛坛上塑佛、菩萨、胁侍、童子、金刚等,为宋塑佳作。两壁千佛阁内存有157尊宋代木雕,雕工精细,刀法有力。殿内后壁奉曹氏姥塑像一尊。 寺中庵,奉曹氏姥,相传唐时建寺,曹氏布施汲水,每日一缸,供营建用,工竣而坐化。后人念其功德,建庵祀之。 § 佛殿 观音玉雕大圆通殿,是惠济寺的主殿,建于清康熙年间,“圆通”是观音的代名词,其意是“不偏倚,无阻碍”,圆满通达。大圆通殿即观音菩萨正殿,在佛教经典中,观音是耳根通(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观音菩萨能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故名观音。大圆通殿是单层重檐的木结构建筑,顶盖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庄重典雅,是典型的清初建筑风格。大圆通殿两旁端坐着32座观音应身像,展示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再加上中间供奉的观音佛身,共33身。这里还有一座白玉的观音,很多人拜完以后,都会摸一摸玉观音的脚。 § 由来 惠济寺内文物始建于唐,宋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始建于唐,宋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有山门,观音殿,钟楼,伽蓝殿,东西廊庑,大佛殿等建筑,殿内塑像俱存。其中大佛殿历史最古,建筑结构及其塑像艺术尚保存宋代风格。殿身宽五间,深八橼,单檐歇山式屋顶,柱头施五铺作斗拱承托出檐及梁枋。殿内金柱四根,分布两侧,平面小八角,犹存唐宋古制。金柱上用大雀替承内额, 上用四橼状与前后乳袱搭交,突破唐宋结构旧规,向扩大殿内方向变化。佛坛上泥塑佛,菩萨,胁待,童子,金刚等 比例适度,线条和谐,面形圆润,衣饰流畅,胁侍菩萨下肢纱罗透体,塑工之巧,当为宋金佳作。 § 经历 惠济寺景观北宋元佑初,高僧忠境将惠济院改建为惠济寺。明代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驾幸汤泉镇,因避讳汤字,遂将汤泉镇改称香泉镇,惠济寺也因此一度易名为香泉寺。清代道光年间,邑人毛麟、苏兆奎两人又在惠济寺内创办了一座英华书院,从此伴随惠济寺阵阵钟磬声的,除了善男信女无声的祷告外,又多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子曰诗云。寺庙与书院如此紧密的结合,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咸丰年间,这座千年古刹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中。 § 历史 古树现存主殿是文殊殿,为宋代重建,殿内仍保留有唐柱两根。前柱四根呈八字形,稍向内倾,且保留有唐代建筑风格。此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廊子,并有砖铺月台,殿内两柱上悬挂对联一副:福殿巍峨山接三清法界,天香缥缈如游九府神宫。 殿内彩塑,造型优美,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比例匀称,为目前宋塑中罕见珍品。两壁千佛阁内的宋代木雕,现存有157尊,其中有十尊三头六臂,雕工精细,刀法有力,真可谓艺术大作。殿内有壁画,内容为菩萨救难,色彩以石绿和铁青色为主,笔工古朴。 在殿内壁角,有一曹姑姑坐化像,其外部泥塑,其内确有人体骨骼。据传在建此庙时,此地有曹氏姥愿以汲水为布施,每清晨汲水一缸,则足够工人一日之用,竣工后而曹氏姥便坐化。于是,在寺中别修一庵塑像祀之,以其有功于寺。 § 南京惠济寺 惠济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汤泉镇北约400米处,周围山环水复,风光旖旎,颇有幽深隧远的文化意境。惠济寺,旧为汤泉禅院。南朝刘宋时,武帝刘裕万乘来游;萧梁时,昭明太子萧统亦在此读书,附近原有一昭明太子濯足沐洗过的温泉,后人称“太子汤”。北宋初年,汤泉禅院易名为惠济院。熙宁年间,漳南道人昭庆来此隐居,不久其友孙莘老、秦少游、释参寥三人结伴来访,秦少游为此写出了传颂千古的《游汤泉记》。 北宋元年佑初,高僧忠境将惠济院改建为惠济寺。明代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驾幸汤泉镇,因避讳“汤”字,遂将汤泉镇改称香泉镇,惠济寺也因此一度易名为香泉寺。清代道光年间,邑人毛麟、苏兆奎两人又在惠济寺内创办了一座“英花书院”从此伴随惠济寺阵阵钟馨声的,除了善男信女无声的祷告外,又多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子曰诗云。寺院与书院如此紧密结合,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咸丰年间,这座千年古刹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中。 惠济寺遗址现在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成对游人开放的遗址公园。公园内供人观赏的主要文物有础石、碑刻和古木。础石有两类、一类是覆盆上雕有缠枝牡丹、葡萄、莲花等纹饰,流露出富贵、兴旺、祥和的寓意,从柱础形制及雕花枝法分析,应是南唐汤泉禅院或宋初惠济院的遗物,且为后来的惠济寺沿用;另一类是覆盆式素面柱础,时代略晚,有可能是惠济寺元佑三年(1088年)所建转轮藏殿的遗物。 惠济寺旧存碑刻极多,其中年代最早、且负盛名是南唐所立《汤泉禅院之碑》,该碑为青石质地,下承龟趺,碑首半圆,上有蟠龙浮雕,碑额篆题“汤泉禅院之碑”六字,笔力雄壮遒劲,是为名家手迹。碑文系南唐文苑名流、官至光政殿学士承旨的韩熙载所撰。此碑在“文革”期间被炸成数段,现文物部门已收集到其中5块,尽管碑文漫漶,只剩10余字堪可辨识,但作为稀见的南唐时代的碑刻文字,毕竟是弥足珍贵的,此外,记载建惠济寺转轮藏殿并供奉银函葬佛舍利事迹的北宋元佑三年刻石及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重建观音宝殿、清康熙二年(1663年)修大雄宝殿的题名刻石,更是后人探知惠济寺千年兴衰的实物见证。 除文物遗址外,最令人瞩目的还属寺内三棵堪称稀世之珍的古银杏树,它们迄皆有1400多年的树龄,是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古银杏树,相传均为南朝萧梁时期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时手植。 三棵银杏树中的长者名为“千年垂乳”,树高20.2米,树径7.45米,须七个成年人方可合抱,树枝上共有七支下垂的乳瘿,最大的乳瘿长2.18米,乳瘿根部直径为30厘米,周长约90厘米,这七支乳瘿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身上的巨大悬垂在裸露而苍老的躯干上,使人产生无限的景仰和神秘感,“千年垂乳”之名,也即是由此而来。 仲者名叫“撑天覆地”,树高24.7米,树径7.4米,因树干高撑天空,遮天蔽地而得名,每逢夏天,浓密的树荫覆盖地面半亩有余,可供千人纳凉,此树在“文革”期间曾遭无端砍伐,现在的规模已经大不如前了。 叔者唤作“雷击复苏”,树高23.9米,树径4.7米,此树与前两棵树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树干挺直高耸,宛若一柱擎天,显得傲岸而突兀,清咸丰年间,一场惊雷击毁了此树的半边躯干,数年后竟然又奇迹般地慢慢复苏。现树干中空,如果紧贴当年被雷劈过的部位向上观望,还可窥到“一线天”的景象,令人啧啧称奇。 已故著名书法家,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对故乡的这三棵千年古银杏树怜爱有加,曾作500余字的长诗《古银杏行》为之赞颂,并刻碑立于寺内。 惠济寺内的这三棵银杏树历千年风雨依旧生机盎然,应与汤泉镇地下富含硫磺碳酸气的温泉不无关系。汤泉镇素以“温泉之乡”闻名,镇上的温泉泉眼多达七、八处,除早年废弃的太子汤外,尚有五柳泉、川塘、珍珠泉、汤湖堰、菱角坑等,其泉水不仅可以疗癣,还被当地居民用于灌溉禾苗等农作物。惠济寺之在汤泉,可谓得天独厚,可游可赏。 转载请注明出自人间佛教-佛友之家 http://www.365ago.com/bbs/,本贴地址:http://www.365ago.com/bbs/viewthread.php?tid=1016 交通路线: 1,南京市区---三桥——宁合高速公路——汤泉出口处下来——汤泉镇——惠济寺。 2,南京市区--大桥——浦珠路——浦口转盘右拐往珍珠泉方向行至一天新开的大道左拐——往星甸方向开——老山森林公园——汤泉镇——惠济寺 § 传统节日 惠济寺内古井“二月二”,俗称“青龙节”,又叫“龙抬头日”,是汉族许多地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晋北一带有“洒水引龙”的习俗,即往茶壶里放上几枚钱币,在河边或井上灌上水,沿途滴洒,留下一条水迹,回家后把壶里剩下的水和钱币倒在缸里,认为这样可以引回钱龙,一年之内发财致富。晋东南一带有“洒灰引龙”的习俗,即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线,从门外引到屋内、绕水缸再洒一圈,认为这样可以引回钱龙,招来福祥。晋南不少地方出于对龙的敬畏,形成了不少禁忌,例如“二月二”这一天不许到河边、井上挑水。到河边、井上劳作时不许喧哗和弄出声响,以免惊动青龙,破坏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