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晋武帝
释义

§ 个人简介

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人,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专断曹魏国政,时曹魏已经名存实亡。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年号为“泰始”后改为“太康”。史称西晋。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泰始九年(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胡族徙居中原,造成胡族与汉人的冲突。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长期纵欲过度,“极意声色,遂至成疾”,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与无法处理胡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1]

年号

泰始:266年2月4日—274年

咸宁:275年—280年四月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

太熙:290年正月—四月

§ 背景

温县司马氏是汉魏时期的名门望族。司马炎祖上的很多人在汉世担任过高级官吏。

祖父司马懿入仕曹魏,历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世,先后任相府主簿、御史中丞、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等职。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死,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继续执政,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死,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始专国政。司马昭除在朝内进一步清除拥曹力量外,还派军队镇压了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制造的兵乱。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授意党羽贾充、成济将曹髦杀死,改立曹奂为新的傀儡皇帝。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正准备称帝的司马昭突然病死。于是,改朝换代的主角便改由晋王的世子司马炎扮演。

虽然司马炎在司马昭的诸子中处于嫡长子的地位,但是他的世子权力却来之不易。这是因为司马昭更为喜爱学识渊博有才能的次子司马攸。司马昭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子,表示天下是景王(司马师)打下来的,将来的王位自然应该归属司马攸。司马炎极力拉拢、巴结父亲身边的要臣,通过他们为自己说好话、作手段,才终于在司马昭死前三个月正式被确立为世子。在此之前,司马炎曾在曹魏政府中担任过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中护军、假节、中抚军等职务,初封爵为北平亭侯,后改封为新乡侯。在取得世子名位的同时,魏帝又授予他抚军大将军、开府、副贰相国等职。等到司马昭去世,司马炎遂继为相国和晋王,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咸熙二年年底,曹奂屈从臣下的压力,同意禅让帝位于晋王。这年十二月(266 年1 月),司马炎在满朝文武的反复劝进之下,正式即皇帝位,更国号为晋,改元泰始。退位的魏帝被司马炎封作陈留王,从洛阳徙至邺城,曹魏亡国。这一年,司马炎三十岁。[2]

§ 生平

泰始年间

泰始:266年2月4日—274年 国画家叶雄笔下的司马炎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十一日,司马炎设坛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长子,逼迫曹奂退位后,封其为陈留王,改魏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建都洛阳。称帝后,司马炎分封宗室二十七王,把司马氏宗室都分封为王。司马炎泰始分封,基本上承后汉之旧制,君国而不君民。王国地不过一郡,王国的相由朝廷任命,与太守无异。国中长吏由诸王自选,财政不能自己擅作主张。

266年2月4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

泰始二年(266)十二月,因屯田制难以继续,晋武帝司马炎再次下诏正式废除民屯。司马炎罢农官以及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严禁私募佃客,在客观上起了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

泰始四年(268)正月,贾充主持修订的新律修成,成为后世法律形式蓝本。司马炎还屡次下诏书责成地方官必须致力于省徭务本,并力垦殖;务必使地尽其利,禁止游食商贩,

泰始四年(268)十一月,司马炎下诏要求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十二月,颁五条诏书于郡国:一正身;二勤百姓;三抚孤寡;四敦本息末;五去人事。至此,司马炎大致完成了称帝改制的任务。

咸宁年间

咸宁:275年—280年四月

咸宁四年(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

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太康年间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

晚年混乱

太康五年(284年),尚书左仆射刘毅上书反对司马炎选官用人的标准,要求废止九品中正制。

在此之前,段灼也曾上表指斥九品中正制阻塞有才能的人入仕之路。当时,赞同刘毅建议的大臣还有卫瓘、李重等人。司马炎虽然肯定他们的意见,但是由于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已成为西晋的既定国策,他自然不会因此废除这一被士族视为身家性命的制度。

太康十年(289年),司马炎任命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刘渊是匈奴屠各族人,自称为匈奴南单于的嫡系。东汉末年,很多匈奴人入居今甘肃、陕西、内蒙和山西一带。曹魏分匈奴为五部,以酋长为部帅,其中以北部匈奴力量最强。司马炎代魏后改五部帅为五部都尉,共领匈奴三万余落,分别居住在山西的中部地区,人数达几十万以上。刘渊在其父刘豹死后,已自代为左部帅,司马炎的任命使刘渊的职务正式得到西晋政府的认可。

同年,司马炎下诏拜慕容廆为鲜卑都督。慕容廆为东部鲜卑慕容人的酋长。魏初慕容人进入辽西,到西晋时又迁至辽东郡北,后被宇文部和段部所逼,遂南迁到徒河青山(今辽宁义县)一带。

太康十年(289年),司马炎刚刚五十四岁,由于极意声色,身体已经完全垮掉了。当年年底,他的病势转重,不能起床。控制朝政的大臣杨骏以此为借口,禁止百官与司马炎见面。杨骏是司马炎继后杨氏的父亲,出身于弘农大族。他专权好利,与其弟杨珧、杨济权势熏灼,有“三杨”之称。杨骏害怕司马炎重用其叔汝南王司马亮,影响他擅权,遂极力鼓动病重的司马炎答应把司马亮调至豫州。

太熙年间

太熙:290年正月—四月

太熙元年(290年)三月,司马炎气息奄奄,整日处于昏迷状态。杨骏乘机将皇帝左右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当司马炎偶而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杨骏弄鬼,十分生气,下令尚未成行的司马亮参与辅政。但是诏书被杨骏扣押,不为外人所知。不久,皇后杨氏假借司马炎的旨意发布以杨骏独自输政的诏书,并催促司马亮上路。

四月,司马炎病死。临死前,他还在打听:“汝南王来了没有?”司马炎死后,其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晋惠帝。杨骏开始以太傅、太尉、大都督、侍中、录尚书事诸职总揽朝政。但是不过一年,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将杨骏杀死。此后,几位掌握重兵的宗王纷纷卷入争夺最高权力的动乱之中,终于演成了破坏性极大的“八王之乱”。

建兴四年(316年),刘渊的侄子刘曜攻破长安,俘获末代皇帝司马邺,西晋亡国。时距司马炎之死,只有二十五年。

§ 家族

祖父:司马懿

伯父:司马师

父亲:司马昭

皇后

武元杨皇后:杨艳

武悼杨皇后:杨芷

后妃

左贵嫔:左棻 也作左芬

胡贵嫔: 胡芳 生武安公主。

诸葛夫人 诸葛婉

赵夫人: 赵粲 赵虞之女,皇后杨艳的族人

李夫人

陈美人

审美人

赵美人

徐才人

匮才人

赵才人

程才人

中才人 王媛姬,晋怀帝司马炽之母,早逝,追尊为皇太后。

庄保林

诸姬 晋武帝

儿子

司马轨: 毗陵悼王 长子

司马衷: 晋惠帝 次子

司马柬: 秦献王

司马景: 城阳怀王

司马宪: 城阳殇王

司马玮: 楚王

司马祗: 东海冲王

司马裕: 始平哀王

司马允: 淮南忠壮王

司马该: 新都王

司马遐: 清河康王

司马乂: 长沙王

司马谟: 汝阴哀王

司马颖: 成都王

司马晏: 吴王

司马恢: 勃海殇王

司马炽: 晋怀帝

司马演: 代哀王

女儿

平阳公主:母皇后杨艳

新丰公主:母皇后杨艳

阳平公主:母皇后杨艳

武安公主:母贵嫔胡芳

万年公主:母不详

常山公主:母不详[

§ 重大事件

河西之乱

晋国时全国图泰始六年(270年)六月,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秦州刺史胡烈镇压失败,被杀。

汉魏之际,鲜卑拓跋族的一支由部落酋长秃发匹孤率领,从塞北迁到了河西,历史上把这支鲜卑人称作河西鲜卑。河西鲜卑活动的区域,大致“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县)、牵屯(今宁夏固原县),西至湿罗,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县),北接大漠”(《晋书·秃发乌孤载记》)。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已同汉人杂居。司马炎担心河西鲜卑不易驾驭,特地从雍、凉、梁三州中分出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和阴平六郡组成秦州,把在西部颇有能名的胡烈委任为秦州刺史,以达到镇抚的目的。

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是因受到汉族统治者歧视引起的。在灭蜀战斗中,凉州兵立有大功。战后论功行赏,五千鲜卑健儿没有得到与汉人一样的赏赐,遂铤而走险。杀死胡烈后,秃发树机能又吓退坐镇长安的司马亮派来援救秦州的大军。

河西败报传来,司马炎非常震恐。他免去司马亮都督秦、凉州诸军事的职务,改派另一宗王司马骏接替他镇守关中。司马炎又任命尚书石鉴都督秦州诸军事,负责平定河西鲜卑动乱。石鉴到达秦州,强令与他有芥蒂的新任秦州刺史杜预出兵,遭到对方的拒绝。杜预向石鉴提出比较稳妥的攻战方案,石鉴不予采纳。他一面逮捕杜预,一面亲自带兵与秃发树机能交战,结果仍大败而归。

咸宁四年(278年)六月,羊祜病重,要求入朝面陈灭吴大计。司马炎允许他乘车上殿,不行参拜之礼,对于他的意见也表示愿意听取。后来羊祜在病榻上要前来探病的中书令张华转告司马炎说:吴主孙皓暴虐异常,现在出兵可以一举成功。如果孙皓死掉,吴国另立有为新主,我们再有雄师百万,也难渡长江天险了。羊祜的话,确实对司马炎震动很大。他要求羊祜卧护诸将,带病出征。羊祜表示,灭吴战争不一定非他指挥不可,他可以推荐一个能够胜任这一职务的人选。当年十一月,羊祜病故。临终前他举杜预代替自己。杜预以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的职务到达襄阳后,以离间计诱使孙皓撤换了对晋军有威胁力的西陵总督张政。孙皓在临战之前的将帅移易,造成以后西线吴军的迅速崩溃。经过一段时间部署之后,咸宁五年(279年)八月,杜预向司马炎上表请求伐吴。司马炎答应明年准备出兵,但杜预反对说,东吴西部的兵力已调空,这是大举进攻的最好时机,如果给孙皓以喘息时机,很可能要功亏一篑。这时,益州刺史王濬也上书请战。他在益州为准备灭吴大造舰船,至此已有七年。王濬说,他造的船有的已开始朽烂了,自己年纪已到七十,死亡无日,实在不愿再白耗光阴,请求皇帝切勿坐失良机。司马炎被说服了,开始倾向及早伐吴。但是一到贾充等人搬出种种理由反对时,他又迟迟疑疑下不了决心。他把中书令张华找来对弈,以条理思绪。恰巧杜预的又一份请战奏疏送到,一直主张灭吴的张华把棋局一推,说什么也不肯下了。他极力催促司马炎当机立断,在这种形势下,司马炎终于同意立即对吴采取军事行动。贾充等人听到消息又赶来争吵,惹得司马炎发起火来,他们才不敢再唱反调。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司马炎命令张华为度支尚书,主持灭吴大局,掌管漕运粮饷。同时,他发布诏书,下令以六路大军,二十万众,大举进攻吴国。这六路是:镇东将军司马伷出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为第一,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今安徽长江以西)为第二,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为第三,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为第四,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为第五,龙骧将军王濬等率巴蜀水军,顺江而下为第六。

在大举伐吴的同时,被司马炎派到西部参与平定少数民族动乱的讨虏将军马隆连续告捷。灭吴之战

灭吴之战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卫奡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今山东临淄北);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以这些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

正当晋朝国力日盛,积极准备平吴的时候,江东的孙吴却是每况愈下。早在孙权晚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意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备战,他还预见到晋兵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特别要求加强建平(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兵力。王濬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顺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之以呈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咸宁五年(279年),王濬、杜预(时羊祜已死)以吴主孙皓“荒淫凶虐”,上书建议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晋武帝书法

司马炎即于这年十一月开始了平吴的大进军。晋军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分六路出击: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由和州出击),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平南将军胡奋出击夏口(属今湖北武汉市),镇南大将军杜预自驻地襄阳进军江陵(今湖北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晋军东西凡20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为了协调行动,司马炎命王濬的军队下建平时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即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时受王浑指挥。晋军分路出击,意在迅速切断吴军联系,各个击破,其中西面晋军主攻,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最后夺取吴都建业。

三月,王濬军东下抵达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抵御,但吴军毫无斗志,“望旗而降”。孙皓企图再凑2万兵众抵抗,这些士众却于出发前夜,即尽逃亡。至此,吴国已无兵可守。各路晋军兵临建业。孙皓用大臣薛莹、胡冲计,分别遣使奉书于王濬、司马伷、王浑处求降,企图挑拨离间。吴主孙皓面缚出降于王濬军前,吴亡。

§ 成就

统一全国

晋武帝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3/7,蜀、吴合占4/7。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经济繁荣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晋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共有人口1616.3863万人,每户人数6.57人,增长率为-1.00%

§ 经济改革

“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占田制

把占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16 岁~60岁为正丁;13岁~15岁、61岁~65岁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不少豪门世家的佃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

征收户税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

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尽管晋武帝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优缺点

优点

仁义治国

司马炎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并没有开始过高高在上的奢靡生活,而是审时度势地巩固自己的帝位。他知道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马懿对曹氏所进行的残酷杀戮使人们对他也存有戒心,南边的东吴也还没有统一,这都是他的心病。为了灭东吴统一天下,司马炎采取了以仁义治国的方针:赏赐安乐公刘禅的一个子弟做驸马都尉,安抚人心。又专门下诏书,准许原是皇帝现为陈留王的曹奂继续用皇帝的仪仗出入,向他上书时也可以不用称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包括自己统治区、西南的原蜀国领地和正走下坡路的东吴。

无为而治

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司马炎专门颁布诏书,将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方针。当年,他又向地方的郡国颁布了五个诏书,一个是正身,一个是勤百姓,一个抚孤寡,第四个是敦本息末,即鼓励农业这个国家之本,压制商业这种末业。五是去人事,也就是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这种诏书,有些做作的味道,但其中的很多措施确实是当时应该做的,曹操原来实行的利国利民政策到了魏国末期已经被众多剥削民众的苛政所取代,司马炎这时的诏书即使不能全部施行,但毕竟给遭受繁重剥削的百姓带来了一丝希望。

缺点

君臣赛富

西晋的皇族和贵族都有优裕的经济基础,政治的安定与统一更帮助他们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纵情享受,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以中国史上开国皇帝而论,实未有如是荒怠纵欲者,以致小人当权,奢侈浪费,风气日渐败坏。公卿贵游也跟着竞富争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王恺是武帝的母舅,曾与当时首富石崇比赛炫耀财富,争夸豪丽。为维持这种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紧聚敛,因此贪污纳贿,习以为常,当时有人指:“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

荒淫极度

司马炎出身于钟鸣鼎食的贵族之家;从小习于安乐,贪恋奢华。称帝之初,他极力矫情伪饰,一俟统治巩固,骄淫的本性便按耐不住。泰始九年(273年)他下诏采择公卿以下的女子以备后宫,并禁断人间婚嫁。到平吴之后,全国统一,天下安定,司马炎遂变本加厉起来。他“怠于政术,耽于游宴”(《晋书·武帝纪》),生活极端腐化。孙皓投降,东吴后宫五千粉黛尽归洛阳,西晋后宫的女子则达万人之多。司马炎不知宿在何宫为好,于是他乘坐羊车,由羊任意而行,停在哪里,就宿在哪里。一些希望得宠的宫嫔,在宫前放上羊喜爱吃的竹叶和盐,诱使羊车停在自己那里。后来宫嫔们互相模仿,羊也不知所向了。

§ 评价

司马炎是少了一些文韬武略,但他不缺度量。

司马炎最大的特点,是荒淫好色。他的纵欲生活,连《资治通鉴》也说其“极意声色,遂至成疾”,55岁就死掉了。

§ 相关史料

传位傻太子之谜

从史料看,司马炎虽称得上英武果敢,但在个人感情上却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他一生共有26个儿子。不幸的是,26个儿子当中虽不乏聪慧之辈,但长子司马轨却不幸夭折,因此次子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长子,按中国的继承人法则,司马衷要被立为太子,而司马衷却是个白痴,不谙世事。司马衷的痴愚朝野皆知。

太子司马衷在吃饭时对粮食很不爱惜,师傅李看不过去,就婉转地对司马衷说:“殿下,碗中的米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勤耕作得来的,殿下可知道稼穑艰难?如今旱荒严重,老百姓都没有粮食吃,都在忍饥挨饿。”司马衷听了这话,觉得十分奇怪,脱口说道:“没有饭吃,干嘛不吃肉粥?”师傅李哭笑不得。

太子司马衷的低能,武帝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这个儿子难以担负国家重任。但是杨皇后反对更易太子。杨皇后名艳,字琼芝,是陕西华阳人,父亲杨文宗是魏国贵族,以功封蓣亭侯。杨皇后十分美丽,出自豪门大族,替武帝生下了三男三女,长子早逝,次子便是这司马衷。晋武帝数次担心地说太子不长进,天性愚钝,难以胜任大事。杨皇后每次都和颜反驳,儿子虽不聪明,但却忠厚纯良,好生教导,会有长进的。武帝试探说,现在更易太子,还来得及。杨皇后摇头,说太子的名分已定了,决不能轻易改动,无论立嫡立长,都应是太子,破坏了这项法制,日后岂不乱了套我坚决反对。

优柔寡断的武帝就将希望寄托在两个派去考察太子的大臣和峤和荀勖的身上。果敢刚毅的武帝司马炎在美人面前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武帝信任荀勖,尤其佩服荀勖的高深学问和不世之才。后来荀勖进奏,说太子有了进步,于是武帝相信了荀勖,放下心来,不再考虑更易太子。

天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驾崩于含章殿,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不过一年,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杀死总揽朝政的大臣杨骏;接着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渊的侄子刘曜攻破长安,俘获末代皇帝司马邺,西晋亡国。时距司马炎之死只有25年。

§ 说唱生平

三分合一炎①,雄才大略贤;

皇位争储攸②,昭惧命归天③。

炎明前朝鉴,防室操戈演;

委攸总兵管,兄弟共掌权。

亡蜀禁锢免,都尉汉室选;

曹氏恐惧消,空前稳定现。

无为治国勉,宽松为政俭;

反血腥而治,焚献裘于殿。

慧眼羊祜选,屯田与戍边;

上任无粮晌,去积粮十年。

兵不厌诈免,攻心则为先;

不作偷袭举,不为夜开战。

敌将病药献,战俘敌国遣;

尤如一家同,不战而安边。

用睿预能贤④,信张华敦谏;

举六路大军,灭吴国瞬间。

四海归顺炎,耕者有其田;

经济猛发展,繁荣史无前。

扩殿建庙坟,浩大工程添;

餐食万两银,人乳养猪宴。

佳丽储万千,羊车与众见;

争宠竹撒盐,贪吃羊驻门⑤。

生于忧患炎,死于安乐现;

胜利奢侈狂,祸害国风变。

注:①炎——司马炎。司马昭长子。

②攸——司马攸。司马炎之弟。

③昭惧——指司马昭害怕司马炎为帝而把司马攸杀掉。

④睿、预——王睿、杜预两将军。

⑤争宠竹撒盐,贪吃羊驻门——后宫妃子争宠在自家门口的竹 子上撒盐,贪吃的羊见了驻足不肯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03:11